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语文阅读答案
东西方文化 阅读答案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纠缠着近当代知识分子的头脑和步伐。
我们什么时候才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世界一员的自信,强壮得既不怕自己的传统,也不怕外来的文化,对两者都泰然处之呢?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
为求富强,人们到西方寻找真理。
但人们把真理仅仅当作了工具,对于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
因此,百年来,无论怎样引进西学和检讨传统,国人对于作为西学核心的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的观念依然陌生,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依然根深蒂固。
在我看来,如果在这方面不能醒悟,中国人的精神素质便永远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中国也就永远出不了世界级的文化巨人。
无论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有圣哲及后继者思考着人类某些具有永久性的根本问题,他们的思想对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
西方的先觉者在反省中常常注意到了东方传统的长处,正表明了他们的立足点不是狭隘的民族性,而是人类性。
我们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关系,需要有一种平常心,有一种不假思索就喜欢和接纳一切好东西的健康本能。
在此前提下,才能用一种开阔的人类眼光来看待东西方文化之异同。
一切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的谈论都是非文化、伪文化性质的。
民族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概念。
在我眼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既不相信全盘西化,也不相信儒学复兴,并且也不相信可以人为地造就一种东西合璧普遍适用的新文化新人生观。
因而,当务之急不是制订救世的方案,而是启迪自救的觉悟,不是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是鼓励多元精神价值的真诚追求。
常常听人叹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思想家?什么时候我们才有自己的世界级大思想家?我答道:难道这很重要吗?按照国别选择思想家的人,真正看重的不是思想,而是民族的虚荣。
人们常常又叹息: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大哲学家?据我看,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不重视、不支持。
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一)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注重直观、整体、经历。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根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开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历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展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老子首创了体道说。
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
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标准的印证。
(二)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
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承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承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预别人私事。
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表达人生的价值。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
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假设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的思想意识里比拟缺少竞争的观念。
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开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总2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审美递增递减律(一)1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同时持有排斥态度。
A、五四时期B、改革开放时期C、新生活运动时期D、文革时期正确答案: D2关于人对事物的好恶,说法错误的是()。
A、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B、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C、人的好恶是无法被自身控制的D、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正确答案: C3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更具有内在的高度。
A、格律诗B、白话诗C、古体诗D、现代诗正确答案: A4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更加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这样才能更加展示创作的独特性。
()正确答案:×5审美递增递减规律指的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
正确答案:×审美递增递减律(二)1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是()。
A、审美是可以改变的B、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C、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D、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正确答案: D2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是为()服务的。
A、大众B、精英C、个人D、特定人群正确答案: A3长期来看,人对于事物的喜好,最容易被()影响。
A、事物的外表B、蕴含的意义C、接触的频率D、他人的喜好正确答案: C4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正确答案:×5审美活动中既存在效用递减律,也存在递增规律。
()正确答案:√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1村山节和浅井降的《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是()年一转折。
A、B、C、D、正确答案: C2《易经》运用的是数与()的结合。
A、气B、道C、象D、规正确答案: C3《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
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
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
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及答案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及答案高考文科论述题: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及答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差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影响交汇的地方,深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增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如何在文化融合中实现互相借鉴和发展。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强调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
中国人重视“人伦”,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较为明显,人们更注重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教育方式上。
中国的高考制度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知识,重视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在文科论述题中,中国学生可能更倾向于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论述,而西方学生可能更习惯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辅以合理的论据支持。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追求和谐、稳定和秩序。
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成就和自由。
例如,在职场中,中国人更看重集体荣誉和团队合作,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突出表现。
这种差异在高考文科论述题中也能体现出来。
中国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遵循传统观念和权威观点,注重论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而西方学生则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观点,并追求多样性和包容性。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社会习俗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传统礼仪和尊重年长者。
例如,过年期间要给长辈拜年,婚礼上要遵循一系列的仪式等。
而西方社会则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种差异在高考文科论述题中也有所体现。
中国学生可能更注重论述的整体结构和条理性,通过清晰的框架来承载自己的观点。
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表达的自由度和个人的思考深度,可以通过富有张力的叙述和个人经历来支持论述。
阅读鉴赏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阅读鉴赏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011年我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中,在阅读与鉴赏部分,继2010年考查了刘心武的小说《偷父》之后又考到了小说《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不同的是这是一篇外国小说。
