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耳1
合集下载
《数学物理方法》第九章 定解问题

-kux(x+dx,t)Sdt
2021/1/14
42
故在dt时间内流入dV的净热量为
?
• 根据焦耳一楞次(Joule-Lenz)定律,电流I在 电阻为R的导线上产生的焦耳热为 Q=0.24I2Rt.因此,在dt时间内,电流密度j在 电阻率为小体积为dV=Sdx的导线中产生的焦 耳热为
2021/1/14
26
3.街接条件
• 在研究具有不同介质的问题中,在不同介质 的分界面处有衔接条件.例如,在用两根不 同介质的杆连接成一根杆的纵振动问题中, 在连接处的位移相等,应力也相等.因此在 连接点x=x0处有下述衔接条件
• 其中u1(l,t)和u2(l,t)分别代表两根不同介质的 杆的位移,Y1和Y2分别是它们的杨氏模量.
• 这就是弦的横振动方程,又称为一维波动方 程.
2021/1/14
17
• 上述讨论表明,一个是杆,一个是弦;一个 是纵振动,一个是横振动;但它们遵守完全 相同的运动方程—波动方程;
•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一维空间的机械运动.实 际上,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的机械运动将遵 守二维、三维的波动方程;
• 而且,声波的传播,电磁场的运动这些物理
2021/1/14
30
作业- §9.1 第188页
1组
2组
3组
1. 9.1.1
1. 9.1.2
1. 9.1.3
2021/1/14
31
2021/1/14
32
§9.2.1 支配热传导现象的若干物 1. 傅里叶定律 理定律
• 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热流强度q与温度的负 梯度成正比(热传导系数k>0)
q=-k∇u (9.2.1)
2021/1/14
2021/1/14
42
故在dt时间内流入dV的净热量为
?
• 根据焦耳一楞次(Joule-Lenz)定律,电流I在 电阻为R的导线上产生的焦耳热为 Q=0.24I2Rt.因此,在dt时间内,电流密度j在 电阻率为小体积为dV=Sdx的导线中产生的焦 耳热为
2021/1/14
26
3.街接条件
• 在研究具有不同介质的问题中,在不同介质 的分界面处有衔接条件.例如,在用两根不 同介质的杆连接成一根杆的纵振动问题中, 在连接处的位移相等,应力也相等.因此在 连接点x=x0处有下述衔接条件
• 其中u1(l,t)和u2(l,t)分别代表两根不同介质的 杆的位移,Y1和Y2分别是它们的杨氏模量.
• 这就是弦的横振动方程,又称为一维波动方 程.
2021/1/14
17
• 上述讨论表明,一个是杆,一个是弦;一个 是纵振动,一个是横振动;但它们遵守完全 相同的运动方程—波动方程;
•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一维空间的机械运动.实 际上,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的机械运动将遵 守二维、三维的波动方程;
• 而且,声波的传播,电磁场的运动这些物理
2021/1/14
30
作业- §9.1 第188页
1组
2组
3组
1. 9.1.1
1. 9.1.2
1. 9.1.3
2021/1/14
31
2021/1/14
32
§9.2.1 支配热传导现象的若干物 1. 傅里叶定律 理定律
• 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热流强度q与温度的负 梯度成正比(热传导系数k>0)
q=-k∇u (9.2.1)
2021/1/14
管理学第9章管理创新

管理学第9章管理创新
一般来说,创新有以下几种分类: (1)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的程度来看, 创新可以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2)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创新可以分为消极防御 型创新和积极进攻型创新。防御型创新是指为了避免威胁或 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 的调整;进攻型创新是指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 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 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二、管理创新的障碍 管理的创新自然要产生某种新事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也必然会存在着种种的障碍与阻力。 一般认为,管理创新有三个障碍:认知障碍、知识障碍
和感情障碍。
管理学第9章管理创新
1.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指我们在看某种东西时并不一定就是照它的 样子来看,而是把它的某些部分有选择性地看待,或者说成 选择性地认识更贴切些。 管理的创新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充分地选择重要事 物来认识它,另一种就是将重要事物错过。我们一旦在对自 己认为重要或者自身感受到的事物上过于用心,或许就会失 去更为重要的东西。
管理学第9章管理创新
三、管理创新的要素 (一) 内部要素 在企业内部,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力量是资本、人
才和科学技术。 1.资本 资本问题在企业外部是筹资和投资问题,体现了经营技
巧。企业内部的资本问题主要是成本问题,即资本的投入量。 在相同条件下,资本投入量越少,成本越低,效益越高。企 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成本的竞争。在企业内部, 管理创新的主要压力,或者说主要驱动力是成本,不断降低 成本是企业管理创新永恒的主题。
管理学第9章管理创新
第二节 管理创新的条件及障碍
