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架结构八大规律
间架结构(上下、上中下)

一、上下结构
4、上开下合。 这类字上部分一般是左右结构,以中线为分界,左右安排适宜。注 意上部分不可写得过长,上下配合紧凑,重心平稳。
5
一、上下结构
5、上合下开。 这类字上部分结构简单,下部分较为复杂,书写时上部分宜收敛,形 体多为扁平取势,下部分宜左右齐平呼应,形体狭长纵势,重心要稳。
6
一、上下结构
6、上小下大。这类字上部分宽度和高度占的பைடு நூலகம்例均小,整个字的 主笔或主要特征表现在下部分,但又不可过于宽放。
7
一、上下结构
7、上大下小。 此类字上面一般要写得舒放,下面部分要写得收敛明朗,整个字勿 偏斜。
8
二、上中下结构
1、上中下相等。 上中下三部分宜写得扁些,笔画意在收敛,三部分各占的高度比例 大致相同。上面的重心注意往下沉,下部分注意重心上移,中间部 分要处理得端正稳妥并居中心,上中下三部分应在同一中轴线上。
9
二、上中下结构
2、中宽上下窄。 字的中间部分笔画较多,应写得舒展,上下部分笔画应收敛、饱 满,以显示其力感。
10
二、上中下结构
3、中窄上下宽。 这类字要做到收腹束腰,上下两部分伸展又不能过余,注意字周正 稳妥。
11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 庭幸福。
12
间架结构(上下、上中下)
1
一、上下结构
1、上下相等。 这类汉字上下两部分所占高度基本相等,但宜上略收下略放其宽 度。
2
一、上下结构
2、上窄下宽。 写这类字时,上部分宜写得收敛紧凑,形体扁平或狭长,重心靠下, 下面部分宜写得舒展,稳托上面部分。
3
一、上下结构
3、上宽下窄。 上面要写得宽敞,力求覆盖下面部分,下面不可过于拘紧。
汉字间架结构规律

汉字间架结构规律精湛的楷书,是这样写成的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形态。
笔画的长短疏密、偏旁的大小高低,都有一定的安排处置,这就叫做间架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所谓间架,是指字的各部分的比例大小。
虽然我国汉字一字有一字之形,形态万千;而同一字也因书体不同,书家风格不同,又使得汉字结构变化莫测。
但不管怎么变化,总离不开一个法度(即结构的基本法则),总有规律可寻。
故唐代欧阳询、明代李淳进和清代黄自源分别总结了《结字三十六法》、《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和《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1、横平竖直:我们平时所讲的“横平”,指的是横画平稳,并非水平之意。
横我向右上斜5--10度,在书法上叫“取斜势”。
“竖直”指的是竖画挺劲,也并非垂直之意。
根据字形可斜、可正、可曲、可直。
2、上紧下松:字形上部笔画较紧凑,下部较疏朗。
3、上开下合:口字,或带扁形口的字,如山字底、草字头等,都应上稍宽而放,下稍窄而收。
4、上收下放:字下部有撇、捺及长横等伸展笔画时,上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下部应左右伸展以托上,称作“地载”。
5、上放下收:字上部有伸展笔画时,下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6、伸左让右:为让右,字左旁的横画被竖画分割为两段者,左长右短。
7、左细右粗:字中多条竖画排列时,左竖较细,右竖较粗。
8、左短右长:凡有长口框的部分,左竖短而佃,右竖长而粗。
9、左断右连:口框或两纵向笔画之间的小横,一般连左竖,而不连右竖。
如果有中竖穿过小横时,通常小横在左右两竖间悬空。
10、左小上提:左右结构中,当左小右大时,左小者宜在右大者中间稍偏上。
11、右小下落:左右结构中,当右小左大时,右小者宜居左大者中间稍偏下。
12、左窄右宽:左耳狭窄且稍短以让右;右耳稍宽且悬针竖长以配左。
13、左垂右悬:字中有多条竖画时,左边竖不能写成悬针。
14、左顾右盼:注意左右各结构单位及小笔画的形态,使之生动,联系密切。
15、左右对称:以中竖为准,左右笔画长短、高低、宽窄协调,以求均衡。
田英章间架结构口诀

田英章间架结构口诀
第1法首点居正
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通变顾盼
李阳冰论笔法云:“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
点与点之间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点竖直对
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考点竖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法中直对正
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呆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法中直偏右
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竖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亦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底竖斜位
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
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
