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1500字_1

合集下载

围城的读后感1500字范文(精选12篇)

围城的读后感1500字范文(精选12篇)

围城的读后感1500字范文(精选12篇)围城的读后感1500字范文(精选12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城的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的读后感1500字篇1炼狱的可怕,也许《神曲》中以说得很清楚了。

而围城中的炼狱可又是一番别样的滋味。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有,这一点一滴的不如意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围城中——那没有完美的梦,只有孤寂的苦的城堡。

在城里,每个人都活得很累。

每天都在为了恋爱、生活、政治观念、婚姻、工作、人际关系的琐事忙个不停,致使追求浪漫的人如春日里的蒂花渐渐在秋风里飘落,凋谢。

在城里,人们就像是被包围着似得不能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努力奋斗,包括恋爱、婚姻、事业等。

如书中的,方鸿渐在追求唐小姐的事被苏小姐得知后,在中间说尽方鸿渐的缺点,暴露他的学位是假的给唐小姐听致使唐小姐误会鸿渐对他的感情是假的,说鸿渐是感情的“骗子”,是两人之接下来的擦肩而过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感情的失意使鸿渐苏醒了对事业的追求,于是决定远足去内地教书参与政治。

在城里,有些事是真的有些事是假的。

鸿渐有心办假学位却无心去用,这使他不能当个像样的教授,对于通往政界的路又窄了许多。

书中的大学就像一个小政治园,布满了人与人的勾心斗角,职位上的你争我抢,所有凸现出了不正当的手段,便是方鸿渐走向教学末路的原因。

在政治的方向上,方鸿渐没有船舵,在风雨的吹罚中他漂流到了又一片围城中。

那座城是五彩的,不一样的人又不一样的色彩,有的是灰色、有的是红色……,那边是婚姻的城堡。

不幸的方鸿渐在百般挑剔中选了柔嘉,本想回上海后能过着平淡的生活,但事实违人愿。

在回程一路颠簸后未来得及喘息的两人开始了没有硝烟的战争……回家的不愉快、柔嘉的任性、姑妈的馊主意、方鸿渐的大丈夫气,使原本平静下来的生活又有了火药的气味,在缓缓中燃烧燃烧。

《围城》读后感1500字经典

《围城》读后感1500字经典

《围城》读后感1500字「经典」《围城》读后感1500字【一】婚姻就像一个金漆的鸟笼,外面的鸟儿想进去,里面的鸟儿想出来——题记优异易夭折,平庸能长寿。

爱情何尝不是如此?当我看到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亲的时候,我便想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柏拉图向老师请教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就叫柏拉图去麦田里捡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只能捡一棵,而且要不回头地走。

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就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柏拉图解释说:自己在麦田看到很多又大又好的麦穗,而他以为后面还会遇到更大更好的麦穗,所以直到走出麦田也没捡一棵麦穗。

苏格拉底告诉柏拉图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松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松树,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松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但是觉得适合做圣诞树,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婚姻”。

虽然它不是最高最绿的,但它做圣诞树蛮合适的,这就够了。

看完钱钟书的《围城》冲淡了内心的很多幻想和憧憬,爱情和婚姻很多时候不能融为一体。

故事大概就分成两部分去讲,前一部分讲爱情,后一部分讲婚姻。

苏文纨和唐晓芙的出场,就犹如被海风吹动的海水,波涛四起,激情满满,方鸿渐在爱与被爱中难以取舍。

爱情终究会枯萎,无论何种原因分离亦或是若干年后化为亲情,最终不会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爱情。

激情过后沉淀下的便是厚实的亲情,一份相依相偎的感情,就像左手和右手。

相反孙柔嘉的出场没有苏、唐二人的起眼,打个比方,比如甲乙两人并肩而行然后丙也跟上步伐同行可却无人发现更无人在意,孙姑娘就是以这种分量出场却也是最后婚姻的女主人。

方鸿渐对孙柔嘉的感情不像对唐晓芙那么的痴心、激烈甚至神魂颠倒,他们从相遇、相识、相知、相交一切的过程都很平淡偶尔会泛起涟漪。

《围城》读书心得1500字(优秀八篇)

