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阅读理解

合集下载

成考大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例题

成考大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例题

成考大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例题在成考大学语文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考生需要具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一篇例题,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然后回答问题。

《窗外》窗外,是一片繁华的街景。

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行人匆匆。

但在这喧嚣之中,有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前,目光穿透了玻璃,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他叫李明,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处理着永无止境的文件。

他的生活,就像窗外的街景一样,忙碌而单调。

然而,李明的内心深处,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渴望。

他渴望能够摆脱这日复一日的循环,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他渴望能够像窗外的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

每当夜幕降临,李明就会坐在窗前,静静地看着窗外的世界。

他想象着自己能够穿越那片繁华,去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

李明知道,他不能就这样轻易地放弃现有的生活。

他有家庭,有责任,有太多的牵绊。

他只能将那份渴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直到有一天,李明在窗前看到了一个流浪歌手。

那歌手的歌声,充满了自由和不羁,触动了李明的心弦。

他突然意识到,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那以后,李明开始尝试着改变。

他不再只是机械地工作,而是开始寻找工作中的乐趣。

他开始学习新的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

他甚至开始尝试创作,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渐渐地,李明发现,生活真的可以有所不同。

他不再只是窗外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生活的参与者。

他开始享受每一天,享受每一个小小的改变。

窗外的世界,依旧繁华如故。

但对李明来说,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为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问题:1. 李明在窗前看到了什么,这对他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李明是如何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的?3. 文中提到的“流浪歌手”对李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 李明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他意味着什么?答案:1. 李明在窗前看到了一片繁华的街景和一位流浪歌手。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3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3

大学语文A3一、判断题1、《行行重行行》一诗出自汉乐府。

()答案:错2、《诗经》以四言为主。

()答案:对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的一场斗争。

( ) 答案:对4、《长恨歌》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答案:对5、陆游、陈亮都是"辛派词人"。

()答案:对6、《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的作者是张先。

()答案:错7、清代传承唐宋古文衣钵的散文流派是浙西派。

()答案:错8、陆游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答案:错9、戏曲艺术中大致包括文学剧本、戏曲音乐和舞台美术三个部分。

()答案:对10、宋元"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大宋宣和遗事》。

()答案:错11、《聊斋志异·叶生》描写了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成功之路。

()答案:错12、徐志摩的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答案:对13、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

()答案:对14、曹禺《雷雨》的问世,是中国话剧艺术真正走向确立的标志。

()答案:对15、《边城》中的翠翠,代表了沈从文笔下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

()答案:对二、选择题1、堪称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的是()A:杨万里B:陆游C:林逋D:柳永答案: B2、刘义庆组织门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是()A:《搜神记》B:《拾遗记》C:《世说新语》D:《笑林》答案: C3、《项羽本纪》中"钜鹿之战"表现出项羽的() A:狂妄野心B:匹夫之勇C:沽名钩誉D:英雄气概答案: D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出自()A:《陌上桑》B:《上邪》C:《短歌行》D:《涉江》答案: C5、下列作品被明人茅坤称之为"千年绝调"的是() A: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B: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C: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D: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答案: A6、下列小说流派不属于20世纪30年代的是()A:"左翼小说"B:"京派"小说C:"人生写实派"小说D:"海派"小说答案: C7、下列作品为五言诗的是()A:《十五从军征》B:《关雎》C:《氓》D:《离骚》答案: A8、《郑伯克段于鄢》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情节是() A:郑伯出兵伐鄢B:共叔段偷袭郑C:郑伯隧中见母D:姜氏打开城门答案: C9、下列诗歌不属于徐志摩的是()A:《再别康桥》B:《康桥再会吧》C:《十四行集》D:《半夜深巷琵琶》答案: C10、有"富贵词人"之称的北宋词人是()A:欧阳修B:张先C:晏殊D:秦观答案: C11、《桃花扇》中的男女主人公是()A:唐玄宗和杨贵妃B:侯方域和李香君C:张生和崔莺莺D:柳梦梅和杜丽娘答案: B12、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收入其散文集()A:《忆》B:《梦与醉》C:《龙·虎·狗》D:《随想录》答案: C13、《雷雨》的作者是()A:丁西林B:曹禺C:夏衍D:田汉答案: B14、陈鸿的代表作是()A:《莺莺传》B:《霍小玉传》C:《长恨歌传》D:《虬髯客传》答案: C15、南戏形成于()A:五代时期B:北宋时期C:南宋时期D:南北宋之交时期答案: D三、古文阅读1、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u>死罪</u>矣。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总分150, 做题时间120分钟)阅读理解谷阳献酒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醉而卧。