一、管理创新的条件 不是所有的企业,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完成管理的创新。 也就是说,管理的创新是有条件的。 (1) 危机感。迄今为止的许多创新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 点,像过去那样安稳的时代几乎没有成就什么创新,倒是危 机四伏的时期,创新才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着。在这种意 义上或许也可以说,现在正是创新的时代。
一般来说,创新有以下几种分类: (1)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的程度来看, 创新可以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2)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创新可以分为消极防御 型创新和积极进攻型创新。防御型创新是指为了避免威胁或 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 的调整;进攻型创新是指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 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 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二、管理创新的障碍 管理的创新自然要产生某种新事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也必然会存在着种种的障碍与阻力。 一般认为,管理创新有三个障碍:认知障碍、知识障碍
和感情障碍。
管理学第9章管理创新
1.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指我们在看某种东西时并不一定就是照它的 样子来看,而是把它的某些部分有选择性地看待,或者说成 选择性地认识更贴切些。 管理的创新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充分地选择重要事 物来认识它,另一种就是将重要事物错过。我们一旦在对自 己认为重要或者自身感受到的事物上过于用心,或许就会失 去更为重要的东西。
管理学第9章管理创新
三、管理创新的要素 (一) 内部要素 在企业内部,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力量是资本、人
才和科学技术。 1.资本 资本问题在企业外部是筹资和投资问题,体现了经营技
巧。企业内部的资本问题主要是成本问题,即资本的投入量。 在相同条件下,资本投入量越少,成本越低,效益越高。企 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成本的竞争。在企业内部, 管理创新的主要压力,或者说主要驱动力是成本,不断降低 成本是企业管理创新永恒的主题。
管理学第9章管理创新
第二节 管理创新的条件及障碍
一、管理创新的条件 不是所有的企业,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完成管理的创新。 也就是说,管理的创新是有条件的。 (1) 危机感。迄今为止的许多创新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 点,像过去那样安稳的时代几乎没有成就什么创新,倒是危 机四伏的时期,创新才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着。在这种意 义上或许也可以说,现在正是创新的时代。
《眼耳鼻喉科护理》教案-第九章 眼外伤患者的护理

【概述】
辐射性眼外伤是指电磁波谱中各种辐射线对眼造成的损害。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辐射性眼外伤的电磁波包括紫外线、微波、红外线、可见光、X线、γ射线等。
【临床表现】
眼部紫外线损伤主要是累及角膜和结膜,表现为角膜上皮脱落,结膜充血,患者有明显的刺痛、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红外线热损伤可导致白内障。强的可见光可引起黄斑损伤,严重的可导致黄斑板层裂孔。X线、γ射线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等。微波照射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出血等。
4.巩膜挫伤表现为眼压降低,前房及玻璃体积血,眼球运动受限,无光感。
5.虹膜睫状体挫伤可引起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外伤性散瞳、瞳孔括约肌断裂、虹膜根部离断及前房积血、挫伤使睫状肌的环形纤维与纵形纤维分离,虹膜根部向后移位,前房角加宽、变深称房角后退,甚至导致房角后退性青光眼。
6.晶状体挫伤可引起晶状体脱位、半脱位及外伤性白内障,造成视力不同程度下降。
讨论题、思考题:
1.各类眼外伤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有哪些?
2.各类眼外伤患者的急救处理有哪些?
3.如何为眼外伤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课后小结:
【护理目标】
(1)视力不再继续下降或视力提高。
(2)眼痛、畏光、流泪等眼部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
(3)正视疾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能够掌握眼化学伤的基本常识,了解防治并发症的措施。
(5)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被及时发现并控制。
【护理措施】
1.立即冲洗
2.按医嘱及时用药
3.病情观察
4.心理护理
请问:护士应从哪些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其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是什么?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哪些护理措施?
