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成矿规律研究-4-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共生组合

合集下载

成矿规律研究的主要方法3

成矿规律研究的主要方法3

成矿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讲人:张均成矿分析是一个借助科学概念、运用理性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以揭示成矿现象本质,反映成矿时空规律的动态认识过程,贯穿于成矿研究和勘查评价的始终,是研究成矿规律研究,进行成矿研究的最基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

大量的矿产勘查实践证明,科学的成矿研究实质上是在正确的成矿分析基础上的合理推断。

研究水平的高低和研究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矿分析的深入程度,而对矿体定位规律的认识深度和成矿规律研究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矿分析思路、途径、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成矿条件的优劣性评价1)控矿因素控矿因素是指一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因素,其一般包括了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岩浆岩、地层、岩相、古地理、变质作用、区域地球化学因素等。

一个地区内矿产的高度发育及某一类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针对具体的某一矿床则控矿因素对成矿的贡献是有主次之分的。

例如,内生矿床主要受岩浆岩、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外生矿床则着重与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等有关,变质矿床则主要受到变质作用的制约。

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2)成矿特征研究区内已知的成矿特征对于评判矿床未来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勘查工作决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矿床成矿特征着重是考虑成矿的矿种及其共生组合特征、矿床类型、矿床规模、矿体赋存特征及其复杂程度、矿物种类及其共生组合、有用元素赋存状态、矿石结构构造等:成矿的矿种倘为市场需求较为迫切、本身价值较大,特别是多种有益元素共生,则矿床往往由此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如金是一种贵金属、本身就具有货币功能,在我国湘西一带出现Au 、Sb 、W 共生的大型矿床,并且三种元素的储量都单独构成大型矿床的规模,三者的共生造成了矿床本身价值及开发生产效益的巨增。

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3)矿化信息矿化信息是指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指示矿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

矿化信息一般可分为矿产地质信息、遥感地质信息、地球化学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四大类。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成矿规律研究是矿产预测工作的核心内容,采用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解剖典型矿床,划分成矿系列并建立区域的和矿床的成矿模式,编制成矿规律图件。

第一节成矿特征研究一、典型矿床解剖典型矿床解剖工作是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基础,要求选择工作区内在矿种、规模、成矿类型、控矿因素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或矿点,进行典型矿床解剖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1. 控矿因素的研究控矿因素的研究是在成矿地质背景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成矿的直接地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前提是首先确定各类地质作用是否和成矿有关。

(1)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的研究内容:地层层序、时代、产状、空间分布、岩石组合,岩石结构构造、岩石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不同岩性和成矿的关系。

(2)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研究内容:侵入岩三度空间形态、侵入深度、侵入期次,侵入时代、侵入角砾岩特征、自变质作用,接触带特征,岩石结构构造、剥蚀程度、矿物成分、微量元素、岩石化学、同位素成分、稀土元素分配、气液包裹体、岩石组合、脉岩、隐伏岩体的推测和圈定。

(3)控岩控矿构造研究内容褶皱构造:划分褶皱变形期,确定各期次褶皱的产状、形态、空间组合形式,确定褶皱构造演化历史及空间特征变化,确定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关系。

断裂构造:确定控矿和非控矿断裂,确定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深度,级别划分、空间展布特征,平面和剖面形态组合特征、控矿构造期次,发生发育历史、控矿构造的性质及各期次各空间产状的性质转化特征,控矿构造和区域构造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的确定,成矿物质迁移沉淀和构造活动的关系。

(4)古构造的分析研究内容:韧性剪切带、继承性区域断裂带、火山机构、火山原生构造、火山岩浆构造带、沉积盆地,隆起和坳陷等古构造轮廓、同生构造带、造礁带等。

2. 成矿特征的研究(1)填制矿产统计卡片,内容包括矿床位置、区域构造背景、控矿因素、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内容,附矿区平面图及典型矿体剖面图。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成矿规律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对矿床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矿床产状、发育规律的研究,总结出的矿产富集的规律性和客观规律,是指矿床产状、地质构造、成岩作用、流体作用、构造热量等复杂地质作用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工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矿床成矿规律。

矿床成矿规律是矿床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主要包括形成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产状规律、电子颈规律、成矿规模和矿化度规律、成矿周期规律等。

一、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成矿作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成矿规律,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都有重要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成矿规律1.构造对成矿的影响构造作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构造的复杂程度对成矿规律有重要影响。

