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黄金答题模板
高考数学答题万能模板

高考数学答题万能模板一、问题分析在高考数学答题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类型的题目,而每个题目又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为了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万能模板来辅助解答。
二、万能模板1. 解决方案模板当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解决方案模板来有条理地解答问题:- 问题陈述:清晰地陈述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问题陈述:清晰地陈述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 思路分析: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明确解题思路。
思路分析: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明确解题思路。
- 公式运用:根据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公式或定理进行运用。
公式运用:根据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公式或定理进行运用。
- 计算过程:按照步骤进行计算,注意每一步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计算过程:按照步骤进行计算,注意每一步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 最终结果:得出最终的答案,并且注意核对答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最终结果:得出最终的答案,并且注意核对答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图形解析模板当遇到涉及图形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图形解析模板来进行问题分析和解答:- 给定图形的特点描述。
- 根据特点分析,确定所需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 运用几何相关定理和公式,进行计算和推理。
- 最后给出答案及解答的过程。
3. 数据分析模板当遇到涉及数据分析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数据分析模板来进行问题分析和解答:- 给定数据的描述和要求。
- 理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确定解题的步骤。
- 运用统计学知识和相关公式,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
- 最后给出答案及解答的过程。
三、总结高考数学答题万能模板可以提供一个结构化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答各种类型的数学题目。
在使用模板时,我们要根据实际题目的要求和题型,灵活运用模板的内容,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希望这份高考数学答题万能模板能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数学答题模板12个(最新)

高考数学答题模板12个选择填空题1.易错点归纳九大模块易混淆难记忆考点分析,如概率和频率概念混淆、数列求和公式记忆错误等,强化基础知识点记忆,避开因为知识点失误造成的客观性解题错误。
针对审题、解题思路不严谨如集合题型未考虑空集情况、函数问题未考虑定义域等主观性因素造成的失误进行专项训练。
2.答题方法:选择题十大速解方法:排除法、增加条件法、以小见大法、极限法、关键点法、对称法、小结论法、归纳法、感觉法、分析选项法;填空题四大速解方法:直接法、特殊化法、数形结合法、等价转化法。
解答题专题一、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1、解题路线图①不同角化同角②降幂扩角③化f(x)=Asin(ωx+φ)+h④结合性质求解。
2、构建答题模板①化简: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一般化成y=Asin(ωx+φ)+h的形式,即化为“一角、一次、一函数”的形式。
②整体代换:将ωx+φ看作一个整体,利用y=sin x,y=cos x的性质确定条件。
③求解:利用ωx+φ的范围求条件解得函数y=A sin(ωx+φ)+h的性质,写出结果。
④反思: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对结果进行估算,检查规范性。
专题二、解三角形问题1、解题路线图(1) ①化简变形;②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③变形证明。
(2) ①用余弦定理表示角;②用基本不等式求范围;③确定角的取值范围。
2、构建答题模板①定条件:即确定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所求,在图形中标注出来,然后确定转化的方向。
②定工具:即根据条件和所求,合理选择转化的工具,实施边角之间的互化。
③求结果。
④再反思:在实施边角互化的时候应注意转化的方向,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全部转化为边之间的关系;二是全部转化为角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恒等变形。
专题三、数列的通项、求和问题1、解题路线图①先求某一项,或者找到数列的关系式。
②求通项公式。
③求数列和通式。
2、构建答题模板①找递推: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即找数列的递推公式。
小学生数学试卷答题模板

一、选择题1. 题目:下列哪个数是质数?A. 11B. 12C. 13D. 14答题步骤:(1)首先,了解质数的定义: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2)分析选项,排除不是质数的数。
(3)得出结论:选项A、C是质数,选项B、D不是质数。
答案:A、C2. 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A. 9平方厘米B. 18平方厘米C. 24平方厘米D. 36平方厘米答题步骤:(1)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 = 长× 宽。
(2)代入已知数值:面积 = 6厘米× 3厘米。
(3)计算得出面积:面积 = 18平方厘米。
答案:B二、填空题1. 题目:一个数既是偶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______。
答题步骤:(1)了解偶数和3的倍数的定义。
(2)找出既是偶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数。
(3)得出结论:这个数最小是6。
答案:62. 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周长是______厘米。
