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13页word

合集下载

坐骨神经痛简述与评估诊断

坐骨神经痛简述与评估诊断

坐骨神经痛简述与评估诊断郑大解剖学腾康学院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由各种疾病引起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的疼痛综合征。

这种疼痛往往从臀部经大腿后、小腿外侧向足部放射。

坐骨神经痛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与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根据病因及病变部位不同又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和丛性坐骨神经痛。

在临床上常见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多,多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而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丛性坐骨神经痛较为少见。

一般临床表现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多出现于成年人,青壮年多见。

多为单侧。

下肢痛伴有腰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

疼痛可从腰部沿臀部、大腿后部、小腿外侧至足跟足背处,呈持续性、烧灼或钻刺样疼痛,夜间更加严重。

坐骨神经痛的体位姿势病人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减轻疼痛,常采用各种特殊的减轻疼痛症状的姿势。

例如在睡眠时喜向健侧侧卧,病侧髋、膝关节微屈。

如果要求仰卧的病人坐起时,病侧由膝关节屈曲,这是保护性的反射性症状,称为坐起症。

坐下时首先是健侧臀部着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受压。

站立时身体略向健侧倾斜,着力于健侧,病侧下肢髋、膝关节处微屈,造成脊柱侧凸多数凸向病侧,即躯干向健侧倾斜以减轻椎间孔处神经根的压力。

少数可凸向健侧,以减轻神经干的张力。

俯拾物件时,病人选屈曲患侧膝关节,以免牵拉坐骨神经。

压痛点沿坐骨神经分布有压痛点:例如腰旁点(第4~5腰椎、第1骶椎旁2毫米处)、骶髂点、臀点(梨状肌压痛点,相当于环跳穴)、股后点(相当于承扶穴)、腘窝点(相当于委中穴)、腓点(腓骨小头下方)、腓肠点(腓肠肌中点)、外踝点(踝关节外侧)、跖点(足底中央相当于涌泉穴)等。

神经肌肉牵伸痛任何牵拉坐骨神经的试验都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西卡征患者仰卧,嘱足尽量背屈,并以手顺势推压,引起小腿后侧疼痛,提示有干性坐骨神经痛。

别赫捷列夫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手掌手背交叉相合,用手掌轻压在膝盖上,并逐渐用力下压,致下肢后部疼痛为阳性,见于干性坐骨神经痛。

(完整版)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精品资料

(完整版)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精品资料

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燕好军一、概述坐骨神经痛系指由坐骨神经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腰、臀部直至下肢, 沿坐骨神经走行及分布区放射性疼痛为临床特征。

其发病原因颇为复杂, 而不同病因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又非常相似.二、病因坐骨神经由腰4~骶3神经根组成。

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干性和丛性坐骨神经痛三种,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多见于椎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为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

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

丛性坐骨神经痛相对少见,病因有来自邻近盆腔或腹腔脏器、神经的肿瘤以及创伤、骨折、感染、缺血性损害等导致的腰骶丛疾患。

三、临床表现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

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起病。

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

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时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

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

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

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

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 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

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

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三) 丛性坐骨神经痛:由于坐骨神经为骶丛的主要终支,单纯骶丛损害时坐骨神经痛表现将相对突出。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临床表现
2.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 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 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 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 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 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放射方向加剧疼痛因素、 减痛姿势、牵引痛及压痛点确定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
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
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 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 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马尾肿瘤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常为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
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
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
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
腰骶神经根炎
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
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
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
西医学名 :坐骨神经痛 中医学名:坐骨神经痛 发病部位 :臀部大腿后侧足外侧小腿后外侧 主要症状 :疼痛、麻木 主要病因 :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
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 多发群体 :孕妇中老年人
坐骨神经痛分类
一、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原发性为坐骨神经的炎症引起的疼痛以单侧者居多
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 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 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二、马尾肿瘤: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是由第四至第五节腰椎神经组合及第一至第三节骶骨神经组合而成的神经束,而因这部份的脊椎关节功能失调而引起神经束及血管受压的痛楚,麻痹及肌肉痿缩都称为坐骨神经痛。

脊骨移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毛病,但其后果可以令椎间神经孔道变形及收窄,使神经根或神经线受压,产生坐骨神经麻痛现象。

