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生态利用系统的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达到雨水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尽量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减少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在海绵城市规划中,给排水系统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入手,探讨海绵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风景建筑师、城市规划师Martin Waalder提出。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是以海绵为城市的地下管网作为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将城市环境中的雨水视为宝贵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城市内涝的容限。
海绵城市的建设将通过构建城市绿地、湿地、河流等开展雨水的集雨、渗透和蓄存,通过植被、土地和地下储水进行雨水沉降,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还可以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传统的城市给排水系统通常采用人工精心设计的管道系统进行雨水的排放,但在极端降雨事件下,这些系统往往难以应对雨水的迅猛增加,导致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则可以通过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将雨水资源进行蓄存和渗透,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抗涝能力。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通过构建湿地、河流、植被等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率,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3.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绵城市的给排水规划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降低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雨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海绵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内的雨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制定合理的雨水综合利用规划,包括雨水的收集、储存、利用和排放等环节,以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雨水径流控制。
在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合理设计雨水的径流控制措施,包括构建雨水集雨设施、绿化基础设施、雨水渗透系统等,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海绵城市中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中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来减少城市排水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是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基于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探讨海绵城市中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
首先,海绵城市中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整体水循环,尽量减少排水量。
在传统城市中,雨水往往被迅速排走,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水体的污染。
因此,在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中,应充分利用雨水,将其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
例如,可以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入储水设施中,以供城市的景观绿化、冲洗马路和灌溉等用途。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城市内部的水资源供应,又能减少污水处理的负担,实现雨水的最大程度利用。
其次,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特点,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应更加注重排水的渗透性和自然化处理。
与传统城市的简单排水方式相比,应该采用更多的自然生物滞留和渗透处理方式。
例如,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湿地滞留区和生物滞留池等,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使雨水得到自然净化,并逐渐渗入地下水层。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另外,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并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相协调。
例如,在排水管网的布局中,应该与城市的道路、绿化带和建筑物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投资和土地利用。
此外,还可以考虑将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与新能源利用相结合,例如通过太阳能或风能来驱动排水系统的运行,以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最后,可持续排水系统设计还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海绵城市中的排水系统设计。
例如,利用新型材料可以提高排水系统的抗压能力和耐久性,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优化建议。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1. 引言1.1 海绵城市概念介绍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人工城市,实现城市自然与城市人文的一种城市规划理念。
海绵城市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学家卢德维希·弗莱德里希于1990年提出。
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界的海绵,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将城市建设转变为一种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生态系统,达到降雨尽快渗透,减少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概念在中国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是中国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管理问题所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城市给排水规划意义城市给排水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城市的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
城市给排水系统不仅仅是简单的管道网络,更是城市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城市给排水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雨洪、污水、污泥处理等问题,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更是在传统城市给排水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和创新。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构建多样化、灵活性强的绿色基础设施,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持留、渗透和净化,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城市水环境,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 正文2.1 海绵城市概念及特点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其主要特点包括可持续性、生态性和灵活性。
