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知识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孩子用得上!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孩子用得上!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目标:(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2)掌握5种记叙顺序(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一)什么是情节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开头1.一般开头(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2.开头设疑(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3.开头写景(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烘托人物心情结尾1.一般结尾(1)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总结全文,照应标题(2)主题上,点明(深化、升华)主旨(3)丰富人物形象2.悲剧结尾(1)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2)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深思3.大团圆结尾(1)主题上,表达美好人性(2)表达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共鸣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小说阅读专题(二)——分析人物形象目标:(1)掌握5种人物描写方法(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技巧(3)掌握人物心情分析技巧(4)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目标分解:(1)学生了解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常见的角度;(2)学生明确人物形象的分类以及其对应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高考阅读2013-09-10 23155d56b7b40102eada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考纲分析考纲要求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写作思路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4.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5.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6. 思考探究考两种思维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必须以综合为指导。

①要分析每一个要素,②要抓住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③要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

应考策略两个准备细读文本、筛选信息1.确定筛选范围。

2.借助信息标志。

(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两个法宝知人论世、披文入情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以情为本,因而阅读鉴赏要“披文以入情”,即探究文章表现什么情,怎样表现情,效果如何?三个原则整体原则、客观原则、深入原则1、前后勾联,立足整体。

2、回归文本,实事求是。

3、表里参验,由浅入深(思想情感,表达效果)。

三种题型词句题、内容题、技巧题题型一分析文章词句(前后勾联,表里参验)一前后勾联(分析语境)一、分析句子语境(即句子结构及成分间的关系)二、分析段落语境三、分析全篇语境二表里参验(由浅入深)一、由浅到深。

二、由局部到整体。

三、由确认手法到分析效果题型二概括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客观全面)理解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分析结构——掌握内容——洞悉思想——体会情感的渐次深入的过程。

因此对文章内容的迅速把握应该以分析文章结构为前提和基础。

分析文章结构第一步,逐段细读,概括段意。

方法①、寻找中心句。

②、根据关键词语归纳。

③、自己概括。

第二步,前后勾联,理清思路。

方法借助结构标志信息。

(标题、过渡段、承递性词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概括中心的两种方法①摘取原文,稍作修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6)打比方
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浅显易懂。
(8)引资料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1)写人类(2)记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
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复仇事件)。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分类别
(2)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
(3)层进式:文章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从而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也叫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现代文阅读中的时代精神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阅读中的时代精神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阅读中的时代精神知识点总结现代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时代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时代精神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风貌等等所表现出的独特特点。

下面来总结一下现代文阅读中的时代精神的知识点。

一、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代问题在现代文阅读中,时代精神常常体现为对社会现实和时代问题的关注。

作家通过作品来反映和批判社会现象,揭示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考。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要注意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问题的表达,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和启示。

二、弘扬人民精神风貌时代精神也体现在对人民精神风貌的弘扬。

现代文作品中常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初心和牺牲精神等,充分展现了人民的伟大之处。

这些作品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意识时代精神还突出了对个人奋斗和自我意识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现代文作品中常常描述个人在特定背景下奋斗的历程,倡导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自信心。

四、关注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时代精神也体现在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人文关怀的表现上。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的思考,也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文关怀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

总之,现代文阅读中的时代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社会问题、人民精神风貌、个人奋斗和自我意识、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

通过阅读现代文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和时代精神,培养自己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总结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一、整体把握法整体把握法是指在开始阅读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二、关键词提取法关键词提取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将关键词标记出来,并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词往往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三、段落概括法段落概括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每一段进行概括和归纳。

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帮助理解每一段的主旨和内容: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些观点和结论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四、主旨句定位法主旨句定位法是指通过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或者文章的主旨句,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主旨句往往是文章的核心表达,掌握了主旨句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图。

五、细节理解法细节理解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捕捉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并与主旨和观点进行联系。

细节信息往往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六、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指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过程,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在进行逻辑推理时,可以关注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论证和推理思路。

七、情感态度分析法情感态度分析法是指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色彩和态度倾向。

作者往往通过情感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理解这些情感态度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意图和观点非常重要。

八、上下文推测法上下文推测法是指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推测和分析,推断一些隐含的信息和观点。

有时候,作者并没有明确表达某些观点,而是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暗示读者。

掌握上下文推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九、词义猜测法词义猜测法是指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推测一些生词或者不熟悉的词语的词义。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考点透视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性试题,也有客观性试题。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

知识讲解筛选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但是,在做题时,却不需要运用所有的信息,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回答相关问题。

一、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对解答问题有用的重要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反映文章布局结构的信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文章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等。

这些信息内容有作者直接、明白地表述出来的“显性信息”,也有含而不露、隐藏在文字里面的“隐性信息” 。

隐性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只是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文本信息、题干信息和其他有关题目的信息,等等。

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如文本的题目、作者的情况、文后的注释;题干的信息如本书前面所阐述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信息。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基本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这些词语是信息的语言标志,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应根据语言标志来获取相关信息。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总结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总结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总结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6个常考题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02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及答题模式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及答题模式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及答题模式2011-05-22 14:44:25|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及答题模式|举报|字号订阅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十一、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十二.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说明文分类: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十八、说明文结构::“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十九、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十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二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二、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四、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高中现代文阅读知识整理 360doc个人图书馆 一、相关知识积累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四)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2 2 (五)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六)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七)描写: 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Eg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3 3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 (十)句式鉴赏: 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 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十二)现代文的分类: 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 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 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 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 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 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 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 ②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 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4 4 ⑤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 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 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十四)文章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 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 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 (十五)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 1 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 ①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②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 ③ 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 ④ 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⑤ 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⑥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⑦ 总领全文 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 3 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 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感 (十六)引用的作用 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对应 (十七)文章的结构方式 总分式:包括分——总;总——分——总式 递进式:逐层深入形成递进 并列式:分几方面介绍,形成平列 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二 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 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联系原文) 答题技巧:① 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