病征:坐骨神经痛大多数患者在腰椎部旁有明显的压痛、钝痛、灼痛、钻痛、抽痛。

通常始于臀部,再沿小腿后外侧而放射至脚背和下肢麻木。

受压严重患者常有患侧下肢麻木,亦可有局部皮肤感觉过敏、感觉迟钝或感觉消失等。

感觉异常区域与神经分布区域一致,多限于小腿后外侧和足部。

有时咳嗽、喷嚏等动作常使疼痛加重。

以及出现小腿外侧感觉渐弱,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长力降低等。

若长久坐骨神经痛病情者,巨大突出物向后方压迫马尾神经时,可出现双侧重度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与排便排尿无力。

晚期还可出现双下肢瘫痪、足下垂和下肢后外侧与会阴部痛感觉消失;排便功能障碍,加剧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导致:椎间盘突出、髂胫束摩擦症候群、梨状肌症候群、或压迫性骨折病史等等。

成因1.腰椎间盘突出:突出的椎间软骨压迫到便会产生发炎,而引起坐骨神经痛。

2.因腰椎退化或过度劳损令腰椎骨之间的神经线受压。

3.腰椎周边软组织发炎。

4.脊椎管狭窄而压到神经线。

5.骨刺增生:因为骨刺长于腰椎骨的后部, 令神经槽变少, 所以神经受压。

6.腰椎、盘骨移位,令神经线受压,引致坐骨神经痛。

7.肿瘤:使神经线受压,造成疼痛。

8.受到意外撞击:例如运动受伤、跌倒、交通意外等,导致腰椎或盘骨移位,令神经线受压。

如何诊断坐骨神经痛

如何诊断坐骨神经痛

如何诊断坐骨神经痛
对于上班族来说,坐骨神经痛是非常容易发生的疾病,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因为长时间的不良习惯的导致,很容易出现坐骨神经痛的情况,坐骨神经痛其实他不是一种疾病,只是属于某种疾病的其中一种症状。

坐骨神经痛的病程缓慢、迁延,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必须及早诊断和治疗。

坐骨神经痛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各种理疗或者中医针炙推拿治疗。

很多患者会选择贴膏药来治疗坐骨神经痛,外敷专门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膏药,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的,可以缓解病治愈。

外敷綯保的(坐骨顺古安玉、贴),即可起到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迅速消除骨神经痛,达到摆脱坐骨神经痛的目的。

治疗坐骨神经痛,可以服用一些去湿除寒,止痛通血的中草药,可以去自己买一些甘草,附子,薏仁等一些中草药进行熬制,也可以通过食疗来治疗,可以多喝一些乌头汤,多食用蜜汁木瓜,多吃一些薏米,都对于治疗有帮助。

坐骨神经痛的课件

坐骨神经痛的课件

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热敷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冷敷:通过冷敷减轻炎症和肿胀 电刺激:通过电刺激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超声波治疗:通过超声波促进组织修复和缓解疼痛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缓解神经压迫和减轻疼痛 运动疗法:通过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关节功能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保 守治疗无效,病 情严重,神经受 压明显
坐骨神经痛的分类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于其 他疾病或损伤引起的坐骨神 经疼痛
根性坐骨神经痛:由于椎间 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引起的
坐骨神经疼痛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由于坐 骨神经本身病变引起的疼痛
干性坐骨神经痛:由于坐骨 神经干病变引起的疼痛
神经根性坐骨神经痛:由于 神经根病变引起的坐骨神经
疼痛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避免长时间弯腰或提重物, 减少对腰椎的压迫。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 限酒,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坐骨神经痛的保健方法
保持良好的坐 姿:避免长时 间保持同一坐 姿,适当调整 坐姿,避免腰 部和腿部的过
度劳累。
适度运动:选 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游泳、 瑜伽、慢跑等, 增强腰部和腿 部肌肉力量, 减轻坐骨神经
功能恢复:经过康复训练, 患者可以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心理支持:患者需要心理支 持和鼓励,以保持积极的心
态应对疾病
坐骨神经痛的康复计划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等。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电刺激、超声波等,以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腰部肌肉锻炼、拉伸运动等,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减轻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久坐、适当运动等,以减轻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心理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促进康复。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朱曙丽坐骨神经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疼痛的一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沿坐骨神经部位放射,常由腰、臀部直达大腿、小腿后外侧及外踝处至足背外侧,多呈阵发性灼痛或刺痛,以单侧多见。

