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
地震工程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1、1 地震与地震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可以用灵敏仪器测量的约占99%;可以感觉到地为1%,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7%),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8次。
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
如在20世纪,前80年(1900—1980)全球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05万人,平均每年死亡1.3万人。
1990年伊朗鲁德巴尔地震造成5万多人丧生。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紧急损失高达960亿美元就是例证。
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1、1、1地震类型与成因对于构造地震,可以从宏观背景和局部机制两个层次上揭示其具体成因。
宏观背景:地球的构造:R=6371Km 约 6400Km 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
地壳有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出地面的沉积层外,陆地下面的地壳主要为:上不是花岗岩层,下部为玄武岩层;海洋下面的地壳一般只有玄武岩层,革除厚薄不一。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这一薄薄的地壳内。
地幔主要有质地坚硬的橄榄眼组成,它具有粘弹性,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释放能量,从地下20Km~700Km ,地球内部温度有大约600℃~2000℃,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幔中存在着厚约几百公里的软流层,物质对流,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900Mpa~370000Mpa ,地幔内部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的运动着,即可能为地壳运动的根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厚2100Km )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据推测,外和可能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
通常认为,地球最外层是有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板块向下延伸的深度大约为70~100Km ,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也相互运动,板块的构造运动,是构成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
地震地质讲义1-4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校正时, 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其形状仍然是 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 曲线的极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 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面深度平面图。
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征 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和沉 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性质、 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 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 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砂体横 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图1-14 地震子波的形成
图1-15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 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在 前端;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 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 迟)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图3-10 逆断层挤压褶皱地质模型与地震响应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图3-10 逆断层挤压褶皱地质模型与地震剖面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4.断层面影响
(1).断层面对反射波能量的屏蔽作用 由于岩层错断,断面两侧岩石波阻抗往往是不同的,有时 甚至差别很大,使断层面可能成为良好反射界面,使断层面以 下界面反射能量大大削弱。屏蔽常造成断层面下出现空白区。 (2).断层面对射线的畸变作用
第二节断层解释
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1.反射波发生错断 2.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 3.反射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并出现空
白反射。 4.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和强
相位转换等,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图3-3 波组和波系错断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第二节 断层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于油 气的运移和聚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 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实际对比中由 于断层附近地层产状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断 层,在断层附近地震反射波错断特征变的十分复 杂,因而,做好断层解释是时间剖面构造解释的 关健,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2.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1)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 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 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选加剖面上,正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图3-7 水平地层中断层模型与反射同相轴形态 a. 直立断层b.正断层c. 逆断层
图3-11断面对射线的畸变作用图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井零偏VSP 桥式标定
上行波剖面
Tg2 Tg2 Tg5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二维解释
4、作图方法和空间归位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经典的作图方法是使用水平剖面对比、 交点闭合、空间归位。空间归位方法有:直射线法、曲射 线法、射线追踪法。以速度之分,分为常速变速两种方法。
5、叠偏剖面直接作图和变速作图 叠偏剖面有绕射波和断面波归位、地质现象清楚等优点, 因此解释人员很重视使用叠偏剖面,但是用叠偏直接作图交点 闭合和空校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后面还专门讲叠偏直接作图方法。
在标定中VSP 资料桥式标定精度高,使用 VSP 资料尤其是用好走廊 迭加、上行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对提升解释精度十分有利。
标定旳关键是子波、极性、速度等几种问题。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6 、精细旳构造解释,精细旳解释和反复处理亲密有关,且涉及 面很广,精细解释成果是勘探工作旳最终目旳,也是主要环节。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旳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旳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旳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提议用下列环节: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旳层,进行提升辨别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经典反射层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PPT精品文档

演化历史分析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典型盆地构造样式分析与解释
张性盆地
压性盆地
走滑转换盆地
一、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构造
解释的过程
一般可分为: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3、联合对比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图2-5 信噪比与连续性的关系
图2-13 绕射波能量变化
二、断面波
断面波的特点主要有:
1)断面波一般是大倾角反射波。
2)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
