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学论文
内燃机的应用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内燃机的应用原理论文参考文献1. 引言内燃机作为一种常见的动力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发电机组、船舶和飞机等领域。
本文将对内燃机的应用原理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供读者参考。
2. 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内燃机是通过燃烧内部燃料来产生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装置。
其工作原理可分为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
以下是几篇关于内燃机基本原理的参考文献:•Smith, J.R. & Morrison, G.L. (2007).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Heywood, J.B. (1988).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New York: McGraw-Hill.3. 内燃机的应用领域内燃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汽车、发电机组、船舶和飞机等。
不同领域对内燃机的要求和应用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几篇关于内燃机应用领域的参考文献:•Stone, R. (1999). Introduction to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Pulkrabek, W.W. (2004).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4. 内燃机的性能参数内燃机的性能参数直接影响了其功率输出和燃料效率。
了解和优化这些参数对于提高内燃机的性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篇关于内燃机性能参数的参考文献:•Taylor, C.F. (2001).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modynamics, Fluid Flow, Performance. Cambridge: The MITPress.•Ghosh, P.K. (2008).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Power, 7th ed. New Delhi: Pearson Education India.5. 内燃机的排放与环境影响内燃机的燃烧产生的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分析及改进论文正稿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分析及改进* 名: * *教 学 系: 物理系专 业: 物理学导师姓名: 张娟利中国﹒贵州﹒兴义2013年5月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第一章绪论 (1)1.1 目的意义 (1)1.2改进内燃机效率的研究现状 (1)1.2.1稀薄燃烧技术 (2)1.2.2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2)1.2.3可变气门技术 (3)1.2.4 HCCI燃烧技术 (4)1.2.5 内燃机机电子控制技术 (5)1.3主要内容 (5)第二章内燃机工作原理及其分析 (6)2.1内燃机工作原理 (6)2.2 工作原理分析 (7)第三章提高内燃机工作效率的一些方法 (8)3.1 温差发电器 (8)3.1.1 温差发电器的概述 (8)3.1.2 温差发电器结构 (9)3.1.3 温差发电器的固定方法 (10)3.2碱金属热电转换器(AMTEC) (11)3.2.1 碱金属热电转换器(AMTEC)的概述 (11)3.2.2 碱金属热电转换器(AMTEC)的结构 (11)3.2.3碱金属热电转换器(AMTEC)的工作原理 (13)3.3混合动力系统的构成 (16)3.4混合动力系统工作的优点 (16)第四章结论 (17)致谢 (18)参考文献 (19)诚信承诺书 (21)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21)摘要从目前的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分析可知,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实现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转化效率看,汽油机机的效率只20﹪-30﹪,柴油机的利用率是40﹪-50﹪,燃油中60%左右的能量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以余热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高等内燃机结课小论文

学生:刘云涛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号:20101192使用再生燃料的新型环保内燃机——粉尘燃料内燃机摘要:使用粉尘燃料的往复式内燃机(简称“粉尘燃料内燃机”)是一种全新的内燃机,2006年7月被中国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权。
