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鸡介绍
浅谈茶花鸡的养殖管理

2017年第1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64财经◎畜牧兽医1 茶花鸡简介茶花鸡在中国云南南部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混交林、次生林、灌丛、草坡、竹林等多种环境;在云南则生活于人造马尾松林、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及河谷阔叶林等;在广东和海南,它们大多栖息于海拔较低的山地丛林、橡胶园的防护林带及经济作物区地缘的灌丛之中。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为 3-5 或 6-7 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10-20只的大群。
性机警而胆小,危急时也振翅飞翔,每次飞行数十米至上百米远,落地后又继续潜逃。
晚上栖息于树上。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花、幼芽、嫩枝、幼嫩竹笋、草莓、榕果、草子、浆果和种子为食,有时也到耕地啄食谷粒,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与家鸡混群觅食。
觅食方式也和家鸡相似,用爪刨和用嘴 啄,常常边走边觅食,尤其早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
除植物性食物外,原鸡也吃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2 种公鸡的饲养管理2.1 小公鸡的选择 2.1.1 初选种雏鸡选留那些活泼健壮的,数量为选留母雏数的17%一20%。
2.1.2 筛选6—7周龄时,选择种公鸡的体重与其后代仔鸡的体重呈高度正相关。
,首先将那些鹦鹉嘴、歪颈、弓背、瘸腿、瞎眼等外貌不合格和体重小的淘汰,然后按体重大小,并结合胸、肌肉、大腿等的发育情况进行选留,将外貌合格、体重较大的公鸡,按母鸡选留数的12%一13%选留下来,其余淘汰(转为肉用仔鸡)。
2.1.3 精选转入种鸡舍时的选择。
这次淘汰数很少,只淘汰那些外貌明显不合格,如发育差、畸形和因断喙过多而喙过短的鸡。
公鸡按母鸡选留数的11%一12%留下。
2.2 温度、湿度、光照成年公鸡舍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55%左右的环境中较为合适;光照时间为16h ,强度为10Lx 。
2.3 断喙人工授精用的公鸡要断喙;自然交配用的公鸡不能断喙,但要断趾,以免配种时抓伤母鸡。
茶花鸡饲养技术是什么

茶花鸡饲养技术是什么一、西双版纳茶花鸡的特性作为家鸡的起源鸡种,茶花鸡具有以下特点及特性:(1)适应性强。
(2)有杂食性、耐粗饲、群居性等习性,非常适应单户散养和规模化饲养。
(3)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4)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
二、茶花鸡雏鸡规模化养殖饲养管理1.育雏期(出壳35~40日龄):营养要求:根据培育的茶花鸡属半野生鸡的生长特点,原则上以本地饲料为主,结合科学饲养,育雏阶段投全价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的直径在0.3厘米左右,育雏期的饲料是将颗粒饲料再进行破碎,使其成为便于雏鸡采食的细小破碎料。
2.雏鸡饲养方式:有平养(地养及高床平养)和笼养两种。
在西双版纳多数地区5~9月为雨季,以提倡多层立体笼养(立体式网床)为好。
平养育雏是利用地面或搭架平养,在地面铺切碎的稻草、糠皮、锯木屑、干树叶或选用网眼适中的铁丝网、塑料网、木条搭架高床平养。
3.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为雏鸡营造最好的环境条件,保证温度、湿度、通风、照明、饲养密度适当。
经常观察雏鸡的精神状态、食欲、活动及粪便等情况,对病、弱鸡及时隔离观察、治疗,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预防或治疗鸡病时尽量采用中草药制剂与微生态制剂。
要求做到(1)适宜的环境温度与湿度;(2)补充光照;(3)开食开饮;(4)适时分群;(5)放牧;(6)放牧场地围栏。
三、茶花鸡育成期及育肥期的饲养管理1.育成期及育肥期(40~180日龄)营养要求:此阶段饲料可自己配制,补充野外自由觅食不足部分。
饲料配方玉米9.5%、稻谷8.2%、麸或小麦8%,薯类7.5%,豆粕9%、进口鱼粉7%(在出笼前15~20天内的饲料中禁止加鱼粉)、贝壳粉1.3%、多维25克,微量元素40克,同时添加糠麸、秕谷、青绿饲料,其中玉米、小麦可以经发芽饲喂。
