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3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3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
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
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
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我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很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
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
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美丽,脉络清楚,记叙了七月骑立即天山所看到的漂亮的自然风光。
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漂亮的安静而又布满生气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天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舞学生制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表达。
详细表现如下:1、注意讲读训练,到达从感悟到积存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气氛,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纳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使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资料,在读中感悟人们的欢乐、喜悦和骄傲的心情,从而增加了民族的自尊心和骄傲感,到达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存。
2、强化语言积存,凸出课堂语文味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漂亮、奇妙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观赏这漂亮的天山。
背诵是积存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美丽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方、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存语言。
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育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存和运用,进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潜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育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争论法去读书、思索、争论,解决问题,并留意爱护学生的发觉,信任学生,敬重学生,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学问,制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学问。
4、把课堂还给学生,敬重学习体验这节课是在师生公平对话的过程中进展的,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共享彼此的学问情感、阅历,敬重了学生的共性差异。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4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4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从这天的课来看,对于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应当说还是有所体现的。
课题《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后,问学生七月指的是哪个季节?是的,那么夏天还能够用什么词来说,于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词,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说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
在那里,学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梳理和运用。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划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
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自然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而这点是针对我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的,他们的个人朗读和发言总是会怯生生的。
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觉察今后的课堂上要更多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敢于发言的潜力是多么重要。
有一个学生念到“饮马”一词出现了错误时,我分明听到了有同学说念错了,但是却没有指出来,最后,还是由我提了出来,而我这一举动也表现出我包办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课堂上,有时候还真就应悠着点,多等一会儿,说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一个问题背景下去品读、积累语言。
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
如把“塔松比作巨伞”、“把鲜花比作彩虹”、“把鲜花比作天边的霞光”、“把鲜花比作锦缎”;同时关注“漏”、“浮”字的运用。
文章的最后有一个反问句,那是作者应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换种表达方式来陈述,那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最后的一个写话练习,在读了李白的《关山月》之后,写写赞美天山的话,也能够是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
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感谢去年领着同学们背诵诗词的日子,同时更做了个决定,赶紧去把今年要背诵的古诗词整理打印下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0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
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
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7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7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松。
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
水是这些生命的源头。
”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
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平,都会平静下来的。
”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
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这次的阅读“旅程”。
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
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
”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7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7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作文吧山非常陌生,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
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
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
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
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
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二《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5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这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
之后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
如:生甲:在欣赏“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句话时,为什么用“浮”呢?恰当吗?有一个学生说:花很高,(前文有交代——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没过了马头,只露出人的上身。
而马在行走,就显得人好象在花海中“浮”一样。
又如:在体会“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一句时,生乙说:是因为那里的山高,云就显得很低,投射在雪峰上,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学生的体会不得不让我佩服。
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明白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能够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松。
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
水是这些生命的源头。
”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
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情绪来到这,都会被抚平,都会平静下来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是细致的小编沉默给大家收集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1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较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盼。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
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
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
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碧野笔下的一篇佳作,节选自散文《天
山景物记》,现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中。被编入冀教版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的第四课《七月的天山》。以下是
关于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范本,文章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
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作者从
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
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
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
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
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
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
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
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
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
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
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
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
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
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
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
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
性。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
到了课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用抒情的笔
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
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
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在钻研教材之时,我便深深地陶醉于天山的美景之中。巨
大的雪峰,飞泻耀眼的雪水,溪流如盛开的白莲的浪花;相映
成趣的蜿蜒翠绿的原始森林和细碎的日影;溪流两岸五彩缤纷
的花海……作者所描述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仿佛置身于人间
仙境一般。我有些不敢相信人间会有如此美景,便向居住在天
山脚下的朋友求证,结果她告诉我那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那
里的景色比书中描写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听了她的介绍,我对
天山景物的热爱更是无以言表。怀着对它的爱,我走进了课堂。
我用课件将学生带入了天山之夏,给学生创设出情境,激
发学生一睹为快的兴趣。迅速进入了读书的状态。学生自读后
第一次反馈,我抓住一个问题展开教学:“作者笔下的天山之
夏留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学生马
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
些字里行间啊?”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
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
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
找到了“鱼儿”、“塔松”、 “花”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
解,并结合句子展开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
受了美, 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
一个词语“飞泻”,小到一个字“浮”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
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
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
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
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着重写了塔松。最后在赞美天山
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
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有花,
有树,有鱼,有雪山,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
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水是天山一切景物的生命之
源。”他们说:“这广阔寂静的天山中到处都有水声、马蹄声,
使偌大的天山更加寂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就算你的心情是多
么烦躁不安,也会马上平静下来,让你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
界。”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
美,而且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我决定用有
感情地朗读来结束这次的阅读“旅程”。我说:“让我们和作
者一起骑马上天山,倘徉在天山的美景中,让老师来给大家做
导游。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之旅。”于是我引读表示
写作顺序的句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
书声学生与作者在自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再次引起了共鸣。
一 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
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能
做到这些,我想一是自己深入钻研教材,真正走进教材,又从
教材中走出去,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起一个牵线搭桥
的作用。让课堂紧凑有效,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
最后回到一个感情升华的点,是行之有效的既省时又高效地上
好略读课文的方法。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
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
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
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
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
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
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
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
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
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
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
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
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
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
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
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
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
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
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
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
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
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
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
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
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
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
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
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
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
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
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
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
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
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
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
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
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
天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