答题步骤:(1)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周长 = (长 + 宽)× 2。
(2)代入已知数值:周长 = (8厘米 + 5厘米)× 2。
(3)计算得出周长:周长 = 26厘米。
答案:26三、解答题1. 题目: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答题步骤:(1)理解题意: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列出算式:小明苹果数 + 小红苹果数 = 总苹果数。
(3)代入数值:5 + 3 = 8。
(4)得出结论:小明和小红一共有8个苹果。
答案:8个苹果2. 题目: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答题步骤:(1)了解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面积 = 边长× 边长,周长 = 边长× 4。
(2)代入已知数值:面积 = 4厘米× 4厘米,周长 = 4厘米× 4。
黄金比例初中数学题型

5、黄金比例的代数问题
例:求解含有黄金比例的代数方程,如求解x与x+1之间的黄金比例,即x/(x+1) = φ(1.618)。
答:求解x与x+1之间的黄金比例,即 x / (x+1) = φ。
解方程得:x ≈ φ / (φ - 1) ≈ 0.618。
黄金比例初中数学题型
1、黄金矩形问题
例:给定一个矩形,其长和宽之比为黄金比例φ(1.618),已知其宽度为6 cm,求矩形的长。
答:设矩形的长为x cm,则根据黄金比例φ(1.618)有:x / 6 = φ。
解方程得:x = 6φ ≈ 9.708 cm。
2、黄金三角形问题
例: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黄金比例φ(1.618),已知其中一条边长为8 cm,求另外两条边的长度。
答:设AC的长度为x cm,则CB的长度为6 - x cm。根据黄金比例φ(1.618)有:x / (6 ≈ 2.236 cm,CB ≈ 6 - x ≈ 3.764 cm。
4、黄金螺旋问题
例:在一个正方形中,画出一个以正方形边长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然后不断在新画出的圆弧上画出更小的正方形,并延长边界,形成一个黄金螺旋。已知初始正方形的边长为5 cm,求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
答:设另外两条边的长度为x cm和y cm,根据黄金比例φ(1.618)有:x / 8 = φ,y / x = φ。
解方程得:x = 8φ ≈ 12.944 cm,y ≈ 8φ² ≈ 20.944 cm。
3、黄金分割线段问题
例:已知线段AB的长度为10 cm,点C在AB上,且AC与CB的比为黄金比例φ(1.618),求AC和CB的长度。
高考数学答题模板

高考数学答题模板
1. 解法一:代数法
解题步骤:
(1)分析题目,根据所给条件设定变量;
(2)建立方程或不等式,表示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关系;(3)求解方程或不等式,得到结果;
(4)结合题意判断答案是否合理;
(5)若需求解区间或范围,还需分析边界条件。
2. 解法二:几何法
解题步骤:
(1)绘制清晰准确的图形,标注已知条件和要求的关系;(2)根据已知条件和要求,运用几何定理推导、引理等,进行求解;
(3)结合题意判断答案是否合理;
(4)若需求解区间或范围,还需分析边界条件。
3. 解法三:综合法
解题步骤:
(1)综合分析题目条件,确定使用代数法或几何法或两者结合进行解答;
(2)根据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应的计算和推导;
(3)结合题意判断答案是否合理;
(4)若需求解区间或范围,还需分析边界条件。
4. 解法四:特殊问题解法
解题步骤:
(1)针对特殊问题的特点,寻找相应的解题技巧;
(2)应用特殊问题解法,进行求解;
(3)结合题意判断答案是否合理;
(4)若需求解区间或范围,还需分析边界条件。
5. 解法五:分类讨论法
解题步骤:
(1)将题目所给条件进行分类讨论;
(2)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解答;
(3)结合题意判断答案是否合理;
(4)若需求解区间或范围,还需分析边界条件。
注意:上述为解题模板的基本框架,具体情况下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数学黄金答题模板

导数的简单运算一、基本导数公式①x x cos 'sin =)(;x x sin )'(cos -= ②)>(01)'(ln x x x =,),且>,>()(100ln 1'log ≠=a a x ax x α ③xxe e =')(,),且>()(10ln '≠=a a a a a xx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①)()()()()()()(x f x f x f x f x f x f v u v u n n ''']'['''2121+⋯⋯++=+⋯⋯++⇒+=± ②为常数)()()(c cv cv v c cv u v vu uv '''''''=+=⇒+=③)()(0'''2≠-=v v uv vu v u解三角函数的步骤步骤一、化简1.处理像x 2cos 或)(6sin 2π-x 这样的部分 (倍半,降升幂) 2.处理)(),(x x --ππsin 2sin这种形式的东西 (诱导公式)3.特殊角意识4.和差公式步骤二、答题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方法(1)线面平行:α∥αα∥a a b b a ⇒⎪⎭⎪⎬⎫⊄⊂,α∥ββ∥αa a ⇒⎭⎬⎫⊂,α∥αββαa a a ⇒⎪⎭⎪⎬⎫⊄⊥⊥.(2)线线平行:b a b a a ∥βαβα∥⇒⎪⎭⎪⎬⎫=⊂ ,b a b a ∥αα⇒⎭⎬⎫⊥⊥,b a b a ∥γβγαβ∥α⇒⎪⎭⎪⎬⎫== ,b c c a b a ∥∥∥⇒⎭⎬⎫.(3)面面平行:β∥αβ∥β,∥αα,⇒⎪⎭⎪⎬⎫=⊂⊂b a O b a b a ,β∥αβα⇒⎭⎬⎫⊥⊥a a , γ∥αβ∥γβ∥α⇒⎭⎬⎫.(4)线线垂直:b a b a ⊥⇒⎭⎬⎫⊂⊥αα.(5)线面垂直:ααα,⊥⇒⎪⎭⎪⎬⎫⊥⊥=⊂⊂l b l a l O b a b a , ,βα,βαβα⊥⇒⎪⎭⎪⎬⎫⊥⊂=⊥a l a a l ,βαβ∥α⊥⇒⎭⎬⎫⊥a a ,αα∥⊥⇒⎭⎬⎫⊥b a b a .(6)面面垂直:βααβ⊥⇒⎭⎬⎫⊥⊂a a ,βααβ∥⊥⇒⎭⎬⎫⊥a a .圆锥曲线的求解方法一、轨迹方程的求解第一步:建系设点,依据题意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坐标,例如M (x,y )第二步:明确点M 的变化因素,利用距离、斜率、中点等题目中的要求列出等量关系,注意联系所学过的曲线定义。
高考数学高分答题模板

高考数学高分答题模板高考数学答题黄金模板1选择填空题易错点归纳:九大模块易混淆难经历考点分析,如概率和频率概念混淆、数列求和公式经历错误等,强化基础知识点经历,躲开因为知识点失误造成的客观性解题错误。
针对审题、解题思路不严谨如集合题型未考虑空集情形、函数问题未考虑定义域等主观性因素造成的失误进行专项训练。
答题方法:选择题十大速解方法:排除法、增加条件法、以小见大法、极限法、关键点法、对称法、小结论法、归纳法、感受法、分析选项法;填空题四大速解方法:直截了当法、专门化法、数形结合法、等价转化法。
2突破解答题三角函数:考点题型归纳:通常考察正弦、余弦公式、三角形差不多性质、三种差不多三角函数之间的转化与角度的化简。
通常题型:Q1:带入求值,化简等;Q2:利用正弦、余弦公式转化,依照角度取值范畴确定正负号,求某角某边等。