它利用“粉尘爆炸原理",既可以燃烧精制的木炭粉、竹炭粉、秸杆炭粉、炭化淀粉等可再生性燃料;也可以燃烧精制的煤炭粉、焦炭粉等一次性燃料;它能帮助人们最终解决因石油枯竭而造成的能源危机及燃烧石油而造成的大气污染。
本文简介了粉尘燃料内燃机的研发意义、理论依据、试验依据、结构设计、燃料处理、生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粉尘燃料内燃机;环保;再生能源0 前言使用粉尘燃料的往复式内燃机(简称“粉尘燃料内燃机”) 是一种使用再生燃料的新型内燃机。
该发明在2004年4月7日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6年7月5日授予发明专利权。
这不仅表明了该发明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而且表明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视。
1 研究意义1.1 现行的内燃机的环境危害目前人类的工业动力主要由内燃机提供,而现行的内燃机(奥托内燃机和狄塞尔内燃机)是燃烧汽油、柴油等一次性化石燃料做功的,不仅尾气排放污染了环境,而且资源已日益枯竭。
专家估计,世界上的石油储量最多再够人类使用50年。
为解决世界面临的严峻的石油危机,人们积极探索了以煤代油、以天然气代油、以电代油、以酒精代油及生物柴油等等多种途径。
但时至今日,在替代石油的再生能源开发上,人类还没有根本的进展。
现在人们设想用氘、氚或月球氦3替代石油;一杯海水中氘、氚的核聚变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产生的能量;100吨氦3释放的能量足够全世界用一年!但是,人们考虑到没有,这些能量不在太阳——地球能量生态循环之内,大量使用必将给地球带来可怕的热污染。
现有的内燃机(奥托内燃机和狄塞尔内燃机)每燃烧1升油料便向大气层释放2.5千克的C02气体。
内燃机毕业论文

内燃机毕业论文内燃机毕业论文引言:内燃机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它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以及各类机械设备中。
本论文将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是一种将燃料在内部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机械。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过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在进气过程中,气缸内的活塞向下运动,吸入混合气体;在压缩过程中,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至高压状态;在燃烧过程中,点火器点燃混合气体,产生爆炸,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最后,在排气过程中,活塞再次向上运动,将废气排出气缸。
二、内燃机的优缺点1. 优点:内燃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启动快、燃料灵活等优点。
相比于蒸汽机,内燃机不需要复杂的锅炉和蒸汽系统,使得其结构更加紧凑,适用于各种场合。
此外,内燃机可以使用多种燃料,如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具有较高的燃料适应性。
2. 缺点:内燃机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能量利用率较低。
内燃机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量损失,如摩擦损失、冷却损失等,导致其能量利用率不高。
此外,内燃机还存在排放问题,燃烧产生的废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内燃机的未来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内燃机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1. 提高能量利用率:为了提高内燃机的能量利用率,研究人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可以改进内燃机的燃烧过程,提高燃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废热回收技术,将废热转化为有用的能量,提高整体能量利用效果。
2. 排放减少与清洁能源:为了解决内燃机的排放问题,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进燃烧过程,降低废气排放。
此外,发展清洁能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例如,研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减少对内燃机的依赖。
3. 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内燃机也可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
通过引入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内燃机的自动监测和调节,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内燃机新能源论文

