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数据的图示(第3课时)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 3 数据的表示第 1 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小学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并把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地位和作用:《课标》中指出,在第一学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如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更好的指导、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正是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2.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地预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生收集数据,组织讨论,作出决策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些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每年当生日快乐的祝福如约而至的时候,我们总要和亲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的美味,那么你是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n份?试着平均分成八份.那如何分成七份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如果你是小明,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的?(2)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的百分比呢?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设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统计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哪种球类活动最受欢迎?(2)哪两种球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3)最受欢迎的两种球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5)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6)如果你是这个班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让同桌交流,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他的信息.(数据的来源)说明:(1)和(2)可以从扇形或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4)和(5)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扇性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清楚即可.(6)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提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扇形统计图好吗?(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强调:(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三、应用新知 做一做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的 25%?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 B 大约代表多少人?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 9 公顷稻田,那么扇形 C 大约代表多少公顷稻田? 议一议图示的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明认为对全年食品支出费用乙户比甲户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想一想小明对在全班 40 名学生中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 20 人,数学 25 人,英语 18 人,物理 10 人,计算机 34 人,其他 12 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 6 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 1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四、巩固新知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ACB 33.3%女生40%男生60%男生50%女生50%(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表明的是部分再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量)五、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掌握什么或有什么体会?1. 统计图的特点:①圆代表总体;②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③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2. 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3. 在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简单地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来比较部分量的大小.略.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 3 数据的表示第 2 课时一、提出问题,引入新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 位同学喜欢的书籍,结果如下: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A AB A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C B A A C CD A A C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教学过程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你能帮小明改进吗?这时他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 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直方图.三、巩固新知做一做请将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 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四、归纳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教学反思略.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 3 数据的表示第 3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同学们想一想,你同父母一起去商店买衣服时,我们经常看到衣服上的号码标有哪些?你了解这些号码的意义吗?你觉得这种生产方法有什么优点?S、M、L、XL、XXL等号码.S 代表最小号,身高在150~155 cm 的人适合穿M 号适合身高在155~160 cm的人群着装…….厂家做衣服订尺寸也并不是按所有人的尺寸定做,而是按某个范围分组批量生产.现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 如下141 165 144 171 145 145 158 150 157 150 154 168 168 155 155 169 157 157 157 158 149 150 150 160 152 152 159 152 159 144 154 155 157 145 160 160 160 158 162 155 162 163 155 163 148 163 168 155 145 172若S码适合身高在140-145 的同学,M 码适合身高在145-150 的同学,以此类推(规定140-145 为大于等于140 小于145)你能按衣服的型号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为了了解某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某医院随机调取了该地区60名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如下:(单位:克)3850 3900 3300 3500 3315 3800 2550 3800 41502500 2700 2850 3800 3500 2900 2850 3300 36504000 3300 2800 2150 3700 3465 3680 2900 30503850 3610 3800 3280 3100 3000 2800 3500 40503300 3450 3100 3400 4360 3300 2750 3250 23503520 3850 2850 3450 3800 3500 3100 1900 32003400 3400 3400 3120 3600 2900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从图中反映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怎样?11138714111042468101214161750200022502500275030003250350037504000体重(单位:克)人数三、合作学习议一议制作频数直方图大致步骤是什么?①先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与组数③决定分点④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做一做测量一下你一分钟脉搏跳动的的次数.汇总全班同学的数据,制作频数直方图,看看大多数同学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处于哪个范围.四、归纳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略.。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

3. 通过对数据的表示,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概念:数据是指用来描述事物特征的数、符号或文字。

2. 数据的表示方法:a) 文字表示:用文字描述数据特征。

b) 数值表示:用数值表示数据的数量。

c) 图表表示:用图表展示数据分布和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图表表示方法的选取和制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天气、成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概念。

2. 讲解数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分别讲解文字、数值和图表表示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表示案例,如天气预报、成绩统计等,让学生体会数据表示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合适的表示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表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表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表示。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课堂氛围。

2.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数据表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3.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分享数据表示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数据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3. 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感受数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据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2. 数据的表示方法表格表示法图片表示法图表表示法3. 柱状图和条形图柱状图的定义和特点条形图的定义和特点柱状图和条形图的绘制方法4. 折线图折线图的定义和特点折线图的绘制方法折线图的应用实例5. 饼图饼图的定义和特点饼图的绘制方法饼图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2. 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

