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在方剂配伍中的作用论文
半夏在中医皮肤科中的应用

半夏在中医皮肤科中的应用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已经在中医皮肤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半夏作为一种常用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皮肤科的治疗方案中。
半夏的药性温和,对于一些皮肤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半夏在中医皮肤科中的应用。
半夏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草药之一。
它是由马兜铃科植物的根、茎制成的。
半夏的药性为苦、辛、温。
它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痰、宽肠利便的功效。
半夏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
这些成分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效果。
首先,半夏在治疗湿疹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起泡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是由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半夏则是中医治疗湿疹的常用药材之一。
半夏能够祛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
在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案中,常常使用半夏和其他草药进行复方配伍。
这些复方草药能够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湿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其症状。
其次,半夏在治疗痤疮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青少年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出现粉刺、脓包等皮肤损害。
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而引起的。
半夏正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改善痤疮的湿热病机具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半夏还能够排毒通便,清除体内的毒素,促进肠道的正常蠕动,从而减轻痤疮患者的症状。
此外,半夏也在中医治疗瘢痕方面发挥了作用。
瘢痕是皮肤受到创伤后修复遗留下来的病变。
中医认为瘢痕是血瘀阻滞、气滞不流所致,而半夏则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药性。
因此,在中医治疗瘢痕方面,半夏常常与其他补血活血的草药一同应用,以达到改善瘢痕患者的皮肤状态的效果。
总的来说,半夏在中医皮肤科中的应用是广泛的。
它能够治疗湿疹、痤疮、瘢痕等多种皮肤疾病。
半夏的药性温和,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因此在中医治疗皮肤疾病时,被广泛应用。
然而,半夏作为一种中药,其使用还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半夏降逆作用的研究

陈永梅
摘
要: 半夏是 中医经典 方 剂 中不可或 缺的 中药 , 具 有燥 湿化痰 , 降逆止 呕 , 消痞散 结 的作 用 , 本 文通过 对半 夏作 用机 理和 配伍 作 用的
探讨. 为临床 用 药提 供 新的 思路 。 关键词: 半夏; 降逆作 用
中图分 类号 : R 2 2 2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5 ) 1 0 . 0 0 7 4 — 0 l 半夏 , 首载 于《 神 农本草 经》 , 为天 南星科 植物半 夏 的块茎 ; 辛, 止呕 、 和胃、 化 痰之 功 。两 药 配伍 , 协 同 为用 。半 夏 降逆 止 呕 为 温, 有毒 。归脾 、 胃、 肺经 ; 具有燥湿化痰 、 降逆止 呕 、 消痞散结 的作用 。 主, 生 姜化 水止 呕 为辅 , 且 又具 温 中化 饮之 功 , 相 互协 同而 增强 和 临床上 常用于治疗湿痰 、 寒痰 、 呕吐 、 腹胀 、 心下痞 、 结胸 等 , 其治疗 作 胃止 呕之效 。另外 , 半夏 为有 毒之 品 , 生姜 可制半 夏之 毒 , 属相 畏 用皆与半夏 的降逆作用有关 , 现就半夏的降逆作用探讨如下。 配对 , 制 其所 短 , 展其 所 长 , 可更 好 地 发 挥 和 胃降 逆 作 用 。 临床 用 于水饮 停 胃而见 呕 吐清水 痰 涎 , 苔 白腻 等 症 。 《 金匮 要 略》 中以 1 降逆化 痰 1 . 1 作 用 机 制: 半 夏 性燥 而功 能 化痰 , 其 所 化之 痰 , 以脾不 化湿 , 二药 组成 的生 姜半 夏汤 和小 半夏 汤可 治痰 饮 内停 、 呕吐 、 反 胃等 。 