严重者多有直腿抬高征阳性,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颏胸试验阳性,腰椎棘突和横突压痛明显,拉赛格氏征等诸坐骨神经牵拉征阳性。

坐骨神经诸压痛点阳性。

若系腰椎病变所致者,X 线平片可显示腰椎的正常凸消失,甚至后凸或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出现骨赘形成。

※中医辨证常见证型1.寒湿阻滞证候:一侧肢冷痛,由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受凉加剧,得温减轻,患肢困重,或有麻木不仁。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或细滑。

2.血瘀气滞证候:一侧下肢胀痛或刺痛,持续不休,痛点固定不移,触压更剧,夜间由甚,白天活动后稍可缓解。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3.肝肾亏虚症候:腰腿酸痛,绵绵不休,腰酸膝软,伸屈不利,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可稍缓解,常伴有头昏耳鸣,食物模糊。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评估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症。

2.疼痛和部位、程度、性质。

3.有否影响行走,、下蹲、有无跛行。

4.病人的全身状态及心理承受力。

※一般护理1、按针灸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

禁生冷、油腻之品。

3、多安慰体贴病人,消除其苦恼、烦躁情绪,使其是心情愉快,以求减轻其疼痛。

4、卧床休息,睡平板床4~6周。

注意保暖,特别是疼痛肢体的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用热水袋时,注意防止烫伤。

5、注意观察肢体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伴随症状,有无大小便障碍,有无低热、盗汗等其他伴随症状,以便及时发现病原。

6、疼痛时可给予止痛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去痛片、芬必得、布洛芬等口服,或用1%~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行坐骨神经封闭。

因疼痛影响睡眠时,可给予镇静剂。

7、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诊断检查
1.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地位,包括腰骶椎、骶髂关节X 线片,脊柱MRI,脊髓造影加CT,除临床的盆腔物理 诊断外可做盆腔的CT或MRI。
2.电生理检查:①椎旁肌的EMG可以协助鉴别根性坐 骨神经痛及远端病变。②股二头肌短头的EMG可协助 鉴别坐骨神经外侧与腓总神经病。③有骨盆或股骨骨 折的病人难于进行常规体检,EMG可协助评价神经功 能。④股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F波可能 有异常,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很难刺激到病变近端。
3.继发坐骨神经痛
(1)腰椎间盘突出 是 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 因,多发于腰4-5及腰5骶1,约1/3病例有急性 腰部外伤史,多数患者 发生于20~40岁之间, 临床特点是有数周、数 月腰背痛,而后一侧下 肢的坐骨神经痛。体检 除具有坐骨神经痛的一 般症状外,尚有腰背肌 紧张,腰部活动受限, 脊柱侧弯,病变部位的 棘突压痛。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1)疼痛主要限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部、小腿 后外侧和足部,疼痛剧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势;腰 部屈曲、屈膝、脚尖着地。如病变位于神经根时,椎 管内压力增加(咳嗽、用力)时疼痛加重。 (2)肌力减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变部位、损害的程 度不同差异很大,可有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 力弱或瘫痪。 (3)可有或无坐骨切迹处坐骨神经干的压痛。 (4)有坐骨神经牵拉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此征的 存在常与疼痛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局麻坐骨神经根或 神经干此征可消失。 (5)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膝反射可因刺激而增高。 (6)可有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各种感觉的减退或消失, 包括外踝的振动觉减退,亦可有极轻的感觉障碍。
(2)腰椎骨性关节病 多见于40岁以上者,亚急性慢 性起病,多有长期腰痛史,坐久站起困难,站久坐下 困难,临床上可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坐骨神经痛及腰 部的症状。 (3)腰骶椎先天畸形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 柱裂,后者除可表现有坐骨神经痛外,常有遗尿史, 体检常有足畸形,腰骶部皮肤异常,如肛门后方的小 凹、骶部中线上的小血管瘤,此常常客观而准确地指 示椎板未愈合的部位。 (4)骶髂关节炎 常见为类风湿、结核性病变,在关 节囊有渗出破坏时刺激腰4~5神经干,部分病人可有 坐骨神经痛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之一周围神经疾患(干性坐骨神经痛) :创伤、卡压、缺血、肿瘤浸润或压迫、感染、炎症等均可累及神经引起疼痛, 麻痹、肌肉萎缩、感觉异常或反射改变、疼痛特征及物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并可结合神经电生理或影像学检查。