可投喂人工繁殖的蚯蚓、蝇蛆、虫子等动物性食物,增加蛋白质营养,保持原鸡的原汁原味。
2.饲养方式:主要采取放牧饲养。
每天早中晚三餐投喂稻谷、玉米等谷物饲料,加以菜叶、牧草等青绿饲料。
茶花鸡

茶花鸡茶花鸡即原鸡,个体非常漂亮,是家鸡的野生祖先。
基本上处于野生状态,我国主要产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红河、文山四个自治州和临沧、思茅两地区。
原鸡是一种热带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热带雨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竹林,以及林缘灌丛、稀树草坡等各类生境中,有时甚至出现在村落附近的耕地上。
特别喜欢在灌丛间活动。
在中国云南南部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混交林、次生林、灌丛、草坡、竹林等多种环境;在广西则生活于人造马尾松林、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及河谷阔叶林等;在广东和海南,它们大多栖息于海拔较低的山地丛林、橡胶园的防护林带及经济作物区地缘的灌丛之中。
雄鸡上体具金属光泽的金黄、橙黄或橙红色,并具褐色羽干纹。
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且大而显著。
雌鸡上体大部黑褐色,上背黄色具黑纹,胸部棕色,往后渐变为棕灰色。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
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竹、树叶、各种野花瓣为食,也吃白蚁、白蚁卵、蠕虫、幼蛾等。
雄鸡独处,或与众雌鸡配偶,或其他雄鸡群栖。
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
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次大陆北部、东北部及东部,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爪哇。
引种至其他地区。
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茶花鸡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为3-5只或6-7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10-20中的大群。
性机警而胆小,看见人或听见声响便迅速钻入林中或灌丛中逃跑,危急时也振翅飞翔,每次飞行数十米至上百米远,落地后又继续潜逃。
晚上栖息于树上。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花、幼芽、嫩枝、幼嫩竹笋、草莓、榕果、草子、浆果和种子为食,有时也到耕地啄食谷粒,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与家鸡混群觅食。
觅食方式也和家鸡相似,用爪刨和用嘴啄,常常边走边觅食,尤其早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
除植物性食物外,原鸡也吃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茶花鸡

茶花鸡(一)产地和分布茶花鸡是云南沿西部、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边境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数量多的小型鸡种,因其啼声似"茶花两朵",故名茶花鸡。
主要产于德宏、西双版纳、红河和文山四个自治州和临沧、思茅两个地区的盈江、潞西、耿马、沧源、双江、澜沧、西盟、景洪、勐腊、勐海、河口、富宁等县。
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和思茅两地区资料,茶花鸡约有66万余只。
(二)品种形成云南南部边境属热带、亚热带地区,海拔一般均在1000m以下。
年平均气温为18.4--22.3℃,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1800mm,相对湿度为79-85%,全年无霜或只有较短霜期。
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作物大多一年三熟,以水稻、早稻为主,并有玉米、大豆、花生等。
天然的饲料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为茶花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产区为边境地区,蕴藏有丰富的原始森林,林中分布有野鸡,经我国动物科学工作者鉴定为红色原鸡。
