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中国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国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2.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1 中国绘画艺术2.2 中国音乐艺术2.3 中国舞蹈艺术2.4 中国戏曲艺术3.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1 春节3.2 清明节3.3 端午节3.4 中秋节3.5 元宵节等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论语》4.2 《道德经》4.3 《红楼梦》4.4 《诗经》等5. 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多样性 5.1 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5.2 西南地区的文化5.3 西北地区的文化5.4 南部地区的文化5.5 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异等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2. 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传承现状。

4. 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展示作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评价、实践表现等。

结语:中国文化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 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0231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是普通高校的人文类选修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注意对有关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影响力和富于包容性,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强调人格,主张为国尽忠、自强不息这条主线展开讲述,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品格高尚、勇于进取、为国贡献的人。

3.注意与西方文明进行比较,在相互比较中突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要。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将系统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若干知识块,并与相应的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大致了解,从而喜欢中国文化,并有能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

了解文化差异,可以对社会流行的各种文化现象有起码的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习的文化素质。

最新评析《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意义讲课教案

最新评析《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意义讲课教案

评析《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何谓文化,不少社会家、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给它下了一个笼统定义,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沉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上述所说的话,莫非也就说出一句话,文化就是一种习惯,人们创造的历史产物。

例如:你吃饭时用筷子吃饭,喜欢用茶壶喝茶,还有少数民族喜欢马上生活而中原民族生是农耕生活方式,简而言之,这就是文化。

接下来为大家评析一下《红楼梦》的文化意义。

曹雪芹是一位小说家,但读《红楼梦》时我们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品味艺术,聆听诗的化境,在欣赏和品味之后会上升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因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从这句话可以说明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因当时文化背景,和思想的约束,(例如文字狱等)要想解其中之味,需细心猜摸才能了解其中之含义。

接下来,雪芹又告诉我们一句话,本书只是“大旨谈情”难道曹雪芹用血和泪写了十年的时间就只是要传写儿女情长闺房秘事,他通过“情”是向我们表达什么等等问题须细心品味,去深入了解这个沉封已久的“情”字。

雪芹述写《红楼梦》所引发的思考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新解读。

《红楼梦》中融入了道家和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他又否定了它们的观念,上次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详解,接下来我就评析一下曹雪芹对传统理论文化的批判和否定。

《红楼梦》有三大主线第一个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情”为路线,第二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传统大家族的矛盾斗争为路线,最后以贾元春为代表的政治斗争为路线。

关于“情”儒家是不谈的,儒家讲“仁爱”然而孰不知“仁爱”包含着“情”“情”中蕴含着“仁爱”,他们认为“仁”和“情”是风马牛不相及;孔子对“情”总是回避的态度,然而雪芹对“情”完全肯定。

传统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传统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I. 引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和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II. 课程目标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养:1. 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增强文化自信;2. 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观;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5.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III. 课程大纲1. 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并通过对比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2. 课程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概览-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及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3)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鉴赏与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阅读与思考- 中国古代史书和地方志的研究与理解(4)中国传统节日与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对应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规范和重要意义(5)中国传统思想与价值观- 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传统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与作用IV. 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介绍传统文化的背景、特点和相关知识;- 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红楼梦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红楼梦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任选)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本课程从力求系统性地介绍《红楼梦》的文化价值,通过人物、情节的示范性分析,引领学生提高对《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经典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分析,提升大学生对人生的感悟,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文化的认识,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红楼梦赏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红楼梦赏析
Analysis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课程编码
SHL123731020
开课院部
文法学院
课程团队
理论法学教学团队
学分
2.0
课内学时
32
讲授
32
实验
0
上机
0
实践
0
课外学时
0
适用专业
(公选课组)
授课语言
中文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3
M2
课堂表现
10%
A完全符合课程目标,课堂表现优秀;B大部分符合课程目标,课堂表现一般;C达不到课程目标,课堂表现消极。
4
M2
期末考试
70%
卷面成绩及素材质量
评分等级说明:
[A,B,C,D,E]=[90-100,80-89,70-79,60-69,0-59];[A,B,C,D]=[90-100,75-89,60-74,0-59];[A,B,C]=[90-100,75-89,60-74,0-59];[A,B]=[80-100,0-79]
林黛玉与薛宝钗人物赏析
M1
2
讲授
2
作业
5
2.3
“凡鸟偏从末世来”:王熙凤
王熙凤人物赏析