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经典实用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八、黄金分割规律: 5、1+2=3。长竖、长撇被两个横分成 三段时,他们的比例是1+2=3。如夫的撇 被两个短横分成三段时,第一段和第二 段的和等于第三段。
例字:中、夫、井等。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五、中心线规律
1、首点居正:
主、宇、市、京、童、庄、永 帘等。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五、中心线规律
2、中直对正:
常、桌、卓、卡、尘、堂、岗、岑。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六、错位规律
1、凡左右结构者,右边部 分上面比左边低,而下面有向下 延伸的笔画。则写成左高右低的 错位结构。
如:抨、切、秆、河、押、 钉、坏等。
例字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七、包围结构组字规律:
7、全包围: 全包围时写中间。
如:国、四、田、回、圆、 园、因、圈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例字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八、黄金分割规律:
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最容 易给人美感的构图法则。每个字 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应该在 0.618处。黄金分割有以下几种表 现形式:
一、笔画匀称规律
4、点与点等距:
多个点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排列的 时候,它们的间距相等。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一、笔画匀称规律
5、横竖同时等距:舞、曲、世、间、田、 朋等 。多个横和多个竖同时出现在一个 字当中时,横向和竖向都要等距。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一、笔画匀称规律
6、相对均衡:有些字左右并不对称,为 达到均衡,就要调整笔画的位置,使字 的各部分的分量相对均衡,达到匀称和 谐。如:长、可、寸、毛、才、也等。
•汉字结构八大规律
二、重心平稳规律
什么叫间架结构?

什么叫间架结构?
间架,指字的各部分的⽐例⼤⼩;结构,指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
也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单位之间的搭配关系和组成形式。
不同间架结构的字该怎样写呢?要注意什么呢?
1、上收下展:
上收 , 上⾯部分收紧 , 避让下⽅以出位置。
下展,下部舒展⼤⽅ , 以托住上部 , 使字显得稳定。
关键是体会到书写上下分上收下展 , 主次分明 , 相互避让的感觉。
2、上正下斜:
上正指的是上部要写得端正,上部要端正,则竖笔必须直, 下斜指下部取斜势。
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正⽽不僵,⽣动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 , 下部取斜势要斜⽽有度,重⼼不能倒。
3、上斜下正:
上部虽然取斜势 , 但应重⼼不倒以斜势呼应下⽅ ; 下部虽然写得端正,随上⽅⼤⼩⽽决定是否收展,上下呼应。
需要注意的是,在字中 , 有斜就有正,如果两部都斜,整个字就歪了。
4、对等平分:
左右结构中虽有避让迎就的字但也有对等平分的字。
对等平分是指左右部分⼤⼩接近,⾼低对等,宽窄平分 , 不要⼀⽅过⾼,⼀⽅过低。
5、左右对称:
在写撒之前就要想好捺笔的位置 , 写捺笔的轻重则要根据撒笔的长短来定。
两笔顾盼呼应 , 笔意相连。
撇捺不对称的字。
重⼼肯定会不稳
6、主笔突出:
字中有⼀笔是主笔 , 可以理解主笔为该字的点睛之笔,其他为辅笔,主笔担当字的脊梁 , 其他笔画为辅,主笔写好了,字就成功了⼀半。
7、中宫收紧:
“中宫” 指的是⼀个字的核⼼ , 中官收紧⽽其他笔画向外开展 , 以字中为核⼼ , 内聚外散。
行书间架结构92法

行书间架结构92法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一带而下。
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
第五法:宝画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第十六法:末钩者,宜平出,钩上则呈平状。
第十七法:心钩法,钩身宜曲。
第十八法:横折之法,以圆转为佳,转度依势而为。
第十九法:右侧之字,竖向右倾成右侧之势。
第二十法:左欹之字。
竖向左斜成欹仰之形。
第二十一法:上欹下侧,上下两向相反方向倾斜。
第二十二法:左欹右侧,或左向右斜,或右向左斜,成欹侧之势。
第二十三法:有提有按,动静相宜,韵味十足。
第二十四法:使转交替,犹如龙蛇,情神交融。
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谐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宜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占者,右不仿独丰。
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辶绕之字,捺为平出。
