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的比较Word版

合集下载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

结论
1 总结
总结两部史、两位领袖、两种策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强调刘邦和项羽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对中国及西方历史学家的影响。
3 学习到的重要教训
从学习历史中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吸取其智慧,以求赢得广泛的观众。
刘邦出生贫苦,曾是桑田夫,其人生常 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创业建国
通过通过制定平反清晰、缩小地子的政 策,确立鲜明的宽政路线,刘邦最终建 立了汉朝。
《项羽本纪》中的项羽
社会背景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国度, 中国的社会背景与生活方式类 似于不同的欧洲国家。
征战往事
项羽的军事才能和战争策略一 度使得西楚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但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既 不成为了完美的王者,也未能 适应新的时代。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 纪》比较
了解这两部史书的不同与相似之处,深入研究刘邦和项羽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探讨不同领袖风格和战略,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历史背景
秦皇统一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短的一朝,但由秦始皇所制定的经济、文化、行政制度被沿用至今。
刘邦崛起
刘邦经历多次战争,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并以其草根出身和开明的政策成为历史 上罕见的政治家。
项羽
项羽通常被形容为狂妄、冲动的领导者,他采用的是大力直接的策略,在战斗中 对敌人充满敌意。
军事策略的比较
汉算奇谋
刘邦是宏图大志的发明者。他主要采用了“渔翁得利”和“穿针引线”等策略来打击敌人,并最 终获得了胜利。
奇正相生
项羽也是一个富有攻击性的指挥官,他采用一系列奇特的战术,包括“上楼放火”和 “突围逐 客”等,来深入敌人的阵线。
项羽势力

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一辩辩论稿

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一辩辩论稿

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一辩辩论稿辩题:刘邦项羽谁是真英雄。

我方观点:刘邦是真英雄。

辩手:1辩。

谢谢主席。

我方观点认为,刘邦乃是真英雄。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乃是不争事实。

项羽虽勇,却无谋无智,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身为王者的仁爱之心与宽广胸怀。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此语我方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项羽的失败乃是历史必然。

反观刘邦。

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更没有项羽荣光的出身。

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

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

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

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

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他具备身为一个王者所必备的四种品质:一是善用人才,能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相较于项羽的一个范增尚不能用,刘邦麾下实为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

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乃成大事者之风范。

四是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项羽和刘邦的相同和不同」

「项羽和刘邦的相同和不同」

项羽和刘邦的相同和不同项羽和刘邦都是秦朝后期的人杰,所以在各路起义大军中,最后是楚汉相争,舍我其谁。

他俩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力可拔山,勇冠三军,且忠于爱情,身边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在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刘邦出身平民,老爹老娘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从小就是个混混儿,长大后喝酒赖账、吃饭赖钱,靠一张长脸被老丈人相中娶个媳妇,编造故事斩白蛇造反后出马不能临敌,退却不能殿后,还尤其好女色。

然而就是这么个无赖在垓下一战,竟然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奠基了大汉朝426年的天下。

是历史在开玩笑吗?答案是否定的。

与刘邦比,项羽有很多优点,是刘邦所不具备的。

项羽关心士兵,一战下来,他能为受伤士兵吸脓吮血;而刘邦欺才傲士,接见来投的士子,竟然让两个侍女给他洗脚丫子而不停下来,甚至拿儒生的帽子当尿壶,无赖本性暴露无遗。

项羽尊称范曾为亚父,临死时还惦心他死后乌騅马怎么活;刘邦六亲不认,项羽要烹他爹刘太翁时,他竟要分一杯羹尝尝。

楚军在后面追的急,他为了让车减轻负重跑得快,就把姑娘、儿子推下车,好保住自己的性命。

那么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呢?项羽尊敬人而不信任人。

称范曾为亚父,用白话就是仅次于爹,但范曾出主意他不听,如果信范曾话,鸿门宴上结果刘邦性命,就根本没有后边的楚汉相争了。

刘邦傲士而信人。

当他不知道你有真才实学时,他就污辱你,当他了解你是人才时,他就真信你。

韩信和陈平原来都曾投军项羽,然而项羽不能把他们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最后都离项羽而去投奔刘邦。