3 )断面波常与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 和回转波伴生并相切。
4 )断面波可连续追踪,通过闭合对比
可作出断面深度平面图。
图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1、据剖面根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 2、利用连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 3、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
4、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标准层;
5 、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 6、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 7、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
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74_NoRestriction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2.2.5 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学 剖面闭合:对比地震剖面时,将反射界面由一条剖面引到另一条相交剖面, 大 如果是同一层位,在交点处的 T0时间应相同,称为闭合。单条剖面的对比完成后, 油 需要与正交剖面进行闭合检查,若在一个环形闭合圈中同相轴不能闭合,则说明 石 对比有误。剖面闭合了解释不一定肯定正确。剖面闭合只说明地震反射界面从几 国 何学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了,至于其地质意义是否正确还要根据更多的地质资料深 中 入分析。因此剖面闭合是地质解释正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交点处存在闭合差:
院
王
课堂练习
Y560 Y540 Y520 Y500 Y480 Y460 Y440 Y420 Y400 Y380 Y360 Y340
Y320
• 标志层的确定 • 本作业采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部分三维测线,共 21条。其中主测线(inline)10条,联络测线(crossline)11 条,线距均为500m,比例尺为1:25000。
463 483 503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复习题
学 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科 学
院
王
英
民
球 2.同相轴、波组、波系、包络面的概念及对比方法 地 ) 京 3.地震剖面闭合的概念及检查方法 北 ( 学 大 油 石 国 中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不整合面性质,并划分构造层;确定盆地类型、盆地 内构造基本特征和构造样式、空间位置与形态,以及火成岩 体、盐体、礁体等地质体的识别;确定并分析盆地内断裂的 活动历史、断层性质、 分 析盆地的演化化历史,地层展布格 架及其与构造的配置关系,并分析其活动和形成的历;确 定盆地的基本类型,划分各级构造单元,绘编各种比例的区 域和局部构造图件;最后结合其它物探和地质资料,对盆地 内区带和局部构造进行含油气综合评价。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上拱假背形构造
图2-24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图2-26 逆冲片体引起假象: 高速地层逆掩产生假背形构造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一、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概论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式缑妫瓷波形态与地质构造,反射层与地层之间有紧密的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a .在地层水平的简单情况下,绕射波同相轴极小点位置指
示断点位置;绕射波极小点与反射波相切;地层倾斜时,切点 不在极小点。 b.剖面线与断层走向斜交时,绕射波变缓。 c.绕射同相轴对应地下岩性尖灭点,断点,经偏移处理 后绕射波收敛于一点。用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 准确的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或不整合面突起点的真实位置。 d.绕射波较强时,有时在地震记录上严重的掩盖和干扰 真反射 波,可以通过组合、多次覆盖和叠加消除。
础图件。
2)地震解释工作者要了解工区区域地质背景,仔细研 究与解释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要做到对工区区域地
质背景,盆地类型和主要构造特点有一基本认识。这对于地
震解释工作者开展剖面解释和断层平面组合,以及最终解释 成果的正确与否都是十分重要的。
图3-2 说明构造环境所具有的特定的地质模型与解释的关系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
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平缓向斜型
(2)聚集型
(3)回转型
图2-19 凸界面地质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
地质模型 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图2-5 信噪比与连续性的关系
演化历史分析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典型盆地构造样式分析与解释
张性盆地
压性盆地
走滑转换盆地
一、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构造
解释的过程
一般可分为: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
空间解释和
综合解释四
个主要阶段
二、资料准备
1) 实质上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内容,地震解释工作者
首先要收集与本区或邻区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这些 资料包括有:水平叠加和叠加偏移时间剖面,测线坐标和相 应的地质资料。根据勘探目的和要求准备不同比例的测网图, 该图件员提供了剖面线的排列方向和间距,是构造解释的基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
1、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与异常波的识别
2、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3、地震资料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4、剖面图、构造图的编制(断层组合)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 征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 和沉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图2-2 标准反射波的反射特征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1、据剖面根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 2、利用连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 3、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
4、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标准层;
5 、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 6、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 7、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3、联合对比
图2-13 绕射波能量变化
二、断面波
断面波的特点主要有:
1)断面波一般是大倾角反射波。
2)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
3)断面波常与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 和回转波伴生并相切。
4)断面波可连续追踪,通过闭合对比
可作出断面深度平面图。
图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同 岗 正 花 状 背 形 构 造 地 震 地 质 解 释 剖 面
同岗构造寒武系透镜体与多期断裂活动地震解释剖面(TB-155)
舞阳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剖面特征(223.6测线)
襄城凹陷南部边界断裂剖面特征(636测线)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潭口、代河不整合油藏剖面图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王场盐背斜油藏纵剖面图
性质、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
展布、沉积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 预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 砂体横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
的工作。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基本范围
(1)断层的解释与组合 (2)典型构造解释与剖面特征
(3)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
(4)剖面图、构造图的编制 (5)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2、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思路与应用实例
(1)盆地构造分析思想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中的主导作用。
盆地类型、盆内构造特征与地震资料的解释
成因构造分析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