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初学书法必读:书法间架结构要诀28法

初学书法必读:书法间架结构要诀28法书法间架结构28法第1法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通变顾盼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法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法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
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
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第8法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
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
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
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奇势,对应而求壮和。
硬笔间架结构规律讲解

硬笔间架结构规律讲解
硬笔间架是指在硬笔书法中,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关系。
在书法中,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整篇作品的整体效果和美感。
硬笔间架结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上下对称原则:相邻的字形态和结构上要尽量保持对称,这样可以增强整篇作品的稳定感和美感。
2. 上下顺应原则:字的宽度和高度要顺应上下字形的需求,比如下面的字形较高,上面的字形可以稍微高一些,以保持整体平衡。
3. 左右关联原则:相邻的字形态和结构上要尽量保持左右关联的关系,比如可以通过笔画的结束点连接两个字,或者通过斜线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连贯的整体效果。
4. 对称配列原则:相邻的字形态和结构上要尽量保持对称的配列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左右对称的字形来形成整体的平衡感。
5. 运笔连缀原则: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可以通过运笔的连缀来实现,比如在两个字之间加上一根细长的笔画,以增强连贯性。
需要注意的是,硬笔间架的规律并非绝对,它也可以根据作品要求和个人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但总体上来说,硬笔
间架的规律是为了保持整个作品的平衡、和谐和美感,使每个字都能在整体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架结构八大规律 1、间距相等规律: 横与横:三、日、月、里、国、言、平、音、重、与等 竖与竖:川、洲、市、西、舞、带、删等 撇与撇:杉、衫、彩、形、物、家、象、多等 点与点:江、流、汗、点、杰、羔、恩、志等 2、笔顺规律: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先主体后加点。 3、主笔规律: 独体字与上下结构(包括上中下结构),首先要找出横向的主笔,一般为横、撇、捺、横钩、竖弯钩。其中优先级最高的为:四点底、皿字底、木字底、女字底、立字头等,次之为:人、儿、心等。 例字:丰、合、意、童、热、柴、盖、益、婆、要、兄、志、恩。 4、缩短规律: 玩、此、场、攻、到、乱、取、职等字的偏旁,底部长横要缩短,右边的笔画要齐平。另外,撇捺组合的字做偏旁,当位于左时,撇长而捺化成点:烂、和、料、彩、耕、双、欲、林、欢、从、短。位于右时,撇短捺长:峰、路、政、松、给、体、挤、技。 5、中心线规律: 首点居正:主、宇、市、京、童、庄 中直对正:常、桌、卓、卡、尘、堂 上下结构的字,纵向中心线两边对称。左右结构的字,横向中心线上下对称。 6、错位规律: 凡左右结构者,右边部分上面平而下面有向下延伸的笔画则写成左高右低的错位结构。如:抨,秤,秆,柯,河,押,搓,扩等。 如有右耳刀的,一律要错位:却、即、部、都等 如斤在右边的,竖一律要低:斯、析、沂、拆等 7、包围结构组字规律: 左半包时要偏右,右半包时则偏左,上三包围要靠上,左三包围下横长,下三包围包一半,全包围时写中间。 左上包右下:厄、庆、尼、启、左、有、差、病、劣、虎 右上包左下:习、句、戈、武、可、虱、氧、匈、 左下包右上:旭、翘、延、述、尴、尬、超、题、毯、咫 左三包围:区、医、巨、臣 下三包围:画、凶、幽、函 上三包围:同、问、冈、风、月 全包围:国、四、田、回、目 8、章法排列规律: 字间一线,字距相等;繁字应大,简字应小;斜钩写长,长竖突出;开门字大,尾字加重。 写字口诀 总括:上下结构找主笔,左右结构作对比,独体结构如上下,包围结构有诀窍。 找主笔:左边见撇当左舒,右见捺钩宜展放,上下相同上略小,下部放宽要写胖,横若写长撇必短,横若短时撇写长。 做对比:左右有竖右边长,隹字在时单人长,左竖右横竖要低,右竖左横横写高,如右上平下竖者,左高右低要错位。 包围结构:左半包时要偏右,右半包时则偏左,上三包围要靠上,左三包围下横长,下三包围包一半,全包围时写中间。 写字口诀一定要熟记,最好做到烂熟于心!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的!