聚 而成 痰者 为 主 ; 半 夏 温燥 性 比较 强 , 它 既 能祛 痰 , 又 能消 痰 , 它 2 . 2 . 2半夏 配 藿香 : 半 夏性 燥烈 , 偏 于燥 湿 和 胃 , 降逆止 呕 ; 藿 香 与 能够 通 过它 的温 燥 之性 减 少湿 痰 的 生成 , 湿 痰一 旦 生 成 了 , 半 夏 半 夏皆 归脾 胃经 , 藿香 气 芳 香 , 长 于 化湿 悦 脾 , 宽 中快 气 , 和 胃止 又能 够把 它祛 除或者 消散 , “ 《 经》 云, 肾 主五液 , 化 为五湿 , 人 心为 呕 。二 者合 用 , 一 以 芳化 , 一 以温燥 , 有 两 调脾 胃之功 , 并 有 较强 汗, 入脾 为痰 , 入肺 为涕 。有 涎 日嗽 , 无涎 日 咳 , 痰者 因咳而 动 , 脾 的止 呕之 力 。临 床 用于 寒湿 困中 、 脾 胃不 和 之头 目昏沉 、 胸 脘 痞 之 湿也 。半 夏 能泄 痰 之标 , 不 能 泄痰 之本 。 …‘ 《 纲 目》: 脾无 留湿 闷 、 呕 恶腹泻 之症 。 不 生痰 , 故 脾 为生 痰 之源 , 肺 为贮 痰 之 器 。半 夏能 主 痰饮 及 腹胀 2 . 2 - 3半夏 配茯苓 : 半夏辛温 , 功擅燥湿 化痰 , 和 胃降逆 ; 脾喜燥 而恶 者, 为 其体 滑 而 味辛 性温 也 , 涎 滑 能润 , 辛 温 能散 亦 能润 , 故 行湿 湿 , 湿去 则脾运 , 痰涎 无以为 生 ; 茯苓 昧甘 淡 , 长 于补脾 , 利 水湿 , 且 而 通大便 , 利 窍而 泄小 便 , 所 谓 辛走 气能 化痰 , 辛 以润之 是矣 。沽 补 而不腻 , 利而 不猛 , 既能扶 正 , 又 可祛邪 。两药 相伍 , 一 为温燥 化 古 张 氏 云, 半夏 、 南 星 治其 痰 , 而 咳 嗽 自愈 。丹 溪 朱 氏云 , 二 陈 汤 湿 , 一 为淡渗利 湿 ; 一 为降逆 止呕 ' 冶其标 , 一为健 脾和 胃治其 本 , 共 能 使 大便 润 而小 便长 。聊摄 成 氏 云 , 半夏 辛 而散 , 行 水 气而 润 肾 奏 健脾利水 、 燥 湿化痰 、 利水 宁心之 功。临床用 于治疗脾虚 湿停 、 胃 燥 。又 《 和剂 局 方》 用半硫丸, 治老 人 虚秘 , 皆取 其 滑润 也 。世 俗 气 不降之脘痞腹胀 、 呃逆呕吐 、 大便溏泻 或咳嗽痰多等症 。 皆以 南 星 、 半 夏 为性 燥 , 误 矣 。湿 去则 土燥 , 痰涎 不 生 , 非二 物 之 2 . 3 炮 制 品应 用 : 降 逆止 呕一 般 用姜 半 夏 , 姜半 夏 是半 夏 与生 姜 性 燥也 。_ 占方治 咽 痛喉 痹 , 吐 血下 血 , 多用 二物 , 非禁 剂也 。 ” 由此 和 白矾 共 同炮制 , 生姜 味 辛性 温 , 具有 散 寒 发汗 、 化痰止咳、 和胃 可见 , 脾 恶湿 , 湿聚 成痰 , 上 逆 于肺 , 阻滞 气机 , 半 夏 辛温 , 辛 以散 止 呕的 功效 , 因此 姜半 夏 长 于和 胃降逆 止 呕 , 临床 上 多用 于脾 胃 逆 气 结气 , 温 以润滑 通 泄 , 所 以半 夏 的化 痰作 用 作 用是 因 为半 夏 不和 , 中焦 升降 失常 之呕 吐泻 利证 。 的降逆 通泄 作用 。 3 降逆 散结 1 . 2 配伍 应用 : 张元 素 日 : 半夏 ‘ 热 痰佐 以黄 芩 , 风痰 佐 以南星 , 寒 3 . 1 作用 机 制 : 《 内经》 记 载半 夏 ‘ 章 走气 , 辛 以散 之 , 散痞 者 , 必 以 痰佐 以干姜 , 痰 痞佐 以陈 皮 、 白术 。多用 则泻 脾 胃” 。 辛 为 助” ; 《 名 医别 录 》 记载 半夏 “ 消心 腹 胸 膈 痰 热满 结 , 咳 嗽上 1 . 2 . 1半夏 配伍 黄芩 : 半 夏辛 温 f 生 燥, 入 脾 胃二经 , 功 能化 饮祛 痰 , 气, 心下 急 痛坚 瘩 ’ ,《 主 治秘要 》 记 载半 夏 ‘ 燥 胃湿 , 化痰 , 益脾胃 黄芩 苦 寒 , 入 肺经 , 苦燥 肺 中之痰 , 寒 清肺 中之 热 , 两药合 用 , 脾肺 气 , 消肿 散 结 , 除 胸 中痰 i i 垂 ' ’ 。综 合文 献 可见 , 半夏 辛 开温散 , 降逆 同治 , 既 杜生 痰之 源 , 又清贮 痰之 器 , 源清 流 洁 , 痰 化肺 清 , 湿 去逆 散 结 , 通 达气 机 , 使 郁气 得疏 , 化 痰开胸 , 郁 结痞 满 自除 。 降, 临床 用于 痰热 壅肺 , 肺气 上逆 之 咳嗽痰 多色 黄之 症 。 3 . 2配伍 应用 1 . 2 . 2半夏 配伍天南 星 : 两者 均可辛 温燥湿 化痰 , 半 夏专 入脾 胃 , 主 3 . 2 . 1 半 夏配伍 瓜蒌 : 半夏 辛温燥 烈 , 化 痰降逆 , 消痞 散结 。 《 药性 本 治湿 痰 , 天南星兼 走经络 , 善治 风痰 , 又能 祛风定惊 , 两药配伍 , 半夏 草 》 记载 半 夏 ‘ 俏 痰下 气 , 开 胃健脾 , 止 呕吐 , 去胸 中痰 浦 ’ ; 瓜 蒌清 燥湿 健脾 , 以卡 十 生痰之 源 ; 天南 星开 泄化痰 , 以搜经 络 中之 风痰 ; 合 热 化痰 , 宽胸散 结 。两 药配对 , 相辅 为用 , 化痰散结 , 宽胸 消痞 之功 可散 周身痰结 , 尤 以祛 风痰为著。临床用 于顽痰咳喘 , 风痰 眩晕 等。 显著 。临床用 于痰热 互结 、 气 郁不 通之胸 脘痞满 , 或痰 浊胶结 所致 1 . 2 . 3半 夏配 伍 干姜 : 半 夏 辛温 而 燥 , 为燥 湿 化痰 、 温化 寒痰 之 要 的胸痹疼 痛 ; 痰热 壅肺之胸 膈塞 满 、 气逆 咳嗽 、 吐痰黄稠 等 。 药, 干姜 辛热 , 主归肺 、 脾、 胃经 , 有 温 肺化 饮 之 功 , 既 能 温散 肺 中 3 . 2 . 