对于研究内燃机新能源的思考热动1109 姚岚一.必要性及重要性这是中国内燃机的现状:工业产值2739亿;从业人员40万;全年产量6700万台;总功率11.3亿千瓦。
在能源方面,我国在1993年之前是石油出口国,从1993年起,短短的16年,原油进口比例从6%一路攀升到2009年的51.3%,对外依存度超过能源安全50%的警戒线。
根据2009年7月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能源蓝皮书》报告预测,预计10年后我国进口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
2004年11月1日,国际能源署在北京首发《2004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
该报告中国能源部分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参加编写,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从当时的200万桶/每日增加到1000万桶/每日,其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4%。
2010年五月的第二周,国内媒体披露,我国石油进口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0万桶/每日。
而在一年前(2009年)的五月,还是国内媒体披露,我国石油进口为405万桶/每日。
这一系列数字给我们提出了警示:我国内燃机工业,开展燃用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替代燃料,已经面临从以往一般性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时刻。
而另一方面,对于石油能源为主要燃料的动力机械产业,燃用替代燃料已经到了从选题研究必须转向命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在2006年“十一五”的开年,国家发改委提出了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方针: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
近年来,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各种替代燃料的研究与应用呈现一片大好形势。
在未来相当长的发展进程中,内燃机,作为各类行走机械和特殊用途固定机械的主流动力装置的地位不可动摇。
研究它、完善它、发展它的步伐还在大踏步地迈进。
二.关于内燃机新能源内燃机新能源的前提条件有,第一,所采用的替代能源国家自给度可持续控制在一个持续稳定的高比例范围。
第二,所燃用的替代燃料可不断推动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技术进步。
当然,基于开发内燃机新能源的原始目标,燃用后有害气体的排放优于传统能源,且对有害气体的排放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这一点是最必要的。
内燃机论文精选推荐范文

燃油系统优化对排放性能影响
燃油喷射压力与喷雾质量优化
提高燃油喷射压力和改善喷雾质量,有助于燃油与空气的充分混合,提高燃烧效率,降 低排放污染物生成。
燃油供给系统改进
采用高精度燃油供给系统和电子控制技术,实现燃油供给的精确控制,有利于减少燃油 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生成。
燃油系统匹配与优化
针对特定发动机和燃油品质,进行燃油系统的匹配与优化,实现发动机排放性能和燃油 经济性的综合提升。
03
市场需求特点与变化 趋势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能源消耗 的不断增加,市场对高效、节能、环 保型内燃机的需求不断增长。
面临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探讨
技术挑战
内燃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和噪音等方面 的性能。
环保法规挑战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内燃机产品必须达到更高的 环保标准。
内燃机论文精选推荐 范文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论文范文一:内燃机原理与技术发展 • 论文范文二:内燃机燃油系统与排放
控制 • 论文范文三:内燃机热效率提升途径
研究
目录
• 论文范文四:内燃机故障诊断与维修 保养策略
• 论文范文五:混合动力汽车中内燃机 角色转变
• 论文范文六:内燃机行业发展趋势与 挑战分析
分层充气燃烧
通过缸内直喷技术实现燃料在缸内的分层分布,提高 燃油利用率和热效率。
稀薄燃烧技术
在空气过量的情况下进行燃烧,降低燃烧温度,减少 氮氧化物排放。
热效率提升对节能减排意义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热效率意味着同样的燃料可以产生更多的机械能,从 而降低能源消耗。
01
减少排放污染
热效率的提升有助于燃料的更完全燃烧 ,从而减少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排放。