参考以下形式:
辐射性眼外伤是指电磁波谱中各种辐射线对眼造成的损害。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辐射性眼外伤的电磁波包括紫外线、微波、红外线、可见光、X线、γ射线等。
【临床表现】
眼部紫外线损伤主要是累及角膜和结膜,表现为角膜上皮脱落,结膜充血,患者有明显的刺痛、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红外线热损伤可导致白内障。强的可见光可引起黄斑损伤,严重的可导致黄斑板层裂孔。X线、γ射线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等。微波照射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出血等。
4.巩膜挫伤表现为眼压降低,前房及玻璃体积血,眼球运动受限,无光感。
5.虹膜睫状体挫伤可引起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外伤性散瞳、瞳孔括约肌断裂、虹膜根部离断及前房积血、挫伤使睫状肌的环形纤维与纵形纤维分离,虹膜根部向后移位,前房角加宽、变深称房角后退,甚至导致房角后退性青光眼。
6.晶状体挫伤可引起晶状体脱位、半脱位及外伤性白内障,造成视力不同程度下降。
讨论题、思考题:
1.各类眼外伤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有哪些?
2.各类眼外伤患者的急救处理有哪些?
3.如何为眼外伤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课后小结:
【护理目标】
(1)视力不再继续下降或视力提高。
(2)眼痛、畏光、流泪等眼部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
(3)正视疾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能够掌握眼化学伤的基本常识,了解防治并发症的措施。
(5)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被及时发现并控制。
【护理措施】
1.立即冲洗
2.按医嘱及时用药
3.病情观察
4.心理护理
请问:护士应从哪些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其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是什么?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哪些护理措施?
参考以下形式: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统

(e)
H
肌丝
G -肌 动 蛋 白 分 子 (j)
F-肌 动 蛋 白 质 丝
(k)
(l)
(g)
(i)
肌球蛋白丝 肌球蛋白分子
(f)
(h)
(m )
(n)
轻酶解肌球蛋白 重酶解肌球蛋白
22
3、骨骼肌的收缩作用
TN-T
原肌球蛋白
TN-C 原肌球蛋白
TN-I 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
TN-T
TN-C TN-I
肌动蛋白
46
1、吸收的部位
➢ 小肠是营养物质被吸收的主要部位。人的小肠长度约3~ 4m,粘膜有很多环形皱襞与大量的绒毛,绒毛上皮细胞 顶端又伸出许多突起,形成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 较小肠腔面积约增加600倍左右,达200m2以上,构成了 巨大的吸收面积。
47
48
2、吸收的机制
➢ 被动转运 ➢ 主动转运
41
肠腔 肠上皮
绒毛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肠系膜
固有膜 杯状细胞
肠腺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 内环行肌层
绒毛 粘膜上皮
淋巴滤泡
外纵行肌层 浆膜
图9-12 空肠切片图及消化管模式图(横切面)
腺体 导管
粘膜 肌织膜 外膜
42
(二)小肠内消化
1、胰液及其分泌
(1) 胰液成分和作用 (2) 胰液分泌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63
(三)心脏
➢ 心有四个腔,可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 左、右心房间有房间隔,左、右心室间有室间隔,因而两 房间不通,两室间也互不相通。(如下图)
64
二、淋巴系统
65
第9章 电功和电功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电能表
讲电能表时,最好找一个电能表实物与课本图9-3结合起来讲,重点是知道电能表的读数方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的电能表并读出它的示数,再假定一个月后它的另一个示数,请学生说出这个月内家中共用了多少电。最后,要结合课本图9-4介绍1kw·h电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另外,结合章首图介绍IC卡电能表。
第九章 电功和电功率
(一)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电功、电功率这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焦耳定律这个重要的物理定律,介绍了电热的作用。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生活和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教材综合性较强。课文和习题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一些力学问题(功)。本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几乎每节教材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安排这个实验,是为了巩固电功率的概念,加深学生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能力。
第四节“关于电功率的计算”。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灵活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安排了一节习题课,以使学生掌握关于电功率计算的解题思路。对例题2,尽管从公式P=U2/R求实际功率比较简捷,但教材没有这样解,因为教材在前面只给出了P=UI这个公式。
即1kw·h=3.6×106J。然后让学生将其与第一节“度”的大小作比较,使学生知道1kw·h就是1度。
④课文的例题比较简单,可让学生先自己练习,然后教师讲评。讲评时,一是要强调统一单位,二是要发现采用不同解法的学生,予以鼓励。