海绵城市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绵城市注重生态性建设,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它通过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提出以“透水、滞留、净化和利用”为基本原则,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将降雨水资源充分利用,并减少城市内部和外部径流的总量。
1. 雨水收集与利用:海绵城市强调将降雨水资源充分利用,而不是简单地排放到污水处理系统中。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水收集起来,并用于绿地灌溉、生态湿地补水或景观水体的补给,从而减轻了城市用水压力。
2. 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强调透水性,通过设置透水铺装、透水砖、绿地等措施,减少城市内部的径流,并利用滞留、渗透等方法将雨水回归地下水系统,提高地下水位。
可以通过设置绿色屋顶、蓄滞洪池等措施,缓解城市排涝问题,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3. 水体净化:海绵城市倡导将污水和雨水分开处理,通过构建生态湿地、自然池塘等设施,对污水进行初级和中级处理,使其能够得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可以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生物除污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
4. 水景设计: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可以融入水景设计,营造更具生态和艺术感的城市环境。
通过设置人工湖泊、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增加氧气等。
5. 城市绿地设计:海绵城市理念强调绿地的重要性,可以将绿地设计与市政给排水设计相结合,通过设置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绿地设施,使其既能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又能够吸收降雨水,增加地表透水性,降低径流量,提高绿地的生态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需要考虑设计效果,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
这就需要政府、规划设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才共同努力,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市政给排水设计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谈谈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雨水利用,防洪减排和绿地布局的指导意义

谈谈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雨水利用,防洪减排和绿地
布局的指导意义
1.社会意义:
第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为城市老旧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改造设置一些城市“海绵体"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思路。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原有的老口建筑雨水管断接技术,将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等,集中贮存雨水,也可以利用小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建筑设施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城市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地对地表径流加以蓄、滞、渗、排等。
第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将防、排、蓄、渗、滞等措施合理地结合起来,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维护城市居民
安定的生活环境。
2.经济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开展与城市相适应的水利工程建设,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与城市中的园林结合,从而保护水资源,节省治理水污
染的费用。
3.生态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调整了城市中生念系统,提高环境质量,海绵城市
规划建设中,种植的树木增多,硬化的路面减少,合理的处理雨水,甚
至将雨水回用于工业的生产,不但带来增加经济利润,还改善了环境。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给排水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管线老化、排水设施不足、雨水排放不畅等。
我们需要更加先进和可持续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通过海绵城市理念来改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即“sponge city”,是一个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
它强调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使城市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污染,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将雨水纳入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美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达到了“运、蓄、渗、净”的目标,进而使城市具备保护自身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的潜力。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和设计。
1. 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在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中,大量的雨水都直接排放到排水管道中,导致了排水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雨水的浪费。
而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绿色屋顶等设施来收集雨水,并将其用于植被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地下水补给等方面,从而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2. 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善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水文地质环境。
需要通过合理的城市地表覆盖、地形设计、地下管网等手段,保持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涨。
还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溪流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的水文地质环境,降低城市的水文压力。
3.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自然湿地、生物滞留池等,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绿色基础设施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景观价值,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 多元化排水设施的建设在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多元化排水设施的建设。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花园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花园设计作者:唐黎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4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的内涝问题日益严重,“海绵城市”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花园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