一、神经卡压:周围神经远端卡压可表现为无痛、进行性肌肉无力或以根性疼痛假象出现。

Saal 等报道一组因下肢周围神经卡压引起腿痛但初诊时考虑为神经根损害的病例, 将其称为假性根痛综合征。

经肌电图诊断, 根据病因分为股神经、隐神经、腓总神经或胫神经卡压。

其中44 %的患者表现为阳性神经根牵拉征及脊柱1、闭孔神经卡压:多由较大的闭孔疝引起, 表现为大腿内侧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特征为因腹压升高或大腿后伸而加重, 可为两侧性。

肌肉无力不常见, 可累及髋内收肌, 表现为两下肢交叉困难、站立不稳。

应注意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后者也可表现为屈髋或大腿内收无力。

当耻骨上支骨折时也可损伤闭孔神经。

2、隐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内侧、小腿前内侧及足痛, 因行走及上坡而加重, 休息后可缓解。

伸膝及大腿内收时于筋膜出口处(股骨内髁上方5~6 cm) 压迫隐神经可引起疼痛。

有学者报道, 隐神经卡压时肌电图检查可无异常, 而诱发电位检查则更有价值。

3、股神经卡压:常见原因为髂腰肌损伤或血肿, 疼痛多位于腹股沟区、股前以及小腿内侧呈放射性,也可包括下腹部、阴囊及股内侧。

如有髂窝部疼痛及压痛诊断并不困难。

有时可与隐神经卡压混淆。

此外还可有屈髋或伸膝无力致行走及上坡困难、股神经牵拉征阳性及Tinel 征阳性等表现。

有时腹股沟疝也可引起股神经卡压。

4、髂腹股沟神经卡压:表现为腹股沟部疼痛, 易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所致L1 或L2 神经根损害混淆。

5、髂腹下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上外侧疼痛。

6、股外侧皮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疼痛及感觉异常, 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引起,坐位减轻。

感觉减退区位于大腿前外侧, 相当于裤袋位置。

Tinel 征可为阳性。

Edelson和Nathan 报道51 %成人在腹股沟下方股外侧皮神经形成膨大即假性神经节, 显微镜检查示结缔组织增厚, 而在胎儿未见此异常, 提示为获得性。

常见原因包括肥胖、慢性咳嗽、长期佩戴围腰、裤子过紧等。

应与股神经卡压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肌电图检查有一定价值。

保守治疗包括减肥及避免局部磨擦等。

7、坐骨神经卡压:可发生于坐骨神经行程中任一部位, 表现为屈膝或小腿、足肌无力, 临床表现为多神经根受累, 而椎间盘突出时多为单一神经根受累。

多神经根受累常表现为不同神经支配的肌肉肌电图异常。

坐骨神经卡压也可见于肌纤维化、肌筋膜束带以及腘窝囊肿。

梨状肌综合征作为坐骨神经痛的病因一直存在争论, 疼痛位于臀部,偶而可至大腿、小腿或足, 髋内旋时加重。

但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解剖学证据。

8、腓总神经卡压:表现为小腿前外侧及足背的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可伴有踝关节背屈及足外翻无力, 而根性痛时很少发生明显足下垂。

Alhadeff 和Lee曾报道1 例腓肠肌肌疝引起腓总神经卡压, 表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经手术治愈。