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

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寡人新伤,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醉如此,是忘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

”于是罢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

故竖谷阳之进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

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节选自《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03年版,有删改)SSS_SINGLE_SEL下列句中的“而”表偏正关系的一项是 ( )A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B子反受而饮之。

C共王驾而自往。

D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

分值: 6.9答案:C“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项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

B项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

D项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C项表示偏正(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SSS_SINGLE_SEL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末“……而适足以杀之”的“适”是“恰恰、恰好”的意思。

B“嗜酒而甘之”的“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中的“臭”,是“气味”的意思。

D“罢师而去。

”其中的“去”译作“到……去”。

分值: 6.9答案:DA、B、C项都是正确的,D项“罢师而去。

”其中的“去”译作“离开”。

“去”字的古今词义不同,古义表示“离开”,今义表示“到……去”,古今义的方向正好相反。

SSS_SINGLE_SEL下列句式不属于或者不包含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寡人无与复战矣。

B子反曰:“嘻,退!酒也。

”C是忘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D今日之战,寡人新伤,所恃者司马也。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汇总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汇总

《大学语文》分析题集锦1、阅读《终南山》一诗及诗评,然后回答问题。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评】“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

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1)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具体说明这首诗前三联分别是从哪些视角、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之美的(2)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

“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

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2.阅读庄子的《逍遥游》片段和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然后回答问题。

《逍遥游》片段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逍遥游》中惠子以大樗为例,庄子用“狸牲跳梁”、“死于网罟”比喻,他们分别想表达什么思想(2)把划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3)庄子思想对苏轼有影响吗结合苏轼的生平和《临江仙》的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不少于200字)3、阅读《长恨歌》中的一段,然后回答问题。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文库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文库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文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作品中,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是()。

A. 《诗经》B. 《左传》C. 《庄子》D. 《史记》答案:C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陶渊明答案:D3.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到了谁?()A. 警幻仙子B. 王熙凤C. 薛宝钗D. 林黛玉答案:A4.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散文集?()A. 《朝花夕拾》B. 《呐喊》C. 《野草》D. 《热风》答案:B5.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李白的哪首诗?()A. 《将进酒》B. 《赠汪伦》C. 《庐山谣》D. 《静夜思》答案:A6.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位英雄是()。

A. 刘备、关羽、张飞B. 曹操、孙权、刘备C. 刘备、孙权、诸葛亮D. 关羽、张飞、赵云答案:A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哪首诗?()A. 《春晓》B. 《春夜喜雨》C. 《春日》D. 《春望》答案:A8. 《水浒传》中,被称为“智多星”的人物是()。

A. 宋江B. 吴用C. 林冲D. 武松答案:B9. 下列哪部作品是元代杂剧?()A. 《西厢记》B. 《牡丹亭》C. 《赵氏孤儿》D. 《长生殿》答案:C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哪首词?()A. 《念奴娇·赤壁怀古》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 《蝶恋花·春景》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______。

答案:地方民歌12.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其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深切关怀。

专科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专科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专科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绯红(fēi)恣意(zì)觊觎(jì)缜密(zhěn)B. 忖度(cǔn)桎梏(gù)讥诮(qiào)恣睢(zì)C. 徜徉(cháng)恣肆(sì)觊觎(yú)缜密(zhēn)D. 忖度(cǔn)桎梏(gù)讥诮(qiào)恣睢(zì)答案:D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做起事来一丝不苟,所以深受领导的器重。

B. 他虽然很年轻,但已在国内多次获奖,可以说是一位少年老成的作家。

C. 他这个人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一点计划性都没有,真让人头疼。

D.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是公司的骨干,可以说是一位少年老成的工程师。

答案:A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 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C.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答案:C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老成持重的企业家了。