答题方法:七大解题思想:如巧用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方法解题。
概率统计:考点题型归纳:通常考察排列、组合运用分布列排列、期望运算等知识点。
通常题型:Q1:求某条件的概率;Q2:利用Q1所求的概率,求分布列以及期望。
答题方法:如互斥时刻和对立事件的巧妙运用等数列:考点题型归纳:通常考察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运用。
通常题型:Q1:求某一项,求通项公式,求数列和通式;Q2:证明,求新数列第N项和,绝对值比较等。
答题方法:如通项公式三大解法:和作差,积作商,找规律叠加化简等;求和公式三大解法:直截了当公式,错位相减,分组求和等。
立体几何:通常题型:Q1:证明线面,线线,面面垂直等;Q2:求距离,求二面角等。
答题方法:如直截了当逻辑法:面面,线面,线面垂直平行等性质的运用;空间向量法:线面垂直,平行时用向量如何表达,公式;等面积、体积法:找到最方便运算的图形。
解析几何:考点题型归纳: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方程的长短轴性质,离心率等,直线与圆锥曲线联立,求解某点,证明某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等。
通常题型:Q1:求圆锥曲线方程式;Q2:证明某点在某线某面上,求位置关系,求直线方程等。
数学初中考试卷的答题模板

一、选择题【答题步骤】1. 阅读题干,明确问题。
2. 分析选项,排除明显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
3.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答案。
【示例】1. 若一个数的平方根是2,则这个数是()A. 4B. -4C. 8D. -8【解答】Step 1:阅读题干,明确问题: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是2的数。
Step 2:分析选项,排除明显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B、D选项为负数,不符合题意;C选项为8的平方根,不符合题意。
Step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答案:A选项为4,4的平方根是2,符合题意。
答案:A二、填空题【答题步骤】1.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问题。
2. 根据所学知识,找出解题方法。
3. 计算或推导出答案。
【示例】2. 若一个数的倒数是0.5,则这个数是()【解答】Step 1:阅读题干,明确问题:求一个数的倒数是0.5的数。
Step 2:根据所学知识,找出解题方法:倒数的定义是,若两个数的乘积为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Step 3:计算或推导出答案:设这个数为x,则x × 0.5 = 1,解得x = 2。
答案:2三、解答题【答题步骤】1.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问题。
2. 分析问题,找出解题思路。
3. 按照解题思路,逐步解答。
【示例】1.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为8cm,宽为5cm,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解答】Step 1:阅读题干,明确问题: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Step 2:分析问题,找出解题思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 宽。
Step 3:按照解题思路,逐步解答:(1)根据题意,长方形的长为8cm,宽为5cm。
(2)代入公式:面积 = 长× 宽= 8cm × 5cm =40cm²。
答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40cm²。
四、证明题【答题步骤】1.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问题。
2. 分析问题,找出证明思路。
3. 按照证明思路,逐步证明。
【示例】1. 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数的简单运算一、基本导数公式①x x cos 'sin =)(;x x sin )'(cos -= ②)>(01)'(ln x x x =,),且>,>()(100ln 1'log ≠=a a x ax x α ③xxe e =')(,),且>()(10ln '≠=a a a a a xx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①)()()()()()()(x f x f x f x f x f x f v u v u n n ''']'['''2121+⋯⋯++=+⋯⋯++⇒+=± ②为常数)()()(c cv cv v c cv u v vu uv '''''''=+=⇒+=③)()(0'''2≠-=v v uv vu v u解三角函数的步骤步骤一、化简1.处理像x 2cos 或)(6sin 2π-x 这样的部分 (倍半,降升幂) 2.处理)(),(x x --ππsin 2sin这种形式的东西 (诱导公式)3.特殊角意识4.和差公式步骤二、答题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方法(1)线面平行:α∥αα∥a a b b a ⇒⎪⎭⎪⎬⎫⊄⊂,α∥ββ∥αa a ⇒⎭⎬⎫⊂,α∥αββαa a a ⇒⎪⎭⎪⎬⎫⊄⊥⊥.(2)线线平行:b a b a a ∥βαβα∥⇒⎪⎭⎪⎬⎫=⊂ ,b a b a ∥αα⇒⎭⎬⎫⊥⊥,b a b a ∥γβγαβ∥α⇒⎪⎭⎪⎬⎫== ,b c c a b a ∥∥∥⇒⎭⎬⎫.(3)面面平行:β∥αβ∥β,∥αα,⇒⎪⎭⎪⎬⎫=⊂⊂b a O b a b a ,β∥αβα⇒⎭⎬⎫⊥⊥a a , γ∥αβ∥γβ∥α⇒⎭⎬⎫.(4)线线垂直:b a b a ⊥⇒⎭⎬⎫⊂⊥αα.(5)线面垂直:ααα,⊥⇒⎪⎭⎪⎬⎫⊥⊥=⊂⊂l b l a l O b a b a , ,βα,βαβα⊥⇒⎪⎭⎪⎬⎫⊥⊂=⊥a l a a l ,βαβ∥α⊥⇒⎭⎬⎫⊥a a ,αα∥⊥⇒⎭⎬⎫⊥b a b a .(6)面面垂直:βααβ⊥⇒⎭⎬⎫⊥⊂a a ,βααβ∥⊥⇒⎭⎬⎫⊥a a .圆锥曲线的求解方法一、轨迹方程的求解第一步:建系设点,依据题意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坐标,例如M (x,y )第二步:明确点M 的变化因素,利用距离、斜率、中点等题目中的要求列出等量关系,注意联系所学过的曲线定义。
第三步,列出与M 坐标(x,y )相关的等量关系后,得到关于x,y 的方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势。
第四部,检验特殊点是否均满足所求轨迹方程二、求参数的范围问题第一步,联立方程,联立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消y 后得到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或弦长公式写出结论备用。
第二步,找不等关系:从题设条件中提取不等关系式;第三步,列出所要求的参数相关的不等式,解不等式。
第四步,根据不等式的解集,并结合圆锥曲线中几何量的范围得到所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第五步,回顾检查,注意目标变量的范围所受题中其他因素的制约。
