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8
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硕士)

地质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适用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等二级学科专业)一、学科专业简介地质学一级学科专业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等五个二级学科专业,是成都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优势学科之一。
在五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依托,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为我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矿床地质学方向在多源成矿理论,层控矿床理论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地球化学方向在铀地球化学与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构造地质学方向在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造山带与盆地耦合、青藏高原演化、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方向在生物成矿、古脊椎动物学与环境考古学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在地质学一级学科下,根据我校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自主设置有以下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属交叉学科。
沉积学:是我校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在以刘宝珺院士、曾允孚教授为首的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在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沉积古地理、盆地构造动力学、沉积地球化学、优质储层成岩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位居国内前列,为沉积地质学基础理论发展和油气勘探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矿产资源化学:在研究地质矿产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主攻矿产资源的成因、多组分和具极端浓度的复杂特种矿产体系的探采、加工及综合利用中遇到的化学与工程问题,已形成相平衡与相分离技术、液态(卤水)及固体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物料分析测试技术与环境保护等优势方向。
矿物材料学:以矿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任务,研究矿物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加工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以及矿物原料性质与特点等五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已形成非金属矿物材料与应用、矿物材料加工工程等优势方向。
中国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先秦史专题 先秦诸子研究 秦汉史专题
42
Ⅱ
发 164002MX702 秦汉典籍与传世文字资料研读 40 2
展 164002MX703 先秦-秦汉出土文献导读
40 2
方 164002MX704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40 2
向 164002MX705 隋唐五代史专题 课 164002MX706 辽宋金元史专题
40 2
164002MX720 中国近现代城市史
40 2
164002MX721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
40 2
164002MX722 中华民国史专题研究
40 2
164002MX723 港澳台史研究
40 2
164002MX724 近现代东北史专题
40 2
164002MX725 伪满洲国与日本侵华史专题
40 2
40 2
164002MX733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
40 2
164002MX734 战后美国与东北亚关系
40 2
164002MX735 中日关系史导论
40 2
Ⅲ Ⅱ 学生须在导 Ⅱ 师指导下选 Ⅲ 修至少 8 学分 Ⅲ 的课程(另 1 Ⅲ学 Ⅲ 分为 Ⅲ 经典文献阅 Ⅲ 读报告)。 Ⅲ 为鼓励学科 Ⅳ 交叉,选修其 Ⅳ 他一级学科 Ⅳ (考古学、世 Ⅲ 界史)各类相 Ⅲ 关课程的,也 Ⅲ 可计入发展 Ⅳ 方向课课程
近代东北移民史专题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人文地理专题 历史城市地理 ※旅游与人文遗产保护 ※旅游教育学研究 ※旅游地域文化研究 中国当代史学思潮 中国史学思想通论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专题 中国古代学术史专题 魏晋南北朝史学史 明清史学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学史 当代西方明清史研究
40 2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内招博士)一、学科方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中文名称二级学科英文名称方向一:060201 专门史History of Particular Subjects方向二:060202 中国古代史Ancient Chinese History方向三:0602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方向四: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方向五: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7年,外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8年。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12-1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非学位课程2-4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张星烺编,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 2003。
2.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95。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5。
5.丹尼等编:《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徐斌:《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专门史选读书目:1.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Geoff Wade.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V ol.1-6, London: Routledge, 2009.4、G. F. Hudson. Europe and China: 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London: E. Arnold, 1931.5、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6、D.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作为一位有着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会用最自然的语言、最流行的网络风格,帮你梳理出一份完美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咱们得明确培养目标。
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要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让他们成为地理学领域的佼佼者。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1)自然地理学:这是地理学的基础,涉及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涵盖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
(3)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专业课程(1)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学习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史料收集、分析、整理等。
(2)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3.实践课程(1)地理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理现象,锻炼实践能力。
(2)教学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养。
三、科研要求1.论文发表: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发表一篇与历史地理学相关的论文。
2.学术报告: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
3.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拓宽学术视野。
四、培养方式1.导师制:实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
2.双语教学: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3.学术交流: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学术交流。
五、毕业要求1.课程学习:完成规定学分,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3.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展示研究成果。
朋友们,这份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就到这里啦。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
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和其他部门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是:1、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大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历史地理学方面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中国历史地理2.历史地理文献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2—3年,视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学分:共35—37学分,其中包括外语、政治理论、实习等。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历史学各专业、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7学分)(三)指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计6学分)(四)跨专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计3学分)另有可供待选课程:历史政区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专题研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断代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等。
五、教学实践这是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的学习环节。
教学实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协助导师做一些助教工作,二是独立讲授专业课程。
其中,以独立讲授为主,一般安排在第4—5学期,备课、讲授与辅导皆应独立完成,时间为四周,计1个学分。
六、调查研究野外考察是学习与研究历史地理专业的一个基本特点。
研究生在读期间,可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一般包括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专题会议等。
时间一般安排在第3—5学期,调研目的必须十分明确,达到实效。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间期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
对于论文质量,严格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操作。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写作计划。
专硕地理类

专硕地理类
1. 培养目标:专硕地理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地理研究、教学和实际应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 专业方向:专硕地理类涵盖了多个专业方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3. 课程设置:专硕地理类的课程设置包括了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统计分析、环境评估与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等相关课程。
4. 实践环节:专硕地理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常需要参与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和项目实践等活动,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职业发展:专硕地理类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高校、政府部门、环保机构、地理信息技术公司、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等领域从事地理研究、教学、咨询、规划和管理等工作。
6. 考研准备:如果你有意报考专硕地理类专业,需要提前了解各高校的招生要求和考试科目,并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准备。