构造发育差异对成矿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差异构造是矿床产状差距及产状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差异构造的存在使矿床的形态和长度具有规律性。

③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2.构造与蚀变作用构造对产状变形和岩石兼容性产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蚀变对矿质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3.构造对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热液作用构造和其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地层产状与成矿规律1.产状对成矿的影响产状因素是矿床形成、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外部条件,与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对于热液流体的传递和热液的生成均有重要影响。

2.矿床构造对地层产状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层产状的作用及其不均匀性,决定了矿床的形状与长度都具有规律性。

3.陆相暴露和海相沉积产状的影响地面降水和海相盐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深度产状对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都有所不同,因而对矿化物质的生成和富集有影响。

海相沉积带矿床常具有水平的产状,陆相暴露矿床产状多呈近直的产状。

(三)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岩浆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矿床形成。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摘要:经过我国广大学长多年来地质勘探的汇总最终概述出了我国矿床的成矿规律。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地球地壳形成开始所有矿床的成矿规律做出来细致的阐述,其中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分布规律,并总结了矿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矿床共生规律。

关键词:时空分布;物质来源;矿床共生;一、简述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指矿床(矿体)形成和分布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与集中分布规律,及其物质共生组合关系和内在的成因联系等[1]。

成矿规律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找矿的基础。

经过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成矿规律方面的不懈努力,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二、矿床时间分布规律在我国,从古生代的前寒武纪到新生代都有矿床的形成,可以说我国矿床的时间分布是广泛且不均匀的。

我国主要有六大成矿区,这六大成矿区主要由时间顺序来划分。

下面以这六个成矿期阶段为例,做简要介绍。

1.前寒武纪成矿期该成矿期又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壳随着地球的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从开始形成到趋于稳定的过程。

在整个地壳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以及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

2.加里东成矿期这个时期的地壳演化进一步稳定,浅海地带矿床较为发育,著名的宣龙式铁矿和瓦房子锰矿便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3.海西成矿期、印支成矿期、燕山成矿期在这三个成矿期内,仍然发生着剧烈地由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向酸性、中酸性火山活动转化的一些构造运动。

这三大成矿期都进入了地槽演化的阶段,从加里东成矿期末期开始一直到燕山期地槽阶段结束,而内生成矿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并繁盛。

4.喜马拉雅成矿期该成矿期正好与前寒武纪成矿期相反。

喜马拉雅成矿期间,除了喜马拉雅山地区还存在着比较活跃的构造运动,并伴随着一些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其余地区的大多数构造活动都慢慢变弱了。

三、矿床空间分布规律与时间分布规律相类似,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样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为有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特点而在个别地区存在分布均匀的现象,为等距性分布。

桂林理工大学《矿床学》考研试题综合09-12年

桂林理工大学《矿床学》考研试题综合09-12年

一、名词解释答案:【仅供参考】1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采利用的地质体。

3变成矿床:经变质作用改变了工艺性能和用途的矿床或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矿床。

4云英岩化:一种高温气水热液蚀变作用,蚀变后的云英岩主要由石英和白云母组成。

5矿石: 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份的矿物集合体,矿石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

6成矿区域:地壳中的矿产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地壳中某种或某些矿产大量集中的那一部分地区成为成矿区域7岩浆成矿专属性:是指岩浆岩与矿种间的对应关系,即一定的矿种仅与一定的岩浆岩有关。

8成矿作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

9斑岩铜矿:斑岩铜矿(型矿床)是指在时间、空间、成因上与斑岩密切相关的细脉侵染型铜矿床。

铜矿化主要出现在斑岩内(斑岩可以是全岩铜矿化或部分铜矿化),部分铜矿化产在围岩中,由于矿石构造总是呈细脉侵染状,因此又称为细脉侵染型铜矿床。

10矿田:矿田由同一地质作用形成的,成因上近似,空间上邻近的一组矿床,分布面积一般在几十到一、二百平方公里。

11矿石结构:矿石的结构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2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13矿体的产状:是指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环境。

14古代砂矿(床):是指新第三纪以前地质时代所形成的砂矿(床),一般已遭到成岩作用,甚至变质作用。

15成矿规律:是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多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16成矿时代:是指在地质历史上﹐矿床形成比较集中的时代。

它表明矿床的形成在地质历史发展中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P33317成矿阶段(矿化阶段):矿化阶段指一个矿化期内的一段较短成矿作用中矿物堆积过程,又称成矿阶段。