8.456.第9章模块知识点20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中间 细胞
K+通道 K+通道
血管纹间液
Na+泵 Na+-K+-2Cl-同向转运体
边缘 细胞
内淋巴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耳蜗内电位的影响因素:
缺氧、钠泵抑制剂、泮利尿剂(Na+-K+-2Cl同向转运体抑制剂)影响血管纹转运K+,阻碍内 淋巴电位的产生和维持。
基底膜上移,耳蜗内电位增高10-15mV。
基底膜下移,耳蜗内电位降低10mV左右。
5
听神经动作电位:
耳蜗感音换能最后出现的电位变化
听 空气振动 觉
外耳道
中耳
耳蜗内淋 巴振动
中 枢
听神经 AP
微音器 电位
毛细胞 兴奋
基底膜 振动
人脑据听神经冲动的规律区分音量、音调、音色。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整根听神经上记录到的复合AP。其振幅取决 于声波的强度、兴奋的纤维数目及不同神经纤维 放电的同步化程度,不能反映声音的频率特性。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听神经单纤维动作电位
安静时自发放电,声音刺 激时放电频率增加;
具有特征频率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CF),与该纤维 在基底膜上的起源部位有关;
声音强度增加,能引起听 神经单纤维放电的频率范 围增大。
课程结束, 休息一下吧!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声波频率与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频率:
声波频率低于400HZ,听神经按声波频率发放冲 动。
声波频率400-5000HZ,听神经纤维分组发放冲 动。各组纤维同时发放的总和与声波频率相近。
持续声波刺激使复合听神经动作电位和微音器电 位重叠。
第9章 耳1

旋转 轴 心
内淋巴向壶腹方向移动时,使壶腹崎中毛 细胞顶部的静毛向动毛一侧弯曲,于是, 引起该侧壶腹向中枢发放大量的神经冲 动。 惯性作用 人脑正是根据来自两侧水平半规管传人 信号的不同来判定旋转方向和旋转状态 的。
椭圆囊和球囊的感受装置及适宜刺激 感受装置:囊斑(macula) 位砂(otoliths) 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加速度)
听阈(Hearing threshold): – 每一种频率的声波能引起听觉的最小 强度 最大可听阈 听域 (frequency range of hearing): –最大可听阈和听阈间的面积
–乐音、噪音与情绪、心理。音乐疗法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传音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 2、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最佳共振 频率约在3500Hz附近,这样的声音由外耳 道传到鼓膜时,其强度可以增强约10倍。
动脉
前庭阶 前庭膜
蜗管
血管纹
基底膜 螺旋器 鼓阶 螺旋神经节
耳蜗管的横断面图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基底膜振动,毛细胞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内耳振动传递过程:
声波卵圆窗膜内移前庭阶中外淋巴 前庭膜和基底膜下移鼓阶中外淋巴圆窗 膜外移。 卵圆窗膜外移
*耳蜗内结构发生振动的必要条件:圆窗膜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air conduction)(主要)
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耳蜗
鼓室空气 圆窗
2、骨传导 (bone conduction)
声波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颞骨)
传音性耳聋 感音性耳聋
气传导 骨传导 × √ × ×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6

潜水、加压仓、飞机降落时→鼓室内压<外界→ 鼓膜内陷→耳鸣、听力↓、疼痛甚至鼓膜破裂。
上感、耳咽部慢性炎症时→咽鼓管粘膜水肿,管 腔狭窄或闭锁→鼓室内的气体被吸收→鼓室内压力 ↓→鼓膜内陷→耳闷、耳鸣及重听的症状。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声波
外耳道
鼓
膜
为 正 常 听
听骨链 卵圆窗
鼓室内空气
5.螺旋器:
⑴由内毛细 胞(1行,近 蜗轴侧纵排)、 外毛细胞 ( 3~5 行 , 靠 外侧纵排)、 支持细胞及盖 膜等构成。
⑵毛细胞顶 部在内淋巴中, 底部在外淋巴 中。
⑶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
听毛
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
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
中。
毛细胞
听神经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振动与行波理论 1)要点: A.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以行波方式向蜗顶传播; B.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 现的部位不同:
2.范围:
A.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 颞侧>鼻侧(∵上眼框和鼻
绿
红 蓝
粱遮挡的缘故)。
白
B.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
色>绿色(∵三种视锥细胞
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不匀)。
3.意义:视野检查可协助诊
断视网膜疾患
四)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⒈视后像: ⑴概念: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然 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 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源或物体相似,这 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称为视后像。
在正常情况下
圆窗
并不重要,仅
觉
当听骨链损坏
传 前庭阶外淋巴 鼓阶外淋巴 时才起作用,
音
途
基底膜
径