难点:1. 数据的整理方法;2. 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案例和数据;3. 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模板;4. 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和工具。

学生准备:1. 课本和相关学习材料;2. 笔记本和笔;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等,以及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的表示方法:介绍表格表示法、图片表示法和图表表示法,并通过实例展示各种表示法的应用。

4. 柱状图和条形图:讲解柱状图和条形图的定义和特点,示范绘制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初中信息技术《数据的图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数据的图表》教案、教学设计

数据的图表化教材分析: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三课,主要教授的是图表的制作、编辑和格式化。

图表的概念,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很陌生了,在数学课当中也接触过,但是对于图表的制作,学生还比较陌生,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安排为2 课时。

本节课为第1 课时,主要讲授图表的制作和编辑。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图表的构成和作用。

2、技能目标:(1)掌握数据的图表化方法。

(2)学会对图表进行编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电脑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受图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合作理念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图表的制作、编辑;难点:1、合理设置数据源;2、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1、学生上课所需数据汇总表2、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刚过完寒假,你们的体重增加了吗?生:……我们学校七年级的张晓强也是这种情况。

寒假过后,他的体重足足增加了3.5 千克,已经超过标准体重13.5 千克(27 斤)了。

小强非常郁闷,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他决定开始减肥,于是他找到了班级里最好的几个铁哥们,成立了“健康联盟”,订立了相互监督,加强锻炼,强健体魄,共享健康的盟约,张小强被推举为“健康联盟”的盟主。

班里的同学知道这个消息,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几个同学在计算机里给张晓强设计了几种体重记录。

利用课件展示三种记录形式,一种是文字记录,一种是数学表格,一种是簇状柱形图。

通过三种记录形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课题、教学目标,完成导课。

二、图表的制作(一)任务一:把数据表格转化为簇状柱形图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参照课本13-14 页,小组讨论。

1、创建图表的前提:首先选定数据区域(1) 数据区域可以连续,也可以不连续(2) 区域不连续时,第一个区域和第二个区域所在行、列有相同的矩形2、分四个步骤插入图表步骤一:单ft“插入”菜单中的“图表”命令,弹出“图表向导-4步骤之一-图表类型”对话框,如下图所示,在“标准类型”选项卡中选择“图表类型”中的“柱形图”,并在其“子图表类型”中选择“簇状柱形图”。

课程授课计划表(吕茂利)2013-8-30

课程授课计划表(吕茂利)2013-8-30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授课计划表(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别文化基础课专业中专授课班级二年级中专授课教师吕茂利系部商贸系教学大纲(教学纲要)制定部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教育部《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江苏省教育厅教材全称(编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数学》(第三册);江苏省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编写组,江苏教育出版社12年8月第1版,2012年8月第1次印刷主要教学参考书(名称、编者)《数学学习指导用书》第三册,江苏省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编写组本课程本学期教学时数40周学时数2本学期教学周数20本课程总时数288本学期教学时数分配理论教学30编制说明:1、主要教学内容:第11章到第14章逻辑代数、算法与程序框图、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2、教学目标:了解主要概念,理解核心知识,掌握关键技能,学会解决问题,明确知识之间联系,学会运用知识。

3、学生学习现状:总体上较差,基础薄弱,技能落后,并且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精力投入少。