韩信是一个卑微到跨下之辱都能忍受的人,但当萧何说他绝对是人才并把他月下追回时,刘邦就特意筑台拜将,付予全部兵权,岂能不让人死命报效?陈平本是一个“盗嫂偷金”之徒,投奔刘邦后让他干督察的活儿后,他就借机敛财,下属报于刘邦,刘邦竟能相容,就是这样一个贪财之人,刘邦却敢给他千金让他自主支配去使离间计,就不怕他把钱拐跑。

项羽自负而负人。

每打大仗,项羽都亲自出马,在他心中,谁都不如他。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1.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

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

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

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

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2.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

“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

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3.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

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

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

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1。

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看其成败得失-精选文档

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看其成败得失-精选文档

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看其成败得失项羽作为西楚霸王自然是一位英雄,《项羽本纪》中记载: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1](P59) 可见他天生神力,气象威武。

不过,从项羽少年学书学剑之事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介武夫,有勇无谋。

当然,项羽能成为西楚霸王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也有着超人的大志和神勇。

当看见始皇巡游时,他说:“彼可取而代也。

” [1](P59)语气多么自信多么豪迈! 项羽出身没落贵族,项氏世世为楚将。

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1](P62) 成为诸侯上将奠定了他西楚霸王的地位。

这样以来,项羽作为一个少有大志,勇猛过人又出身名门的西楚霸王,谁能说不是一个英雄呢?但是,作为英雄的项羽最终还是自刎乌江,而且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1](P69) 可见,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当然我们也为这样一个大英雄感到惋惜万分,楚汉之争的戏剧性结局更增添了几多悲哀!但是,透过《史记》对项羽一幕幕细节描写,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首先,他空有高志却目光极为短浅,缺少政治家的战略眼光。

如有人劝他都关中,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都以霸”。

[1](P64) 他却要满足自己那浅薄的虚荣心,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1](P64) 更要命的是,将关中拱手让给刘邦,这使他失去了极好的战略后方。

其次,头脑简单,有勇少谋,残忍有余而仁善不足。

如鸿门宴轻易放走刘邦,将送上门的内线曹无伤给卖了;轻易相信刘邦谋士范增;而且他还是残忍而缺乏仁善的有勇无谋之人,如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 [1](P62) 再如,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从这个角度考虑,无疑,刘邦是成王,项羽是败寇。

项羽垓下悲歌,乌江自吻。

刘邦登基坐殿,建刘汉王朝。

这种结局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项刘二人的性格、心态对他们的失败与成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成败。

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而刘邦只是个地痞无赖,无论从家庭背景、集团力量、还是个人魅力的角度看项羽都显胜刘邦,但为何两人的命运是如此的让人大跌眼镜?论优点,刘邦敢作敢为,能化危机为转机,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但这些,项羽都有。

而且比起刘邦,项羽有很好的自我修养, 项羽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

韩信曾说项羽, “为人恭敬慈爱, 言语呕呕”∋陈平说项羽“项王为人, 恭敬爱人”。

项羽为人处事很有礼貌, 很多书生儒者都投奔他, 这正与刘邦素慢无礼成鲜明对比。

且刘邦终日游手好闲,好攻击他人,“好色美姬” , “好酒及色”。

似乎一无是处。

但,刘邦有的优点——能成大业的有点,可以说项羽一向都不具备。

步入最最重要的眼光问题,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刘邦虽好美色,但关键时刻能将美色抛到一边,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争夺天下的决心大、目的明确。

自我控制力表现在复杂的情况下, 沉着镇定冷静分析。

这种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使刘邦很少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刘邦经常大怒, 但一经暗示, 他便能立即控制自己, 改变策略。

如: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而项羽少时虽曾学书学剑, 但都没有学好, 项梁批评他, 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 不足学, 学万人敌, ”小小年纪, 语出惊人。

项羽也见过秦始皇, 他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这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志向。

不过,项羽常常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干出许多失策之事。

如:屠城(战胜后杀害无辜老百姓,致使“城无遗类”),准备烹杀刘父(由于找不到刘邦,竟干出地痞流氓才干的要挟之事)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
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比项羽更老练,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

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

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

”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

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项:范增始效力于楚军,辅助项梁,项梁托孤,范增忠心耿耿的为项羽谋划杀宋义统领楚军、鸿门宴计除刘邦,可项羽妇人之仁,痛失良机,后来屡次献计,项羽刚愎自用,不听,陈平施离间计,愚蠢的项羽,竟然怀疑范增,范增气愤离去,病死在回老家的途中。

