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给药规范
多种给药方式

舌下含服舌下含服(sublingual),指使药剂直接通过舌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完成吸收过程的一种给药方式。
舌下含服给药量有限,但因为无首过(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药物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被吸收,药物分子能顺利通过较大分子间隙,吸收完全且速度较快。
适用于需要快速比较紧急或避免肝脏的(首关)消除的方法。
药物吸收的速度按快慢排序依次为:吸入-舌下-直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皮吸收,可见口腔黏膜对药物吸收较快,仅次于气雾剂,快于肌肉或皮下注射。
但舌下用药时,药效持续期比口服用药短,所以一般仅用于急救。
舌下用药时身体应靠在座椅上取坐位或半坐位,直接将药片置于舌下或嚼碎置于舌下,药物可快速崩解或溶解,通过舌下黏膜吸收而发挥速效作用。
如口腔干燥时可口含少许水,有利于药物溶解吸收。
应注意切不可像吃糖果似的仅把药物含在嘴里,因为舌表面的舌苔和角质层很难吸收药物,而舌下黏膜中丰富的静脉丛才利于药物的迅速吸收。
直肠给药的吸收机制现代医学已证实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
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其传输途径大致有三:其一,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接吸收进入大循环,因不经过肝脏从而避免了肝脏的首过解毒效应,提高血药浓度;其二,由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与大循环;其三,直肠淋巴系统也吸收部分药物。
三条途径均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医认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大肠、小肠、膀胱同居下焦,肾主水液,司二便,从而为直肠给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理论基础,酷似“透析”作用。
并且前列腺紧邻直肠,经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又有局部热疗作用,不失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直肠给药

中药治疗疾病无耐药性:临床上长期应用 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容易产生抗药性,而 中药就很少出现这一弊端。原因是中药多 为复合作用,一般应用多为复方。
为什么直肠给药适合婴幼儿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 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婴幼儿肠 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 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 趋势的优点。
【成 份】金银花、黄芩、连翘、龙胆、石膏、知母、栀子、板蓝根、地黄、 麦冬、紫花地丁,玄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风热犯肺,热毒内盛所致的发热咳嗽,痰黄;上 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1-2支,一日2-4次。
修正清热解毒注射液 天然抗菌、抗病毒, 可雾化,可直肠,可 注射
我们依据各年龄段儿童的直肠容积,制定了儿童直肠给药的容量用
量:
年龄
直肠给药最大容量
新生儿——2岁
4.0ml——6.0ml
2岁——4岁
6.0ml——8.0ml
4岁——6岁
8.0ml——10ml
6岁——9岁
10ml——15ml
9岁——14 岁
15ml——20 ml
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领
四.儿童直肠给药时的给药管插入的深度。
1 患者少时可用小容器加热水,用温度计测定水温38°C,再把已 经加好药液的注射器水浴5分钟。
2 患者多时,应用恒温水浴箱,温度控制在37.0--40.0°C.药物加 温时间5--10分钟,边加温边晃动,以充分加热均匀。
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领
三.儿童直肠给药的容量用量
不同年龄儿童的直肠容量不同。随年龄的增长,直肠容积逐渐增大,
2,操作安全,时间短,孩子耐受好,不适感小。 3,遇到药物的反应,可以在20分钟内及时冲洗出来。 4,工具价格低廉。
李兵锁谈中药直肠给药在儿科中的应用