内燃机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内燃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技术发展、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我国内燃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一、引言内燃机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动力源,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发电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内燃机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内燃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内燃机工作原理内燃机是一种将燃料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主要包括四个冲程:进气、压缩、做功、排气。
燃料在内燃机燃烧室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驱动曲轴旋转,实现机械能的输出。
三、内燃机技术发展1. 发动机结构优化:通过改进发动机结构,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
如直喷式发动机、涡轮增压发动机等。
2. 燃料喷射技术:采用高压喷射、分层喷射等技术,提高燃料利用率,降低排放。
3. 节能减排技术:如废气再循环(EGR)、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
4. 新能源内燃机:如天然气、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四、节能减排措施1. 提高热效率:通过改进燃烧室结构、优化燃烧过程,提高热效率,降低排放。
2. 控制排放:采用废气处理技术,如EGR、SCR等,降低排放。
3. 减轻发动机负荷:通过优化发动机控制策略,降低发动机负荷,降低排放。
4. 优化燃料供应:采用清洁燃料,提高燃料利用率,降低排放。
五、结论内燃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优化内燃机结构、改进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内燃机等措施,有望降低内燃机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应加大对内燃机技术研究的投入,推动内燃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内燃机;技术发展;节能减排;新能源内燃机。
内燃机论文——精选推荐

内燃机论⽂机械⼯程概论论⽂内燃机节能减排趋势及动向分析引⾔动⼒是⼯业的基础,⽽内燃机则承担着将能源转化为机械功的使命。
⼀百多年以来内燃机的巨⼤⽣命⼒经久不衰。
⽬前世界上内燃机的拥有量⼤⼤超过任何其它的热⼒发动机。
毫不夸张地说,内燃机就是⼯业的⼼脏。
⽆论对于经济建设来说,还是对于国家安全⽽⾔,都⾄关重要。
内燃机不仅使⽤量⼤,⽽且使⽤范围⼴、热效率⾼。
⼈类还没有找到系统热效率⾼于内燃机的可移动的动⼒产品。
到⽬前为⽌,内燃机和电动机同是铁路机车的主要动⼒,在船舶、舰艇中,内燃机(柴油机)以起动迅速、运⾏安全、维修⽅便、使⽤寿命长,可靠性好,并能使⽤劣质燃料的优点占据动⼒装置的统治地位,约占全部动⼒装置的98%以上,且这种趋势仍在增长。
⼀、内燃机的应⽤背景内燃机是指⽤于移动或固定⽤途的往复式的,旋转式,⽕花点⽕式或压燃式内燃机及配件的制造。
内燃机⼴泛应⽤于汽车、摩托车、船舶制造、⼯程机械,农机等领域。
在现代汽车和战车(坦克、装甲车、⾃⾏⽕炮)中,内燃机牢牢保持了最佳原动机的地位,99%的绝对优势。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油危机使⼈们认识到⾃然资源的有限性与合理利⽤⾃然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开发内燃机节能新技术,提⾼燃料的利⽤效率成为内燃机技术发展的⼀⼤主题。
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煤炭以及⽯油等燃料的开发和利⽤,⼤⽓污染问题也⽇益严重,直接危及到⼈们的⾝⼼健康。
降低内燃机排放,构建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因此,减排成为内燃机技术发展的⼜⼀⼤主题。
围绕节能、减排这两⼤主题,近⼏⼗年来⼈们积极开展内燃机的各种基础研究和应⽤技术研究,促使内燃机技术达到了⼀个新的⽔平。
⾼性能、低消耗、少污染的机型不断开发出来,投向市场。
稀燃技术、快速燃烧系统、分层进⽓系统、隔热发动机、新型增压技术的研究逐步得到应⽤。
新材料、代⽤燃料、⾼性能润滑油的研究也⼴泛开展,并取得了引⼈瞩⽬的成绩。
新的设计思想、新的制造技术、先进的试验⼿段的产⽣和应⽤,使内燃机⾯⽬⼀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不同燃料全面分析滞燃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摘要:能源危机引起了对车用燃料的燃烧过程的研究,不同燃料的滞燃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燃料全面分析滞燃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通过介绍燃料的燃烧过程,滞燃期的划分,滞燃期对燃烧的影响因素以及滞燃期长短的影响因素。
分别阐述汽油,柴油,醇类等燃料全面分析滞燃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主要通过不同燃料的燃料分子结构和物化性能的不同,在燃烧滞燃期的时间内,燃料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这些过程的不同导致不同燃料的滞燃期的长短不同。