项羽失去最重要的智慧之源,从此以后日落西山,由胜至衰。

韩信、陈平都愿为项羽部下,韩信献计与项羽,项羽不听,韩陈先后投刘邦,刘邦重用之……。

刘邦和项羽的处事方法不同:
刘:刘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是因为他在和每一个对手对阵时,都会寻找盟友一起作战。

在战胜了共同的敌人之后,他再动手解决身边的盟友。

面对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能忍能退,随机应变,依靠张良,拉拢项伯,争取项羽,有理有节,不卑不亢。

从刘邦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和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区别和处事风格。

又如刘邦赴鸿门宴是有充分准备的,他身边有张良、樊哙等保驾护航。

张良的智慧、谋略、胆量、人品是举世罕见的。

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忠勇过人,事实证明,他们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莽汉,在关键时刻都会誓死保卫刘邦。

刘邦与文臣武将密切配合,进退有度。

张良前后照顾,左右逢源,见机行事。

樊哙挺身而出,勇不可挡,理直气壮,感动项羽。

整个鸿门宴过程,刘邦君臣的言谈举止似有默契,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项:项羽在垓下战败没有自刎,项羽在没召开军事会议,没有具体撤退方案,没有善后处理的情况下,只率八百壮士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与其相比。

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胜利,都是用破釜沉舟、穷追猛打的勇猛精神而取胜的。

但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灭秦后烧毁宫殿,不留己用;不在富饶的关中地区称王,反而急于东归;把自认为贫困的关中地区封给刘邦;封王时又只顾封自己的亲信,结果引起旧诸侯的不满;杀楚怀王,使诸侯更加不满;楚汉战争开始后,不团结诸王,至使诸王相继叛楚;不听谋士范增的正确建议,养虎为患,让刘邦逃走,使范增负气而走;作战中,粮道经常被断,结果两面作战,兵疲将乏。

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

刘邦和项羽的权力的来源不同:刘:领导者要会利用传播手段,具有传播思想的能力。

刘邦在这一方面是佼佼者。

也就是现在社会的自我推销能力。

首先是出生的奇迹,“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说明他的出身即非名门也非卑微,而是身出神门。

古人很讲究出身的问题,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就必须改变那种卑微的出身,然而人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人的命。

可他还有神话可以利用,在那个讲究地位出身的时代,利用神话是他简洁而又有效的选择。

接着又是他长相的不寻常,“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相面老父说刘邦“君相贵不可言”。

吕公的嫁女和老父的相面都显示了刘邦的不同寻常。

再看一个神话故事:“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这就是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政治神话。

在这里刘邦成为了赤帝的儿子。

这里进一步改变刘邦了的出身。

在民间,刘邦充分利用了村头街尾的老太太式的的传播方式,因为有了这些神话故
事,老百姓可不管你是不是神话,大家先广为宣传。

这些人也许根本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刘邦的至关重要的宣传工具。

从此以后,刘邦也就成为了传奇式的人物,人们都会说他的长相如何的神奇,他的赤帝子杀白帝子如何的威武,原来刘邦是上天派来取代秦始皇的。

这就是传播的力量,在为个人作宣传中,刘邦运用了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媒介,来为自己顺应天理取代秦始皇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政治口碑。

作为领导者,要会利用大众传媒,刘邦在这一点上把他的传播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项:项羽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自小受过正规的教育(应该包括历史),可是他
对学习兴趣不大。

项羽在范增的谋划下,在诸将地拥戴下,杀宋义带领楚军经过
巨鹿之战树立了权威,
项羽的权力是来自他的家族,也可以说是来自他个人的勇猛
刘邦和项羽在对属下的奖罚方面不同:刘:刘邦善于赏罚,善于处理内部人员的不平情绪,如萧何被评居功第一时,许多武将不服,但刘邦用“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来解释,不但说出事情的本质,还平息了大家的怨气。

项:纪律方面,项伯为一己私利,将进攻刘邦的军事秘密告以刘邦,项羽知之后却不杀之以正军心。

对作战勇将,立有战功还不刻好印符,玩摩的失去棱角还不奖予,其心之贪可见!军纪不正、赏罚不明,也是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项羽纵有天下,终究还是失败。

渡江东,如依然如此,必然还是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