概率与统计的答题步骤一、求古典概型问题的步骤(1)判断本次试验的结果是否可能是等可能的,设出所求的时间A;(2)分别计算总的基本事件的个数n 和所求的时间A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m ; (3)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nmA P )(,求出事件A 的概率。
二、求排列组合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1)元素相邻的排列问题——“捆绑法”; (2)元素相间的排列问题——“插空法”;(3)元素有顺序限制的排列问题——“除序法”,即先把这几个有顺序限制的元素及其他元素一同进行全排列,然后用总的排列数鼠疫这几个元素的全排列数。
(4)带有“含”“不含”“至多”“至少”的组合(排列问题)——间接法,即先不考虑限制条件求出组合(排列)数,再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组合(排列)数。
正文模板1 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例1 已知函数f (x )=cos 2⎝⎛⎭⎫x +π12,g (x )=1+12sin 2x . (1)设x =x 0是函数y =f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求g (x 0)的值; (2)求函数h (x )=f (x )+g (x )的单调递增区间.审题破题 (1)由x =x 0是y =f (x )的对称轴可得g (x 0)取到f (x )的最值;(2)将h (x )化成y =A sin(ωx +φ)的形式.解 (1)f (x )=12⎣⎡⎦⎤1+cos ⎝⎛⎭⎫2x +π6, 因为x =x 0是函数y =f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 所以2x 0+π6=k π (k ∈Z ),即2x 0=k π-π6(k ∈Z ).所以g (x 0)=1+12sin 2x 0=1+12sin ⎝⎛⎭⎫k π-π6,k ∈Z . 当k 为偶数时,g (x 0)=1+12sin ⎝⎛⎭⎫-π6=1-14=34. 当k 为奇数时,g (x 0)=1+12sin π6=1+14=54.(2)h (x )=f (x )+g (x )=12[1+cos ⎝⎛⎭⎫2x +π6]+1+12sin 2x=12⎝⎛⎭⎫32cos 2x +12sin 2x +32=12sin ⎝⎛⎭⎫2x +π3+32. 当2k π-π2≤2x +π3≤2k π+π2 (k ∈Z ),即k π-5π12≤x ≤k π+π12(k ∈Z )时,函数h (x )=12sin ⎝⎛⎭⎫2x +π3+32是增函数. 故函数h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k π-5π12,k π+π12 (k ∈Z ).第一步: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一般化成y =A sin(ωx +φ)+h 的形式,即化为“一角、 一次、一函数”的形式;第二步:由y =sin x 、y =cos x 的性质,将ωx +φ看做一个整体,解不等式,求角的范围或函数值的范围;第三步:得到函数的单调性或者角、函数值的范围,规范写出结果; 第四步:反思回顾,检查公式使用是否有误,结果估算是否有误.跟踪训练1 已知函数f (x )=2cos x ·sin ⎝⎛⎭⎫x +π3-3sin 2x +sin x cos x +1. (1)求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 (2)求函数f (x )的最大值及最小值;(3)写出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解 f (x )=2cos x ⎝⎛⎭⎫12sin x +32cos x -3sin 2x +sin x ·cos x +1=2sin x cos x +3(cos 2x -sin 2x )+1 =sin 2x +3cos 2x +1=2sin ⎝⎛⎭⎫2x +π3+1. (1)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π2=π. (2)∵-1≤sin ⎝⎛⎭⎫2x +π3≤1, ∴-1≤2sin ⎝⎛⎭⎫2x +π3+1≤3. ∴当2x +π3=π2+2k π,k ∈Z ,即x =π12+k π,k ∈Z 时,f (x )取得最大值3;当2x +π3=-π2+2k π,k ∈Z ,即x =-5π12+k π,k ∈Z 时,f (x )取得最小值-1.(3)由-π2+2k π≤2x +π3≤π2+2k π,k ∈Z ,得-5π12+k π≤x ≤π12+k π,k ∈Z .∴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5π12+k π,π12+k π (k ∈Z ). 模板2 三角函数与向量、三角形例2 在锐角△ABC 中,已知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3(tan A -tan B )=1+tan A ·tan B ,又已知向量m =(sin A ,cos A ),n =(cos B ,sin B ),求|3m -2n |的取值范围.审题破题 由已知A ,B 关系式化简,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求出|3m -2n |并化简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解 因为3(tan A -tan B )=1+tan A ·tan B , 所以tan A -tan B1+tan A ·tan B =33,即tan(A -B )=33,又△ABC 为锐角三角形,则0<A <π2,0<B <π2,所以-π2<A -B <π2,所以A -B =π6.又|3m -2n |2=9m 2+4n 2-12m·n =13-12sin(A +B )=13-12sin ⎝⎛⎭⎫2B +π6. 又0<C =π-(A +B )<π2,0<A =π6+B <π2,所以π6<B <π3,所以π2<2B +π6<5π6.所以sin ⎝⎛⎭⎫2B +π6∈⎝⎛⎭⎫12,1,所以|3m -2n |2∈(1,7). 故|3m -2n |的取值范围是(1,7).第一步:进行三角变换,求出某个角的值或者范围;第二步:脱去向量的外衣,利用向量的运算将所求的式子转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第三步:得到函数的单调性或者角、函数值的范围,规范写出结果; 第四步:反思回顾,检查公式使用是否有误,结果估算是否有误.跟踪训练2 已知a =(2cos x +23sin x,1),b =(y ,cos x ),且a ∥b .(1)将y 表示成x 的函数f (x ),并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2)记f (x )的最大值为M ,a 、b 、c 分别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对应的边长,若f ⎝⎛⎭⎫A 2=M ,且a =2,求bc 的最大值.解 (1)由a ∥b 得2cos 2x +23sin x cos x -y =0, 即y =2cos 2x +23sin x cos x =cos 2x +3sin 2x +1=2sin ⎝⎛⎭⎫2x +π6+1, 所以f (x )=2sin ⎝⎛⎭⎫2x +π6+1, 又T =2πω=2π2=π.所以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2)由(1)易得M =3,于是由f ⎝⎛⎭⎫A 2=M =3,得2sin ⎝⎛⎭⎫A +π6+1=3⇒sin ⎝⎛⎭⎫A +π6=1, 因为A 为三角形的内角,故A =π3.