9、胫神经卡压:表现为足底及足趾灼性痛, 可牵涉坐骨神经近端走行区, 其原因可能为后根神经节阈值升高。

胫神经卡压可见于腘窝近端或远侧跗管。

灼性痛、感觉异常或阳性Tinel 征提示诊断, 肌电图检查可进一步证实。

二、周围神经损伤其病理改变包括神经失用(neurapraxia) 、轴突断裂( axonotmesis ) 及神经断裂( neu2rotmesis) 等。

损伤的原因包括切割、挫灭、牵拉、压迫、高温、电击和注射等。

如臀部注射可引起坐骨神经损伤, 腹部、盆腔及髋部手术可造成股神经损伤。

三、缺血性神经病引起神经痛的血管疾患包括两类: (1) 栓塞引起的急、慢性大动脉病变, 动脉壁损伤, 动脉内注射毒性药物, 主动脉及其分支硬化。

(2) 糖尿病、动脉炎、淀粉样变性或血液粘度异常所引起的小动脉病变。

这些动脉病变可影响伴随走行的神经, 包括周围神经、腰骶神经丛及神经根。

血管性疼痛在下肢常被描述为烧灼痛, 称为缺血性神经炎。

疼痛及神经损害发作突然, 下肢无脉、小腿和足温度及皮肤改变均提示小血管病变。

诊断多须依据有关的血管检查。

缺血性神经病与盆腔肿瘤、血肿或腰椎椎管狭窄难以鉴别。

症状突然发作、远侧感觉性多经病、单根颅神经病、血糖异常及异常电生理改变有助于诊断。

坐骨神经机能障碍可仅见于运动时, 休息后恢复正常。

血管外科治疗有效。

四、肿瘤周围神经肿瘤相对少见。

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发生的肿瘤或包块可产生疼痛或进行性神经损害而导致诊断不清。

这些肿瘤可分为神经外或神经内肿瘤, 也可分为良性或恶性。

最常见的两种神经外肿瘤是脂肪瘤和腱鞘囊肿, 后者可压迫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

神经内肿瘤包括: (1) 周围神经鞘肿瘤, 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恶性神经鞘瘤; (2) 周围神经元肿瘤(神经节瘤) ; (3) 周围神经来源的浸润性肿瘤。

周围神经肿瘤的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 可表现为坐骨神经痛、跗管综合征、进行性下肢麻木或无力、足下垂或痛性包块, 不典型根性疼痛及常规治疗无效时应引起警惕。

五、其它营养缺乏(如脚气病、恶病质) 、中毒或代谢紊乱等也可引起疼痛、感觉异常及远端肌肉无力, 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 感觉迟钝或异常通常呈袜套分布, 病因治疗有效。

细菌或寄生虫感染、HIV 感染均可引起痛性神经病。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二腰骶神经根疾患(根性坐骨神经痛)一、硬膜外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神经根疾患中最为常见。

文献中已有较多论述, 一般诊断并无困难。

随着影像诊断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加。

其临床表现以腰痛和根性坐骨神经痛最为常见, 与上一间隙的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基本相同, 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

1、肿瘤:大多为转移性肿瘤,并累及椎体。

据统计75 %来自乳房、前列腺、肾、甲状腺或血液系统肿瘤,而来源不明的转移性肿瘤中有10 %是以脊柱转移为首发症状的。

典型症状为疼痛夜间加剧, 休息后不缓解。

可有根性痛及运动、感觉障碍。

骶骨及骶前肿瘤常表现为腰背痛或放射性下肢痛。

详细肛周感觉检查及肛指检查有助于肿瘤诊断, 高分辨CT 可显示骨质破坏范围与程度, MRI可显示肿瘤对神经压迫情况, 血管造影有助于手术前了解肿瘤血供, 栓塞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2、硬膜外脂肪沉积:见于大量应用激素者, 脊髓造影、CT 脊髓造影或MRI 有助于诊断。

3、感染:椎间盘炎、骨髓炎及硬膜外脓肿通常表现为背痛, 放射至下肢。

体检局部压痛、肌紧张, 腰椎前凸消失及活动受限, 并出现全身症状。

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 血沉、核素扫描及MRI 检查均有帮助。

4、小关节囊肿:可压迫神经根, 诊断主要依据CT 或MRI。

5、腰椎管狭窄:可为先天性、获得性或混合性。

常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间歇性跛行(神经性跛行) 及腿痛, 腰椎前屈时可缓解, 后伸时加重〔18〕。

体检常无阳性发现, 应注意与血管性跛行相鉴别。

6、椎弓峡部裂和腰椎滑脱常累及神经根, X 线平片检查即可确诊。

7、硬膜外囊肿包括蛛网膜囊肿和神经周围囊肿, MRI 可显示囊肿位置及大小。

二、硬膜内疾患:包括硬膜内肿瘤和感染。

前者在腰骶部不常见, 可累及单或多神经根, 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室管膜瘤、囊肿、畸胎瘤、脂肪瘤、脊膜瘤及转移瘤等。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三腰骶丛疾患(丛性坐骨神经痛):相对少见。

