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
春节
清明节
复活节
情人节
中国: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 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 气,
西方: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 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 稣诞生)
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春节的习俗,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 鞭炮, 舞狮子…
外国新年:当大钟敲响12下, 优美的乐曲 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 达旦地庆祝。
• 中国 团圆、招财进宝、年年高升 各时期节日有不同代表性的食物
• 西方 祷告、向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佳音,福星高照 大吉大利
中西方在宴席上体现的性格差异
中方:团团围坐,宴席要用圆桌,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西方:聚会形式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
中国: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 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
大家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从习俗到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从习俗到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从习俗到价值观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便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上,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习俗到价值观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习俗习俗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交往、礼仪规范、节庆活动等方面,中西方有着许多不同的习俗。

比如,在婚礼中,中国人注重家族的庄重和亲缘关系的表达,而西方人则更加强调新人个体的幸福和独立。

此外,在饮食习俗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崇尚“团圆”,注重家人一起食用,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观念的延续,强调家庭、尊重长辈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的发展,追求个体权利和个性的尊重。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比如,在职场中,中国人更注重团队合作和亲和力,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自主和竞争精神。

三、教育观念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教育观念方面。

中国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如记忆、死记硬背。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更倾向于开放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

这导致中西方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也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

四、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道、佛三教的深刻影响,崇尚人伦和道德伦理,注重修身养性。

而西方文化则主要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体系,强调个体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强调信仰和自由意志。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思考人生意义和行为规范上存在差异。

五、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

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整体性和内涵的表达,强调意境和文人情怀。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书籍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书籍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书籍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话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价值观、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礼仪习惯等等。

以下是几本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书籍,供读者参考:
1.《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作者:陈家宏):这本书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本质,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2.《东西方文化比较》(作者:陈春芳):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等,让读者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3.《中西文化差异大观》(作者:陈国良):这本书以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4.《跨文化交际》(作者:吕秀芳):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来促进文化融合和交流。

5.《西方文化通识》(作者:徐晓华):这本书以西方文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想。

- 1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性善与性恶中国人相信人本性善,西方人相信人本性恶。

中国人是农业文明,土地固定、人员固定,是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熟人的约束,使得村民更多展示了人本性善的方面,性恶被抑制了。

而西方人是海洋游牧文明,游走不定,是生人社会。

在生人社会中,缺少熟人,人与人之间时刻保持着警惕,使得西方人更相信人本性恶。

善分为真善与伪善,恶分为真恶与伪恶。

真恶不可怕,惹不起可以躲,要是实在是十恶不赦,会有法律惩罚。

但是伪善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无法分辨,无法制裁。

二、人治与法治中国人是人治国家,西方人推崇法治。

中国的人治思想来自性善,正是因为相信人本性善,所以才会相信有永远不犯错误、即便犯了错误,也会自我纠正的大贤。

所以说性善和人治是中国立国的根本,是一对不可拆分的“双胞胎”。

所以中国人是人治国家。

西方人相信性恶。

崇尚理性的西方人认为,人是神与兽的结合体,及时是最好的人也不能消除兽性和私人感情,这种兽性和私人感情一旦获得没有限制的权利的辅佐,就会无限制的膨胀。

所以西方人推崇法治。

三、集体与个体中国文化看重整体,西方文化尊重个体。

一方面,中国是农业文明社会,通常是以家庭生产和消费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在大工业机械生产之前,由于农业生产非常繁重,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以得依靠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人是靠天吃饭的,一年四季必须得是风调雨顺,中国人得依靠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中国人看重整体,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

西方的文化区别于中国,导致了西方人看重个人。

商业的根本是“利己”。

个人的利益、个性的维护成为商业运营的保证。

海外冒险也需要合作,但是因为贸易是流动的,那么合作也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

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能够做到的,就是在遵守契约的前提下,每个人的个体权益得到最大的限度的保障。

所以西方人尊重个体。

总的来说是地理位置倒置了不一样的经济基础与文化。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种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内涵,是维系民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是世界上两大文明圈之一,它们各自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借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本文将会探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1、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经过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历史经验积累,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西方传统文化相对年轻,在近代历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演变,更注重理性思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2、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忠、信、孝、悌”等传统美德,更强调对家庭、社会等大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人权保护,主张社会的基础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

在人生观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追求。

3、中西方文化传统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中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蜚声世界,解读着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对个体情感和经验实现的表达,以音乐、浪漫主义文学等形式对人们的情感进行激发。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已久,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传承中积淀和传递了大量优秀的道德、美学和哲学经验,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文化认同。

西方传统文化则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着眼于理性思维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

它最具有影响的是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1. 社会结构首先,中西方文化在社会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集体的利益。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享有自由和权利。