由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得4=b 2+c 2-bc ≥2bc -bc =bc ,解得bc ≤4. 于是当且仅当b =c =2时,bc 取得最大值4. 模板3 空间平行或垂直关系的证明例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E 、F 分别为PC、BD的中点,侧面P AD⊥底面ABCD,且P A=PD=22AD.(1)求证:EF∥平面P AD;(2)求证:平面P AB⊥平面PCD.审题破题(1)根据中位线找线线平行关系,再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先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再利用性质定理.证明(1)连接AC,则F是AC的中点,又∵E为PC的中点,∴在△CP A中,EF∥P A,又∵P A⊂平面P AD,EF⊄平面P AD,∴EF∥平面P AD.(2)∵平面P AD⊥平面ABCD,平面P AD∩平面ABCD=AD,又∵CD⊥AD,∴CD⊥平面P AD,∴CD⊥P A.又P A=PD=22AD,∴△P A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PD=90°,即P A⊥PD.又∵CD∩PD=D,∴P A⊥平面PCD,又∵P A⊂平面P AB,∴平面P AB⊥平面PCD.第一步:将题目条件和图形结合起来;第二步:根据条件寻找图形中的平行、垂直关系;第三步:和要证结论相结合,寻找已知的垂直、平行关系和要证关系的联系; 第四步:严格按照定理条件书写解题步骤.跟踪训练3 (2013·山东)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AB ⊥AC ,AB ⊥P A ,AB ∥CD ,AB =2CD ,E ,F ,G ,M ,N 分别为PB ,AB ,BC ,PD ,PC 的中点.(1)求证:CE ∥平面P AD ; (2)求证:平面EFG ⊥平面EMN .证明 (1)方法一 取P A 的中点H ,连接EH ,DH . 又E 为PB 的中点,所以EH 綊12AB .又CD 綊12AB ,所以EH 綊CD .所以四边形DCEH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E ∥DH . 又DH ⊂平面P AD ,CE ⊄平面P AD . 所以CE ∥平面P AD . 方法二 连接CF .因为F 为AB 的中点,所以AF =12AB .又CD =12AB ,所以AF =CD .又AF ∥CD ,所以四边形AFCD 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CF ∥AD ,又CF ⊄平面P AD , 所以CF ∥平面P AD .因为E ,F 分别为PB ,AB 的中点,所以EF ∥P A . 又EF ⊄平面P AD ,所以EF ∥平面P AD . 因为CF ∩EF =F ,故平面CEF ∥平面P AD . 又CE ⊂平面CEF ,所以CE ∥平面P AD .(2)因为E 、F 分别为PB 、AB 的中点,所以EF ∥P A . 又因为AB ⊥P A ,所以EF ⊥AB ,同理可证AB ⊥FG .又因为EF ∩FG =F ,EF ⊂平面EFG ,FG ⊂平面EFG . 所以AB ⊥平面EFG .又因为M ,N 分别为PD ,PC 的中点,所以MN ∥CD , 又AB ∥CD ,所以MN ∥AB ,所以MN ⊥平面EFG . 又因为MN ⊂平面EMN ,所以平面EFG ⊥平面EMN . 模板4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问题例4 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满足2S n =a n +1-2n +1+1,n ∈N *,且a 1,a 2+5,a 3成等差数列. (1)求a 1的值;(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审题破题 (1)可令n =1,n =2得关系式联立求a 1;(2)由已知可得n ≥2时,2S n -1=a n -2n +1,两式相减.解 (1)当n =1时,2a 1=a 2-4+1=a 2-3, ① 当n =2时,2(a 1+a 2)=a 3-8+1=a 3-7,② 又a 1,a 2+5,a 3成等差数列,所以a 1+a 3=2(a 2+5),③由①②③解得a 1=1. (2)∵2S n =a n +1-2n +1+1,∴当n ≥2时,有2S n -1=a n -2n +1, 两式相减得a n +1-3a n =2n ,则a n +12n -32·a n 2n -1=1,即a n +12n +2=32⎝ ⎛⎭⎪⎫a n 2n -1+2.又a 120+2=3,知⎩⎪⎨⎪⎧⎭⎪⎬⎪⎫a n 2n -1+2是首项为3,公比为32的等比数列, ∴a n 2n -1+2=3⎝⎛⎭⎫32n -1,即a n =3n -2n,n =1时也适合此式, ∴a n =3n -2n .第一步:令n =1,n =2得出a 1,a 2,a 3的两个方程,和已知a 1,a 2,a 3的关系 联立求a 1;第二步:令n ≥2得关系式后利用作差得a n +1,a n 的关系;第三步:构造等比数列⎩⎪⎨⎪⎧⎭⎪⎬⎪⎫a n 2n +1+2,并求出通项; 第四步:求出数列{a n }的通项.跟踪训练4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满足S n =2a n +(-1)n (n ∈N *).(1)求数列{a n }的前三项a 1,a 2,a 3;(2)求证:数列⎩⎨⎧⎭⎬⎫a n +23(-1)n 为等比数列,并求出{a n }的通项公式.(1)解 在S n =2a n +(-1)n ,n ≥1中分别令n =1,2,3,得 ⎩⎪⎨⎪⎧a 1=2a 1-1a 1+a 2=2a 2+1a 1+a 2+a 3=2a 3-1,解得⎩⎪⎨⎪⎧a 1=1,a 2=0,a 3=2.(2)证明 由S n =2a n +(-1)n ,n ≥1得: S n -1=2a n -1+(-1)n -1,n ≥2.两式相减得a n =2a n -1-2(-1)n ,n ≥2.a n =2a n -1-43(-1)n -23(-1)n=2a n -1+43(-1)n -1-23(-1)n ,∴a n +23(-1)n =2⎣⎡⎦⎤a n -1+23(-1)n -1(n ≥2). 故数列⎩⎨⎧⎭⎬⎫a n +23(-1)n 是以a 1-23=13为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所以a n +23(-1)n =13×2n -1,∴a n =13×2n -1-23×(-1)n .模板5 数列求和问题例5 (2012·江西)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12n 2+kn (其中k ∈N +),且S n 的最大值为8.(1)确定常数k ,并求a n ;(2)求数列⎩⎨⎧⎭⎬⎫9-2a n 2n 的前n 项和T n .审题破题 (1)由S n 的最大值,可据二次函数性质求k ,因而确定a n ;(2)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解 (1)当n =k ∈N +时,S n =-12n 2+kn 取最大值,即8=S k =-12k 2+k 2=12k 2,故k 2=16,因此k =4,从而a n =S n -S n -1=92-n (n ≥2).又a 1=S 1=72,所以a n =92-n .(2)因为b n =9-2a n 2n =n2n -1,T n =b 1+b 2+…+b n =1+22+322+…+n -12n -2+n2n -1,所以T n=2T n-T n=2+1+12+…+12n-2-n2n-1=4-12n-2-n2n-1=4-n+22n-1.