上感、耳咽部慢性炎症时→咽鼓管粘膜水肿,管 腔狭窄或闭锁→鼓室内的气体被吸收→鼓室内压力 ↓→鼓膜内陷→耳闷、耳鸣及重听的症状。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声波
外耳道
鼓
膜
为 正 常 听
听骨链 卵圆窗
鼓室内空气
5.螺旋器:
⑴由内毛细 胞(1行,近 蜗轴侧纵排)、 外毛细胞 ( 3~5 行 , 靠 外侧纵排)、 支持细胞及盖 膜等构成。
⑵毛细胞顶 部在内淋巴中, 底部在外淋巴 中。
⑶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
听毛
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
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
中。
毛细胞
听神经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振动与行波理论 1)要点: A.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以行波方式向蜗顶传播; B.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 现的部位不同:
2.范围:
A.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 颞侧>鼻侧(∵上眼框和鼻
绿
红 蓝
粱遮挡的缘故)。
白
B.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
色>绿色(∵三种视锥细胞
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不匀)。
3.意义:视野检查可协助诊
断视网膜疾患
四)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⒈视后像: ⑴概念: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然 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 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源或物体相似,这 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称为视后像。
在正常情况下
圆窗
并不重要,仅
觉
当听骨链损坏
传 前庭阶外淋巴 鼓阶外淋巴 时才起作用,
音
途
基底膜
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点:无阈值,无潜伏期和不应期, 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现象,反应等级 性,对缺氧和麻药不敏感 (3)产生机制:多个毛细胞感受器电位 的复合
1、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
大小: +80mV(鼓阶 外淋巴:零电位)
产生:血管纹细胞内 Na+-K+依赖式ATP 酶
意义:维持毛细胞对 机械性感受的敏感 性
毛细胞内静息电位:
-70 ~ -80mV
+80mV
-80mV 0mV
2、耳蜗微音器电位 (microphonic potential)
(1)概念: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 蜗及附近可记录到交流性质的电变化, 其频率和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相同
行波(travelling wave)学说
振动开始部位、传播:从基底膜的底部开 始,按照物理学中的原理向耳蜗的顶部方 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传播远 近及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不同。
行波传播的规律: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 声波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 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卵圆窗处;相反,声音 频率愈低,行波传播的距离愈远,最大振 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基底膜顶部 *
螺旋神经节
耳蜗管的横断面图
血管纹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基底膜振动,毛细胞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内耳振动传递过程:
声波卵圆窗膜内移前庭阶中外淋巴 前庭膜和基底膜下移鼓阶中外淋巴圆窗 膜外移。 卵圆窗膜外移
*耳蜗内结构发生振动的必要条件:圆窗膜
缓冲耳蜗内压力变化的作用。
性爆炸声的保护作用不大。 5、咽鼓管的功能 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压力平衡
意义: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 性能。
咽鼓管因炎症阻塞后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air conduction)(主要)
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耳蜗
鼓室空气 圆窗
2、骨传导 (bone conduction)
2、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最佳共振 频率约在3500Hz附近,这样的声音由外耳 道传到鼓膜时,其强度可以增强约10倍。
(二)中耳的功能
将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 传音增压功能 中耳由鼓膜、听骨链、鼓室和咽鼓管等结
构组成。
1. 鼓膜、听骨链:传声增压作用
2.结构与功能特点
增压效应
S鼓膜:S卵圆窗膜= 18. 6 :1 听骨链L长臂:L短臂=1. 3 :1
第四节 耳的听觉功能
听觉器官:耳 声波、次声波、超声波
适宜刺激:空气振动的疏密波,振动频率 为20-20000Hz之间
听觉产生过程: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 疏密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的传递, 引起内淋巴振动,从而使耳蜗螺旋器的毛细 胞发生兴奋,将声音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 经听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听觉中枢,产生听
24.2×
中 耳
功能特点
鼓膜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 度。当频率在2400Hz以下的声波作用于 鼓膜时,它可以复制外界的振动频率,与声 波振动同始终。