这种差异体现在两种文化的社会结构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普遍采用国家和市场作为核心。

2. 调性和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在个体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西方文化都强调道德价值观,但在道德观念的体现上有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爱和道德,强调的是情感上的接纳和关注。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来自历史、逻辑和证据的分析思维,偏向于理性思维。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象征和深层次的含义,更加隐晦。

而英语注重直率、结构和逻辑,更加直白明了。

这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更加有意向性、虚拟和审慎,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务实、明确、直接和确定。

3. 教育和文化崇拜教育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经典”,传播的是“识字文化”,注重记忆、背诵和应试技巧。

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和创造性,注重启发和启示式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

此外,两种文化在文化崇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思想家、文人和士人。

他们被誉为文化的最高层次的代表人物。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崇拜成功和成就的人物,往往将他们视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追求幸福的方式中西方文化在追求幸福的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国文化普遍采用内敛和内在化的方式,强调与天地人相通,与自然和谐相处,尽量避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

但西方文化则更加关注物质、技术和科学的进步,追求更大的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 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中西不同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模式: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①中国农耕文明历史

悠久,较早发展了农业,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种植各种农作物和驯养家畜,至少在商代开始,农业以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周以后农业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国家的重要的经济支柱,农具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并通过一些仪式性活动来表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意味着财富和生存的根本,普通人也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②在少数的时间段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对抗。③中国工商业文化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却一直受到压制。小农经济阻碍商业发展。 ④农业社会中的自给自足,使国人向往稳定的生活,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

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①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其不能单纯靠农业发展,而

是发展畜牧业和海上贸易。 ②经济的向外开拓必然带来文化的开放。外来文化很早就对古希腊本土文化进行冲击。外向型经济也激发了人们冒险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1首先,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

了神的权威的控制。2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无疑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根本的体现。3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地认识,不热血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这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又一重要表征。4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人问传统的又一表征。

西方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西方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理性精神:我们把

理性精神即所谓的“阿波罗精神”看做西方精神的核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客观精神: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在逻辑推导和抽象思辨外,也把观察和经验作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碳素科学真理的执着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首先,对家族及其延伸的群体如宗族、乡党等的依赖心理。其

次,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最后,中国人的群体本位原则除了宗族集团的认同和乡土情谊之外,还要求对社稷的效忠。优点: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产生积极影响。 缺点:限制个体价值和个人创造力的实现,不利于社会变革。

个人本位的主要表现:首先,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

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构结合的基础。其次,合理的利己主义人际关系原则得到普遍认可。最后,依照平等互利的契约原则建立社会团体和国家。

中庸和平的主要表现:1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目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

放在首位。2中庸思想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3中庸思想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4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温馨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崇力尚争的主要表现:1第一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2第二是强烈的竞争意识。3

第三是对力量的崇拜。4崇力尚争精神在西方艺术中的反映是以庄严地力量与强烈的激情为特色的崇高型艺术成为西方文艺的主流。

契约自由原则:(P89-90)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体体现: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万物的本

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和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 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人与自然地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人生天地间,秉受自然灵气而生,不能须臾离开自然母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中西语言、思维和文化精神相对立的轨迹:(P165)

(西)语法型语言:严式语言——严式思维轨迹——构造分析•逻辑演绎——智性精神; (中)语义型语言:宽式语言——宽式思维轨迹——整体领悟•类比联想——悟性精神。

中国百姓神灵崇拜的主要特征:(1)功利特性。处于实用要求去求,“怯病、除崇、

求子”,许愿与还愿,实际上幻想以贿赂求神帮助,以较小的牺牲获得大的利益; (2)泛神特性。“人们不能想象一个西方人同时既是基督徒,又是穆斯林,又是犹太教徒,然而人们常说,每个中国人都头戴儒冠(在国事典礼上),身着道袍(在有人得病道士光临时),足蹬僧履(举行丧礼时)。有庙宇可以把如来、老子和孔子一起供奉。近代人们不介意在神的大家庭中加上耶酥、默罕默德。多个神多条路。西方在中国传播中国中遇到的阻力更多是非宗教性因素起作用; (3)亵神特性。信神不是很虔诚,例如对灶王爷的态度,或者是求雨可能求到将龙王像捆绑鞭打; (4)淫神趋向。五猖神等民间的非官方认可的神也是百姓崇拜的对象; (5)初民痕迹。民间的一些巫术色彩的东西。表现其一为信仰中搀杂了大量的巫觋活动,如跳大神、傩戏等;表现其二为女神崇拜,如观音、妈祖等。

礼治的表现形式及其缺憾:1 首先,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

终形成“德主刑辅”模式。2 其次,礼治所维系的等级秩序,以亲亲、尊尊、君君、臣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