B.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少年老成的企业家了。

C.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老练的企业家了。

D.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少年老成的企业家了。

答案:C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老成持重的企业家了。

B.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少年老成的企业家了。

C.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老练的企业家了。

D.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少年老成的企业家了。

答案:C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历年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历年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历年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红楼梦》中的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薛宝钗D. 武松答案:D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屈原D. 苏轼答案:C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王维C. 陶渊明D. 杜甫答案:C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首诗?A. 李白的《静夜思》B.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C. 孟浩然的《春晓》D. 杜甫的《春望》答案:C5.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以下哪位诗人的名句?A. 王维B. 李白C. 王勃D. 杜甫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地方民歌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其中“岳”指的是________。

答案:泰山3. 《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被称为________。

答案:桃花源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句,出自他的诗作________。

答案:《望月怀远》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名句,其中“汗青”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史册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复习和实践,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2. 请简述《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答案:《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文中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请简述《离骚》中屈原的爱国情怀。

答案:《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叙述自己的遭遇和理想,表达了对楚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谷阳献酒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醉而卧。

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

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寡人新伤,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醉如此,是忘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

”于是罢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

故竖谷阳之进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

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节选自《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03年版,有删改)1.下列句中的“而”表偏正关系的一项是( )A.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B.子反受而饮之。

C.共王驾而自往。

D.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

正确答案:C解析:“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项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

B项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

D项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C项表示偏正(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2.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文末“……而适足以杀之”的“适”是“恰恰、恰好”的意思。

B.“嗜酒而甘之”的“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中的“臭”,是“气味”的意思。

D.“罢师而去。

”其中的“去”译作“到……去”。

正确答案:D解析:A、B、C项都是正确的,D项“罢师而去。

”其中的“去”译作“离开”。

“去”字的古今词义不同,古义表示“离开”,今义表示“到……去”,古今义的方向正好相反。

3.下列句式不属于或者不包含判断句的一项是( )A.寡人无与复战矣。

B.子反曰:“嘻,退!酒也。

”C.是忘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D.今日之战,寡人新伤,所恃者司马也。

正确答案:A解析:“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B、C、D项都是判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作业 礼记·大同 1.文中所宣倡的“大同”社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大同”是否存在过?

答:“大同”社会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的基础之上的。“大同”社会是指社会道德达到很高的境界,社会以及政治形态公正无私,和平安定,人们合敬合爱。然而“大同”社会毕竟是理想中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达到,所以“大同”并未存在过。 2. “小康”是指什么时代?“六君子”代表了什么? 答:“小康”是指大道既隐,以人为型、以礼治国的时代,是一个差别有等、礼义有序而又融洽和谐的社会;“六君子”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代表了能够在小康这种大道既隐的时代成为用礼义治国的超群杰出人物。

3.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1、运用排比,语气富有气势,语言连贯、偶散相间;2、运用铺陈,尽写大同与小康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铺张扬厉;3、逻辑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对大同和小康的描述一一对应,、对比鲜明,文章思想脉络清晰。

郑伯克段于鄢

1.解释《春秋》、《春秋三传》,这段文字出自哪里? 答:《春秋》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事;旧说以为《左传》是对《春秋》的解说和阐述,所以就和注解《春秋》的《公羊传》与《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段文字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2.分析郑庄公、共叔段、姜氏等人物形象。 答: 郑庄公:工于心计、虚伪狠毒、老谋深算、伪善伪孝的人物形象,他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他不曾马上实施反制,是他不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和对手摊牌。所以,郑庄公在隐忍的同时,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准备,以求一招制敌,这将他工于心计和虚伪狠毒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文章结尾,他装作很孝顺,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 共叔段:愚蠢狂妄,他有着对攫取权力的野心,但因为他的狂妄、施展权术的低能以及他对郑庄公的步步副近,使得他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井,最终导致失败; 姜氏:偏爱少子、助子为虐,她多次向武王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在郑庄公就位后,又多次替共叔段请封,最后还和共叔段里应外合,密谋偷袭郑国国都。 3.文中的中心人物是谁?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答:文中的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衬托出郑庄公工于心计、虚伪狠毒、老谋深算、伪善伪孝的人物形象。 4.作者写“克段”的战争用的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

答:作者写“克段”的战争用的是略写。原因:前文郑庄公沉稳冷静与共叔段的狂妄愚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局自然产生,所以作者并未过多的描述战争的场面。 5.这段话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政治背景?