李兵锁谈中药直肠给药在儿科中的应用一、相关理论直肠给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吸收使药物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内循环,从而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
中医学中则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
又由于其与肺通过经脉网络连通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后便可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肃降,故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的作用。
二、实践基础中药直肠给药一直是中医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名医张仲景就开始将其用于临床治疗。
考虑到婴幼儿的生理发育程度和耐受力的限制,目前直肠给药也是儿科常用给药方法之一。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小儿疾病的反复发作往往与“积食”有关。
积食指小儿乳食过量,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
小儿“积食”状态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地产生和累积的病理过程,由量变逐渐达到质变,可逐渐引发孩子的营养不良、毒素排不出、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重大健康问题,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病密切关联,如反复性呼吸道感染、哮喘、泄泻、肺炎、幼儿急疹、发烧、小儿支气管炎、病毒性肠炎等。
“积食”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大致是:食欲减退、舌尖红赤并伴随口臭、唇红面赤、鼻门干燥、呼吸气热、动则汗出、睡中磨牙、喉中痰鸣且睡着尤著、便干食少、肛门红赤、手足心热、夜寐欠安、烦躁辗转、晚上哭闹呕吐等,若在此阶段对“积食”及时清积,大多可防止后续疾病的发生;而若不加调护,则可能引发发烧,咳嗽,腹泻并进而引发上述疾病。
积食危害甚重,但盲目服用消食药物或保健品则会损伤孩子的脾胃,引发或加重消化功能紊乱。
三、技术专利“凊积也”,由藿香、厚朴、枳实等多种名贵中药制成,国家专利配方,操作技术规范标准,方便快捷,无痛苦,不伤孩子脾胃,特别适合口服药物困难、打针输液无效者或不想打针输液的孩子,是优于传统服用泻药的安全用药。
兵锁儿科的清积疗法以“无病防病,有病好的更快”为目的,通过直肠给药,利用“凊积也”积食迅速分解孩子的肠道“积食”,并通过肛门排出体外,保证孩子的健康。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1. 口服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通过将药物掺入饲料或饮水中,让动物自行摄取。
口服给药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尤其是需要长期给药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口性、溶解性和稳定性等问题。
2. 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这种途径可以确保药物准确、快速地进入动物体内,并可控制药物的剂量和速度。
注射给药常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需要高精度给药的实验。
3. 经皮给药:通过皮肤贴片、涂抹或喷雾等方式将药物给予动物。
这种途径适用于局部作用的药物或需要缓慢释放的药物。
4. 呼吸道给药:将药物以气雾剂或滴鼻液等形式给予动物,使其通过呼吸道吸收。
这种途径常用于肺部疾病的研究或需要全身起效的药物。
5. 直肠给药:将药物直接注入直肠内,适用于一些口服难以吸收或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6. 腹腔给药:通过腹腔注射将药物给予动物,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需要大剂量给药的实验。
7. 脑室给药:通过颅内注射将药物直接给予动物的脑室,常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药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综合考虑实验目的、药物性质、动物特性等因素,并遵循相关的实验操作规范和伦理要求。
同时,应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的福利和安全。
直肠栓剂插入给药技术操作规范

直肠栓剂插入给药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自肛门插入栓剂至直肠,使栓剂中有效成分被直肠粘膜吸收达到全身治疗的作用。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及自理能力。
2、向患者解释用药的目的和用药计划。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备直肠栓剂、指套或手套、卫生纸。
酌情准备屏风或用隔帘遮挡患者。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评估患者。
3、洗手,戴口罩。
携用物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
4、协助患者取侧卧位,膝部弯曲暴露肛门,使肛门括约肌松弛。
5、戴上指套或手套,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尽量放松。
6、将栓剂插入肛门,并用食指将栓剂沿直肠壁朝脐部方向送入6-7 厘米(插至肛门括约肌以上),确定栓剂靠在直肠粘膜上。
7、置入栓剂后,嘱患者保持侧卧位 15 分钟,防止栓剂滑脱。
若栓剂滑脱出肛门外,予以重新插入。
8、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洗手,取口罩。
10、观察疗效,记录。
五、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张口深呼吸、放松以及配合的方法。
2、告知患者在置入药物后至少平卧 15 分钟的目的。
六、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部位。
3、嘱患者放松,防止栓剂滑脱或融化后渗出肛门外。
4、保证栓剂插至肛门内括约肌以上,并确定栓剂靠在直肠粘膜上,确保用药效果。
中药直肠滴入操作规范