《红楼梦》研究 教学大纲

《红楼梦》研究 教学大纲

《红楼梦》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红楼梦》研究二 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目的: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研究现状,重新解读《红楼梦》,意识到它对于整个历史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对于整个人类精神的反省意味。

(三)开课对象:中文系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讲授(二)考核方式:考查四、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6学时 学 分:2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红楼梦》概说 1.1 已成为显学的当代红学1.2 简介红学大家1.3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1.4 红学的超学科特点1.5 《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重点难点:《红楼梦》的文化底蕴学生掌握要点:所谓红学第二章 红学概说 1.1 考证派红学的危机与生机1.2 索引派红学的产生与复活1.3 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1.4 红学三派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重点难点:红学三派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学生掌握要点:红学三大流派第三章 《红楼梦》总体结构及其存在意味 1.1 《红楼梦》艺术结构1.2 《红楼梦》对情节冲突的特殊处理--解析宝玉挨打重点难点:特殊情节处理学生掌握要点:刘姥姥存在意味第四章 贾宝玉形象还原及其死亡准备 1.1 宝玉生存状态的还原考察1.2 宝玉的文化归属重点难点:宝玉文化归属学生掌握要点:宝玉形象特征第五章 大观园内外的男人世界 1.1 由石而泥1.2 父辈与子辈公子哥儿的互补1.3 由石而玉形象系列1.4 伟男扛枷贾雨村1.5 宝玉"死党"茗烟重点难点:由石而玉学生掌握要点:贾雨村形象第六章 《红楼梦》中的女性世界 1.1 提供一个参照系1.2 《红楼梦》中的女性描写1.3 是是非非宝丫头1.4 莫怨东风写黛玉1.5 晴雯之死袭人冤重点难点:晴雯之死袭人冤学生掌握要点:《红楼梦》中女性描写第七章 余论 1.1 红学论争1.2 红学公案1.3 论大观园中人物原型1.4 《红楼梦》中的象征主义重点难点:红学论争学生掌握要点:《红楼梦》中象征主义六、教材与教参(一)教材:(无)(二)教参目录: 《周思源看红楼》 周思源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话说<红楼梦>梦中人》 韩三平 张强 刘德宏编著,崇文书局,2006年版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 《红楼梦论稿》(蔡和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各个领域,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本课只能从中择取儿个专题作一些基本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贾府家族与姓名、贾府中的仪礼、岁时节庆、养生文化和佛道文化五个部分。

以此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名著《红楼梦》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包涵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以及各种文化习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五大部分:①贾府中的家族文化与姓名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家庭观念和命名文化;②贾府中婚嫁、丧葬和祭祀仪礼,从繁琐的礼仪中理解中国文化对秩序和规则的重视; ③贾府中的岁时节庆文化,主要从作品中过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中的习俗,来理解中国节庆文化。

④《红楼梦》与中国养生文化,了解中医养生及饮食养生在作品中的体现,理解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

⑤《红楼梦》中体现的佛道文化。

一僧一道贯穿作品始终,如何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佛道文化。

通过专题研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古典名著《红楼梦》。

对中国节日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探究其如何继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属于全院公选课,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科学的通识课程。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已具体了基本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3年
2、参考书:《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胡晓明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以课外阅读为拓展面。

灵活运用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立足课堂,放眼社会,通过对名著的研读,将课堂知识与自己的研读结合起来,探究中国文化的如何取其精华和剔除糟粕。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本课程注重学习与实践,将课堂与书本知识与民众的具体生活习俗相结合。

二者相互印证,获得比较深刻的体验。

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或者学校没有而在网络上可以获得的免费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可以查阅重点大学人文、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座的视频资料等等,巩固和拓展知识。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如原著《红楼梦》以及《红楼梦》硏究的相关书籍,和网络上相关文章与专家讲座等。

以巩固、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掌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内与课外所要花费的最少时间约4个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学生不得无故缺席,上课必须勤作笔记、多思考,课堂讨论务必积极参与;课后认真阅读,完成主讲教师规定的任务。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提交作业。

有什么艇惑可以直接联系主讲教师。

每一次作业就是一次单元测试,期末考试采取小论文形式,要求认真严肃对待。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责任和义务,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日期:2013年9月日
九.学生反馈信息
------------------------ 学生沿此线剪下交任课教师
我已经阅读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理解并同意大纲中列示的要求。

学生签名:日期: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