由于坐骨神经为骶丛的主要终支, 单纯骶丛损害时坐骨神经痛表现将相对突出, 同时多合并有股神经、闭孔神经或阴部神经等损害表现。

骶丛与腰丛在解剖位置上非常接近, 因此容易同时受累。

一、肿瘤与动脉瘤:肿瘤可来自邻近的神经、盆腔或腹腔脏器。

神经丛的神经鞘瘤罕见, 但对于巨大的骶丛神经鞘瘤所引起的腰背痛及下肢痛已有报道。

可表现为盆腔内肿瘤,也可从前方侵犯骶骨。

脏器肿瘤如子宫肌瘤、子宫纤维肉瘤、平滑肌瘤、肾下极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瘤或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都可引起腰骶神经丛受压。

腹主动脉和盆腔动脉(髂总和髂内动脉) 瘤可压迫神经丛。

主动脉瘤破裂进入髂腰肌可引起假性动脉瘤压迫腰丛引起腿痛, 盆腔动脉瘤也可以相同机制导致大腿后部疼痛甚至坐骨神经瘫。

腹部、直肠及阴道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1、放射治疗损害:腹部及盆腔肿瘤的放疗可造成腰骶神经丛损害而引起腰腿痛, 而将其与肿瘤侵犯神经丛相鉴别非常困难。

2、创伤:多见于复杂骨盆骨折,常伴有严重泌尿生殖系统、血管或直肠损伤。

腹膜后或髂腰肌血肿可压迫腰丛或腰骶丛表现为丛痛或根痛。

腰骶丛损伤也可直接为枪伤或刀伤所致, 一般预后较差, 肌电图对诊断有帮助。

3、感染:髂窝和髂腰肌脓肿多表现为腰痛, 放射至腹股沟或大腿,也可由脊柱椎体骨髓炎引起。

股神经牵拉试验常为阳性, 血沉增快, 血细菌培养及核素扫描提示感染。

MRI 可显示感染与邻近结构关系以及是否有神经压迫。

4、缺血性损害:慢性小血管阻塞性疾患可引起腰骶丛功能障碍。

可表现为突然或隐匿性腿痛发作及感觉异常, 继之以股神经、闭孔神经或坐骨神经支配区肌肉无力及萎缩。

疼痛一般为持续性烧灼痛。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无腰背痛以及肌电图检查可与椎管内病变鉴别。

二、血管疾病:包括血管畸形、自发性硬膜外血肿、硬膜外静脉躯张等,MRI 有助于诊断, 确诊常依赖血管造影。

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下肢疼痛信息由伤害性感受器将以电信号形式传至脊髓后角, 在一侧上升数个节段之后交叉至对侧加入脊髓丘脑束。

下肢痛温觉由脊髓更偏前外侧部分传递。

脊髓丘脑束在脊髓中位置表浅易受损伤, 可导致一侧运动觉及对侧浅感觉障碍。

由此产生的坐骨神经样疼痛常为弥漫性, 较难定位, 常见于硬膜内脊髓外肿瘤、胸椎椎间盘突出及血管畸形。

物理检查可发现锥体束征阳性, MRI 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四、牵涉痛:因中胚层结构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引起躯体神经支配区疼痛, 一般认为以无髓鞘C 纤维形式存在的伤害性感受器参与了疼痛过程。

疼痛位置较深, 难以定位, 沿腰背部、臀部向大腿后外侧放射, 但疼痛很少超越中线或放射至小腿及足。

体检少有阳性发现, 直腿抬高试验时可诱发腰背部及臀部疼痛。

临床上常见的有所谓“小关节综合征”等, 诊断主要依赖于小关节阻滞。

但牵涉痛可与椎间盘突出所致根性坐骨神经痛合并存在, 从而加大了诊断难坐骨神经痛问答坐骨神经痛是怎么回事?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常见的临床症状。

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通常我们所说的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的疼痛。

坐骨神经分布区包括臀部、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

其疼痛多在夜晚明显,可以是阵发性疼痛,也可以是持续性疼痛,疼痛多从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站立、咳嗽可使疼痛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