中药直肠滴入疗法
概述
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 直肠滴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疗效好、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困难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者;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它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观念的绿色疗法,它对患者无痛苦、作用快、疗效高、毒副作用少、操作方便、费用低廉; 适应症
盆腔炎性疾病,妊娠恶阻,放射性直肠炎等; 禁忌症
妇女月经期,产褥期应慎用,严重肛疼,急腹症疑有肠坏死穿孔患者禁用;
中药直肠滴入操作流程
12÷。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旳95个病种中医诊断方案及临床途径,结合我县我院旳实际状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旳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老式针刺措施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旳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措施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防止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有关诊断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状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给药的同时加强患者的肠道吸收,同时促进肠道的排毒和清理。
为了确保中药灌肠的安全和有效性,下面将介绍中药灌肠的操作规范流程。
一、准备工作1.环境准备:确保操作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保持清洁卫生。
2.器材准备:准备好灌肠器、中药材、煮药设备、测量药材用的准确容器、消毒用品等。
二、选择合适的中药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2.保证中药的质量,选择优质的药材,并按照比例准确地称量。
三、煎药处理1.按照药方剂指示,将中药材洗净,剥去外皮、杂质等。
2.将药材放入适量的清水中浸泡片刻,然后加热煮沸。
3.放慢火候,煎煮一定时间以提取药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药液的浓缩等处理。
四、灌肠操作1.首先,告知患者中药灌肠的目的和作用,让患者理解并获得同意。
2.患者排空肠道,保持腹部清洁,并采取舒适的体位(一般为仰卧位)。
3.灌肠器具要事先洗净消毒,并装入适量的药液。
4.输液袋要充分排空气泡,并泄尽余气,然后用管夹夹紧灌肠管。
5.用消毒棉球或纸巾涂抹润滑剂,涂在肛门周围。
6.缓慢插入灌肠管,直至管端进入直肠,并逐渐注入药液。
7.注入药液时要注意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注入,并向医生报告。
8.注入完毕后,将灌肠管轻轻拔出,并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将液体保留一段时间。
9.结束后,患者要小心起身,避免过快或过用力,以免引起不适或意外。
五、后续处理1.清洗灌肠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
2.回收使用过的中药材以及药液残余物,做好垃圾分类处理。
3.记录患者的灌肠治疗情况,包括注入的药液量、患者的反应、治疗效果等。
4.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需求,进行灌肠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的调整。
在中药灌肠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人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并经过专业培训。
2.操作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佩戴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给药规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直肠给药操作规范
步骤一:直肠给药准备工作
器物准备:注射器、直肠管、甘油(或石蜡油)、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签、药品(直肠给药有专用直肠管)
病员准备:排便、心理放松
药品:拟用药品,38-40℃温水预热。
环境:屏风遮挡、合适室温、光线充足或足够照明。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步骤二:直肠给药
1. 选择体位:使患儿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趴伏家长双腿之上)
2. 抽药:将药物抽进注射器内,继续吸入少量空气,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管腔尾部。
3. 连接直肠管,直肠管涂抹润滑剂。
4. 插入直肠管:平缓、轻柔、插入5~10厘米。
5. 注入药物:缓慢推入
6. 拔出直肠管
步骤三:给药后处理
1. 患儿保持采取卧位6~15分钟。
2. 注意观察有无药液溢出,及时处理。
3. 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排便、或有不舒服等。
注意事项
01. 掌握直肠给药指征,腹泻严重的患者暂时不适宜直肠注射疗法。
02. 婴幼儿肠壁薄,灌肠管不要太硬,注意动作轻柔,润滑、消毒。
03. 直肠给药容积不宜过大10ml以内为宜。
04. 把握进管深度,0-1以下5cm,1-6岁5-10cm。
05. 直肠给药后务必保留足够时间,以供药物吸收,一般15分钟即可。
06、庆大霉素不能直肠滴入。
0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08、药液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以内。
09、给药结束后要拍拍孩子屁股,使其肌肉收缩。
10、掌握直肠给药指征: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急腹症,疑有肠坏死穿孔禁用;
1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12、注意影响药液保留的因素:药液温度、体位、药液用量、药液性质、给药深度、情绪变化。
直肠给药的现代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
1、由直肠上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有首过效应)
2、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吸收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3、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直肠给药的中医作用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
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
依据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
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经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复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效果,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在中医脏腑联系最为密切。
肺主治节,是大肠按正常规律传导的条件;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主通调水道,是大肠润燥的枢纽。
一旦发生病变,肺肠之病可以相互传变、累及以致恶性循环。
直肠给药的优点:
1、7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过消除,提高了药物疗效,也减低了对肝脏的副作用。
2、不经过上消化道,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还可避免胃酸和各种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大
3、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安全、更高效。
4、吸收快、起效快,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
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口服约一个小时起效:崩解、溶解、吸收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清除也快,在体内维持血药浓度时间很短,呈直
线下降。
5、操作简单,无创伤,刺激小,病人乐意接受;
6、剂量准确、方便、安全。
7、儿童直肠给药堪称绿色疗法,即:无创伤,无痛苦,恢复快的无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