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 来源:未知作者:sems发布时间: 2013-05-08 12:13【字号:大 中 小】点击: “中国书法,华夏所独。”书法艺术乃国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门独特的东方艺术。几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虽几经递变,但始终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运用简练的点画形态和结构造型,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人民和历代书法家经过长期的书写实践,总结和探索了一整套的汉字书写的技术法则和艺术规律,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我国书法从创始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也不断演变与革新,以适应社会实用的需要和艺术欣赏的要求。在书体上,总的说来是由繁入简,使人们用起来更为方便,但从书法技巧来说,却是变化越来越大,风格也日趋多样化,经过几千年的创新与发展,汇成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宝藏和优秀传统。
从古以来的书体,大体说来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现在将汉字的书体演变及书法艺术发展情况简要地介绍如下: 一、篆书 篆书包括数种书体。凡甲骨文、钟鼎款识、大篆、石鼓文和小篆均属篆书范畴。 1.甲骨文 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文字,流行于殷商中后期(大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12世纪),流风及于西周初年。甲骨文是用青铜刀或碧玉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每临事则占卜以问吉凶,并把占卜的内容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商时贞人是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他们主持占卜仪式,解释占卜结果,并记录仪式进行及占卜结果等情况。因而,他们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法家。据有关资料统计,甲骨文书家达120余人,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约10万片以上。 甲骨文象形、象意的图画性较强,且尚未定型,但从总体看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了从书法的角度看,甲骨文质朴、古雅,很有自己的特色,其结体活泼自由,但也较注意笔画分布的匀称、平衡。通过契刻的刀痕不同,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当时书家用笔也是有轻有 重,有粗有细,有刚有柔的。其章法布局也较讲究;或疏落错综,或严谨齐整。从其或粗犷遒劲,或纤细缜密,或一丝不苟,或略肆草率的不同风格看,它是在不断的自我演变之中。 甲骨文既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作品。 2.金文 金文亦称钟鼎文或钟鼎款识,指始于商盛于周的浇铸或契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字下凹的为款”,凸出的为“识”。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较之甲骨文它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象形的笔意减少了。其结构有疏有密,比甲骨文方正齐整;笔画分布也更讲究均匀对称;在用笔上笔画比甲骨文粗,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其章法样式较多,最常见的是有竖行而无横行,很象后世竖成行而横不成列的行草章法。金文因书家不同而风格体魄迥异,有的凝炼厚重,雄奇挺拔,如《大盂鼎》;有的圆润工整、柔和健美,如《墙盘》;有的质朴端庄、遒健舒展,如《毛公鼎》。 在甲骨文的时代结束以后金文盛行的时候,还有一种称之为大篆的文字。大篆即籀文,史传周宣王时太史籀(太史,官名;籀,音zhou,人名)所造,是刻在十个鼓形石墩上的文字,因而叫“石鼓文”,它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特点是:笔画浑厚圆转,结构繁复,曲丽而又端凝,茂密奇崛。康有为评日:“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石鼓文辨认也很困难。