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晋魏文学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 (2)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提纲第一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文学第二章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司马迁和《史记》第三章汉代散文第四章汉代辞赋第五章汉代诗歌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第一章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第二章西晋文学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五章南北朝诗人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七章《文心雕龙》和《诗品》第一编秦汉文学史秦汉文学概说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诗经·秦风》是产生于秦地的秦族诗歌。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有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上书及刻石文。
两汉王朝共四百余年(前206-220)。
主要的文学成就有:第一,散文成就最高。
汉代散文成就最大的是历史散文。
其次是政论文、说理文。
第二,汉赋是汉代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
第三,诗歌高度发达。
其中包括汉乐府民歌、五言古诗。
第一章秦文学第一节秦地的诗歌和《吕氏春秋》秦族的兴起和尚武精神秦的祖先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是颛顼的远代孙女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秦族的兴起与畜牧尤其是与“马”有关,可以说是一个马背上兴起的民族。
秦的祖先因善畜牧和驾车而先后被赐姓。
“嬴”氏的来历——大费“赵”氏的来历——造父“秦”的来历——非子秦成为诸侯国——秦襄公说明秦族素来是勇武善战的民族。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秦地的诗歌秦人的尚武精神,在产生于秦地的《诗经·秦风》中得到充分体现。
《秦风》10篇是秦民族最早的诗歌,大概是西周末至春秋时的作品。
《车鄰》、《驷驖》、《小戎》叙车马、狩猎、秦襄公伐戎之事;《无衣》是一首军中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黄鸟》虽非兵戎之诗,但是古代挽歌之祖: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慄。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众多文学体裁和杰出的作家作品。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秦汉文学1、秦代文学秦代由于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学成就相对较少。
但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汉代散文(1)贾谊:其政论散文如《过秦论》,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2)晁错:《论贵粟疏》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重农贵粟的主张。
3、汉代辞赋(1)骚体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继承了楚辞的抒情传统。
(2)大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力铺陈描绘,展现了大汉帝国的声威。
(3)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语言清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汉代诗歌(1)乐府民歌:“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追求和幻灭,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魏晋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思想活跃,建安文学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1)“三曹”: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悲凉慷慨,如《龟虽寿》《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植的作品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如《白马篇》《洛神赋》。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正始文学正始时期,政治黑暗,玄学兴起,文学风格趋于隐晦曲折。
代表作家有阮籍和嵇康,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隐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之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现了他的刚直不阿。
3、两晋文学(1)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追求形式的华美,内容较为空洞。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文言小说、演讲和散文等。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和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 兴起了辞章派文学辞章派是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之一。
辞章派的代表性作品是《楚辞》和《乐府诗集》。
这些作品以辞章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
2. 文言小说的兴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重要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演义》和《东汉演义》。
这些小说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运用虚构的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3. 诗歌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以五言古诗为主,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4. 辞章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辞章文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其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辞章文学注重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了后世文学家的文学表达能力,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1. 陈寿陈寿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三国志》。
《三国志》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传统史书的典范。
2.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大学古代文学作业:秦汉魏晋文学史纲要

秦汉魏晋文学史纲要第一编秦汉文学一、秦汉散文(一)秦代散文李斯(?-前208)楚上蔡(今河南上蔡县)。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李斯流传下来的文章,思想与艺术均好的是《谏逐客书》。
全书从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和战略目标等不同角度,运用大量的事实和生动的比喻批驳“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观点。
(二)西汉散文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05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秦汉文学概况(前221-190年左右)
1. 秦文学:
(1)李斯
(2)《吕氏春秋》(八览、六论、十二纪)
2. 汉文学:
(1)赋: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散体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西都赋》、《东都赋》
张衡《西京赋》、《东京赋》)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2)散文
1. 政论散文: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言兵事疏》
桓宽《盐铁论》
2. 学术著作:张衡《灵宪》、王充《论衡》
3. 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3)诗歌
1. 乐府民歌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1。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汉代辞赋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秦散文一书一人,一书即《吕氏春秋》,一人即李斯。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一)吕不韦传奇夏姬(夏太后)华阳夫人秦昭王安国君(孝文王)子楚(襄王)子政(始皇)(邯郸美姬)太后吕不韦(文信侯)(二)《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2、内容“杂家”/新道家/新儒家/阴阳家☼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由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特色丰富多彩的寓言例如:《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李斯与《谏逐客书》(一)李斯简介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老鼠哲学”赵高太子扶苏胡亥文才高迈而品格不高秦代唯一的作家☺(二)《谏逐客书》解题韩国郑国驱逐客卿奏章(三)《谏逐客书》译释与评点1.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开头仅有两句话,简洁明快,开门见山,鲜明地亮出观点,而对秦王下逐客令的前后因由一字不提,只对逐客发表看法,这样就除掉了许多枝蔓,为下文的展开提出了一个总纲。
2.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的业绩,论述了客卿对秦国的富强、繁荣所作的重大贡献。
3.由历史转入现实。
列举秦王重外物而轻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
4.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从理论上阐述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5.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必将导致秦国的灭亡。
总括全文,与开头呼应。
(四)《谏逐客书》内容剖析(写作特点)1.意理高远,事实典型。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编先秦文学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传说时代前21世纪——前17世纪:夏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朝前11世纪——前256年:周朝其中:前11世纪——前770年:西周前770年——前256年:东周其中:前770年——前476年:春秋前475年——前220年:战国时代特征商朝:鬼神崇拜的时代周朝:理性时代。