听骨链由锤骨、砧骨及镫骨形成固定角 度的杠杆。锤骨柄为长臂,砧骨长突为短 臂。杠杆的支点刚好在听骨链的重心上, 因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最 高。
基底膜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
每一种振动频率在基底膜上都有一个特定 的行波传播范围和最大振幅区,与该区域 有关的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就会受到最 大的剌激,这样,来自基底膜不同区域的 听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到听觉中枢的不同 部位,就可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这就是 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
研究证据
2.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
声波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颞骨)
传音性耳聋 感音性耳聋
气传导
×
×
骨传导
√
×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内耳又称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 组成. 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功能:把机械能换成听神经纤 维上的AP
◆
耳蜗的结构特点(图)
前庭膜 基底膜
前庭阶:外淋巴(perilymph) 与卵圆窗膜相连
蜗管:内淋巴(endolymph)为顶盲部管相通
3、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减幅效应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59.4mm2,卵圆窗面
积3.2mm2,为18.6 :1, 增加17倍 锤骨柄(长臂)与砧骨突(短臂)之
比1.3:1,增压1.3倍。(如图) 18.6×1.3=24.2倍
振幅大,压强小的声波
振幅小,压强大的液体传导
4、中耳肌的功能 声强大于70dB时:保护作用。对突发
机械门控性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
Loud noises 导致毛细胞丢失
左图:正常豚鼠内耳毛细胞 右图:豚鼠暴露于120db噪声24h(loud rock music)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三种电位 •无声音刺激,直流电位
----耳蜗内电位(静息电位) •声音刺激,交流电位
----微音器电位(感受器电位) •耳蜗神经动作电位
觉。◆
听阈(Hearing threshold): – 每一种频率的声波能引起听觉的最小 强度 最大可听阈
听域 (frequency range of hearing): –最大可听阈和听阈间的面积
–乐音、噪音与情绪、心理。音乐疗法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传音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
鼓阶:外淋巴与圆窗膜相连
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器---螺旋器(也称 柯蒂器organ of Corti),螺旋器由内、 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等组成。
听毛
盖膜
毛细胞的顶部与内淋巴接触,其底部则与 外淋巴相接触。毛细胞的底部有丰富的 听神经末梢。
动脉
前庭阶 前庭膜
蜗管
基底膜 螺旋器 鼓阶
当行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盖膜与基 底膜各自沿着不同的轴上、下移动, 于是两膜之间便发生交错的移行运 动,使听毛受到一个剪切力 (shearing force) 的 作 用 而 弯 曲 , 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生 物电变化。
基底膜振动引起毛细胞变化
参考内容
静纤毛(stereocilia)只要有0.1º的角位 移,就可引起毛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 而且电位变化的方向与静纤毛受力的方 向有关,即当静纤毛向动纤毛 (kinocilium)方向弯曲时,出现去极化式 的电位。反之,当静纤毛背离动纤毛弯曲 时,则出现超极化式的电位。
1、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
大小: +80mV(鼓阶 外淋巴:零电位)
产生:血管纹细胞内 Na+-K+依赖式ATP 酶
意义:维持毛细胞对 机械性感受的敏感 性
毛细胞内静息电位:
-70 ~ -80mV
+80mV
-80mV 0mV
2、耳蜗微音器电位 (microphonic potential)
(1)概念: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 蜗及附近可记录到交流性质的电变化, 其频率和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相同
行波(travelling wave)学说
振动开始部位、传播:从基底膜的底部开 始,按照物理学中的原理向耳蜗的顶部方 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传播远 近及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不同。
行波传播的规律: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 声波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 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卵圆窗处;相反,声音 频率愈低,行波传播的距离愈远,最大振 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基底膜顶部 *
螺旋神经节
耳蜗管的横断面图
血管纹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基底膜振动,毛细胞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内耳振动传递过程:
声波卵圆窗膜内移前庭阶中外淋巴 前庭膜和基底膜下移鼓阶中外淋巴圆窗 膜外移。 卵圆窗膜外移
*耳蜗内结构发生振动的必要条件:圆窗膜
缓冲耳蜗内压力变化的作用。