2半 夏 配伍厚 朴 : 半 夏辛 温 入肺 胃, 化痰 散结 , 降 逆和 胃; 厚 朴 寒 邪 而利 肺 气之 肃 降 , 使水 道 通调 而 痰饮 可 化 , 又 能温 脾 胃去 湿 苦辛性 温 , 下气 除满 , 助 半夏 散结 降逆 , 两 药合用 , 辛 以行 气散 结 , 浊而 绝 生 痰之 源 。两 者 合用 , 对 痰浊 阻肺 、 咳 嗽气 喘 之 证最 宜 。 苦 以燥 湿 降逆 , 使郁 气得 疏 , 痰 涎得 化 , 则痰气 郁结 自除 。 临床用 于寒 痰 阻肺 , 咳嗽气 喘 , 咳痰 清稀 之症 。 3 . 2 . 3半 夏配 黄连: 半夏 辛散苦 燥温通 , 性质沉 降 , 长 于燥脾 湿化痰 1 . 2 . 4半夏 配伍 陈皮 两 者具 有燥 湿化 痰 的共 同作 用 , 半夏 之辛 , 行 浊 , 又 能辛散 消痞结 ; 黄连 苦寒 降泄 , 清 泄 胃热 而燥湿 , 以开 中焦气 水气 , 燥 痰 湿且 能 健脾 ; 陈皮 之辛 , 通三焦 、 理气 机 又能 和 胃。半 分之热结 。两药配伍 , 寒热互用 以和其 阴阳 , 辛开苦 降以调其升 降。 夏得 陈 皮之 助 则气 顺 而痰 自消 , 化痰 湿 之力 尤 胜 ; 陈皮 得 半 夏之 且清热 无碍祛湿 , 燥 湿又无妨 清热 , 有相辅 相成之妙 用 , 共奏清热化 辅 则痰除 而气 自下 , 二者 相使 相 助 , 共奏 燥湿 化痰 之 功 。 痰, 散 结止 呕之功 。临 床用于湿 热痰 浊 洧陷 不解 , 胸脘满 闷 , 痰 多 1 . 3 炮制 品应用 : 降逆 化痰 主 要使 用 清半 夏 , 清 半夏 是半 夏 与 白 黄稠 , 寒热 互结 、 气机失畅所 致的心下痞 闷 、 胃热 呕吐等症 。 矾 同制 , 自矾 本身性 酸 胃寒 , 入 脾经 , 具有 寒下 作用 , 主要 有 清热 、 3 . 3 炮 制 品应用 : 降逆散 结一 般用 法半 夏 , 法 半夏 是半 夏与 甘 草和 燥湿 、 消痰 的功效 ; 因此 清半 夏 祛痰 化 饮 、 燥 湿化 痰 功效 较强 , 大 石 灰共 同炮 制而 成 , 甘 草益 气健 脾 , 祛痰止咳, 和 中缓急 , 石 灰 泻 凡诸 痰病 饮 皆可选 用 ; 此外 , 温化 寒痰 也可选 用法 半 夏 。 心坚 。 肾, 破瘀攻积 ; 法 半 夏 能够 消除 心 腹 胸膈 痰 热 满 结 , 咳嗽 上 2 ��
半夏的临床配伍应用

半夏的临床配伍应用1、半夏配生姜半夏与生姜为药对,生姜既能增强半夏调理气机作用,又能制约半夏之毒性,药对相互为用,尽在发挥治疗作用,而避免药对不良反应。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胃痉挛等。
2、半夏配干姜半夏与干姜相用,既能治疗脾胃气机不和证,又能治疗肺寒气逆证。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胃痉挛等。
3、半夏配黄芩半夏醒脾和胃,燥湿止呕,消痞散结;黄芩清热燥湿。
半夏与黄芩相用,辛开苦降,善于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半夏性温,黄芩性寒,黄芩清热受半夏制约而不寒凉,半夏受黄芩制约而不温燥,二者相互为用,以治疗脾胃湿热痞证。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神经性呕吐。
妊娠呕吐,慢性支气管肺炎,内分泌失调等。
4、半夏配旋覆花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化痰,重镇降泻胃气上逆;旋覆花降逆止呕,消痰散结,轻宣降泄胃气上逆。
半夏与旋覆花相用,一重泻一轻宣,则降泄胃气而不戕伐,燥湿化痰而不损津,二者相互为用,以治疗脾胃虚弱,痰饮内阻证。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膈肌痉挛,急性、慢性支气管肺炎,急性、慢性胸膜炎等。
5、半夏配茯苓半夏醒脾燥湿,使脾能运化水湿;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得以下行。
半夏与茯苓均能治湿,但半夏治湿则以燥湿为主,使湿得燥而化,而茯苓治湿则以渗利为主,使湿得渗而泄,二者相互为用,以增强治湿作用。
临床运用:贲门痉挛,幽门水肿,胃胀气,饮食积滞,急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
6、半夏配麦冬半夏燥湿醒脾,调理中气,而麦冬滋阴清热,半夏与麦冬相用,一燥一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增强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急性胃炎,支气管肺炎,卵巢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不孕症等。
7、半夏配栝楼实半夏醒脾燥湿,开胃降逆,宣畅气机;栝楼实清热化痰,行气开结,兼以润燥。
半夏燥湿受栝楼实所制约则燥湿而不助热,栝楼实受半夏所制同清热化痰开胃而不寒伤,二者相互为用,以治疗胃脘痰热证。
试述黄连半夏对药配伍作用

试述黄连-★李金莲丁舸**(江西中医药大学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医方剂数据库,提取方中含有黄连-合古代文献的相关论述、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对黄连-论,为临床运用黄连-半夏对药提供借鉴。