滞燃期过长,滞燃期内喷入的燃料很多,着火前形成的可燃混合气就多。
这些燃料在急燃期几乎一起燃烧,压力升高比和最高燃烧压力较高,发动机运转粗暴。
滞燃期过短,对混合气形成不利,使内燃机性能恶化。
关键词: 滞燃期 燃烧过程 汽油 柴油 正丁醇 物化特性近年来,能源危机引起了对车用燃料的燃烧过程的研究,内燃机燃烧划分为:滞燃期、急燃期、缓燃期、和后燃期。
不同燃料有不同的点燃方式。
一般分为点燃式和压燃式。
点燃式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分为:滞燃期(着火阶段)、急燃期和后燃期。
压燃式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分为:滞燃期、急燃期、缓燃期、和后燃期。
根据不同的燃料物化特性结合不同的内燃机研究滞燃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分析汽油、柴油以及醇类等不同燃料的滞燃期长短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1、 燃烧过程1、1点燃式发动机的燃烧过程人为地把点燃式发动机燃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第Ⅰ阶段:着火阶段2、第Ⅱ阶段:急燃期3、第Ⅲ阶段:后燃期1)第Ⅰ阶段:着火阶段(滞燃期)电火花跳火到形成火焰中心的阶段。
该阶段也称为滞燃期。
这段时间约占整个燃烧时间的15%左右。
一般是按气缸压力开始与压缩压力线相分离的2点作为着火阶段终点。
滞燃期长短的影响因素:1)燃料分子结构和物化性能2)点火时的缸内温度及压力3)过量空气系数(汽油混合气φa=0.8~0.9时最短。
)4)残余废气量增加,滞燃期增加。
ⅠⅡ Ⅲ 压缩线燃烧压力线5)气缸内混合气运动强,滞燃期稍有增加。
6)火花能量大,滞燃期缩短。
2)第Ⅱ阶段:急燃期火焰由火焰中心烧遍整个燃烧室的阶段也称为火焰传播阶段。
压力升高很快,压力升高率dp/dφ=0.2—0.4MPa/℃A。
一般用压力升高率代表发动机工作粗暴的程度、振动和噪声水平。
火焰传播速率高的可燃混合气能促使dp/dφ增加。
火花塞位置、燃烧室型式对压力升高率也有影响。
急燃期终点一般为最高压力点3或最高温度点3’(有时3和3’点重合)3、第Ⅲ阶段:后燃期急燃期终点3至燃料基本上完全燃烧点4为止。
在后燃期中主要是湍流火焰前锋后面没有完全燃烧掉的燃料,以及附在气缸壁面上的混合气层继续燃烧。
此外,汽油机燃烧产物中CO2和H2O的离解现象比柴油机严重,在膨胀过程中温度下降后又部分复合而放出热量,一般也作后燃看待。
着火界限燃烧着火(火焰传播)的条件:点火初期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向四周混合气的散热量。
着火界限:当可燃混合气过浓或过稀时,均不能点火。
这两个界限的混合气浓度称着火界限。
要使混合气正常燃烧,必须保证混合气浓度在可燃范围内。
各种燃料着火界限的数值不同。
所有影响混合气初期放热速率和散热速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着火界限。
1、2压燃式发动机的燃烧过程1)第Ⅰ阶段-滞燃期在压缩过程末期,喷油器阀开启向缸内喷入燃料,到压力急剧升高的时间段。
此段时间内,燃料经历了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τi=0.7~3ms2123431234123)过多的后燃,使冷却系散热量增大、排气温度增加。
应尽量减少后燃。
滞燃期的影响及被影响因素滞燃期过长,滞燃期内喷入的燃料很多,着火前形成的可燃混合气就多。
这些燃料在急燃期几乎一起燃烧,压力升高比和最高燃烧压力较高,发动机运转粗暴。
滞燃期过短,对混合气形成不利,使柴油机性能恶化。
影响滞燃期的因素:压缩温度和压力:提高,可导致滞燃期减小喷油提前角:存在一滞燃期最短的喷油提前角(5~15℃A)转速:通过压缩温度、压力、空气运动等因素间接作用,转速增加——滞燃期缩短。
燃料性质等。
2、各种燃料的物化特性汽油外观为透明液体,主要成分为C4~C12脂肪烃和环烃类,并含少量芳香烃和硫化物。
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90号、93号、97号三个牌号。
具有较高的辛烷值和优良的抗爆性,用于高压缩比的汽化器式汽油发动机上,可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减少燃料消耗量;具有良好的蒸发性和燃烧性,能保证发动机运转平稳、燃烧完全、积炭少;具有较好的安定性,在贮运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早期氧化变质,对发动机部件及储油容器无腐蚀性。
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97号、98号汽油产品执行的产品标准均为企业标准。
与GB 17930-1999标准所属产品相比,具有更高的辛烷值和优良的抗爆性,用于高压缩比的汽化器式汽油发动机上,可提高发动机的功率,汽油作为有机溶液,还可以作为为萃取剂使用,目前作为萃取剂最广泛的应用为国内大豆油主流生产技术:浸出油技术。
浸出油技术操作方法为将大豆在6号轻汽油中浸泡后再榨取油脂,然后经过一系列加工过后形成大豆食用油。
物化性质:汽油为油品的一大类,是四碳至十二碳复杂烃类的混合物,虽然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易流动液体,但很难溶解于水,易燃,馏程为30℃至205℃,空气中含量为74~123克/立方米时遇火爆炸。
汽油的热值约为44000kJ/kg。
燃料的热值是指1kg燃料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