第一步:利用条件求数列{b n}的通项公式;第二步:写出T n=b1+b2+…+b n的表达式;第三步:分析表达式的结构特征、确定求和方法.(例如:公式法、裂项法,本题用错位相减法);第四步:明确规范表述结论;第五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及解题规范.如本题中在求a n时,易忽视对n=1,n≥2时的讨论.跟踪训练5已知点⎝⎛⎭⎫1,13是函数f(x)=ax (a>0,且a≠1)的图象上的一点.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f(n)-c.数列{b n} (b n>0)的首项为c,且前n项和S n满足S n-S n-1=S n+S n-1 (n≥2).(1)求数列{a n}和{b n}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1b n b n+1的前n项和为T n,问满足T n>1 0012 012的最小正整数n是多少?解(1)∵f(1)=a=13,∴f(x)=⎝⎛⎭⎫13x.由题意知,a1=f(1)-c=13-c,a2=[f(2)-c]-[f(1)-c]=-29,a3=[f(3)-c]-[f(2)-c]=-227.又数列{a n}是等比数列,∴a1=a22a3=481-227=-23=13-c,∴c=1.又公比q=a2a1=13,∴a n=-23·⎝⎛⎭⎫13n-1=-2·⎝⎛⎭⎫13n (n∈N*).∵S n-S n-1=(S n-S n-1)(S n+S n-1)=S n+S n-1(n≥2).又b n>0,S n>0,∴S n-S n-1=1.∴数列{S n}构成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S n =1+(n -1)×1=n ,即S n =n 2.当n ≥2时,b n =S n -S n -1=n 2-(n -1)2=2n -1, 当n =1时,b 1=1也适合此通项公式. ∴b n =2n -1 (n ∈N *).(2)T n =1b 1b 2+1b 2b 3+1b 3b 4+…+1b n b n +1=11×3+13×5+15×7+…+1(2n -1)×(2n +1)=12×⎝⎛⎭⎫1-13+12×⎝⎛⎭⎫13-15+12×⎝⎛⎭⎫15-17+…+12×⎝ ⎛⎭⎪⎫12n -1-12n +1 =12×⎝ ⎛⎭⎪⎫1-12n +1=n 2n +1. 由T n =n 2n +1>1 0012 012,得n >1 00110,∴满足T n >1 0012 012的最小正整数n 的值为101.模板6 概率与统计问题例6 某河流上的一座水力发电站,每年六月份的发电量Y (单位:万千瓦时)与该河上游在六月份的降雨量X (单位:毫米)有关.据统计,当X =70时,Y =460;X 每增加10,Y 增加5.已知近20年X 的值为:140,110,160,70,200,160,140,160,220,200,110,160,160,200, 140,110,160,220,140,160. (1)完成下列频率分布表: 近20降雨量 70 110 140 160 200 220 频率120420220(2)假定今年六月份的降雨量与近20年六月份降雨量的分布规律相同,并将频率视为概率,求今年六月份该水力发电站的发电量低于490(万千瓦时)或超过530(万千瓦时)的概率. 审题破题 (1)直接根据已知数据计算频率填表;(2)将频率视为概率,将所求事件写成几个互斥事件的和,然后根据概率加法公式计算.解 (1)在所给数据中,降雨量为110毫米的有3个,160毫米的有7个,200毫米的有3个.故近20年六月份降雨量频率分布表为降雨量 70 110 140 160 200 220 频率120320420720320220(2)由题意知,当X =70时,Y =460; X 每增加10,Y 增加5, 故Y =460+5×X -7010=X2+425.P(“发电量低于490万千瓦时或超过530万千瓦时”) =P(Y<490或Y>530)=P(X<130或X>210)=P(X=70)+P(X=110)+P(X=220)=120+320+220=310.故今年六月份该水力发电站的发电量低于490(万千瓦时)或超过530(万千瓦时)的概率为310.第一步:理解题目中的数据和变量的意义,完成频率分布表; 第二步:利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求概率、作答.跟踪训练6 (2013·陕西)有7位歌手(1至7号)参加一场歌唱比赛,由500名大众评委现场投票决定歌手名次,根据年龄将大众评委分为五组,各组的人数如下:组别 A B C D E 人数5010015015050(1)为了调查评委对7位歌手的支持情况,现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各组中抽取若干评委,其中从B 组中抽取了6人.请将其余各组抽取的人数填入下表.组别 A B C D E 人数 50 100 150 150 50 抽取人数6(2)在(1)中,若A ,B 两组被抽到的评委中各有2人支持1号歌手,现从这两组被抽到的评 委中分别任选1人,求这2人都支持1号歌手的概率.解 (1)由题设知,分层抽样的抽取比例为6%,所以各组抽取的人数如下表:组别 A B C D E 人数 50 100 150 150 50 抽取人数36993(2)记从A 组抽到的3个评委为a 1,a 2,a 3,其中a 1,a 2支持1号歌手;从B 组抽到的6个评委为b 1,b 2,b 3,b 4,b 5,b 6,其中b 1,b 2支持1号歌手.从{a 1,a 2,a 3}和{b 1,b 2,b 3,b 4,b 5,b 6}中各抽取1人的所有结果为:由以上树状图知所有结果共18种,其中2人都支持1号歌手的有a 1b 1,a 1b 2,a 2b 1,a 2b 2共4种,故所求概率P =418=29.模板7 圆锥曲线的定点问题例7 已知椭圆E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2-1,离心率为e =22.(1)求椭圆E 的方程;(2)过点(1,0)作直线l 交E 于P 、Q 两点,试问: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个定点M ,使MP →·MQ→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个定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审题破题 (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E 的方程;(2)探求定点可以先根据特殊情况找出点,再对一般情况进行证明.解 (1)设椭圆E 的方程为x 2a 2+y 2b2=1(a >b >0),由已知得解得所以b 2=a 2-c 2=1.所以椭圆E 的方程为x 22+y 2=1.(2)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M (m,0),设P (x 1,y 1),Q (x 2,y 2), 则MP →=(x 1-m ,y 1),MQ →=(x 2-m ,y 2),MP →·MQ →=(x 1-m )(x 2-m )+y 1y 2=x 1x 2-m (x 1+x 2)+m 2+y 1y 2.①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 (x -1),由得x 2+2k 2(x -1)2-2=0,即(2k 2+1)x 2-4k 2x +2k 2-2=0, 则x 1+x 2=4k 22k 2+1,x 1x 2=2k 2-22k 2+1,y 1y 2=k 2(x 1-1)(x 2-1)=k 2[x 1x 2-(x 1+x 2)+1]=-k 22k 2+1,所以MP →·MQ →=2k 2-22k 2+1-m ·4k 22k 2+1+m 2-k 22k 2+1=(2m 2-4m +1)k 2+(m 2-2)2k 2+1.因为对于任意的k 值,MP →·MQ →为定值,所以2m 2-4m +1=2(m 2-2),得m =54.