敬礼重德。
“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和谐典雅,温柔敦厚战国: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第一章神话创世神话:盘古(课本35页)始祖神话:女娲(课本36页),简狄,姜嫄洪水神话:大禹战争神话:炎黄之争,蚩尤(课本38页)共工(课本42页)发明神话:神农氏,有巢氏,轩辕氏自然神话:夸父逐日(课本39页),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话的意义凝聚先民: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曲折地反映历史文艺的起源意义: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第二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十五国风,涉及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今文三家诗:鲁、齐、韩;古文:毛诗第一节《诗经》的内容风雅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反映婚姻爱情、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郑风·子矜、召南·摽有梅、鄘风·氓表现战争徭役、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无衣、咏叹农业生产、《豳风·七月》表现日常生活(燕飨)、小雅·鹿鸣、唐风·蟋蟀抨击现实政治、王风·黍离、小雅·雨无正叙述部族历史、大雅·生民、祭祀时祈福禳灾、国风·麟之趾一、赋比兴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大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第二编秦汉文学

极端严酷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阻碍了文化学术 的发展,兼之它统治时间很短,因此,在文学上无甚 成就。
秦代有作品传世并较有成就的作家只有李斯一 人。李斯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散文家,《谏逐 客书》是其代表作。
焚书坑儒
博士淳于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非所闻也。”
李斯:“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 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三代之 事,何足法也!”
二、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 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 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 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 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 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 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 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 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 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 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 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 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 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 三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晋文学史纲要先:先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统一(前221)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
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上古文学上古文学指的是原始时代的文学,它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
二者都是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时创作的,在其产生和早期传播中都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到了文字时代才逐步予以录载。
●上古歌谣——最早的诗歌,具有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语言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四大艺术特征。
分类: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作品:《侯人歌》、《弹歌》等●古代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的几大特色。
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资料主要见于《山海经》、《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
分类:开辟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著名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先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齐》、《》、《唐》、《》、《》、《桧》、《》、《豳》十五《国风》,共160篇。
《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分类:婚恋诗——《周南•关雎》、《风•蒹葭》、《邶风•谷风》、《卫风•氓》农事诗——《臣工》、《载芟》、《良耜》、《噫嘻》、《周南•芣苡》、《豳风•七月》征役诗——《豳风•东山》《小雅•何草不黄》《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颂歌——《周颂•维天之命》《商颂•殷武》《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怨刺诗——《大雅•荡》《小雅•正月》《大雅•民劳》《风•硕鼠》《风•伐檀》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三)楚辞“楚辞”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也叫骚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小山、庄忌、朔、王褒、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
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
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作品:《离骚》、《九歌》、《招魂》、《天问》、《九章》、《卜居》、《哀郢》、《怀沙》等。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余句,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分三部分:(一)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着重对往事的追溯;(二)从“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以女嬃詈原、辞于舜、上叩帝阍、历访神妃的情节,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执着,着重于幻想的驰骋;(三)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到结尾,在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中,以问卜灵氛、决疑巫咸、决计远行、神游西天的情节,展示诗人去留的复杂矛盾心理。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四,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其五,创造出了新的诗体形式。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是屈原的学生。
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好辞赋,为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作品:《九辩》——揭露批判了楚国政治情状和对个人失意的不满,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呈现出一个清高自守、坎坷不遇、憔悴自怜的才士形象。
其他:《风赋》、《高堂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对楚王问》等(四)先散文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的散文,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尚书》——“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和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作品:《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大事。
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
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作品:《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向的散文主要是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作品:《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与《左传》、《国语》等著作相比,它更加活泼富有生气,更富于文采,更善于描写人物,是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和哲学观点。
先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先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先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老子》、《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墨子》——为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著,容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书中出现了以前没有的系统性的论辩容,如主“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和礼乐制度。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孟子》——归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实有根本不同。
孟子本人直接参与了编撰,在书中系统地表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孟子》散文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孟子》的文学性,表现在善于运用比喻、寓言,借助形象帮助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