20 古 诗 两 首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word文档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文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常常以送别的诗、词相赠,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

古人们流传下来的送别诗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送别诗,一起去感受古人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二、解诗题1、读诗题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陵”这个字是后鼻音。

跟老师读“ling”“陵”“广陵”。

再把第一首诗的题目读一遍。

这次就读准了。

2、找相同,解诗题。

(1)读了题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生:都有“送”字。

送的是谁啊?先看第一首,送的是——孟浩然再看第二首,送的是——元二(2)那么朋友分别又要去哪儿呢?生:广陵安西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到的意思呢?生:之师:之的意思有很多,在这里表示去、到的意思。

师:第二首诗的题目里也有一个字表示这个意思,你发现吗?生:使师:使的意思是——出使师:它与之还是有区别的,指的是奉朝廷之命出差。

下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3)师: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题目,相信这次你就知道在哪儿停顿了。

三、知作者昨天下午布置同学们根据学习单进行了自学,下面我们就来交流。

这两位诗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学过他们的很多诗。

谁能介绍介绍这两位诗人。

1、李白谁来介绍生介绍那你知道李白是怎么和孟浩然成为好朋友的吗?老师这里有个小故事,谁来读?(你读得真有感情)2、谁再来介绍王维?老师搜集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来读?(你读得真流利)师:了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古诗四、读古诗1、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两首诗,第一首,谁来读?(读得正确流利,如果能读出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

)2、谁再来,注意读出节奏(有点味道了)3、读诗的时候,有些字的尾音可以适当延长,做到意断音连,听老师读。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型】精读引领课【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激发兴趣,积累和交流送别诗,体会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展开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绪,体会其中感情。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叙事、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关于“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让学生一起书写“鹤”和“孟”字,注意笔顺和笔画。

)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生字的读音以及写法,同桌间互相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习方法小提示: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生再自由朗读。

看看诗的题目:“黄鹤楼”“广陵”都是--,“之”的意思是--2.参读感悟,品味“别情”。

(1)读诗想画,画中入情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惜别,别情依依!让我们一起《黄鹤楼送孟洗然之广陵》(读)你看到什么场面,令你印象最深刻?(预设点是两点)a.烟花三月下扬州。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联想“烟花三月”。

孩子们,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分别呀?烟花三月,那样的季节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如此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美景中,好友却将分离,心中更加——(3)品“孤帆”和“尽”在那样春意浓浓,繁花似锦的三月,长江上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是“孤帆”呢?是呀,在这样别情依依的时刻,李白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他的眼中只看得见那“孤帆远影”!读!那船儿的影子是“尽”了,可不尽的是什么?(4)诉离情这时,李白心中肯定思绪万千,他在心底可能在想写什么呢?是啊,“唯见长江天际流”。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里的最后一篇。

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池上》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而垂钓》诗人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赏析古诗中的美。

《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所以在讲课时我把这首诗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

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2.享受孩子的童年。

《池上》“偷”字用的好!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学生认识到了这就是美好的童年回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

课堂上孩子也说出了模仿“偷”是不好的。

二、成功之处。

学完古诗,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小儿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你记得哪些呢?老师搜集了一些读一读。

(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快乐,究其原因,我没有把教学内容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资料,同时也为他们留下广阔的探究空间,使单调的学习内容变为容量较大的介绍、欣赏与引导、迁移、拓展。

三、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也存在着一些失误。

如,齐读诗句的次数还是挺多的(据统计有7次),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诗句大意的理解,教得比较粗糙,还应再细致些。

四、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_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激起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音乐导入《送别》、引出多种送别的方式(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再次引出古人的送别方式--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饯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强调个别字的读音:“朝”、“舍”的读音。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

6、检查预习的情况,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7.师生互动,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1)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2)了解黄鹤楼现在的地理位置,“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3)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0古诗两首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

20古诗两首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

20古诗两首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导读: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诱学生图文对比、听老师范读等情势,使学生脑子中显现出相应的画面。

通过自主浏览,小组合作,讨论交换,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畅所欲言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感悟。

这首诗对学生来讲,理解上没什么大的难题,所以我在引诱学生想象上花了工夫。

引诱学生联络“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限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缘由、采莲的进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无邪可爱。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晓得“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

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托;还有一个仔细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

我对他们的理解逐一给予确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窗,我还告知她,古时候男的到了必定的春秋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明显还没到这个春秋,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20 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懂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抓住关键诗句感受石灰的“清白”与墨梅的“洁身自好”,积累成诵。

3.了解作者,感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拓展阅读其它托物言志的古诗,感受诗人所借之“物”的意像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古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难点:初步学习借助“意像”读懂古诗的方法,感知“意像”与诗人“情感、志向”之间的联系。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依据预习要求自主完成预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依据课时内容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师:古诗有节奏,有韵味,同学们朗读的也有节奏有韵味,让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春意。

一首诗,或一首词往往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意象.借助这些诗词我们也可以认识那些豪放的或者婉约的诗人。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两首古诗,认识两位不同年代的诗人。

一首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写,一首是元代诗人王冕所创的。

(出示古诗)一、读诗。

1、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出这首诗的节奏、韵味。

就像刚才同学们诵读的一样。

学生自读。

2、指生分别读诗。

(让学生评价读书情况,及时鼓励。

从正确,语调,节奏等角度进行,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那位同学来说一说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什么?2、交流读书成果:(了解学情)三、品诗。

品读《石灰吟》。

有人说歌咏怀,诗言志,那么《石灰吟》这首古诗表达了于谦怎样的志向呢?让我们走进《石灰吟》,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

(出示古诗,)1、抓住重点词语品读古诗(1)、“吟”这个字可以组成什么词?交流。

那么在这首诗中“吟“是什么意思那?诗人在这首诗中要赞颂石灰的什么呢?也可以说诗人为什么要赞颂石灰那?指生读书,其它同学思考。

交流。

(2)、利用“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全不怕”、“若等闲”体会石灰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诗两首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20 古诗两首
一、教材解读
课文简说。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两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句解析。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情谊深厚。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也是两位诗人分别之所。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

“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尽”字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是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二、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长城外,古道边……”)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对诗人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教师不要对诗意做过多的讲解,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古诗中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如“西辞”,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地图,了解黄鹤楼和扬州所处的位置。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在大体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应让学生反复吟诵,想一想:从诗中能够体会到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

之后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或用画笔生动形象地描绘。

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都颇具匠心,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的传神,“尽”字和“唯”字的传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6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还可以配上悠扬委婉的乐曲,如表现离别之情的《送别》和《阳关三叠》,以渲染离别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师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如果条件许可,教师也可以适当推荐一两首给学生。

本课的生字不多,但有的生字也需进行指导。

如,“舍”是翘舌音,读四声,不读三声;“陵”的右下部分是折文。

教学时可以用填写诗句的办法了解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四、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0,古,诗,两,首之教材分析,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