所以M ⎝⎛⎭⎫54,0,此时,MP →·MQ →=-716. ②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1,则x 1+x 2=2,x 1x 2=1,y 1y 2=-12,由m =54,得MP →·MQ →=-716.综上,符合条件的点M 存在,且坐标为⎝⎛⎭⎫54,0.第一步:引进参数.从目标对应的关系式出发,引进相关参数.一般地,引进的参数是 直线的夹角、直线的斜率或直线的截距等;第二步:列出关系式.根据题设条件,表达出对应的动态直线或曲线方程; 第三步:探求直线过定点.若是动态的直线方程,将动态的直线方程转化成y -y 0= k (x -x 0)的形式,则k ∈R 时直线恒过定点(x 0,y 0);若是动态的曲线方程,将动态的 曲线方程转化成f (x ,y )+λg (x ,y )=0的形式,则λ∈R 时曲线恒过的定点即是f (x , y )=0与g (x ,y )=0的交点; 第四步:下结论;第五步:回顾反思.在解决圆锥曲线问题中的定点、定值问题时,引进参数的目的是 以这个参数为中介,通过证明目标关系式与参数无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跟踪训练7 已知抛物线y 2=4x 的焦点为F ,直线l 过点M (4,0).(1)若点F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求直线l 的斜率;(2)设A ,B 为抛物线上的两点,且直线AB 不与x 轴垂直,若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恰过点M ,求证:线段AB 中点的横坐标为定值.(1)解 由已知得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 (x -4),由题意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1,0),因为点F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所以|3k |1+k 2=3,解得k =±22,所以直线l 的斜率为±22.(2)证明 设线段AB 中点的坐标为N (x 0,y 0),A (x 1,y 1),B (x 2,y 2),因为直线AB 不与x 轴垂直,所以AB 斜率存在,所以直线MN 的斜率为y 0x 0-4,直线AB 的斜率为4-x 0y 0,直线AB 的方程为y -y 0=4-x 0y 0(x -x 0),联立方程得消去x ,得⎝⎛⎭⎫1-x 04y 2-y 0y +y 20+x 0(x 0-4)=0, 所以y 1+y 2=4y 04-x 0,因为N 为线段AB 的中点,所以y 1+y 22=y 0,即2y 04-x 0=y 0,所以x 0=2.即线段AB 中点的横坐标为定值2.模板8 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问题例8 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2=1(a >1,b >0)的焦距为2c ,直线l 过点(a,0)和(0,b ),且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之和s ≥45c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审题破题 用a ,b 表示s 可得关于a ,b ,c 的不等式,进而转化成关于e 的不等式,求e 的范围.解 设直线l 的方程为x a +yb=1,即bx +ay -ab =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且a >1,得到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d 1=b (a -1)a 2+b 2,同理可得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2=b (a +1)a 2+b 2,于是s =d 1+d 2=2aba 2+b 2=2ab c. 由s ≥45c ,得2ab c ≥45c ,即5ac 2-a 2≥2c 2,可得5e 2-1≥2e 2,即4e 4-25e 2+25≤0, 解得54≤e 2≤5.由于e >1,故所求e 的取值范围是⎣⎡⎦⎤52,5.第一步:提取.从题设条件中提取不等关系式;第二步:解不等式.求解含有目标参数的不等式,得到不等式的解集;第三步:下结论.根据不等式的解集,并结合圆锥曲线中几何量的范围,得到所求参 数的取值范围;第四步:回顾反思.根据题设条件给出的不等关系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要考虑圆锥曲 线自身的一些几何意义,如离心率的范围,圆锥曲线的定义中的a ,b ,c 的大小关 系等.跟踪训练8 椭圆C 的中心为坐标原点O ,焦点在y 轴上,短轴长为2,离心率为22,直线l 与y 轴交于点P (0,m ),与椭圆C 交于相异两点A ,B ,且AP →=3PB →. (1)求椭圆C 的方程; (2)求m 的取值范围.解 (1)设椭圆C 的方程为y 2a 2+x 2b 2=1(a >b >0),设c >0,c 2=a 2-b 2,由题意,知2b =2,c a =22,所以a =1,b =c =22.故椭圆C 的方程为y 2+x 212=1,即y 2+2x 2=1. (2)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m (k ≠0),l 与椭圆C 的交点坐标为A (x 1,y 1),B (x 2,y 2), 由得(k 2+2)x 2+2kmx +(m 2-1)=0,Δ=(2km )2-4(k 2+2)(m 2-1)=4(k 2-2m 2+2)>0,(*) x 1+x 2=-2km k 2+2,x 1x 2=m 2-1k 2+2.因为AP →=3PB →,所以-x 1=3x 2,所以所以3(x 1+x 2)2+4x 1x 2=0.所以3·⎝ ⎛⎭⎪⎫-2km k 2+22+4·m 2-1k 2+2=0.整理得4k 2m 2+2m 2-k 2-2=0, 即k 2(4m 2-1)+(2m 2-2)=0.当m 2=14时,上式不成立;当m 2≠14时,k 2=2-2m 24m 2-1,由(*)式,得k 2>2m 2-2, 又k ≠0,所以k 2=2-2m 24m 2-1>0.解得-1<m <-12或12<m <1.即所求m 的取值范围为⎝⎛⎭⎫-1,-12∪⎝⎛⎭⎫12,1. 模板9 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问题 例9 已知函数f (x )=2ax -a 2+1x 2+1(x ∈R ).其中a ∈R .(1)当a =1时,求曲线y =f (x )在点(2,f (2))处的切线方程; (2)当a ≠0时,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与极值.审题破题 (1)直接求f ′(x ),得f ′(2)后写出切线方程;(2)求导函数f ′(x )后要对a 进行讨论,可以列表观察函数f (x )的单调性,极值.解 (1)当a =1时,f (x )=2x x 2+1,f (2)=45,又f ′(x )=2(x 2+1)-2x ·2x (x 2+1)2=2-2x 2(x 2+1)2,f ′(2)=-625.所以,曲线y =f (x )在点(2,f (2))处的切线方程为y -45=-625(x -2),即6x +25y -32=0. (2)f ′(x )=2a (x 2+1)-2x (2ax -a 2+1)(x 2+1)2=-2(x -a )(ax +1)(x 2+1)2.由于a ≠0,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a >0,令f ′(x )=0,得到x 1=-1a ,x 2=a .