实践教学 2习题课 2复习 2考核 2机动 2审批(核)人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制表日期2013-8-30理论教学授课进度安排表周次顺序授课章节(单元、框题)及其主要内容(含实践教学、复习测验)学时数课内外作业备注学初教育 1 01 1 11.1二进制及转换2 12 2 11.2命题逻辑与条件判断 2 13 3 11.3 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 2 14 4 11.4逻辑式与真值表 2 15 5 国庆放假 1 06 6 11.5逻辑运算律 2 17 7 12.1算法的概念 2 18 8 12.2程序框图(1) 2 19 9 期中复习 2 110 10 期中考试 1 0 根据情况机动11 11 12.2程序框图(2) 2 112 12 12.3应用举例(1) 2 113 13 12.3应用举例(2) 2 114 14 13.1数据表格与数组 2 115 15 13.2数组运算(1) 2 116 16 13.2数组运算(2) 2 117 17 13.3数据的图示(1) 2 118 18 13.3数据的图示(2) 2 119 19 13.5用Excel处理数据表格 2 120 20 期末复习 2 021 21 期末考试 1 0 根据情况机动22 22作业计划表学科:数学任课教师:吕茂利序号作业内容批改计划全批全改部分批改不批改1 11.1二进制及转换全批全改2 11.2命题逻辑与条件判断全批全改3 11.3 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全批全改4 11.4逻辑式与真值表全批全改5 国庆放假6 11.5逻辑运算律全批全改7 12.1算法的概念全批全改8 12.2程序框图(1)全批全改9 期中复习全批全改10 期中考试11 12.2程序框图(2)全批全改12 12.3应用举例(1)全批全改13 12.3应用举例(2)全批全改14 13.1数据表格与数组全批全改15 13.2数组运算(1)全批全改16 13.2数组运算(2)全批全改17 13.3数据的图示(1)全批全改18 13.3数据的图示(2)全批全改19 13.5用Excel处理数据表格全批全改20 期末复习21 期末考试22说明:1、任课教师务必把授课计划表粘贴在教案本上,以备对照教学进度。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表示》教案共5页word资料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表示》教案共5页word资料

课时课题:第六章第三节数据的表示(3)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收集与处理数据;2.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制作的步骤,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3.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前准备问题导入师:同学们想一想,你同父母一起去商店买衣服时,衣服上的号码都有哪些,标志是什么?生:我看到有些衣服上标有M、S、L、XL、XXL等号码.但我不清楚代表的具体范围.适合什么人穿.但肯定与身高、胖瘦有关.师:这位同学很善动脑,也爱观察. S代表最小号,身高在150~155 cm的人适合穿S号.M 号适合身高在155~160 cm的人群着装…….厂家做衣服订尺寸也并不是按所有人的尺寸定做,而是按某个范围分组批量生产.你觉得这种生产方法有什么优点?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 cm).如下:(幻灯片)141 165 144 171 145 145 158 150 157 150 154 168 168 155 155 169 157 157 157 158 149 150 150 160 152 152 159 152 159 144 154 155 157 145 160 160 160 158 162 155 162 163 155 163 148 163 168 155 145 172你能按衣服的型号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吗?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思考,体会分组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小组交流对数据的整理,引发学生对分组必要性的认识,为新课的自然生成打下基础,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效果: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应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引发对频数分布直方图数据如何分组的思考,并与条形统计图再次对比,同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环节二新课引入例1 为了了解某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某医院随机调取了该地区60名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如下:(单位:克)(出示课件)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从图中反映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怎样?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分组先确定组数还是先确定每组的范围?(2)每组的范围大小都一样吗?(3)你能试着总结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吗?解:(1)确定所给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上述数据中最小的是1900,最大的是4160;(2)将数据适当分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4160-1900=2260,考虑以250为组距(每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叫组距),2260÷250=9.04,可以考虑分成10组;(3)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这个次数被称为频数):(4)绘制频数直方图:学生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时能明确步骤的前后顺序,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后,或者在小组讨论产生认知冲突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由学生自己相互补充,自己总结.环节三: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活动内容:议一议制作频数直方图大致步骤是什么?生:积极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九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统计图表教案

九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统计图表教案

九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统计图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统计图表的基本概念和用途;2. 掌握常见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读统计图表,提出合理的结论和推断。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数学教材《数据的分析》;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白板、投影仪、计算器等;3. 学具:尺子、直尺、图表绘制模板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统计图表的基本概念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包含数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通过图片获取有用的信息?2. 探究(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统计图表的概念和用途,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

3.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给出对统计图表基本概念的解释,如折线图、柱状图等,并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对各种统计图表有初步了解。

4.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课堂小结的统计图表,帮助学生复习和总结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常见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1. 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一组数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并思考,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2. 绘制折线图(15分钟)教师以折线图为例,逐步演示绘制折线图的方法和步骤,并指导学生一起完成。