南大矿产普查与勘探复习资料

南大矿产普查与勘探复习资料
• 例如,W, Sn, Mo, Bi, V 等元素,不稳定常数大,通常在很高温度下就不稳定而沉淀, 因而它们的异常距热中心很近;相反,Hg, As, Ba, Sb 等元素不稳定常数小,络合物在 低温条件下仍相当稳定,它们往往迁移较远。
(2)含矿热液本身的性质 • 一般指热液中元素的浓度、元素迁移形式以及热液体系的温度、压力等特征。 • 大量的实际资料表明,规模较大的热液矿床总是形成规模较大的原生晕,这是由热液中 成矿物质的原始浓度较高造成的。高温有利于扩散晕的发育,压力梯度大有利于渗滤晕 的发育。
次生晕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原生矿体及其原生晕在表生风化过程中经过各种地球化学作用在土壤中 形成的异常,因而也叫次生晕。
土壤中的异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岩(矿)石风化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同时形成的,称为土壤同 生异常;另一类是土壤形成后,元素经活动迁移带入土壤中形成的异常,称为土壤后生异常。
分散流 在表生带内的矿体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经风化形成疏松物后,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冲刷与 溶解下,使原来集中的元素沿水系发生分散,从而在水系沉积物的狭长地带内形成异常,即 水系沉积物异常,化探人员俗称为分散流。
找矿模式 找矿模式是在矿床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发现某类具体矿床所必须具备的有利地质条件、 有效的找矿技术手段以及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矿化信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重砂机械分散晕 矿源母体曝露地表后,经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碎屑物质,进一步的机械分离促使其中的单矿物 分离出来,其中稳定的重砂矿物保留分散在原地(残积层)附近,同时受地表流水及重力作用, 以机械搬运的方式沿地形坡度迁移到坡积层中,形成高含量带,称之为重砂矿物机械分散晕; 当这些重砂矿物颗粒进一步迁移到沟谷水系中,使之在冲积层中形成高含量带,称之为重砂矿 物机械分散流。

河北省窟窿山铍矿特征及成矿机制分析

河北省窟窿山铍矿特征及成矿机制分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河北省窟窿山铍矿特征及成矿机制分析潘 硕摘要:河北省窟窿山铍矿区位于柴达木—华北板块的华北陆块北缘,张家口组地层在该区广泛出露,岩浆多期次的活动频繁,铍矿体产于窟窿山岩体的节理裂隙中,在工作区中一共找到了3个铍矿体,这是河北省内首次发现的中低温硅铍石矿床,进一步调整了省内长期在与花岗岩相关的高温伟晶岩、云英岩内寻找以绿柱石为主体铍矿物的找矿方向。

同时,为工作区内乃至冀北地区下一步铍矿勘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作用。

关键词:窟窿山;铍;多金属河北省窟窿山铍矿区位于柴达木—华北板块的华北陆块北缘,多伦—沽源沉积火山盆地东缘,东侧为棋盘山—苏家店沉积—火山盆地。

成矿区带划分属冀北隆起Pb-Zn-Ag-Mo-萤石成矿带。

区域地层主要为早白垩世张家口组火山岩,岩浆岩主要为中生代中酸性及碱性侵入岩,零星出露古元古代变质深成岩。

丰宁-隆化深断裂位于工作区南部,上黄旗—灵山区域断裂东临工作区,它们控制了区内不同时代地质体的生成、发展和演化。

1 区域地质背景1.1 地层地层主要为早白垩世张家口组火山碎屑岩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早白垩世张家口组火山碎屑岩由一套爆溢相兼有喷溢相的酸性火山碎屑岩构成,被早白垩世中粗粒—中细粒黑云母斑状碱长花岗岩侵入。

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主要分布于河谷两侧,地貌多为黄土状台地或耕地,主要为浅黄色厚层黄土、粉砂质黏土,局部夹不连续砂砾层。

全新世冲洪积物沿水系分布,地貌上多为干涸的河床,岩性主要为较松散的砂砾石,砾石多为次圆—次棱角状,杂乱堆积于河漫滩之中,且砾石分选性较差。

1.2 构造上黄旗—灵山区域断裂自区域南东部通过,在区域上出露长达12km,破碎带宽度为20m~100m,走向北东25°~50°,倾向北西,倾角60°~70°。

沿该断裂岩体发育,区域上有窟窿山岩体、老虎沟岩体、大里沟花岗斑岩体等呈串珠状分布。

成矿规律研究[1]