每当作物收获季节,红色原鸡常成群至村寨附近与家鸡混群觅食田中遗谷等,有的还与家鸡同栖息、打斗,有的公原鸡与家母鸡交配。
因红色原鸡公禽啼声、外貌与茶花鸡相似,故当地群众称红色原鸡为·野茶花鸡"。
产区为多民族聚集区,有傣、低、援尼、拉祜、基诺等民族,喜追山打猎,有的将捕捉到的羽毛美丽、习性好斗的红色原鸡小公鸡加以驯养,供观赏或斗鸡取乐;有的在原鸡交配季节,常用驯养的小公鸡或杂交后代,以诱捕原鸡。
原鸡和家鸡杂交的后代公鸡,其啼声亦很?quot;茶花两朵",羽毛美丽,有繁殖能力,亦为群众喜爱。
茶花鸡体型小,体重轻,骨细嫩,少数民族妇女产期喜吃末开产的仔母鸡,连骨剁碎吃,认为可滋补人体,增加奶汁。
又有以'鸡肉稀饭"招待至亲好友的习惯,因而群众常大量饲养茶花鸡。
该鸡饲养管理粗放,对不满1月龄的雏鸡只需稍加照顾,一般让鸡散放在田边地角、村寨附近,稍加补饲。
中国最好的土鸡品种

中国最好的土鸡品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土鸡的消费量在不断增大,养土鸡的场(户)也越来越多。
为了让更多的养殖场(户)了解我国好的地方鸡品种,特收集、编辑、整理了这份资料,希望大家能喜欢。
1.鹿苑鸡鹿苑鸡产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镇。
以鹿苑、塘桥、妙桥和乘航等乡为中心产区,属肉用型品种。
该地是鱼米之乡,主产区饲养量达15万余只。
贡品供皇室享用,并作为常熟四大特产之一。
常熟等地制作的叫化鸡以它做原料,保持了香酥、鲜嫩等特点。
鹿苑鸡体型高大、身躯结实、胸部较深、背部平直,全身羽毛黄色、紧贴身体,主翼羽、尾羽和颈羽有黑色斑纹。
公鸡羽毛色彩较浓,梳羽、蓑羽和小镰羽呈金黄色,大镰羽呈黑色并富光泽,胫、趾为黄色。
成年公鸡体重3.1千克,母鸡2.4千克。
1980年观测90日龄公母鸡活重分别为1475.2克、1201.7克。
半净膛屠宰率3月龄公母鸡分别为84.94%和82.6%。
199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经选育后,70日龄活重鹿苑1系和2系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1203.6克、1213.4克。
屠体美观,皮肤黄色,皮下脂肪丰富,肉味浓郁。
母鸡开产日龄180天,开产体重2000克,年产蛋平均144.72个,蛋重55克。
公母鸡性别比例为1∶15,种蛋受精率94.3%,受精蛋孵化率87.23%,经选育后受精率略有下降。
30日龄育雏成活率97%以上。
2.丝羽乌骨鸡丝羽乌骨鸡以其体躯披有白色的丝状羽,皮肤、肌肉及骨膜皆为乌(黑)色而得名。
原产我国,主要产区以江西省泰和县和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和闽南沿海等县较为集中。
它在国际上被承认为标准品种,称丝羽鸡,日本称乌骨鸡。
在国内则随不同产区而冠以别名,如江西称泰和鸡、武山鸡,福建称白绒鸡,两广称竹丝鸡等。
丝羽乌骨鸡由于体型外貌独特,曾在1915年送往巴拿马万国博物展览会展出,从此誉满全球,世界各地动物园多用做鸡种。
丝羽乌骨鸡在国际标准品种中列入观赏鸡。
头小、颈短、脚矮、体小轻盈,具有十全特征,即桑葚冠、缨头(凤头)、绿耳(蓝耳)、胡须、丝羽、五爪、毛脚(胫羽,白羽)、乌皮、乌肉和乌骨。
魔鸡哈扎!

魔鸡哈扎!作者:沈石溪来源:《小火炬·阅读作文》2016年第07期自古以来,西双版纳村村寨寨就流行斗鸡。
滇南一带的家鸡,长翎高冠,叫起来像“茶花两朵——茶花两朵——”,因此也叫茶花鸡,和山上野生的原鸡在形体、羽色和习性上相差无几,据专家考证,茶花鸡是由原鸡直接引种的,且驯化的时间不长。
或许就因为这个原因,茶花鸡公鸡体态矫健,尖爪利喙,野性十足,特别善斗。
农闲时候,或逢年过节,寨子里就会举行斗鸡擂台赛,在平坦的打谷场上围出一块空地,两只鸡武士放入场中,互相撕咬,男女老少围在四周兴致勃勃地观看,喝彩、助威、叹息、骂街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猎人,没有一只善斗的鸡,就像女人脖子上没挂项链一样,是很丢脸的事。
我在曼广弄寨子插队时,很想有一只斗鸡,但职业斗鸡价格昂贵,我无力问津。
后来有一次,我孵了一窝二十几只鸡雏,发现其中有一只小公鸡在吃食时特别霸道,总是凶猛地用嘴喙将其他小鸡驱逐开,独霸食盆。
我觉得这是斗鸡的好苗子,就把它与其他鸡雏隔离开,单独饲养。
我给它起名哈扎,傣语里是魔王的意思。
我每天捉蜈蚣或蝎子给它吃,有时捉不到蜈蚣或蝎子,就把青蛙剪碎了,在辣椒面里滚一滚再喂它,据说用这样的食谱喂出来的斗鸡,脾性暴烈,英勇无畏。
我把它囚禁在远离鸡窝的柴堆旁的一只大竹笼里,从不让它与别的鸡厮混在一起,据说这样能塑造出斗鸡孤傲乖戾的性情,斗风炽烈,冷酷无情,不会有任何恻隐之心。
皇天不负苦心人,半年后,哈扎果然出息成上品斗鸡,紫红的鸡冠高耸在头顶,像戴了一顶皇冠,琥珀色的嘴喙弯得像老鹰嘴,硬得能啄碎石头,脚杆乌黑,爪长而尖,踩在湿地上,一步一个深深的梅花印,一发怒,脖颈上的羽毛便朝两边张开来,活像眼镜蛇的脖子,背上和翼上的羽毛五彩缤纷,浓缩了世界上最华贵的色彩,尾翎呈宝石蓝,像旗帜似的翘向天空。