《围城》读书心得1500字(优秀八篇)

《围城》读书心得1500字(优秀八篇)《围城》读书心得1500字篇一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话,恰如其分的反映《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乃至当今社会人类的婚姻,这话是这样的: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

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

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

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

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方宏渐,有一种见到美女就啥都望了的混小子,但,他也有好的方面,例如:语气诙谐且具有讽刺。

钱钟书老前辈的这本书就恰好的影射旧时中国有关,杨降就说过“钟书的《围城》就与他自己挂钩……”在这部书中,钱老的这本以“优美”的讽刺手法,照亮一代或数代中国人。

对于书中的某些场景和表现手法更是深有体会。

凡是读过《围城》的人,都会对文中作者那生动有趣的讽刺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唐晓芙外,剩下的人都可怜的被钱钟书那深厚的讽刺功力折磨了一番。

其中,较有意思的就要当数范小姐了。

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正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虚,还在背后怀疑孙柔嘉,假得不得了。

汪处厚夫妇请吃饭,她五点钟才过就到汪家,还说不好意思,她自己比谁都急,把自己涂得花枝招展的,想尽可能地吸引赵辛楣的注意。

见过辛楣以后,正像文中所说那样“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

而且,范小姐像夫唱妇随似的赵辛楣说这闷,范小姐就说:“可不是吗?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

”赵信没有说他崇拜草鱼,范小姐又抢着说:“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

”在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

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辛楣陪她回汪家去取,使范小姐的性格跃然纸上,十分有趣。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1500字(优秀范文六篇)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1500字(优秀范文六篇)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1500字(优秀范文六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钱钟书《围城》读后感1500字(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钱钟书《围城》读后感1500字(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钱钟书《围城》读后感1500字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

它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经典名著之一。

当我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仿佛像品茗一样,越品越有味道。

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讽刺批判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部著作,令过来人的低徊低叹,令少不更事的人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诉说着人生百态的笑面悲剧。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为什么作者会给这本书命名为《围城》?作者又想传递什么样的思想主题给读者?围城里的人们又是以何种态度生活着。

读了这部作品后才知道,“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婚姻也好,事业也罢,每个人的一生都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自己找一个“牢笼”把自己关起来。

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地重复并乐此不疲。

爱情是让我们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情感,并为我们留下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它留给我们的或喜或悲,我们都无法逃脱。

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在三闾大学就读期间,他认为这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无不让人感到压抑。

然而,小说如此,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

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围城》读后感(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信任大家都有许多值得共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围城》读后感1大约花了20多天时间,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

书中以洞达世事的睿智,对社会人情世态,特别是四十年月的学问份子众生相进行了深刻的描写。

揭露了教育界的倾轧、虚伪、堕落。

方鸿渐对苏文纨、唐晓芙的追求,与孙柔嘉的婚姻生活,则表现了他的庸俗、脆弱、虚荣,从而折射了学问份子人格上的弱点。

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精炼、幽默,时常使我禁不住发笑,宛如×××〔姐姐〕从前同我说的一样。

只是这本《围城》是从杨杰〔表弟〕处借来的盗版本,错字、增字比比皆是,还有不少空白页,好像是嫌纸张太多了,由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附录,25页只剩下9页,明显是漏印了。

当时没说的是:等结婚成家之后重读,兴许有更直接的体味。

但是,6年过去了,始终没有这种机会。

《围城》读后感2又读,感觉很不同,特别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念的正面形象。

相对几乎全部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抱负。

在里,身逢乱世的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学问份子为主的仆人公,活在自己的围城里,面对着转瞬即逝的财宝、事业和爱情,经受着人生的幻灭,电光石火的奇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乱世,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固然,钱钟书之写,对于战斗只是点到为止,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在战斗中悄然而逝,他们依旧以一种常态生存,战斗对于他们仅是一种不和谐音,一种避重就轻的背景音乐。