成矿规律研究[1]

PPT文档演模板
成矿规律研究[1]
• 总体上,我国各类矿床在时间上分布很不均 匀。我国铁、金矿产在地史发展的早期比较 富集,Hg,Sb,As,稀有金属在晚期相对集中。
• 我国地壳演化早期,成矿作用比较简单;随 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加厚,岩浆活动、火山 作用、沉积变质作用的多次重演,大气中游 离氧增多,生物的出现和大量繁殖,成矿作 用愈来愈复杂,到中、新生代达到最高峰。
期阶段橄榄岩和辉长岩及与其有成因关系的岩浆型铬铁矿矿床和钛铁
矿矿床带;3—中阶段花岗岩类侵入体及与其有成因关系的岩浆期后成
矿带;4—晚阶段小侵入体及与其有成因关系的热液矿床带
PPT文档演模板
成矿规律研究[1]
2)
• 成矿的继承性:指的是区域内同一成矿元素或一组成矿元 素,在不同时代以相同或不同形式相继成矿的规律性。
PPT文档演模板
成矿规律研究[1]
(二)
• 矿床在空间上也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分 布,具体体现为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 等
• 但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也可表现 出均匀分布特征,即在空间上的等距性 分布。
PPT文档演模板
成矿规律研究[1]
1 矿床的丛聚性分布
• 矿床的丛聚性分布是指矿床在平面的 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 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的现象
PPT文档演模板
成矿规律研究[1]
3)
• 成矿的长期性已为大量的地质事实所证实,具
• (1) 许多矿种或成矿元素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逐步
富集成矿的。例如山东招掖地区金矿的形成史长达十几亿年, 太古代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富金的蓬夼组含铁镁硅酸盐建造,平 均含金0.07×10-6,成为本区金成矿的初始矿源层;元古代 的区域变质作用中,胶东群遭受褶皱、变形、变质及部分混合 岩化,金进一步活化迁移;进入中生代,随着构造、岩浆活动, 混合花岗岩部分重熔,金再次活化迁移,集中至重熔花岗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喜山成矿期 (96 Ma -现今)
此期我国东部各个地洼区的发展均进入了余动期,构造活动较弱。 但台湾地槽和喜马拉雅地槽仍在强烈活动,产出有伴随基性—超 基性岩浆活动的Cr-Pt矿床(西藏)、Cu-Ni矿床及火山岩中的 Cu、 Au矿床(台湾)等以及Pb、Zn、S矿床(新疆西南部)。 外生矿产比较发育,以风化淋滤和沉积矿床为主, 主要的有塔 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边缘地带的层状铜矿床,各地的砂金、 砂锡矿床,风化淋滤型镍矿,风化壳型铝土矿,西北许多地 区的硼矿和盐类矿床,西南地区的钾盐和岩盐以及第三纪的 煤炭和石油等。
第四章 成矿预测与矿产普查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成矿预测与科学找矿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成矿规律研究 找矿技术方法与信息提取 数据模型与信息合成 找矿靶区优选
第三节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的概念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成矿物质来源规律 矿床共生规律
(二)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矿床在空间上也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分布,具 体体现为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 但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也可表现出均匀分 布特征,即在空间上的等距性分布。
1 矿床的丛聚性分布
矿床的丛聚性分布是指矿床在平面上的分布 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 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的现象。
4)印支成矿期 (260-205Ma)