它不仅模样威武漂亮,在擂台上表现尤其出色。
第一次出场,它就把村长家那只蝉联了三年鸡王桂冠的黑公鸡打得趴在地上站不起来,后来又抱到邻近村寨去斗,赶了十几个场子,所向披靡。
茶花鸡

我场饲养的茶花鸡为天然放养,以五谷杂粮,野草,蚁类,昆虫为食。
饲养出来的茶花鸡羽毛亮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是中老年人,小孩,孕妇的高级滋补膳食原料。
茶花鸡的营养:“茶花鸡集观赏、美食、滋补于一身,野味浓,营养丰富,其肉质结实爽滑,美味可口,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10 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
茶花鸡的营养成分与家养鸡相仿,但蛋白质含量很高,而且都是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远远低于家养鸡。
此外,茶花鸡钙、磷、铁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也均比家养动物高。
二、营养价值茶花鸡肉不仅味道鲜美,肉质结实,清香,肉细嫩,品质纯正,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和维生素A、C、E、K及核黄素、硫胺素等多种维生素。
具有补肝益肾、强筋壮骨、清虚热的功效,被称为“能量之源”。
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妇女产期多吃未开产的仔茶花鸡,并连骨剁碎吃,能够滋补强壮,增加奶汁。
成年体重与产肉性能公鸡平均1190克,母鸡平均1000克。
180日龄半净膛屠宰率:公鸡为75.6%,母鸡为75.6%;全净膛屠宰率:公鸡为70.4%,母鸡为70.1%。
2 繁殖性能茶花鸡开产日龄140~160天,年产蛋数70~130个,平均开产蛋重26.5克,平均蛋重37~41克,种蛋受精率84%~88%,受精蛋孵化率84%~92%,就巢性强,每次就巢20天左右,就巢率60%.主要产地及生态条件茶花鸡主要产区在云南省的盈江、潞西、耿马、沧源、双江、澜沧、西盟、景洪、勐腊、渤海、河口、富宁等县。
茶花鸡产区位于云南边境属热带、亚热带地区。
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在18.4-22.3℃,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050-1800毫米,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农作物一年三熟,以水稻为主,物产丰富,天然的饲料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为茶花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形成简史产区地处云南边境,有丰富的原始森林,林中分布有野鸡——红色原鸡。
茶花鸡

茶花鸡茶花鸡俗称原鸡、红原鸡、野鸡、烛夜,因雄鸡啼声似“茶花两朵”,故名茶花鸡,傣族居民称之为“盖则傣”,闻名于中国西南地区,产于西双版纳周边地区的深山老林。
由野生红色原鸡经长期驯化选育而成,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原始鸡种。
茶花鸡形态特征茶花鸡体型较小,近似船形,性情活泼,好斗性强。
头部清秀,多为平头,也有少数为凤头。
翅羽略下垂。
喙呈黑色,少数黑中带黄色。
单冠,少数为豆冠,呈红色。
肉髯呈红色。
虹彩黄色居多,少数呈褐色或灰色。
皮肤多呈白色,少数为浅黄色。
胫呈黑色,少数黑中带黄色。
公鸡羽毛除翼羽、尾羽、镰羽为黑色或黑色镶边外,其余呈红色;颈羽、鞍羽有鲜艳光泽。
尾羽特别发达,大镰羽、小镰羽有墨绿色彩。
母鸡羽毛以黄麻色、棕色、黑麻色、灰麻色、酱麻色为主,少数为纯白、纯黑和杂花色。
雏鸡绒毛以褐色居多,灰褐色、黄灰色、白色次之,腹部绒羽为浅黄色,头部至尾部有深褐色条纹。
茶花鸡产地和分布茶花鸡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中国南部,如:广西、海南岛的热带常绿带灌丛及次生林,还有西南省的西双版纳原始丛林中。
云南南部边境属热带、亚热带地区,海拔一般均在1000米以下。
年平均气温为18.4~22.3℃,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1800毫米,相对湿度为79~85%,全年无霜或只有较短霜期。
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作物大多一年三熟,以水稻、早稻为主,并有玉米、大豆、花生等。