无论是在战斗年月还是在和寻常期,总有一些东西会深留在人心中,吹尽黄沙始见金,那些人性的美妙,人格的魅力,对于生活的挚爱,是怎样的围城都不能围困,多久的历史都不会冲淡的。

最新围城阅读心得1500字(6篇)

最新围城阅读心得1500字(6篇)

最新围城阅读心得1500字(6篇)围城阅读心得1500字篇一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

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生处境实质上的尴尬与窘迫,人对此的浑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虽有所知却也无奈,偶尔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于此有深刻的洞察,调即触到痛处又有某中宽容理解,如果读进去的话-----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讪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家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小说中三闾大学的学生不好对付,方鸿渐省悟天下古往今来的这个瞧不起那个,“没有学生要瞧不起想生时那样利害”,“眼光准确的可怕”,赞美未必尽然,但毁骂“简直至公至确,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毫无上诉重审的余地”。

《围城》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

《围城》的魅力是双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现出来的,一是作家展现出自身的。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人性洞察,在于对此富有个性的智慧传达。

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决不滥情。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说到幽默,自然是这部小说的显着特色和最迷人之处。

它来自洞见、智慧、学识、才华,以及一种观赏的情趣,处处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观火的人性中的确存在的可笑之处开开玩笑。

小说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饭斗嘴、争风吃醋,调意味是最浓了;而当我们看到三闾大学,辛辣的讽刺味则突出些;小说后半,芳鸿渐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气也就减了,更多的是谋生艰难。

读了这本《围城》,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戏剧色彩。

围城阅读心得1500字篇二昨天便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很难想象这本书是在1944开始编写的。

放在现在也并不觉得过时。

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战乱的中国,我甚至在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千万个画面。

《围城》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

《围城》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

《围城》范文(通用14篇)《围城》范文1 一直以来很想拜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苦与没有时间,寒假期间,终于花上时间,认认真真地把这书看完了。

我总以为这类大师级人物的书,应该是很有深度的。

但看完之后,总觉得有些闷,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滋味。

并且夹杂着些许的无奈。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对钱先生这本书这样的一段评价,大意是书中某些场景,某些对话,是你非得深思之后才能忍俊不禁了。

对当时这个社会的深入讥讽,我想假如在古代,钱先生一定是位两袖清风,脱离世俗的文人。

书中令我忍俊不禁的地方实在是太多,我就举一个例子吧。

这个场景是描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更是把两位的表情描写的唯妙唯肖,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

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去读一下的书,书中对真实社会的描写实在恰当。

也反响了人们对真实社会的无奈。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恐怕是最能形容这本书的句子了吧。

《围城》范文2 围城,围住的不仅仅是城。

——题记方渐鸿,无疑是个充满挖苦的人物。

出国留学,却只能买文凭混日子;因为一个,失去自己一生的挚爱,甚至与那个深爱自己的苏小姐也不了了之。

故事似乎永远在向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开展。

细细品读,才顿然觉察他最大的挖苦莫过于那种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

他仿佛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甚至似乎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终究想要什么。

以致于在文章的开头是孤身一人,结尾时仍就是形单影只。

那种戏剧化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那么方鸿渐呢?他在寻找精神寄托,可每当找到归宿后,却又认为就是一种变相的束缚。

在城外时不断寻找可以入城的路,却在入城后又思念城外的天空。

围城读后感1500字(精选23篇)

围城读后感1500字(精选23篇)

围城读后感1500字(精选23篇)围城读后感1500字(精选2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围城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围城读后感1500字篇1说到《围城》,看过的朋友第一反映,就会联想到封面的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话之所以成为这本书的封面,是因为在它内涵的道理。

而这句话,就是这本书的主意精所在。

“逃”和“冲”这两个字,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生活……相信很多人最初都跟我一样,在看到前100页的时候,感觉看不懂,用了很多好像、好比、活像这样比喻的词和句子,看起来很累,没多大兴趣,不明白这本书怎么就值得很多人的推荐。

