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0年代散文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但是,《边城》的爱情悲剧却与上述悲剧完全不同。 它是指向人性善。它通过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一种美好 的人性。造成爱情悲剧的既不是社会环境,也不是文 化,更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善。这里的悲剧之所以 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翠翠的天真、纯洁。翠翠不是 那种大胆、泼辣的少女,而是那种,腼腆、羞怯的少 女。由于她的这种性格,使她不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 的爱情,到底爱哪一个,她只是朦胧地藏在心里,谁 也不告诉,连她祖父也不告诉。而老船夫又非常尊重 孙女的选择,所以,天保、傩送一时不知道翠翠究竟 要选择谁,这样才导致天保离家外出,以至船毁人亡。 于是,也就有了傩送对于老船夫的误会,就有了傩送 远走高飞。所以,尽管是悲剧却证明了人性的美。

作品的爱情是故事是这样的。守渡口女孩翠翠,是一个美丽、纯 洁、天真的少女。当地有个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 送都爱上了她。天保通过媒人去说亲,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答 复。弟弟傩送知道以后,却要按照当地习俗向翠翠求爱,他和哥 哥商量,用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但是,哥哥天保不善于唱歌, 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放弃了追求,离开家乡,在他驾船 离家出走的时候,船毁人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对老船夫产 生了误会,认为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以至于把哥 哥弄死,因此,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也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 干活。因为忧虑孙女的婚事,老船夫苍老了许多,在一个雷雨之 夜死去。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作品结尾她仍然看守着渡口,一边 等着傩送。作品写: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 来!”

《八骏图》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所谓“八 骏”是指八个教授,反语,讽刺。作品中的教授们, 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又精神变态,特别是几乎 都有些性变态。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健全,对爱

30年代散文(完整)

30年代散文(完整)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
(2)或是以起绰号和画漫画的方法,揭示对 象的本质,如: ‚革命小贩‛、‚洋场恶少‛、‚革命工 头‛、‚奴隶主管‛、‚西崽‛。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
(3)或是直接描摹人物的动作、声音和心理 达到一种形象的展开。
‚上车,进门,买票,寄信,他推;出门,下车,避祸,逃 难,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跄跄,跌倒了,他就从活 人上踏过,跌死了,他就从死尸上踏过,走出外面,用舌头 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么也不觉得。旧历端午,在一家戏场 里,因为一句失火的谣言,就又是推,把十多个力量未足的 少年踏死了。死尸摆在空地上,据说去看的又有万余人,人 山人海,又是推。‛并且‚推了的结果,是嘻开嘴巴,说道: ‚阿唷,好白相来希“上海话,好玩得很的意思。”呀!‛ ——《准风月谈•推》

鲁迅杂文的创作道路
《热风》主要收‚五四‛时期短小精悍的 ‚随感录‛;另一些较长的文字主要收入 《坟》中。 1927年出版的《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篇》, 主要收1925至1926年的杂感。一些较长的杂 文也收入《坟》中。 《而已集》收1927年的杂文。 《三闲集》主要收1928年作家到上海后参与 无产阶级文学论争的文字。 《二心集》是作家于1930年至1931年间杂文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
在议论形象化的基础上鲁迅杂文还追求议论 的理趣化和抒情化。 鲁迅杂文的理趣化首先表现为他常有独创性 的真理发现,如他突破人们的司空见惯,在 ‚几乎无事‛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其内含的 ‚悲剧‛,因而他能‚含笑谈真理‛。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 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 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 ‘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 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 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 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臵,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语出《孟子· 万章》:‚天下殆哉,岌岌乎!‛即 危险不安的意思”。‛ ——《而已集·“文学与出汗‛》