汽油的密度因季节气候不同会有略微变化,平均如下:90#汽油的平均密度为0.72g/ml;93#汽油的密度为0.725g/ml;97#汽油的密度为0.737g/ml。
重要性能最重要的性能为蒸发性、抗爆性、安定性和腐蚀性。
蒸发性值高的柴油容易起动,燃烧均匀,输出功率大;十六烷值低,则着火慢,工作不稳定,容易发生爆震。
一般用于高速柴油机的轻柴油,其十六烷值以40-55为宜;中、低速柴油机用的重柴油的十六烷值可低到35以下。
柴油十六烷值的高低与其化学组成有关,正构烷烃的十六烷值最高,芳烃的十六烷值最低,异构烷烃和环烷烃居中。
当十六烷值高于50后,再继续提高对缩短柴油的滞燃期作用已不大;相反,当十六烷值高于65时,会由于滞燃期太短,燃料未及与空气均匀混合即着火自燃,以致燃烧不完全,部分烃类热分解而产生游离碳粒,随废气排出,造成发动机冒黑烟及油耗增大,功率下降。
加添加剂可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常用的添加剂有硝酸戊酯或已酯。
流动性凝点是评定柴油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它表示燃料不经加热而能输送的最低温度。
柴油的凝点是指油品在规定条件下冷却至丧失流动性时的最高温度。
柴油中正构烷烃含量多且沸点高时,凝点也高。
一般选用柴油的凝点低于环境温度3℃~5℃,因此,随季节和地区的变化,需使用不同牌号,即不同凝点的商品柴油。
在实际使用中,柴油在低温下会析出结晶体,晶体长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堵塞滤网,这时的温度称作冷滤点。
与凝点相比,它更能反映实际使用性能。
对同一油品,一般冷滤点比凝点高1℃ ~3℃。
采用脱蜡的方法,可降低凝点,得到低凝柴油。
CN:33648 UN:1202GB 252-2000 轻柴油质量指标项目 10 号、 5 号、 0 号、-10号、-20号、 -35号、-50号色度,号≤ 3.5 (全部,以下也一样)氧化安定性,总不溶物mg/100mL ≤ 2.5硫含量, % ( m/m )≤ 0.2酸度, mgKO H/100mL ≤ 71 10% 蒸余物残炭 ,% ( m/m )≤ 0.3灰分, % ( m/m )≤ 0.01铜片腐蚀(50 ℃ ,3h) ,级≤ 1水分, % ( v/v )≤ 痕迹机械杂质无运动粘度(20℃),mm 2 /s 3.0 ~ 8.0 (10、5、0、-10) 2.5 ~ 8.0(-20)1.8 ~ 7.0 (-35、-50)凝点,℃ ≤ 10 5 0 - 10 -20 -35 -50GB 252-2000 轻柴油质量指标项目:10 号、5 号、0 号、 -10号、 -20号、-35号、-50号冷滤点:℃ ≤ 12、 8、 4 、- 5、 -14、 -29、 -44闪点(闭口):℃ ≥ 55 55 55 55 55 45 45十六烷值≥ 45 45 45 45 45 45 45馏程:50% 回收温度,℃ ≤ 300(全部牌号)90% 回收温度,℃ ≤ 365(全部牌号)95% 回收温度,℃ ≤ 365(全部牌号)密度(20℃ ), kg/m3 实测(全部牌号)Q/SHR 006-2000 城市车用柴油质量指标10 号、5号、0号、-5号、-10号、-20号色度,号≤ 3.5 (全部牌号,下同)氧化安定性,mg/100mL ≤ 2.5硫含量,%(m/m)≤ 0.05酸度,mgKOH/100mL ≤ 710%蒸余物残炭,%(m/m)≤ 0.3灰分,%(m/m)≤ 0.01铜片腐蚀(50℃,3h),级≤ 1水分,%(v/v)≤ 痕迹机械杂质,无运动粘度(20℃),mm 2 /s 3.0 ~ 8.0 | 2.5 ~ 8.0凝点,℃ ≤ ; 10 5 0 -5 -10 -20冷滤点,℃ ≤ 12 、8 、4、 -1 、-5 、-14闪点(闭口),℃ ≥ 55 (全部牌号)十六烷值≥ 48 (全部牌号)馏程:50%回收温度,℃ ≤ 300(全部牌号)90%回收温度,℃ ≤ 355(全部牌号)95%回收温度,℃ ≤ 365(全部牌号)密度(20 ℃), kg/m 3 实测LD50 、LC50无资料。
柴油的毒性类似于煤油,但由于添加剂(如硫化酯类)的影响,毒性可能比煤油略大。
主要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未见职业中毒的报道。
毒性健康影响:柴油为高沸点成份,故使用时由于蒸汽所致的毒性机会较小。
柴油的雾滴吸入后可致吸入性肺炎。
皮肤接触柴油可致接触性皮炎。
多见于两手、腕部与前臂。
柴油废气,内燃机燃烧柴油所产生的废气常能严重污染环境。
废气中含有氮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烃基的化合物叫做醇。
其官能团为-OH。
烃分子中一个或几个氢被羟基取代而生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芳香烃的环上的氢被羟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不属醇类而属酚类。
性质一般醇为无色液体或固体,含碳原子数低于12的一元正碳醇是液体,12或更多的是固体,多元醇(如甘油)是糖浆状物质。
一元醇溶于有机溶剂,三个碳以下的醇溶于水。
低级醇的熔点和沸点比同碳原子数的烃高得多,这是由于醇分子中有氢键存在,发生缔合作用。
饱和醇不能使溴水褪色。
醇化学性质活泼,分子中的碳-氧键和氢-氧皆为极性键。
以羟基为中心可进行氢-氧键断裂和碳-氧键断裂两大类反应。
另外,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容易被氧化,生成醛、酮或酸。
正丁醇正丁醇除了具有甲醇、乙醇等一般醇类替代燃料的易于汽化、燃烧空燃比范围大、辛烷值高、燃烧温度低等优点,还有其他醇类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能,表1-1所示正丁醇与其他常见燃料的物理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