小说主要围绕中考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命题,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及对情节的把握。
两年的考题共性是都考到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011年的小说及考题如下: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美]凯瑟琳·比恩洪帆译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
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
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
‘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
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
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
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
”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
”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
”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
“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
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全国高考语文图文转换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1.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答案】(1)画面由人物的对话组成,一个女人用手指着一个男孩训斥道:“你天天说谎,将来能干什么?”男孩立正姿势回答:“做广告”。
(2)对当前广告中存在的虚假现象给予鲜明的讽刺。
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关注,对广告中不实、过分夸大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消除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解析】【分析】观察漫画中的人物,可以看出,漫画里有两个人物。
结合“你天天说谎,将来能干什么?”“做广告”分析,一个正在训斥对方,另一个字巧言辩解。
要仔细品味画中的文字或解说,还要注意漫画夸张的细节,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需要联系与漫画相类似的人或事。
从“说谎”与“广告”的联系中可以看出,此漫画事对当前虚假广告的讽刺。
故答案为:(1) 画面由人物的对话组成,一个女人用手指着一个男孩训斥道:“你天天说谎,将来能干什么?”男孩立正姿势回答:“做广告”。
(2) 对当前广告中存在的虚假现象给予鲜明的讽刺。
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关注,对广告中不实、过分夸大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消除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题型上属于图文转换题,归纳漫画蕴含的道理。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有幽默性的绘画,多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
了解漫画的特点,把握命题的方向,理顺答题的思路,是做好漫画文字转换题的关键。
一幅漫画主要由标题、主体、画注三部分构成。
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人们漫画的主题思想;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画情画景;画注是对画情画景的提示与注解。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仔细品味,就能从整体上概括其寓意。
2.某部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品牌认知调查,下面是统计与分析:外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比例中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比例宜家家具92.5%达芬奇家具21.5%露华浓彩妆75.8%TCL家电50.1%舒肤佳香皂90.9%达芙妮女鞋26.4%(2)原因是:________。
“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
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
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
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
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语文阅读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交流空前广泛的情况下,我们要认真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大胆地吸收其文明成果,这样才能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先来看一看中西方文化内容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老子首创了“体道”说。
“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
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
(二)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
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
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
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
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依赖性。
(三)伦理道德方面,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
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
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
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四)行为规范方面,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
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
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侵犯人权的行为,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
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义当成最高准则。
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
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选自符风春《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理性思考》,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西方文化确有可取之处,只有缩小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B.儒家认为被认识的对象都与人的伦理情感有关,从中可以寻找主体伦理和价值规范的印证。
C.西方人认为主动帮助别人会让接受帮助的人觉得有人在干涉自己,施助的人因而会很难堪。
D.儒家“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削弱了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助长了中国人的依赖心理。
E.中国文化提倡个人取得成就时,要谦虚谨慎,事实上这样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也能保证西方科学在未来的领先地位。
B.儒家主张“君贵民轻”“男尊女卑”,本质上都是对公平竞争不向往不尊重的表现。
C.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观念,说明中国人的“认知”能力也是很强的。
D.儒家推崇君子而贬低小人,君子往往能仗义执言保护百姓,所以中国人的人权观念更强。
14.为什么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4分)
15.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家顺走出办公室,以农民工的身份到浙江多家企业“卧底”打工,搜集用工的第一手资料,并认真研究,然后为家乡农民工提供有价值的用工信息,并努力依法保护他们的权益,因此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面对荣誉,他淡然处之,并表示还要继续奋斗。
请结合本文所述中西方文化内容,谈谈你对陈家顺做法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12.BD。
解析:A错。
错误概括原意,原意为:了解研究西方文化,大胆地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
C错。
范围缩小。
原意是西方人认为“主动帮助别人”这种做法会令所有人都觉得难堪。
E错。
原文讲“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只是一种看法,而选项中却当作一个事实来表述。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13.B。
解析:根据是儒家强调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
A错。
“保证未来的领先地位”将可能性说成必然性了。
C错。
这些观念都属“体知”。
D错。
强加因果,君子行义属道德范畴,人权观念属法制范畴,不形成因果关系。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
14.(1)“竞”、“争”会破坏儒家“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
(2)会与道家“无为、不争”的主张发生冲突;
(3)会威胁到皇权;
(4)会淡化社会群体意识;
(5)会影响无私奉献精神的确立;
(6)会影响关怀他人的美德的推广。
(1点1分,任答4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15.(1)陈家顺卧底打工搜集用工资料,认真研究,经过理性分析后,为农民工提供了有价值的用工信息,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
(2)陈家顺到企业打工,为农民工提供信息并依法保护他们的权益,这是中国文化中“无私奉献”和“给人关怀”的美德的体现。
(3)陈家顺走出办公室,亲自到工厂卧底打工是工作方法的创新,符合西方文化里创新发展的观念。
(4)陈家顺面对荣誉时,淡然处之,说明他具有中国文化“谦虚谨慎”的品质。
(5)陈家顺努力依法保护农民工的权益,符合中国文化中重义,西方文化重法的行为规范。
解析:每点2分,任答2点,可得满分。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结合原文,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