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Petrel2014使用技巧]使用地震剖面照片进行二维地震解释
![[Petrel2014使用技巧]使用地震剖面照片进行二维地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3f7e39ed630b1c59eeb5ec.png)
使用地震剖面照片进行二维地震解释如果手头只有地震剖面截图或照片,而并非实际的地震数据,但是需要进行二维地震解释的时候,根据不同的解释数据用途,可以在Petrel中有三种方式来实现。
根据解释数据的不同用途: 1) 如果解释数据用于归档数据库, 那么断层可以直接在地震剖面截图上解释,而层位解释必须基于真是的地震数据,所以需要使用插件Blueback 来将图片转换为解释数据。
2) 解释数据用来在Petrel中创建三维构造模型。
断层可以直接在图像上解释(或解释为多边形),层位可以解释为多边形。
3) 如果解释数据是用来为其他软件生成输入数据,如IGEOSS Dynel 3D: Dynel 3D需要地震解释数据作为输入数据或者使用构造三角网格(如.ts文件) 。
此处介绍如何在petrel里不用插件进行解释。
解释步骤分解如下:第一步: 输入Bitmap图片1) 使用Bitmap格式加载图片(如图1)。
2) 设置选项右上角Independent edges保持depth(Z)垂直(如图2)。
第二步:插入general intersection进行解释1) 在任意文件夹右键插入general intersection。
2) 选择三点确定general intersection的位置。
第三步:使用Make/edit polygon开始解释层位1) 创建一个”pseudo”的interpretation filter来区分不同的polygon的图像来源(如图3)。
2) 使用append polygons的功能将属于同一层位的polygon合并成一个(如图4)。
第四步: 移动Intersection面板1) 一旦移动了intersection,设置正确的视角(此处设置为west如图5)。
2) 将前一图像解释的层位当作”neighbor”也显示在解释窗口协助(如图6)。
3) 解释该图像(如图7)。
第五步: 进行断层解释1) 因为断层解释独立与地震道,可直接激活Seismic interpretation进程进行解释(图8)。
地震勘探缩写术语及常用计算公式

地震勘探缩写术语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 V 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 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 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波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 、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二维解释
如上图所示: 当资料不清时,断层掉向不清,断层面的方向不同, 高垒和地堑不同的结果。断层至关重要。
二维解释
断层解释
A、定准断点 :根据波阻错断,水平剖面上有绕射波和断面波。 B、平面组合 :考虑断层的空间延伸关系,平面上可以连接, 但平面上不一定能过去;所以要多次反复平面 剖面对比。
模型验证 、多种信息综合研究等方面。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 、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研究

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地球物理学的深入发展和油气勘探的不断推进,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在地震勘探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该技术通过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为地震资料解释、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探讨其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进一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本文将对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包括其定义、特点以及应用领域等。
接着,回顾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当前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难点,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模拟精度问题、大规模计算的效率问题等。
针对这些挑战和难点,本文将进一步分析现有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如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并行化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反演方法等。
同时,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分析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在油气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效果,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推动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二维地震正演模拟理论基础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是地球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基于波动方程和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在二维空间中,地震波的传播受到介质速度、密度、弹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波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理解和应用波动方程是二维地震正演模拟的关键。
波动方程是描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基本方程,对于地震波而言,常用的波动方程有弹性波方程和声波方程。
在二维正演模拟中,我们通常采用声波方程,因为它相对简单且能够较好地模拟地震波的主要特征。
声波方程描述了声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包括波速、振幅、相位等参数的变化。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地震资料解释 2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学

层和速度曲 线上的R8一 R9段有密切 联系。
为什么 会这样?
同一地点得到的地质柱状图、速度测井曲线和地震记录
爆炸尖脉冲的变化示意图
复习地震记录的面貌
是怎样形成的。爆炸时 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 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 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 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 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 被称为地震子波(c和 d。)地震子波在继续 传播过程中,其振幅会 因各种原因而衰减,但 波形的变化却可以认为 是很小的,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看成不变。
现地震勘探阶段,主要是研究纵波反射波,最后成 果是水平叠加和偏移地震数据,在界面倾角不大时,可以 近似认为是垂直入射。在垂直人射的情况下,将会使问题 简化,纵波入射时将只考虑产生的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的 情况。这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定义为:
在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反射系数就是由 测井提供的速度和密度根据公式计算的。
提供优化开发方案所需的三维数模模型
构造模型
岩石物理模型
孔隙度模型
渗透率模型
油藏剖面模型
油藏饱和度模型
1.2 与解释有关的基本概念
1.2.1 地震子波
波是振动的传播。人工激发地震波,一般是采用炸 药、可控震源、气枪(海上)等方式激发振动,该振动 的传播形成地震波。
定义:
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 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 地震子波。
当地震波传播到两地层的分界面时,能否产生反 射波不取决于两地层岩性是否不同,而是取决于两地 层间是否存在着波阻抗差。并且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 明确的反射波、透射波振幅与波阻抗的关系。例如, 当地震波垂直入射到两地层的分界面时,反射系数 (反射波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等于?