第十三章 30年代其它小说

第十三章 30年代其它小说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成名作、代表作。主题:抗争,否则沦为奴隶, 或者死。 东北一支游击队与日伪军艰苦卓绝的斗争。两个典型细节:一是队 员唐老疙瘩因挂恋李七嫂耽误了行军转移的时间,铁鹰队长要将他处 分,但铁鹰队长还没开枪,敌人流弹就击中了他,死去。另一细节:知 识分子萧明留下来照顾伤员病号,私人知道了,来围剿,千钧一发,萧 明月因上级没有让他与安娜一起转移闹情绪,行动不迅速,幸好队员李 三弟迅速指挥大家转移,才减轻伤亡。艺术上,作品力避简单化、脸谱 化,写生活和历史复杂性、残酷性,人物复杂心理,粗犷悲壮又有东北 乡土色彩。鲁迅评是“严肃、紧张”的作品,“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 空, 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梁,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 明的在读者眼前展开,展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 活路。”
三、丁玲
(1904—1986):在女性自我与革命无我之间犹 豫、动荡、徘徊的作家。 1、现代第一个具有鲜明女性主义色彩的女作家。 1927《梦珂》。1928《莎菲女士的日记》:(1)女性 爱的主动性、生命的主体性开始正式登场。改写男性文 学男性为中心女性为边缘的模式,改写男性文学在爱中 女性被动、软弱的心理、性格。(2)真正的女性孤独和 精神流浪者形象开始登场。1929《阿毛姑娘》。1941 《我在霞村的时候》,综合性,深化了此前的女性写 作。贞贞,我。夏大宝。
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
《生死场》:主要描写东北广大农民特别是 妇女在封建地主老财(男人)盘剥下怎样过着极 悲惨的生活,他(她)们怎样的麻木、愚昧、落 后,以及他(她)们在东北沦陷后怎样的觉醒和 抗争。 王婆、金枝、月英--- “千刀万刮也甘愿!”
鲁迅说:
“这虽然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 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 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 背。” 鲁迅从一般角度来评价的,其实, 这部小说里,女性意识也是很鲜明的。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沈从文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沈从文

名家对《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 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司马长风)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 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 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 实。” (汪曾祺)


人物形象分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
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 写的出许多更好的 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 得骄傲,因为等于全 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 这些文章了。 —— 沈从文《湘行书简》

新婚不久,1934年1月, 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 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 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 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 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 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 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 能做。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 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 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 从文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 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 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描述, 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之子凤凰之子
1922年沈从文
1956年沈从文 1980年沈从文
沈从文像长跑一样坚持对文学的激情, 以带有几分固执的“乡下人”姿态执迷地创 造了乡土景观,他力图以湘西本真和原初的 眼光去呈现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实 现了他做一个“地方风景的记录人”的愿望。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丌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 他悄悄地给张兆和写起情书来了,而且一发而丌 可收。他以乡下人的憨劲,继续着马拉松式的求 爱过程。1932年夏,沈从文听从巴金的建议,送 给张兆和一大包书籍。1933年9月9日,沈 从文不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媒人是二姐张允和。

30年代的散文

30年代的散文

四、艺术散文
30年代,涌现的艺术散文家主要有李广田、何其芳、丽尼、丰子恺等。除此之外,老 舍、沈从文、茅盾、郁达夫、朱自清等大家继续写下了大量散文。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与何其芳、卞之琳结为诗友, 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但文名盖过诗名。抗战前所作散文主要收入《画廊集》 (1936)、《银狐集》(1936)和《雀蓑记》(1939)等。散文风格朴素自然,醇 厚中透着恬淡,具有乡土风味。他坚持散文创作的独立性,具有劳动人民的气质和立 场。代表作有《老渡船》、《柳叶桃》、《成年》、《桃园杂记》、《山水》等。 何其芳(1912—1977) ,四川万县人,先以“汉园三诗人”之一享誉文坛,随后以 散文集《画梦录》(1936)获得1936年《大公报》 “文艺奖金”中唯一的散文奖,名 声大噪。《画梦录》主要收集了何其芳1932年至1935年间写的散文16篇,表现了一位 囿于书斋、脱离现实的知识青年的忧郁、迷惘情绪和孤独、寂寞的心境,抒写了一颗 孤独灵魂的独语、内心的波动以及空灵的幻想。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在 飘忽的幽思、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言文字中完成一种美文的艺术建构, 扩大了散文的审美范畴。抗战开始后,其文风开始由空灵转向朴实。
这时期,著名记者邹韬奋、范长江写了大量的通讯报告,邹韬奋有《萍踪寄语》(三集)和
《萍踪忆语》,范长江有 《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影响巨大。
报告文学获得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左联”的提倡,“创造我们的报告文 学” ;2)外国报告讯 和报告文学写作浪潮;3)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30年代著有散文集《黄昏之献》 (1935)、《鹰之歌》(1936)和《白夜》(1937)等。他的散文如诗歌,善于抒 情。主要作品有《黄昏之献》、《江南的记忆》等。