雨水花园的适用范围雨水花园作为绿化生态蓄滞区,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形成的浅凹绿地。
由树皮或植被作为覆盖,具有蓄水、净水和收集雨水的功能,用来吸收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降低暴雨地表径流,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和雨水利用设施。
主要应用于居住区、街道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
居住区雨水花园不仅可以改善屋顶积水,还可以增加绿化面积。
街道中的雨水花园主要是在人行道边设置绿化隔离带。
雨水花园通过蓄水和净水的功能降低地表径流、降低雨水污染、实现雨水循环再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缓解路面积水的压力。
雨水花园的建造结构(1)蓄水层。
主要是对雨水进行短暂的储存,蓄水层深度是影响设施储水能力的主要因素,蓄水层越深,储水能力越强。
早期的设计手册要求设施蓄水深度为150毫米,一般要求积水在24小时内排干,如蓄水层深度增加则要求具有更高的渗透能力;但是,蓄水深度增加,不利于植物生长,也不能确保景观质量,建议设计时选择蓄水深度为150~300毫米。
(2)覆盖层。
主要是用树皮进行覆盖,作用是保持土壤的湿度,避免土壤硬化影响雨水渗透,覆盖层的深度为50~80毫米。
(3)植被种植层。
具有很好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防止雨水径流对表面土层的直接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还可以使植物根部保持潮湿,为生物生长和分解有机物提供媒介,并过滤污染物,种植层所选的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4)人工填料层。
一般选用渗透性好的人工或天然材料,填料层是雨水花园的主体部分,设施通过填料的物理、化学和其中微生物综合作用削减径流污染。
海绵城市基本理念与设计探讨

• 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 分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 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湿塘、雨 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
• 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 注:1 下沉式绿地率=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 面积,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调蓄容积(在 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 不包括调节容积)的可用于调蓄径流雨水的绿地,包 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下沉 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 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 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 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 系指调蓄深度;
•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 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 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 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 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见图2-1)
• 图2-1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 4 屋面雨水利用宜采取收集回用及入渗相结合的方式, 优先排入绿地、雨水储水池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
• 5 硬化地面雨水宜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设施。 小区内机动车道雨水宜利用地面生态设施净化后渗入 地下,也可采取渗排一体化设施。
• 6 设有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置雨水 外排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规划控制目标
• (三)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 城市径流污染物中,SS往往与其他污染物指标具有一 定的相关性,因此,一般可采用SS作为径流污染物控 制指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SS总量去除率一般 可达到40%-60%。年SS总量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进行计 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化工 2019年第2期第46卷总第388期• 167-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生态利用系统的设计 王赛罷確礼飆翳盏粋点钧[摘要]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为具体实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雨水生态利用系统的设计。
在图书馆雨水资源化上主要侧重提高土地的 自然渗透能力,包括下凹式绿地和人行道成透水性铺装。
实现了削峰调蓄、涵养地层、绿化植被。
通过分析城市绿地不同设置形式的滞蓄暴雨径流效果。
进行水量分析计算,城市雨水生态利用系统的设计后,雨水利用率达到了 43.8 %,雨水利用率明显提高,对于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的 压力和增加土壤入渗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下凹式绿地;海绵城市;雨水利用[中图分类号]TU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9)02-0167-03Design of Urban Rainwater Ecological Utilization System Based on Sponge CityConceptWang Sainan, Yin Tongyun, Qin Kaikai, Wang Binbin, Su Huidong*(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59, 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library of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of rainwater ecological utilization system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In the library rainwater resources mainly focus on improving the natural infiltration capacity of the land, including concave green space and pavement into a permeable pavement. The collection and diversion of road rainwater achieved peak shaving and storage, conservation of strata and greening vegetati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orages of urban green space on storm water runoff are analyzed. After the design of urban rainwater ecological utilization system,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rainwater reaches 43.8 %, and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rainwater is obviously improved.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pressure of municipal drainage pipe network and increasing soil infiltration is remarkable.Keywords: Sunken-lawn ; Sponge City : rainwater utilizationI 概述我国水资源总量为十分丰富,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 在世界上排名落后,居于第108位,是世界上水资源丰富又是缺 水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大量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雨水资源流失 率高达90 %o 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以城市中的降雨为主要研究 对象,通过完善和优化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技术,合理收集雨水资 源,落实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雨水生态,使雨水能够最大程度的 利用,来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等问题,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