反射系数(反射波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等于两地 层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寿阳勘探区中的综合应用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寿阳勘探区中的综合应用【摘要】本文根据寿阳勘探区项目施工后和数据资料处理后的时间剖面,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现将在寿阳煤层气勘探项目解释中,如何综合应用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得到了较为准确的解释成果,做个总结归纳。
文中主要体现了资料处理完成后,通过SUN工作站上的geoframe软件加载时间剖面,将钻孔岩心数据及测井数据合成记录利用在层位对比中。
通过煤层追踪解释中速度谱的应用、以及断点拾取中如何排除假象断点和二维地震剖面上断点组合断层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采用属性体对构造的印证和煤层气储层结构模型反演对煤层气评价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从中总结设计出了一套较为完整、较高准确性的山西寿阳地域地质条件下的二维地震勘探解释技术。
【关键词】二维;地震勘探;解释;技术0 引言鉴于目前国内勘探市场,由于考虑成本因素、工期因素和地理施工难度因素,往往需要对一些项目采用二维地震勘探方法,为了克服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精度不高不足,针对寿阳勘探区区域特点和二维地震时间剖面特点,探索性地应用了多种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希望能在剖面和平面上对该区的地质构造做出尽可能准确解释。
创新点是增加了包括属性体解释在内的一系列特殊解释技术,和建立煤层气储层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型,进而解释勘探区的煤层气储层参数特征。
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波组特征1.1 地壳板块运动过程寒武纪至中奥陶纪,本区地壳稳定沉降,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形成了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上古生界地层是主要含煤地层,该区属于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加里东地壳运动,使得华北断块上升,全区遭受长期剥蚀。
古生界分布于本勘探区北部及西部,因缺失寒武系地层而呈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与太古界、元古界地层构成煤盆基底。
石炭纪,本区地壳再次沉降,沉积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中生界出露于勘探区以南,整合接触于下伏地层,印支运动使本区整体抬升,广泛遭受剥蚀。
二维地震属性提取用户手册

《油藏综合解释系统用户手册—》二维地震属性提取用户手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5月目录二维地震属性提取 0用户手册 0一、二维地震沿层属性提取概述 (3)功能简介 (3)名词、术语 (3)主界面说明 (3)二、菜单说明 (5)主菜单说明 (5)文档下拉菜单 (5)参数下拉菜单 (5)显示下拉菜单 (6)提取下拉菜单 (7)选项下拉菜单 (7)图符菜单说明 (9)常规图符菜单 (9)参数图符菜单 (9)显示图符菜单 (10)提取图符菜单 (10)选项图符菜单 (11)三、功能与操作说明 (12)文档菜单功能与操作说明 (12)新建 (12)打开 (12)关闭 (13)保存 (14)另存为 (14)打印 (14)退出 (14)参数菜单功能与操作说明 (15)测线选择 (15)显示参数 (15)注释参数 (16)显示内容 (17)显示菜单功能与操作说明 (19)重新显示 (19)放大 (19)缩小 (19)参数叠合显示 (19)井资料 (20)提取菜单功能与操作说明 (21)目的层 (21)属性定义 (23)属性提取 (25)解释标注 (25)选项菜单功能与操作说明 (26)地震色谱 (26)修改色谱 (28)数值范围 (30)选择色谱 (31)保存色谱 (32)色谱另存为 (32)色谱对象默认操作 (32)工具栏 (33)相交测线 (33)监控信息 (33)四、常规使用步骤 (35)一、二维地震沿层属性提取概述功能简介地震沿层属性提取是从地震层位解释结果出发,通过设置属性提取的方法,沿层提取(计算)目的层的属性,以弄清目的层地震属性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储层的横向预测。
模块根据井中储集层标定结果,定义目的层的顶底界面,根据定义的时窗等参数,进行面向地震层位的属性段和属性切片的属性计算。
名词、术语当前线:模块当前正在使用的测线。
模板:是一种用于存放当前用户使用各种参数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与储层预测 • 地震属性 • 三维可视化
构造解释
•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释
地震解释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释之前需要收集资料,熟悉资料, 了解该区和邻区的地质、地震、钻井 等资料及成果报告。 解释的主要步骤有:层位标定、断层和 层位解释、勾绘等 T0 图、空间归位、 模型验证 、多种信息综合研究等方面。