三十年代散文

三十年代散文

在30年代的散文中主要有: 杂文、小品文、报告文学。
后期从1927年至1936年。 《而 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 集》和《集外集拾遗》。(其内容 参看教材260页)
30年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为适应现代社会新闻传媒 需要由叙事散文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散文类型, 它是叙事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与它相近 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文体有纪实散文、传记等。 当它们分别与新闻性相融合后,便形成了侧重 记事的通讯,侧重记人的特写和综合性的报告 文学。“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 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即是 (正)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 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 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 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 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 达的思想。”实际上这种文体随着近代新闻报 刊传媒的出现便已出现了。
三十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继承了“五四”散 文多样风格的传统,同时在表现社会生活容量、 文体演变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三十年 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对文学的制约, 大体决定了散文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了适应反 映时代脉搏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杂文与报告文 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作家依据自己对现 实的不同态度所作的不同的艺术选择,这一时 期的艺术样式也更趋完备。
这时期比较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还有萧干 记叙报告黄河水灾的《流民图》(1936)、邹 韬奋记叙报告旅欧见闻的《萍踪寄语》“系 列”,范长江记叙西安事变、长征和陕北解放 区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风云》、《西 线风云》等。 游记重要的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 敦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郁达夫的 《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钟敬文的《湖 上漫拾》等。

30年代的散文状况

30年代的散文状况

30年代的散文状况30年代,是散文创作的丰收期,散文在这个年代创作的文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30年代的散文状况,供大家欣赏。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三十年代,民族的自尊、血性在越来越具体的描绘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趋向。

只有用大爱拥抱全人类的人,才能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存在,彰显文化的价值。

鲁迅、刘半农、朱自清、冰心等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茫然、苦难,已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

散文诗作为20年代的宠儿,在瓦解分化中沉淀成更加规范的散文诗,或分化出散文、杂文、议论文。

如鲁迅著名的杂文,朱自清、矛盾、冰心等人的散文。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苍茫精神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不可避免在人文科学界、学术知识界打上烙印。

散文诗在动荡挤压中,成为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课题。

很多作家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可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

散文诗也不能脱离现实,偏安一隅。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充满着人文的关爱,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文笔婉约、清新、率真,与鲁迅作品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而他们的情感、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在散文诗的基础上,依赖自己的独特体会,以及生活、艺术阅历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30年代,如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折子,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作家,在思想、文学领域、艺术风格方面,都在不断实践中创新、完善。

散文诗在这个时期少了,却更加成熟了。

由此完善、发展的现代散文等,由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思层面。

文以载道,鲁迅杂文的洗礼,让我们在深邃的历史中,看到所有封闭的思维,都可以面向世界打开。

这是历史的广阔,也是艺术的广阔。

是作家面对风云变迁的时代,以刀笔抒发壮怀激烈的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调整自己,使文学作品融入时代。