关键词:黄连;半夏;对药;配伍作用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对药是中药与方剂的桥梁,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的药物组合,通过2味药相对固定的配伍组合,发挥着增效减毒的作用。
而笔者通过中医方剂数据库检索出黄连-半夏对药的方剂多达600多首,现将其配伍的核心作用论述如下:1 和胃止呕《本草正义》言:“黄连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
”黄连,苦寒入胃经,长于清胃火以止呕吐;半夏性温亦入胃经,具有降逆止呕之功,如《药性论》言半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
”《日华子本草》亦言其能“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
半夏、黄连相配,温寒并用,相反相成,黄连得半夏寒凉之性大减,清热而不伤胃,半夏得黄连则降逆而不助热,两者相伍共奏和胃降逆之功,为治疗胃热呕吐常用对药。
如《温热经纬》中的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主治热气深伏之小儿呕逆,王士雄言此方“以黄连之苦寒,降诸逆冲上之火,以半夏之辛开,通格拒搏结之气。
”再如《霍乱论》中的连朴饮,《寿世保元》中的清胃保中汤,《医学启源》中的黄连半夏解毒汤等古方都配伍黄连、半夏以治疗胃热壅盛,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证。
现代临床上,也常配伍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
如赵晓丽等[1]用之治疗神经性呕吐属胃热证。
曹焕明[2]用小半夏汤加味治疗各种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呕吐,疗效确切。
2 清热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燥湿化痰除已成之痰,黄连苦寒,清中焦湿热,恢复中焦脾晕、冠心病、慢性胰腺炎等内科疾病证,只要病变证机属痰热即可,不局限于心下的病变部位。
王维[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证属痰热壅肺者,在润肺化痰的基础上配伍黄连、半夏,以使痰热分消。
3 清心安神失眠有多种病因病机,其中痰热扰心,阴阳失交,导致夜寐不安者较为常见。
论半夏安神治失眠

论半夏安神治失眠张艳【摘要】从半夏安神治失眠的作用原理、常用配伍、用法用量几方面对半夏的安神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半夏治失眠常与秫米、薏苡仁、夏枯草、夜交藤、茯苓、百合、百部配伍,一般需用30 g 以上方效,必要时可用生半夏,但用时宜先煎至少30 分钟.%Tranquilizing effects of BanXia(Pinellia ternata (Thimb.) Breit) are explored from the mechanism, common combination, usage and dose. BanXia is often combined with ShuMi, YiYiRen (Semen Coicis), XiaKuCao (Spica Prunellae), YeJiaoTeng (Tuber Fleeceflower Stem), FuLing (Poria), BaiHe (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iBu (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 when they are applied to insomnia, it works when the dose are more than 30g usually, if necessary, unprocessed BanXia could be used. When used, be cooked at least 30 minutes.【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2(025)011【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失眠;半夏;安神【作者】张艳【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1]。
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2-3],外用可消肿止痛,是治疗湿痰、寒痰证、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的常用药,今人对半夏安神之功虽较少论及,但其安神治失眠自古至今均有广泛运用,本文就半夏安神之功做一探讨。
半夏的搭配用法

半夏的搭配用法
《半夏的搭配用法》
哎呀呀,说到半夏呀,我可有一次特别的经历呢!那回我身体有点不舒服,就去找了个老中医瞧瞧。
那老中医呀,白花花的胡子,看着就很有经验的样子。
他给我开了一些含有半夏的药,还仔细地跟我讲了讲半夏的搭配用法。
他说半夏可以和陈皮搭配在一起,就像两个好朋友一样,能让药效更好呢。
还说可以和茯苓搭配,能起到一些特别的作用。
我当时就像个好奇宝宝,不停地问这问那。
回到家后,我就谨遵医嘱开始吃药。
嘿,你还别说,吃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真的感觉舒服多啦!我就想啊,这半夏还真是神奇呢。