带着好奇,带着一些推荐人的读后感,即使有种被剧透的感觉,但我相信,每个人对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自己对故事、情节、对话、语气等等所感觉出来是不一样的,所表达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带着自我,就看到了大结局,结果发现后面的情节,后面的一些话,真的很应景、很精彩。

初看时,只是停留在封面的表面,再看时,似乎懂得。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介绍和读后感……生活,就像围城,像方鸿渐那样,都是城中人。

方鸿渐缺乏信念,随波逐流,工作也好,爱情也罢,都不如愿。

他了解自己,却又无法直面自己。

方鸿渐一生中邂逅了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

当读到方鸿渐和孙柔嘉仓促订婚时,我才明白:如果说鲍小姐是当初不顾一切任性冲动爱上的初恋;苏文纨就是暗恋自己却又不得的人;那么唐晓芙则是理想型,是内心真正所爱;孙柔嘉便是最后将将就就匆忙结成的伴侣。

不禁唏嘘:人呐,历经太多,最终拜下阵来,不知道爱是什么了。

曾经,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爱苏文纨,不爱她的孤傲,不爱她的偏执,不爱她故耍心计,她的一切,都不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读后感1500字
读《围城》有感
《围城》这本书初中就有读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忘了大致的内容,趁着国庆假期期间,我又拿起了这本书,细细的重温当时的回忆,让我对这本书又有了新的看法。

《围城》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描写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知识分子,如空虚的赵幸楣,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心计很重的孙柔嘉,虚伪的李梅亭。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在看似讽刺的语言中,却又述说着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凄凉。

[2]
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钱钟书先生很具有观察能力,把每个人都写得那么真实,真实的令人咬牙切齿。

尤其是当读到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在学校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坏主意的时候,我简直要读不下去了。

读完了之后,我也突然觉得他这个人很讨厌,整本书没有哪一个地方没有耍讽刺的。

让我觉得这个社会真肮脏,可社会虽然肮脏也没有这么肮脏,情人间的暧昧;情敌间的仇视;同事间的互相欺骗;夫妻间的复杂心理等,作者把这个世界写得好丑恶。

[2]
我想,钱钟书一定是个“愤青”,所以他才会那么看不惯这个社会。

可当我再回过头来细想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何尝不是这样?面对社会的压抑文人墨客们拿起自己的笔写下这种令人“徘徊的忧伤”,一种真实的写实[2]
看围城,虽然已看过一遍。

但是当你读第一遍时就不会觉得陌生,而是有一种身临其近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若影若现。

使你对它不再陌生。

[2]
另一方面,也正是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功底非常深厚,才能把人物写的非常真实,令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丑恶的人物性格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例如方鸿渐在留学期间,不学无术,最后无耻的买了一张假文凭来充数,好回国找个工作混饭吃。

这不正是像当今的社会风气一样的吗?如今也有很多人用假文凭来谋取利益。

《围城》里面的人物个个都表现出一定的缺点,这也正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啊!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我个人认为是最富有精华的一部小说。

钱先生所用的比喻非常精妙,有一种很好的表达效果,让人觉得酣畅淋漓!我觉得:那个时代的语言,要远远比我们现在的语言智慧的多。

看了很多遍下来,而且是拿起书来随便看上一章,讥讽、嘲弄之意在比喻之中传达得淋漓尽致。

那是韩寒《三重门》远远比不上的。

[2]
《围城》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赵辛楣这个人物——知世事却不世故,智慧又不算计,处世灵活却够不上圆滑。

[2]
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

总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

“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书中的人物也只能城外看着城里生活,城里看着城外生活了,却让读者看尽城里城外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2]
[2]
从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哲理。

这些意思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去感悟。

[2]
最后,文章的结尾也让我记忆深刻,意味深长。

让人回味无穷,让大家来看看吧。

[2]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

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佳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