在与现实相通中,建立一种诗意的情感,把血性与温情统一起来。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互生一、意象、意境之间的互通“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即寓意的艺术形象,“境”是二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星派”作家
这是一支既没有共同的创作纲领,也没有同 仁文学组织的创作队伍。如何其芳、李广田、 丽尼、陆蠡等,他们以创作较富艺术性的抒 情散文和叙事散文见长且形成比较一致的创 作特色的。创作之初以写作表现内心苦闷、 寂寞、忧郁之感的抒情散文为主;以后慢慢 地将眼光从一己的内心生活移向广袤的社会 人生世相,以创作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为主。
林语堂
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 1934《人间世》主张文章须抒发性灵 1935《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年)、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1939年)、 《风声鹤唳》 (1941年)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中国报告文学的成熟与繁荣
(一)中国报告文学的先河 瞿秋白:《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20年代初) (二)30年代成熟与繁荣 的原因 1.社会的需要; 2.左联的倡导; 3、外国报告文学理论与作 品的翻译、引进
30年代报告文学的创作
(一)群众性报告文学写作热潮 1.《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1932),阿英编纂,第一部 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 集。 2.《中国的一日》(1936)茅盾 主编。 (二)新闻界的报告文学 (三)文学界的报告文学:《包 身工》《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林语堂
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1.幽默 “我相信凡官僚都贪得无厌,他 们应该用来处理国事的精血,都 挪去消化燕窝鱼翅肥鸭焖鸡了。” ——《论政治病》 2.性灵、闲适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林语堂《人世间》); “语出灵 性” “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 任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 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叙 <人世间>及小品文笔调》
瞿秋白(1899——1935)杂文创作
杂文内容
杂文理论:《<鲁迅 1.政治批判《流氓尼德》 杂感选集>序言》首 次对鲁迅思想与杂文 《财神的神通》《苦闷 创作展开了系统论述, 的答复》《曲的解放》 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 2.文化批判《王道诗话》 篇重要论文。 《红萝卜》 3.歌颂“中国真正群众 的彻底的新英雄”,呼 唤着新世界的诞生。 《一种云》《暴风雨之 前》
30年代散文分类
1、鲁迅等左派(人称 “太白派”)——走叛 逆、抗争的路。 其刊物为《涛声》、 《太白》、《新语林》、 《爝火》、《芒种》、 《杂文》等。
2、周作人、林语堂 等(人称“论语 派”)——走隐逸的 路。 其刊物为《骆驼草》、 《论语》、《文艺茶 话》、《人间世》、 《宇宙风》等。
“太白派”与“论语派”政治态度的不同, 规定了其选择的文体的不同: ①“太白派”——多选择散文家族中较客 观的、外向的文体,如杂文、社会速写、 报告文学等。 ②“论语派”——内敛的、较富个人主观 色彩的文体,如随感小品、序跋、读书札 记、日记、书信等。 “太白派”是“议论风”,“论语派”是 “谈话风”。
第十三章 30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一、时代背景及散文分类
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 命失败之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 矛盾日趋尖锐。由于社会的空前政治化 ,导致散文创作也受到政治和党派色彩 的影响,根据政治倾向,散文主要分为 三大类: 左翼作家散文:鲁迅、瞿秋白、茅盾、 唐弢、巴金、徐懋庸等 自由派作家散文:周作人、林语堂 京派和其他作家的散文:何其芳、李广 田、吴伯箫、师陀、沈从文、萧乾等
鲁迅杂文 2、第二个时期 (1924年—— 1929年),杂文 集有《坟》的后一 部分,《华盖集》 《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续编》 《而已集》《三闲 集》。包涵了剧烈 而丰富的思想挣扎。
鲁迅杂文
3、第三个时期(1930年到 1936年):杂文集有《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伪自 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 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 文末编》。鲁迅后期杂文内 容十分广泛,长文增多,从 容的陈述代替了峻急的情绪, 思想深邃,理论含量异常丰 富。
谢谢 观赏
其芳)
自清)
矛盾)
杂文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 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 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 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这些足以证明鲁迅 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 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 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 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30年代游记散文
1、海外旅游散记:朱自清的 《欧游杂记》、郑振铎的 《欧行杂记》、王统照的 《欧游散记》等。 2、国内山水游记:郁达夫的 《屐痕处处》《达夫游记》、 钟敬文的《西湖漫拾》《湖 上散记》、老舍的《《五月 的青岛》等。
30年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 散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散文 类型,是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 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 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 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 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 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 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 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 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丰子恺(1898——1975)
丰子恺,原名丰润,字子恺,浙 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漫画家、散 文家。1922年开始白话散文创作,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 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 《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 篇》、《缘缘堂再笔》、《车厢 社会》等。
丰子恺的散文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
①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奥秘,带有玄思的 色彩,以《渐》《秋》《两个》等为代 表。 ②描写儿童的情趣。《儿女》《给我的 孩子们》 ③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 这一类的散文也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主 体部分,能够代表其散文创作的基本特 色。名篇有《华瞻的日记》、《作父 亲》、《车厢社会》等。 ④记事忆人,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究, 对美好的眷恋。如: 《怀李叔同先生》
“太白派”散文:叛逆精神——尖锐泼辣的 讽刺。 “论语派”散文:隐逸倾向——平和亲切的 幽默。 “水星派”散文:独白风度——真挚而委曲 的抒情
杂文( 鲁迅、瞿秋白等) 幽默小品(林语堂) 30年代散文 小品散文
尊)
叙事小品(丰子恺、夏丏 抒情小品(李广田、何 游记散文(郁达夫、朱
群众性的报告文学(阿英、
鲁迅杂文 三、鲁迅杂文的艺术 特色 1.严密的逻辑性。 2.议论的形象性。 3.浓郁的抒情性。 4.语言简洁凝练、深 刻含蓄。
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 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 人物。
林语堂
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 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 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 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 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点
1.情感真挚。 2.风格幽远、自然、和 谐。 3.白描手法广泛应用。 4.充满哲理意趣。
丰子恺的漫画
抒情小品散文
李广田 30年代散文集《画廊集》《银狐 集》《雀蓑集》。 何其芳 早期散文《画梦录》《刻意集》。 丽尼《黄昏之献》 《鹰之歌》《白夜》 陆蠡著 《海星》、《竹刀》《囚绿记》。 缪崇群《唏露集》《寄健康人》、《废 墟集》、《夏虫集》、《石屏随记》、
第二节 鲁迅杂文 林语堂
一、鲁迅杂文的意义 1、鲁迅杂文对现代传播 的意义:中国近代社会的 百科全书,一部活的现代 中国人的“人史”。 2、鲁迅杂文对自由创作 的意义:杂文是一种“无 体”之文,这种“无体的 自由体式”使得鲁迅天马 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了淋 漓尽致地发挥。
鲁迅杂文 二、鲁迅杂文的分期: 1、第一个时期 (1918——1923): 杂文集有《热风》和 《坟》中的《我之节烈 观》《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三篇长文。带有 五四初期热忱健朗的特 点,但个性气质以相当 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