后来呀,我对半夏就特别留意,每次看到有关于它的介绍,我都会认真去看。
我发现半夏在中医里真的有很多巧妙的搭配用法,不同的搭配能解决不同的问题。
现在啊,我对半夏可是有了更深的认识啦!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半夏的这些搭配用法,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呀!这就是我和半夏的故事,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呀!哈哈!。
半夏在不同处方中的功效

3 A R . 4 D 与发 生时间的关 系 2 例病例 中, DR 7 A 发生在 静脉 滴注 中与静脉滴注后 比例相 当 , 但不管 为静 脉滴注 中还是在 静脉滴注后 发生 , 都是在 用药后 的短时 间内发生 。 1例 在 如 4
静 脉 滴 注 中 m 现 A R的 病 例 中 就 有 1 例 在 静 滴 过 程 中 的 前 D 1
湿化痰 , 降逆 止呕 , 消痞散结… 的作用 。 然而在 临床实践 中, 半
夏通过巧 妙配伍 , 以发挥多 种作用 。 就其在代 表方 剂 中 可 兹
的 配伍 作 用 概 述 如 下 。
应用 , 尤常与生姜( 干姜) 善疗 寒饮( 之呕吐 。 太平 惠 配伍 痰) 如《 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散 , 主治外感风寒 , 内伤湿滞之恶心 呕
3 n 0mi内发生 ,而在静脉滴注后发生 的1例 中也有 1例 为用 3 2 药后 当天 发生A R, D 种种迹 象表 明 , 喜炎 平注射 液所致 A R D
为 主要 为 速 发 型 。 因此 , 床 应 用 该 药 时 , 重 点 观 察 用 药 中 临 应 及 用 药后 初 期 患 者 的临 床 反 应 。
35 A R , D 的临床表现 特点
喜 炎平 注射液引起 的A R 型 D 类
与临床表现较 为简单 , 只有变态反 应 、 肠痉挛 和神经 精神症 状3 大类 。 D A R主要 以变态 反应和肠 痉挛 为 主 ,分别 有 1例 5 ( 5 %) (07 , 5 . 和1例 4 . 6 1 %)该两类共有 2例 , 6 %。 6 占9 . 3 351变态反应 2 例A R中 , .. 7 D 变态反应 有1 例 , 5 6 包 5 占5 . %, 5
[ 图分 类 号 ]2 91 中 R 8.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姚军强【摘要】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为治痰、止呕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半夏和制半夏煎剂均有镇咳祛痰、镇吐作用,从半夏中分离出来的半夏蛋白有抗早孕作用,半夏制剂对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有显著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明显抑制红细胞的聚集、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抗心律失常、镇静催眠的作用.本文依据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将半夏在临床中的配伍运用介绍如下.【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3(026)002【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半夏;药理作用;临床配伍;阿斯匹林【作者】姚军强【作者单位】河南省建筑医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而得名。
其性味辛温,有毒,归肺、脾、胃经。
本品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善治脏腑之湿痰;为止呕之要药,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运用,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
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亦可治梅核气、痰热结胸、心下痞满等证;外用可消肿止痛,治疗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半夏块茎含挥发油等多种成分,生半夏和制半夏煎剂均有镇咳祛痰、镇吐作用,从半夏中分离出来的半夏蛋白有抗早孕作用。
生半夏的氯仿和丙酮提取物对白色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等。
古代就已经认识到其药理作用复杂,如成无己曰:“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声音。
”张元素曰:“半夏,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
多用则泻脾胃。
”充分表明了古医药学家对半夏功效的高度概括。