印支运动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海侵状态,使之 上升为陆地,出现一系列内陆盆地,形成许多重要 的外生矿床,有铜、石膏、盐类、石油、油页岩等。 西部地区尚有三江地槽褶皱系,松潘—甘孜地槽褶 皱系、秦岭地槽褶皱系及海南岛地槽褶皱系,其中 形成众多的内生矿床,如 Fe、Cu、Cr、Ni、稀有金 属、云母、石棉等。
2)加里东成矿期 (500-410Ma) 此时我国地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华北、西南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时期。 矿产以产在浅海地带和古陆边缘海进层序底部的 Fe、 Mn、P、U等外生矿床为主,如宣龙式铁矿、瓦房子 锰矿、湘潭式锰矿、昆阳式和襄阳式磷矿等。 中期海侵范围扩大,普遍出现大量钙质沉积,形成灰岩 白云岩矿床。 晚期在海退环境下形成泻湖相石膏和盐类矿床。祁连山、 龙门山、南岭以地槽演化为特点,矿产为内生的Cr、Ni、 Fe、Cu、石棉,如镜铁山铁矿床,白银厂黄铁矿型铜 矿床等。
(2)每一时代地槽系的发展,开始是亲玄武岩 类矿化占优势,晚期是亲花岗岩类矿化占优 势。这种成矿演化的方向性是由岩浆活动演 化的方向性所决定的。 地洼区的岩浆演化顺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和 地槽区相反,一般趋势是由酸到基,并控制了 相应的成矿演化的方向。
(3)在继承性成矿中同一种元素的成矿特点随时 间演化而有所变化,亦表现成矿演化的方向性。 例如SiO2,
高加索地槽 地质演化、 岩浆活动和 成矿作用略 图(斯米尔诺 夫,1976)
多次出现,由北 向南发展
1—细碧角斑岩和辉绿岩及与其有成因关系的黄铁矿型矿床带; 2—早期阶段橄榄岩和辉长岩及与其有成因关系的岩浆型铬铁矿矿床和钛铁矿矿床带; 3—中阶段花岗岩类侵入体及与其有成因关系的岩浆期后成矿带; 4—晚阶段小侵入体及与其有成因关系的热液矿床带
全球成矿规律 区域成矿规律 矿区成矿规律 单矿种为主的专门性成矿规律
(一)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某些矿种或 矿床常在某一地区的某一地质时代内集中出 现。
世界上70%的金矿、62%的镍和钴、60%以上的铁 矿形成于前寒武纪; 80%的钨矿形成于中生代; 世界上的盐类矿产主要形成于二叠纪等。 矿产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的 方式来表述: 凡产生特定矿产组合的一段地质时期(代)就称之为成 矿期。
成矿规律概念
成矿规律是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 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 和总结。
成矿规律既是进行成矿分析的向导 ( 基础 ) , 又是成矿分析的结晶,它对预测找矿工作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从1892年法国的L.德洛内提出成矿规律的 概念以后,В.И.斯米尔诺夫、Р.鲁蒂埃 等人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 究。 主要研究分支:
2全球主要的成矿期
根据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成 矿作用的一系列特征,Г.А.特瓦尔奇列 利哲将全球分为七个最主要的成矿期(P70 表)。
全球最主要成矿期及有关矿床(Г.А.特瓦尔奇列利哲,1970)
3.地壳成矿演化的若干特点 1)成矿的多旋回(多阶段)性
2)成矿的继承性
成矿的继承性:指的是区域内同一成矿元素或一组成矿元 素,在不同时代以相同或不同形式相继成矿的规律性。 成矿继承性的具体表现是在某一特定的地球化学区内,在 各种地质作用下,一些成矿元素以相同或不同的矿床类型 辗转成矿、自成系统。如湘西、山东的原生金和沙金。 意义:成矿的继承性,启示我们在预测找矿时应注意矿床 类型可随不同时期成矿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地质 作用复杂、某种矿化较强的地区,不能死守一个类型。要 注意同一矿种、多种类型继承性共存的可能性。据此可顺 藤摸瓜,努力发现新的成矿层位和新的矿床类型。
太古代时主要形成火山沉积型碧玉矿床; 古生代则主要形成化学沉积型燧石矿床; 到新生代则由生物作用而形成硅藻土;
如铁,
20亿年前以条带状含铁石英岩为主; 20亿年后,以鲕状赤铁矿为主; 到中生代则以菱铁矿为主。
(4)在地史演化中不同元素成矿演化的方向性:
表现在亲铁元素一般倾向早期富集,而亲硫元 素以晚期富集为特征(表)。
5)燕山成矿期(205-96Ma) 燕山运动是我国最重要的内生成矿期。