答:这段话通过郑庄公母子、兄弟之间争夺权力以至骨肉相残的叙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揭示了当时礼制开始崩坏的现实。 6.作者寓于文中对人物的评判,是基于何种思想基础? 答:作者寓于文中对人物的评判,是以儒家思想为思想基础,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讲信义,而不是不顾兄弟情义为了利益自相残杀。 7.你对作者的评判有何观点? 答:从一定程度上讲作者的评判客观合理,分析人物基于事实,带有儒家思想,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对于郑庄公的批判有一些绝对、片面,郑庄公作为从小不受母亲的喜欢,生活在那种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没有谋略和心机是难以生存的;在他成为君主后,母亲和弟弟对他的皇位虎视眈眈,时刻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为了保住并巩固皇位,他不得不工于心计、出手狠毒,所以我认为郑庄公不失为一个有谋才远略、有作为的君主。 春江花月夜 1.这首诗以何为线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月”为线索展开描写并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以及相聚而不得等情状的感伤,但由于整首诗营造的优美而阔大的意境使得上面的哀伤得到一种中和,给人启示而不会造成对人的伤害。表达了诗人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2.“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分别表述什么?

答:“谁家今夜扁舟子”的意思是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表述了游子的离愁之感;“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意思是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表述了思妇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话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3.说明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以及用韵的特点。

答:《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三者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却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而诗的韵律却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1.分析李白这首诗所反映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他以“狂楚人”自比,突出自己狂诞不羁的品质。“嘲孔丘”,通过化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儒家以事功为目标的人生价值的否定,这是诗人经历政治挫折后苦闷心理的流露;“求仙”与“嘲孔”相对映,强调其超脱凡俗的生活志趣。诗歌的主题在这种感情基调上展开,诗中有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对对庐山奇景的赞美,对飘然天外的期待,还寄托着诗人在遭受巨大打击后厌世、愤世、出世的情感。 2.指出诗中所运用的典故。 答:1、运用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典故,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2、“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谢灵运的“攀崖照石镜”。 3.这是一首格律诗吗?说明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答:这首诗不是格律诗,因为格律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而这首诗歌语言采用五七言相间的句式。用韵特点:五次换韵,跌宕多姿,韵味深厚。 永遇乐·落日熔金 1.“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中,“梅”指什么?“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什么? 答:“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中,“梅”指用笛子吹出来的带有哀怨的《梅花落》曲调,“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烟染柳浓,笛吹梅怨”。 2.“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描写的是什么?有何寓意?

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描写的是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描述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通过追忆汴京的繁华和过去的欢乐,更加衬托出汴京现今的凄凉以及作者内心的伤痛之深。 3.“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人”指的是谁?表达了作者何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人”指外面路人。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无限的悲痛以及对故国家乡的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 牡丹亭·惊梦 1.谈谈“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一句一语双关之妙处。 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一句一语双关,描绘了一幅春日庭院春风满地的悠闲画面,比喻巧妙,既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也反衬出了反衬作者失落,寂寞的心境。 2.解释“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一句,并分析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这曲子的意思是“这正是我爱美天性的表现,正愁我的美貌和情思无人识见,没担心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恐怕春花羞愧愁绪添”。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对自己美貌毫无掩饰的欣赏,又为自己美貌和情思无人赏识感到惋惜,深刻体现了杜丽娘面对大好春色,心有寄托的思想感情。 3.赏析【皂罗袍】曲中杜丽娘从赏春到伤春的情感变化。 答:曲中杜丽娘面对着由近及远的红花紫蓓、亭台楼阁、轻风细雨、烟雾游船这幅动人的春色,先是惋惜只有“断井颓垣”相伴,后又感叹“忒看的这韶光贱”,由赏春到伤春,从而引发出她对青春的热爱、对生命流逝的感伤以及走出闺阁、追寻自身幸福的渴望。通过杜丽娘的直白,以乐景写哀心,倍增其哀,宣泄了她内心的郁闷,表达了她追求自由的热望。 4.解释【好姐姐】中“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一句的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