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实际上是对甲骨文和金文进行较系统的整理。故有人把石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统称为大篆。 3.小篆 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标准字体。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说明小篆完全出自太史籀大篆,只是对其繁缛(ru繁多) 的文字加以省简、改造以便书写罢了。 小篆在古文字中属纯线条化的字体,其笔画无论横竖是粗细均等的线条,且藏头护尾,不露锋芒,圆润中含筋骨。小篆笔画分布十分讲究均匀对称,整体结构环抱紧密,多呈团聚内抱趋势。在小篆中,原来的象形字大都被高度的抽象化,但少数字的图画性仍依稀可见。小篆章法平正划一,每个字大小一样,排列方正,横竖成行,给人以整齐美感。李斯的小篆,瘦硬婉通,后人赞曰:“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钛龀谐耍?纹渌
文房四宝简介 来源:未知作者:sems发布时间: 2013-05-08 12:23【字号:大 中 小】点击: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法工具。历史上把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之谓“文 房四宝”。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书写的效果。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曾把“纸墨相发(发,即恰当的处理,产生的效果好)”称为“五合”之一。书法家都十分讲究作品的笔墨效果。因此,学习书法,懂得一一些文房四宝的知识及其选择、使用和保养的常识是十分重要的。 一、笔 书法使用的笔是毛笔。毛笔的笔头是由兽毛制成的,既蓄墨又有弹性,书写时可根据作者的掌握,产生粗细、刚柔、浓淡、燥润的变化,创造出各种富有生命的书法形象。书法艺术自古以来所以能够百花竞放、争奇斗艳,招引许许多多的爱好者对之探索不止,终生追求,其重要的秘密就隐藏在这样一支平平常常的毛笔上。可以说,书法艺术成就的高低,完全取决于驾驭毛笔的能力。闪而,毛笔就成为文房四宝之首。
我国使用毛笔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国家不统一,对毛笔的称呼也不一致,据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毛笔“楚谓之聿(yu,笔字的古体),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秦统一六国后,才按照秦对毛笔的称呼统一称为“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相传,过去的毛笔是秦代大将军蒙恬折柳插毛而发明的。毛笔经过几千年来的使用,制作,不断改进,发展到现在,品种繁多,仅羊毫就有一二百种之多;就制作而论,又分为“湖笔”、“湘笔”两大流派,堪负盛名的要算湖笔了。湖、湘笔的主要区别在制作工艺上的不同扎毫方法上。 湖笔,发源于浙江省吴兴县的善链镇,旧属湖州府,因而得名。这里的毛质优良,加之名人辈出。晋代二王父子在吴兴任过太守;元代以后,安徽宣城一批笔工迁至善链,把负有盛名的宣笔与湖笔结合起来,就使湖笔的制作达到“毛颖之技甲天下”而名扬海内外了。湖笔在制作工艺上为分层匀扎,以羊毫、狼毫、紫毫等纯毫驰名,特别是以纯净羊毫最负盛名。湖笔就地取材,所用羊毫为嘉兴山羊毛,这种羊毛是当地特产,得天独厚。属于湖笔系统的有浙江、福建、江苏、上海、河南、北京等地。学习书法,手边能有两支湖笔是非常惬意的。不过,一般初学毛笔书法的不必在笔上太奢求。 湘笔,产地是湖南长沙,因而得名。湘笔的扎笔方法为不分层杂扎,以兼毫笔著称,属于这个系统的有湖南、江西、西南各省以至四川等地。初学书法的选用兼毫笔较为适宜。 学习书法,简单了解一下毛笔的构造,对于我们掌握毛笔的性能也是很有帮助的。毛笔的制作,直到现在仍然沿用的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三国时期的韦诞法。这种方法,以强毫为柱,季毫为被;即使被毫,也有心、副之分,而以健毫为心,软毫为副(见图5—1)。柱毫、被毫是用两种不同的兽毛制作的,如以狼毫为柱,羊毫为被;心毫、副毫有时也用两种不同的兽毛所制,即谓之兼毫。通常,我们一般把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称为锋,周围包裹着毛称为副毫。毛笔这样的构造,使笔头中问便于含墨,笔锋在点画中运行时,墨水便会随着它的运行的路线顺着笔尖均匀地流注下来,显出字形,可以避免墨迹上下不匀,左右不均,而促其滋润渗开,四面俱到,达到笔笔中锋,圆满可观。第二种形式的构造是唐代的诸葛法。这种形式制成的笔叫做无心散卓笔,它即不用柱毫,也不分心、副,而是用两种或者一种兽毛参差散立扎成的,当然书写效果就较之韦诞法为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