同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专硕地理类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的专业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科教学(历史)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历史)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蒙古语、蒙汉双语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强中学历史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历史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语(2学分)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教育学原理(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2学分)2、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3、历史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4、历史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3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2学分)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学分)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4、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5、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6、历史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2学分)7、中国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1学分)8、世界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1学分)9、历史学科教学发展史(1学分)10、中国近现代文化基本问题(1学分)11、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研究(1学分)12、国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1学分)13、蒙古族历史文化(1学分)14、北方民族历史文化(1学分)15、辽河流域部族史(1学分)16、满语(1学分)17、突厥语(1学分)18、萨满文化(1学分)19、佛教文化(1学分)20、红山文化(1学分)21、辽代考古(1学分)22、北方民族考古(1学分)23、草原青铜器文化(1学分)24、草原碑刻文化(1学分)25、北方民族文物(1学分)26、满文文献研究(1学分)27、蒙文文献研究(1学分)28、察哈尔历史文化(1学分)29、辽河流域人文地理(1学分)30、东北历史地理(1学分)(四)实践教学(8学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2解读.doc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2)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人文地理学科理论基础,掌握人文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具有严谨的学风以及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独立的学术人格。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序号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名称研究生导师(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1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城市发展与规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区域发郑林、马定国、2展要素评价与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空间管治舒晓波、钟业喜刘影、蒋梅鑫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舒晓波、郑林、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蒋梅鑫、倪才英、经济发展、景观格局演变,农用地分等定级等齐述华、马定国3资源利用与旅游开发资源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经济及旅游区划、景观设计与规划毛端谦、刘春燕、赵安、冯淑华、刘影、吴敦银、4GIS在人文社科领域应用、空间组织与空间建模,钟业喜、方朝阳、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郑林、舒晓波、区域资源整合利用、区域空间分析与空间规划赖格英、齐述华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3)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历史地理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中国区域历史地理2、中国边疆历史地理3、城市历史地理4、中国地理学史三、学习年限硕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的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22学分,选修不少于8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基础课4学分、学位专业课8学分。
前沿讲座2学分。
具体要求前沿讲座应贯穿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
(1)前沿讲座的目的和内容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士生基本了解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硕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成果介绍等。
(2)前沿讲座的形式一是硕士生本人做专题综述(讨论班),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做出杰出成绩的专家做学科前沿系列报告。
可以有讲授、讨论和对话等多种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样。
(3)前沿讲座的次数硕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10次,其中主讲不得少于2次。
主讲者要写出讲稿,讲稿内容要充实,要有个人见解,能够反映所研究领域进展的新态势。
(4)前沿讲座的考核要求和方式由参加讲座的教研室的教师和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
考核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成绩及格以上记2学分。
2.选修课至少选修2门能使研究生拓宽知识面或加深某方面知识的本专业课程。
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计算机应用,为必选课程,记2学分。
硕士生第二外国语,作为选修课,每周4学时,一学期,计2学分。
体育课作为选修课记1学分。
3.补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的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六、中期筛选硕士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
具体办法如下:硕士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
第四学期初,结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
筛选内容包括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外国语水平、论文开题报告及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衡量,并进行学科综合考试。
中期筛选合格者,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
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对所有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工作的能力。
硕士生至少用一年半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
(1)选题和开题报告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三学期末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强调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研究项目等相结合。
硕士生应于第四学期初中期筛选时提交论文撰写计划,并向教研室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定期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每隔3-5个月,要求硕士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组及有关参加,帮助硕士生分析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工作的顺利进展。
(3)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硕士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5个月向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有关教师、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全面地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导师、指导小组及院、部(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和主管院长、主任,按照《山东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细则》认真组织做好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的各项工作,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八、实践环节(略)附:阅读文献和书目1.地图、辞书、期刊、网络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古代地图集,曹婉如等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分省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编,星球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地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分典,谭其骧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禹贡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2.古籍历代正史地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禹贡锥指,清胡渭撰,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华书局点校本徐霞客游记校注,〔明〕徐弘祖撰,朱惠荣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王士性地理书三种,周振鹤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法显传校注,〔晋〕法显撰,章巽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唐〕撰,季羡林主编,中华书局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东京梦华录注,(宋)孟元老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范成大笔记六种,(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天下郡国利病书,〔清〕顾炎武撰,四部丛刊三编史部,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十六国疆域志,〔清〕洪亮吉撰,二十五史补编本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谭其骧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清〕纪昀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太平御览·地部,〔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清〕陈梦雷等撰,蒋廷锡校订,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据清雍正六年武英殿铜活字版)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三辅黄图校证,陈直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中华书局点校本3.论著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华林甫编,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史念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92年版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马正林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谭其骧主编,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由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疆域沿革史,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周振鹤,三联书店1998年版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葛剑雄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人口史,葛剑雄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移民史,葛剑雄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长水集,谭其骧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长水集续编,谭其骧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侯仁之文集,侯仁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河山集,史念海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河山集·二集,史念海著,三联书店1981年版河山集·三集,史念海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河山集·四集,史念海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河山集·五集,史念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河山集·六集,史念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河山集·七集,史念海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中编),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方国瑜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黄河变迁史,岑仲勉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西汉政区地理,周振鹤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唐代交通图考(第1-5卷),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85、1986年版汉晋唐时期农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宋代农业地理,韩茂莉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何炳棣著,葛剑雄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邹逸麟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史念海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著,虞云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日〕前田正名著,李凭等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黄文弼著,黄烈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王仲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姜伯勤著,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