其药理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半夏的药理作用1.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矾半夏煎剂0.069μg/g灌胃,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或胸腔注入碘液引起的咳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与可待因同样发生于给药后30 min,药效能维持5 h以上;但镇咳作用比磷酸可待因l mg/kg灌胃的效力略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在方剂配伍中的作用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关键词】半夏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块茎,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1]的作用。
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兹就其在代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总结并阐述如下。
1 降逆止呕
半夏其性主降,《神农本草经》谓之“下气”;《别录》说其能止“呕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
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尤常与生姜配伍善疗寒饮(痰)之呕吐。
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心呕吐;《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主治痰饮犯胃之恶心呕吐;如《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呕,吐涎沫;另如《伤寒论》干姜人参半夏
丸,与干姜、人参等配伍可治中虚胃寒呕吐。
半夏与他药合理配伍,可治各种原因之呕吐:与黄连、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热犯胃,或胃热呕吐,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半夏与黄芩、黄连配伍,可治胃热呕吐,如《金匮要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栀子、黄连、芦根配伍,可治湿热霍乱之呕吐,如《霍乱论》中的连朴饮;与竹茹、竹沥、胆南星配伍,可治痰热呕吐;与人参、大枣等配伍,可治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与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可治阳明腑实之呕吐,如《伤寒论》大柴胡汤;与茯苓、橘皮、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恶阻之呕吐,如《备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汤;而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上逆之“气逆欲呕”,又可与竹叶、石膏、麦冬等相伍,清热生津,和胃止呕,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2 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善化痰消饮,适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诸证。
正如《医学启源》所载:“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
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方中以半夏与陈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之功。
《伤寒论》中治疗表寒里饮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龙汤,半夏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以温肺蠲饮,化痰止咳平喘。
然而配伍恰当,半夏可用于治疗多种痰证咳嗽,配胆南星、黄芩、瓜蒌仁可治热痰咳嗽,如《医方考》中的清气化痰丸;配茯苓、枳实、天南星等治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喘急咳嗽,如《严氏济生方》导痰汤。
3 消痞除满
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痞满窒塞不舒的病症,常因邪气内陷、或湿热蕴伏、或痰热互结、或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于中而导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所致。
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