3. 绘制柱状图(15分钟)教师以柱状图为例,逐步演示绘制柱状图的方法和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绘制其他统计图表(10分钟)教师介绍其他常见的统计图表,如饼图、散点图等,并简要说明其适用场景和绘制方法。

5. 练习和巩固(1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绘制,并解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分析和解读统计图表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统计图表,引出学生关于统计图表的分析和解读的重要性。

2. 初步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包含数据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数据规律,并提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3. 深入分析(20分钟)教师展示另一个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图表所反映的问题,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完整的结论。

《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公开课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公开课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3 数据的表示 第 3 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想一想,你同父母一起去商店买衣服时, 我们经常看到衣服上的号码标有哪些?你了解这些号 码的意义吗?你觉得这种生产方法有什么优点?
S、 M、L、XL、XXL等号码. S 代表最小号,身高在 150~155 cm 的人适合穿 M 号适合身高在 155~160 cm的人群着装…….厂家做衣 服订尺寸也并不是按所有人的尺寸定做,而是按某个 范围分组批量生产.
14
12
11 10
10 8
8
7
6
4
3
4
21 1 1
0 175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3500 3750 40(0单0 体位重:克)
三、合作学习
议一议 制作频数直方图大致步骤是什么? ①先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②决定组距与组数 ③决定分点 ④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现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 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 cm).如下
141 165 144 171 145 145 158 150 157 150 154 168 168 155 155 169 157 157 157 158 149 150 150 160 152 152 159 152 159 144 154 155 157 145 160 160 160 158 162 155 162 163 155 163 148 163 168 155 145 172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分组 1750~2000 2000~2250 2250~2500 2500~2750 2750~3000
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坐标以10为单位,坐标系的原点为0,坐标最大值为60.
第三步 标出原表中数据所对应的点,分别依次连接成折线,并用粗细
不同的线型对这三条折线加以区别。
第四步 在折线图的正上方写上标题,并在图例中注明三条线所代表的
国家。
第24到29届奥运会中、美、日金牌数
60 50 40 30 20 10
0
24届 25届 26届 27届 28届 29届 第第第第第第
1985年至1999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表(单位:亿元)
年份 投资额
年份 投资额
年份
1985年
1074.4 1990年 1703.8 1995年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6年
1176.1 1991年 2115.8 1996年
1987年
1343.1 1992年 3012.7 1997年
1988年
1574.3 1993年 4615.5 1998年
13.3数据的图示(第3课时)
折线图是用线段一次连接坐标系中的数据所 表示的点而形成的折线。
折线图可以显示数据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它
能很好地反映数据之间的联系,根据折线的走向 能够分析数据的变化情况。
绘制折线图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用横轴表示时间、 序号等变量,用纵轴表示数量、频数等变量。
第二步 选取适当的坐标比例。
第三步 在坐标系中标出数据说对应的点,并依次连接。若 折线图同时反映多个数组,即图中有几条折线,要 用不同的线型或颜色加以区别。
第四步 在折线图的正上方写上标题,并在图的右边标 注不同线型或颜色所对应的类别。
例1、下表是第24到29届奥运会中国、美国、日本 三个国家获得的金牌数统计表。根据此表绘制折线 图。并作简要评析。
第24到29届奥运会中、美、日金牌数统计表
国家 第24届 第25届 第26届 第27届 第28届 第29届
中国
5
16
16
28
32
51
美国 36
37
44
39
35
36
日本
3
3
3
5
16
9
解:第一步 建立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表示届次,纵坐标表示金牌数。
第二步 选取适当的坐标比例。横坐标自第24届起从左向右依次排列;
1989年
1551.7 1994年 6436.7 1999年
投资额 7403.6 8570.8 9917.0 11916.4 12455.3
1、知道折线图的构成要素、结构特点及其在数据反映中的作用。 2、知道折线图制作的步骤。 3、会根据数据的图示对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作简要分析。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中国 美国 日本
评析:图中显示,中国获得的金牌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增长较快;第25、
27、29届金牌数增长很多,第28届增长较少,第26届没有增长。美国获得的金 牌数总体呈平衡趋势,第26届有所增加。日本获得的金牌数总体呈增长趋势, 单增长缓慢;第28届增长较快,第29届有所下降。
练习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图,并观察折线图分析 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变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