当x 变化时,f ′(x ),f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以f (x )在区间⎝⎛⎭⎫-∞,-1a ,(a ,+∞)内为减函数, 在区间⎝⎛⎭⎫-1a ,a 内为增函数. 函数f (x )在x 1=-1a处取得极小值f ⎝⎛⎭⎫-1a , 且f ⎝⎛⎭⎫-1a =-a 2. 函数f (x )在x 2=a 处取得极大值f (a ),且f (a )=1. ②当a <0时,令f ′(x )=0,得到x 1=a ,x 2=-1a ,当x 变化时,f ′(x ),f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以f (x )在区间(-∞,a ),⎝⎛⎭⎫-1a ,+∞内为增函数,在区间⎝⎛⎭⎫a ,-1a 内为减函数. 函数f (x )在x 1=a 处取得极大值f (a ),且f (a )=1.函数f (x )在x 2=-1a 处取得极小值f (-1a),且f ⎝⎛⎭⎫-1a =-a 2.第一步: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如本题函数的定义域为R .第二步:求f (x )的导数f ′(x ).第三步:求方程f ′(x )=0的根.第四步:利用f ′(x )=0的根和不可导点的x 的值从小到大顺次将定义域分成若干 个小开区间,并列出表格.第五步:由f ′(x )在小开区间内的正、负值判断f (x )在小开区间内的单调性.第六步:明确规范地表述结论.第七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及解题规范.如本题中f ′(x )=0的根为x 1=-1a ,x 2=a .要确定x 1,x 2的大小,就必须对a 的正、负进行分类讨论.这就是 本题的关键点和易错点.跟踪训练9 已知函数f (x )=a ln x +2a 2x+x (a ≠0). (1)若曲线y =f (x )在点(1,f (1))处的切线与直线x -2y =0垂直,求实数a 的值;(2)讨论函数f (x )的单调性;(1)解 f (x )的定义域为{x |x >0}.f ′(x )=a x -2a 2x2+1 (x >0). 根据题意,有f ′(1)=-2,所以2a 2-a -3=0,解得a =-1或a =32. (2)解 f ′(x )=a x -2a 2x 2+1=x 2+ax -2a 2x 2=(x -a )(x +2a )x 2(x >0). ①当a >0时,因为x >0,由f ′(x )>0得(x -a )(x +2a )>0,解得x >a ;由f ′(x )<0得(x -a )(x +2a )<0,解得0<x <a .所以函数f (x )在(a ,+∞)上单调递增,在(0,a )上单调递减.②当a <0时,因为x >0,由f ′(x )>0得(x -a )(x +2a )>0,解得x >-2a ;由f ′(x )<0得(x -a )(x +2a )<0,解得0<x <-2a .所以函数f (x )在(0,-2a )上单调递减,在(-2a ,+∞)上单调递增.模板10 导数与不等式问题例10 设函数f (x )定义在(0,+∞)上,f (1)=0,导函数f ′(x )=1x,g (x )=f (x )+f ′(x ). (1)求g (x )的单调区间和最小值;(2)讨论g (x )与g ⎝⎛⎭⎫1x 的大小关系;(3)是否存在x 0>0,使得|g (x )-g (x 0)|<1x对任意x >0成立?若存在,求出x 0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审题破题 (1)先求出f (x ),再求g (x ),然后讨论g (x )的单调区间,最值;(2)可构造函数h (x )=g (x )-g ⎝⎛⎭⎫1x ,通过g (x )的单调性比较g (x ),g ⎝⎛⎭⎫1x 的大小;(3)对任意x >0若不存在x 0,只需取一特殊值即可;若存在x 0,一般利用最值解决.解 (1)由题设易知f (x )=ln x ,g (x )=ln x +1x ,∴g ′(x )=x -1x 2,令g ′(x )=0,得x =1, 当x ∈(0,1)时,g ′(x )<0,故(0,1)是g (x )的单调减区间,当x ∈(1,+∞)时,g ′(x )>0.故(1,+∞)是g (x )的单调增区间,因此,x =1是g (x )的唯一极值点,且为极小值点,从而是最小值点,所以最小值为g (1)=1.(2)g ⎝⎛⎭⎫1x =-ln x +x ,设h (x )=g (x )-g ⎝⎛⎭⎫1x =2ln x -x +1x, 则h ′(x )=-(x -1)2x 2, 当x =1时,h (1)=0,即g (x )=g ⎝⎛⎭⎫1x ,当x ∈(0,1)∪(1,+∞)时,h ′(x )<0,h ′(1)=0,因此,h (x )在(0,+∞)内单调递减,当0<x <1时,h (x )>h (1)=0,即g (x )>g ⎝⎛⎭⎫1x ,当x >1时,h (x )<h (1)=0,即g (x )<g ⎝⎛⎭⎫1x .(3)满足条件的x 0不存在.证明如下:假设存在x 0>0,使|g (x )-g (x 0)|<1x对任意x >0成立,即对任意x >0, 有ln x <g (x 0)<ln x +2x,(*) 但对上述x 0,取x 1=e g (x 0)时,有ln x 1=g (x 0),这与(*)左边不等式矛盾,因此,不存在x 0>0,使|g (x )-g (x 0)|<1x 对任意x >0成立.第一步:构造函数h (x )=g (x )-g ⎝⎛⎭⎫1x ;第二步:根据求单调性、极值的步骤探求函数h (x )的单调性;第三步:根据h (x )的单调性比较h (x )和0的大小;第四步:下结论,反思回顾.跟踪训练10 已知函数f (x )=ax 2+bx +c +ln x .(1)当a =b 时,若函数f (x )在定义域上是单调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设函数f (x )在x =12,x =1处取得极值,且f (1)=-1,若对任意的x ∈⎣⎡⎦⎤14,2,f (x )≤m 恒成立,求m 的取值范围.(参考数据:e ≈2.7)解 (1)∵a =b 时,f (x )=ax 2+ax +c +ln x ,∴f ′(x )=2ax +a +1x =2ax 2+ax +1x(x >0). 当a =0时,f ′(x )=1x>0,此时f (x )在(0,+∞)上单调递增; 当a >0时,∵x >0,∴2ax 2+ax +1>0,∴f ′(x )>0,∴f (x )在(0,+∞)上单调递增;当a <0时,设g (x )=2ax 2+ax +1,函数g (x )在⎣⎡⎭⎫-14,+∞上单调递减,且g (0)=1>0,故在(0,+∞)上,函数g (x )的符号不确定,即此时f ′(x )的符号不确定,∴函数f (x )在 (0,+ ∞)上不单调.综上可知,a 的取值范围是[0,+∞).(2)∵f (x )在x =12,x =1处取得极值, ∴f ′(1)=f ′⎝⎛⎭⎫12=0, 即⎩⎪⎨⎪⎧ 2a +b +1=0a +b +2=0,∴⎩⎪⎨⎪⎧a =1b =-3, 即f ′(x )=2x 2-3x +1x =(2x -1)(x -1)x, 且f (x )=x 2-3x +c +ln x .又∵f (1)=-1,∴1-3+c =-1,得c =1,∴f (x )=x 2-3x +1+ln x .∵当x ∈⎣⎡⎭⎫14,12时,f ′(x )>0,∴函数f (x )在⎣⎡⎭⎫14,12上单调递增;∵当x ∈⎝⎛⎭⎫12,1时,f ′(x )<0,∴函数f (x )在⎝⎛⎭⎫12,1上单调递减;∵当x ∈(1,2]时,f ′(x )>0,∴函数f (x )在(1,2]上单调递增.∴f (x )极大值=f ⎝⎛⎭⎫12=14-32+1+ln 12=-14-ln 2, 而f (2)=-1+ln 2,f (2)-f ⎝⎛⎭⎫12=-34+ln 4 =ln 4-ln e ,由于4>e>e ,故f (2)>f ⎝⎛⎭⎫12, ∴f (x )max =-1+ln 2,∴m ≥-1+ln 2.34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