我国西部地区大都结束了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 东部地台区进入地洼阶段,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和火山活 动相当强烈,出现多期岩浆活动和火山喷溢,形成丰富多 样的内生矿床。岩浆活动以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溢 为特征,早期以广泛分布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代表,形成 一系列 W、Sn、Mo、Bi、Fe、Cu、Pb、Zn 矿床,晚期以 广泛分布的小规模岩浆活动为代表,形成一系列重要的Fe、 Pb、Zn、Hg、Sb、Au、稀有金属、萤石、胆矾石等矿床。 喜马拉雅山地区及台湾仍处在地槽发展时期,有超基性、 基性岩浆活动,伴随有Cr、Ni、Cu、Pb、Ag等矿床。 本期外生矿床不及内生矿床重要,在小型内陆盆地中有Fe、 Cu、U、煤、盐类、油页岩等矿床产出。
4)成矿的方向性
成矿演化的方向性是指成矿特征随时间的变 化以一定的趋势向前发展的不可逆性。
上述成矿演化虽然具有多旋回性和继承性,但并不 是相同的重现,而是一螺旋式发展。 具体表现为下述四方面:
(1)在地壳的演化中,地槽的面积逐渐缩小,但成 矿作用的规模并没有相应缩小,反而随着时间的 推移,还有增大趋势。 从太古代至元古代,从早里菲至晚里菲,从加 里东至海西,矿化强度都是由弱到强,弱强交替。 欧洲和亚洲海西期金属成矿省广泛发育,非、 美、澳三洲也有部分发育。 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则中、新生代 成矿期广泛发育。
3)成矿的长期性
(2)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床的形成时间,也常常可延续很长时 间,相对造山运动长得多。
华南燕山期花岗岩的成矿史表明: 在160~185Ma,形成漂塘、西华山、大吉山、瑶岗仙等岩体,以及大量黑钨石英脉、 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及稀土矿床; 90~110Ma,形成大厂、个旧、德兴等岩体,主要形成锡石硫化物和多金属矿床。 可见华南钨锡花岗岩的成矿史是较长的,成矿演化也是长期的,在每一期岩浆演化 和成矿演化中,大量工业矿化总是与较晚期花岗岩有关。
1)前寒武纪成矿期
该成矿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成矿期,持续时间最长. 早太古代成矿期(泰山期)(3800~2500Ma): 绿岩带及有关矿床;Fe、Au、Cu、P、滑石、菱镁矿、石 墨、云母等。 晚太古-早元古代成矿期(中条或吕梁期)(2500~1800Ma): Cr、Ni、Pt、Fe-Ti、金刚石、铜铅锌硫化物、稀土、硼、 滑石、菱镁矿、云母等。 中-晚元古代成矿期(1800~600Ma): Fe、Cu、P、石棉、石墨等矿产,在北方产于长城、蓟县、 青白口系地层中,在南方则产于板溪群、会理群、昆阳群、 神农架群、南沱砂岩层及相应地层中。
总体特征:各类矿床在时间上分布很不均匀。
铁、金矿产在地史发展的早期比较富集; Hg、Sb、As、稀有金属在晚期相对集中。
我国地壳演化早期,成矿作用比较简单;随 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加厚,岩浆活动、火山 作用、沉积变质作用的多次重演,大气中游 离氧增多,生物的出现和大量繁殖,成矿作 用愈来愈复杂,到中、新生代达到最高峰。
3)海 西 成 矿 期 (410-260Ma)-华力西
与加里东期相似。
东部处在地台阶段,以稳定的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泻湖 相及陆相沉积为主,相应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外生矿产,如 南方泥盆纪的宁乡式铁矿、二叠纪的泻湖期相Mn、Fe煤等 矿床,北方石炭、二叠纪的铁、Al、煤、粘土矿等矿产;
西北部地区仍处于地槽发展阶段,以内生金属矿产为主, 有秦岭和内蒙的铬、镍矿床;内蒙白云鄂博式稀土—铁矿 床,阿尔秦、天山地区的稀有金属伟晶岩矿产,与花岗岩 有关的W、Sn、Pb、Zn,南祁连的有色金属,川滇等地的 Cu、Pb、Zn以及力马河Cu-Ni硫化物矿床。
国外:
美国上湖地区的铁 内华达地区的金 亚利桑那的铜 密西西比的铅锌 克莱麦克斯(Climax)的钼 苏联乌拉尔土尔盖的Fe、Cu 库尔斯克的Fe 科拉半岛的磷—稀土 南非阿扎尼亚的Au、Pt、Cr、金刚石等。
1.我国主要的成矿期
划分成矿期是研究矿床在时间上的发展、演化 和分布规律性的有效途径。地史中一定类型的 矿床及其组合的出现往往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发 展阶段有关。 据我国地壳发展的主要构造运动及成矿特征, 将我国的成矿期划分为如下六个:
1)前寒武纪成矿期, 2)加里东成矿期, 3)海西成矿期, 4)印支成矿期, 5)燕山成矿期, 6)喜山成矿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