天然的饲料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为茶花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茶花鸡生产性能肉用性能在舍饲条件下,13周龄茶花鸡平均体重公鸡为1050g、母鸡为910g。
繁殖性能茶花鸡140~16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70~130个,开产蛋重26.5g,蛋重37~419。
种蛋受精率84%~88%,受精蛋孵化率84%~92%。
母鸡就巢性强,每次就巢20天左右,就巢率60%。
茶花鸡养殖技术育雏期的饲养管理:⑴温度:1—2日龄适宜温度在32℃,以后每天降0.5℃,直至21日龄达到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花鸡
茶花鸡图片
茶花鸡介绍
品种介绍:茶花鸡个体寻常略大,是家鸡的野生祖先。
雄鸟上体具金属光泽的金黄、橙黄或橙红色,并具褐色羽干纹。
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且大而显著。
雌鸟上体大部黑褐色,上背黄色具黑纹,胸部棕色,往后渐变为棕灰色。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
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竹、树叶、各种野花瓣为食,也吃白蚁、白蚁卵、蠕虫、幼蛾等。
雄鸟独处,或与众雌鸟配偶,或其他雄鸟群栖。
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
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次大陆北部、东北部及东部,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爪哇。
引种至其他地区。
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生活习性:原鸡是喜欢结群生活的鸟类,除繁殖期外,大多结成7~8只以上的群体,最多可达20多只。
性情机警,受惊后便迅速奔入树林、灌丛中,或飞到山坡之下。
夜间栖息于树上,清晨即下到地面活动。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花、幼芽、嫩枝、幼嫩竹笋、草莓、榕果、草子、浆果和种子为食,有时也到耕地啄食谷粒,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与家鸡混群觅食。
觅食方式也和家鸡相似,用爪刨和用嘴啄,常常边走边觅食,尤其早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
除植物性食物外,原鸡也吃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国内分布:分布于云南的潞西、永德、镇康、耿马、双江、西盟、景洪、勐海、勐腊、思茅、
景东、绿春、金平、河口与富宁,广西的靖西、百色、那坡、巴马、崇左、龙州、宁明、凭祥、大新、天等、防城、上思、武鸣、邕宁、上林、膝县、岑溪、马山、田林以及博白、红水河等地,广东的徐闻,海南的霸王岭、吊罗山、文昌、琼海、白沙、万宁、乐东、琼中、鹦哥岭、尖峰岭、东方、保亭和陵水,均为留鸟。
国内分布:繁殖期2~5月。
进入繁殖期后雄鸟叫声频繁,常常发出近似‘遏遏-遏遏’的啼叫,其声有似‘茶花两朵’,故中国云南许多地方称原鸡为茶花鸡。
主要营巢于林下灌木发达、干扰较小的茂密森林中,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树林内营巢的。
巢多置于树脚旁边或灌丛与草丛中地上,巢甚简陋,通常为地面的一小凹坑,或由亲鸟在地面稍微挖掘一浅坑,内再垫以树叶和羽毛即成,有时直接产卵于灌丛中地上。
每窝产卵6-8枚,偶尔少至4枚和多至12枚。
卵浅棕白色或土黄色、光滑无斑,椭圆形,大小为42-48mm×31-36mm。
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卵化期19-21天。
雏鸟早成性,孵出不久即能随雌鸟活动。
饲养建议:该鸡采食量较少,有着天生非常强厚的适应能力,能很快的适应我国各地的环境及季节气温,且种蛋受精率成活率高达90%-95%,回报利润相比一般的家鸡较为理想,缺点市场销价,对市场营销和批发要求较高,因而有销路条件的养鸡户可以考虑饲养。
种蛋饲养:种鸡必须选择个体健康、品种特别突出、体形强健的鸡只,并在百日龄后限量饲喂,每天用粗蛋白含量13%的鸡料只喂一次,至5月龄进入产蛋期时逐步改用种鸡料投喂,让其自由采食,每隔3天添加适量的蛋鸡多维,服用3天,另添加氯化胆硷、矿物质等,多喂青饲料。
调整密度为5~7只/平方米,公母比例1:6~8,并逐步补充人工光照,每周增加半小时,直到光照时数为16~1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