1、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在解释工作开始后第一步加载,加载后首先看工区内的地震资 料相位是否一致,(二维资料的图头上已经标出了是小相位、零相 位。)如果相位不一致,用PostStack可以进行相位一致性处理。第 二步是调查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是否一致。分辨率不同,同相轴有胖 有瘦,难以闭合对比。这时作频率分析和统计,找出全区的通频带 一致部分。进行反褶积或带通滤波,使频率保持一致。第三步是调查 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是否一致。首先作振幅统计;可以看出最 高、最低、平均振幅。如果振幅不一致,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可以使振 幅保持一致。
二维解释
如上图所示:当资料不清时,断层掉向不清,断层面的方向不同, 高垒和地堑不同的结果。断层至关重要。
二维解释
断层解释
A、定准断点 :根据波阻错断,水平剖面上有绕射波和断面波。 B、平面组合 :考虑断层的空间延伸关系,平面上可以连接, 但平面上不一定能过去;所以要多次反复平面 剖面对比。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 ,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 ,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 ,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二维解释
3 、模型验证,根据地质特点和构造图,建立构造解释模型, 用来验证解释成果的合理性。 力求符合地质规律。
4 、多种地震信息验证, 地质录井、测井、试油资料,为正确 的划分断块提供了依据,成图后,随时取得钻井反馈信息, 反复认识,不断修正成果图。
5 、多层作图,不仅限于标准层作图,还要对含油层系附近、油层 及层间都要作图,这样有利于正确地反映有利层系或含油层系 的形态。同时作波阻抗反演必须有多层控制,最好是 5层以上。
二维解释
1、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二维资料由于施工年度、队别、施工因素及处理流程不统一,所
以时间剖面相位不一致、波形不一致、频率及能量也不一致。
*用二维资料识别非构造圈闭,需要首先进行一致性处理,综合 运用解释技术:合成记录标定、解释、目标处理、闭合差校正等步骤 和迭后一致性处理交叉进行,反复迭带,直到基本合理。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三级断层:控制局部构造。控制富集区、含油面积。 四级断层:小毛毛断层。往往控制高产井位。 断层 油气因断层控制而生,依断层而存,断层可使油气 运移、逸散、或将储层切割成几部分。 构造解释的目的是找构造高点、储层、高断块,而不是为作图 而作图。所以解释成图后,对高点和断层要反复落实。
二维解释
(二)、解释的主要内容 地震资料常规解释,也是传统的解释。主要内容有: 1、层位标定,利用VSP资料、人工合成记录等资料建立井层关
系,使钻井的地质层位和地震反射层一一对应,解释的目的层明确。 2、构造解释,包括层位追踪和断层解释。层位解释和断层解释是
分不开的;只有断层解释和断层组合正确,层位的相对关系才对,才 能保证不窜层。
6 、精细的构造解释,精细的解释和反复处理密切相关,且涉及 面很广,精细解释成果是勘探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环节。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的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的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的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1、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地震剖面特征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震剖面之间振 幅水平不一致。第二、不同地震剖面之间地震反射频率不一致。 第三、虽然视频率一致,但波形无法对比。这样的资料对非构造圈闭识 别不利,平面追踪成图也很困难。通过这几年二维、三维的拼接分 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资料的通频带不一致或通频带一 致而优势频率不一致;资料的相位特征不一致或优势频率成分相位角 不一致;不同地震剖面振幅水平不一致或同一剖面能量横向不平衡; 不同位置或不同测线的资料噪音的分布不一致。尤其上老资料,由于 波形、相位、分辨率不一致;闭合差难以消除,这只能凑合,精度较 低。现在使用解释系统,解释手段增强,这里介绍迭后处理的一些方 法和步骤。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建议用以下步骤: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的层,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典型反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