下凹式绿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下凹 式绿地是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 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 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
下凹式绿地透水性能良好,建 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和滞洪以及削减 径流污染物,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刈。
2实例设计2.1项目概况[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12-01沈阳理工大学大创项目,编号:201710144015王赛楠(1996-),女,环境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
*为通讯作者:苏会东(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净化功能材料。
沈阳理工大学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7 mm,多年平均蒸发量800-1000 mm,由北向南递增,受季风气 候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一年中沈阳市的降雨主要集中 在6月、7月、8月三个月中,在这三个月中的降雨量占浑南新区 年降雨总量的60%,汛期暴雨频发,由于市区的雨水管道系统雨 水的设计排泄能力限制,很容易造成地面大量积水问题⑸。
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作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生态利 用系统的设计实例。
图书馆建成于2000年,以圆形的建筑风格, 雅静宽敞的学习环境成为沈阳理工大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图书 馆全貌及位置图如图1所示。
表1给出了该图书馆建筑物、道路、 绿地的分布面积。
表1图书馆用地类型分布面积Tab. 1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Library Land Types用地类型分布面积/m?占地比例/%建筑物1050028.7主要道路1508741.2瓷砖人行道2840.8绿地1070429.3合计36575100图书馆周围绿地面积绿化面积有10704 m 2,每年用于浇灌绿 地的用水量比较大,绿地浇灌每年按4个月,在6〜8月降雨频率 高的时间段内不需要浇灌,在非汛期需要7天浇灌一次,如果按 照每天绿地用永量为1.5 L/m 2 ,则年绿地的用水量为 1.5xl20/7xl0704=2.75xl04 m 3,绿地所需用水全部来自市政的自 来水,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而夏季的大量雨水,直接排入市政排 水管网,造成的水资源大量浪费。
通过合理的下凹式绿地设计, 增加校区内雨水的回收利用,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本 设计在不影响图书馆整体性和功能的基础上,依据海绵城市理念, 对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部分进行雨水生态利用系统进行下凹式绿 地设计、设施改造和分析计算。
对图书馆外围3 m 宽的人行道(占广东化工2019年第2期第46卷总第388期•168•道路总面积的18%)进行改造,将人行道的不透水的鹅卵石混凝土改成透水性铺装。
2.2下凹式绿地设计净雨量蓄满产流是以满足含气层缺水量为产流的控制条件,但是,在一些地区,即土层未达田间持水量之前,因降雨强度超过入渗强度而产流,这种产流方式为超渗产流,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初损后损法计算设计净雨血%下凹式绿地是入流量大的典型超渗产流,所以,我们选择初损后损法计算。
流域内某时段内次暴雨总量及径流系数为:R=P-ftcQs=Sic(办+b)"0=RR—下凹式绿地一次暴雨的净雨量,mm;.下凹式绿地一次暴雨的降雨量,mm;了一稳定入渗率,mm/h;tc—地面的产流历时,min。
Qs—某时段降雨总量,mm:S一绿地总雨力,mm/min:L径流系数;b,n—地区参数,沈阳地区分别为9和0.77;研究表明绿地高程降低5〜20cm滞蓄雨水最为适宜。
在绿地滞蓄雨水的效果,我们将绿地设计成两种形式进行理论分析,①绿地高程与地表相等;②绿地高程比地面低10cm0通过计算径流系数来比较两种绿地形式滞蓄暴雨的效果,绿地不同设置形式的径流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
式中:表2绿地不同设置形式的径流系数Tab.2Runoff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Settings of Green Space绿地高程比地面低10cm绿地高程与地表相等S荼阳里/mma=0.0a=1.0a=2.0a=0.0a=1.0a=2.00.3310.240.530.730.790.00.00.00.513.850.570.740.800.00.00.0120.470.610.760.820.00.00.0227.790.640.770.820.00.00.0当绿地高程降低10cm时绿地本身的径流系数由0.53-0.64降至0.0,径流雨水在下凹式绿地中储存和渗透,遇到特大暴雨时下凹式绿地滞蓄能力范围内进行储存,超出部分通过设计渗透沟进行缓解和储存。
2.3水量分析表3径流系数屮值Tab.3Runoff coefficient value地面种类q>值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9大块石和沥青表面的碎石路面0.6级配碎石路面0.45砖石和碎石路面0.4土路面0.3绿地0」5确定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以地面覆盖种类经验值来计算。
表3为常见的径流系数值。
整个汇水面积受地面覆盖性质和占有面积的比例的影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径流系数0av值。
Ghv=--------F0—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m2;F—全部汇水面积,nA则该图书馆的综合径流系数为:10500x0.9+10704x0.15+284x0.45+15087x0.9门“炉v=-----------------------------------------------------------------=0.6810500+10704+284+15087沈阳市浑南新区降水选取降水频率分别为20%、50%、75%、95%所代表年为1974年、1966年、1982年和1965年。
如表4所示为浑南地区代表年月降水量。
表4浑南地区月平均降水量及代表年月降水量Tab.4Monthly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representative annual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Hunnan region月平均值/mm年均分配/%1970(20%)1966(50%)1982(75%)1965(95%)6.20.92015.97.512.16.40.958.2 2.20」 2.615.1 2.240.913.312.52」36.4 5.484.644.38 2.351.17.6102.236.68&457.993.713.933.9145.24713.6173.825.8127.4210.299.494 154.322.9219.6123230.4193」72.810.8109.2812.240.537.3 5.5496.94345.223.92.6981427.912.18.5 1.2608.32 1.8673.7100790.9664580.6456从表4中可以看出,浑南地区一年中降水充裕的时间集中在5〜10月份,这部分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在进行水量平衡计算时由于自然因素问题的季节折减系数卩取0.85o在水量计算过程中考虑到蒸发、植物截留等损失,增加一个蒸发损失系数Y,建筑物屋面为0.1,绿地为0.05,主干道为0.1,人行道路为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