性爆炸声的保护作用不大。 5、咽鼓管的功能 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压力平衡
意义: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 性能。
咽鼓管因炎症阻塞后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air conduction)(主要)
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耳蜗
鼓室空气 圆窗
2、骨传导 (bone conduction)
2、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最佳共振 频率约在3500Hz附近,这样的声音由外耳 道传到鼓膜时,其强度可以增强约10倍。
(二)中耳的功能
将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 传音增压功能 中耳由鼓膜、听骨链、鼓室和咽鼓管等结
构组成。
1. 鼓膜、听骨链:传声增压作用
2.结构与功能特点
增压效应
S鼓膜:S卵圆窗膜= 18. 6 :1 听骨链L长臂:L短臂=1. 3 :1
第四节 耳的听觉功能
听觉器官:耳 声波、次声波、超声波
适宜刺激:空气振动的疏密波,振动频率 为20-20000Hz之间
听觉产生过程: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 疏密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的传递, 引起内淋巴振动,从而使耳蜗螺旋器的毛细 胞发生兴奋,将声音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 经听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听觉中枢,产生听
24.2×
中 耳
功能特点
鼓膜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 度。当频率在2400Hz以下的声波作用于 鼓膜时,它可以复制外界的振动频率,与声 波振动同始终。
听骨链由锤骨、砧骨及镫骨形成固定角 度的杠杆。锤骨柄为长臂,砧骨长突为短 臂。杠杆的支点刚好在听骨链的重心上, 因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最 高。
基底膜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
每一种振动频率在基底膜上都有一个特定 的行波传播范围和最大振幅区,与该区域 有关的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就会受到最 大的剌激,这样,来自基底膜不同区域的 听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到听觉中枢的不同 部位,就可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这就是 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
研究证据
2.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
声波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颞骨)
传音性耳聋 感音性耳聋
气传导
×
×
骨传导
√
×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内耳又称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 组成. 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功能:把机械能换成听神经纤 维上的AP
◆
耳蜗的结构特点(图)
前庭膜 基底膜
前庭阶:外淋巴(perilymph) 与卵圆窗膜相连
蜗管:内淋巴(endolymph)为顶盲部管相通
3、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减幅效应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59.4mm2,卵圆窗面
积3.2mm2,为18.6 :1, 增加17倍 锤骨柄(长臂)与砧骨突(短臂)之
比1.3:1,增压1.3倍。(如图) 18.6×1.3=24.2倍
振幅大,压强小的声波
振幅小,压强大的液体传导
4、中耳肌的功能 声强大于70dB时:保护作用。对突发
机械门控性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
Loud noises 导致毛细胞丢失
左图:正常豚鼠内耳毛细胞 右图:豚鼠暴露于120db噪声24h(loud rock music)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三种电位 •无声音刺激,直流电位
----耳蜗内电位(静息电位) •声音刺激,交流电位
----微音器电位(感受器电位) •耳蜗神经动作电位
觉。◆
听阈(Hearing threshold): – 每一种频率的声波能引起听觉的最小 强度 最大可听阈
听域 (frequency range of hearing): –最大可听阈和听阈间的面积
–乐音、噪音与情绪、心理。音乐疗法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传音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
鼓阶:外淋巴与圆窗膜相连
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器---螺旋器(也称 柯蒂器organ of Corti),螺旋器由内、 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等组成。
听毛
盖膜
毛细胞的顶部与内淋巴接触,其底部则与 外淋巴相接触。毛细胞的底部有丰富的 听神经末梢。
动脉
前庭阶 前庭膜
蜗管
基底膜 螺旋器 鼓阶
当行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盖膜与基 底膜各自沿着不同的轴上、下移动, 于是两膜之间便发生交错的移行运 动,使听毛受到一个剪切力 (shearing force) 的 作 用 而 弯 曲 , 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生 物电变化。
基底膜振动引起毛细胞变化
参考内容
静纤毛(stereocilia)只要有0.1º的角位 移,就可引起毛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 而且电位变化的方向与静纤毛受力的方 向有关,即当静纤毛向动纤毛 (kinocilium)方向弯曲时,出现去极化式 的电位。反之,当静纤毛背离动纤毛弯曲 时,则出现超极化式的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