若因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阴阳失和之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一起与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
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
故成无己曰“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
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
伤寒邪气侵及少阳三焦,而致少阳经气不利,三焦气机不畅者,当治以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能疏利少阳经气,畅达三焦气机,为主药。
半夏辛温,辛散温通助柴胡以疏理气机,调畅三焦。
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其他如痰热互结之痞,可与黄连、瓜蒌配伍,如《伤寒论》之小陷胸汤;若湿热蕴伏,清浊相干之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可与厚朴、黄连、芦根、石菖蒲等相伍,如《霍乱论》之连朴饮;若属于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又可与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
4 通痹止痛
痰湿阻滞,不通则痛。
半夏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使气血调畅而疼痛自止。
正如《别录》说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2]。
《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用半夏助瓜蒌实、薤白、白酒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力,治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之胸痹证。
《伤寒论》小陷胸汤,半夏既可助瓜蒌实涤痰散结,又可与黄连辛开苦降,通畅气机,可治结胸证之心下按痛。
《伤寒论》黄连汤、大柴胡汤分
别治“腹痛呕吐”、“按之心下满痛”;以及《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络止痛之功。
5 涤痰利咽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疗“喉咽肿痛”(《神农本草经》),与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与肉桂、草乌头配伍,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如《卫生宝鉴》玉粉丸;《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鸡子清,苦酒(即醋),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绛雪园对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评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全方有利窍通声之功,而无燥津涸液之虑”[3]。
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
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6 健脾益气
半夏入脾胃二经,善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气健脾之功,如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湿健运之专药”[4]。
《主治秘要》谓半夏:“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
张仲景在黄芪建中汤方后加减运用中亦指出:“补气者加半夏三两”。
半夏若作为益气健脾来用,常与人参、甘草、大枣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中主治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之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参、大枣,既可增强全方益气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补而不滞。
又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选用“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以豁痰止呕,……,导逆而能益其气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以上二方均以半夏益气健脾之功,然细究半夏益气健脾之功,实乃燥湿也,脾喜燥恶湿,喜通恶滞,半夏辛温而燥,可燥湿运脾,行气化滞,恰投脾之所好,脾运如常,胃气自健。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