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最新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绪论1.约生存于公元前5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1.2.3.4.啄治法: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4到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到3口血为度。
2到3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用百分之2丁卡因溶液涂于切口周围。
切开时刀尖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cm,以免损伤大血管。
随后用止血钳向后方逐层分离,直达脓腔,将切口扩大至脓排尽为止。
耳鼻咽喉口齿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耳12.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3.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
鼓室如六面箱形,有上,下,内,外,前,后。
耳鼻喉专业知识点总结

耳鼻喉专业知识点总结一、解剖学知识1. 耳部解剖学: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半规管。
2. 鼻部解剖学:鼻腔包括鼻腔、鼻中隔、鼻甲和鼻窦。
鼻腔是空气进入呼吸道的通道,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部分,鼻窦是骨头的突出部分,有助于减轻颅骨的重量。
3. 喉部解剖学:喉部包括声带、会厌和气管。
声带是生产声音的部分,会厌是连接口腔和食道的部分,气管是呼吸系统的一部分。
二、常见疾病和问题1. 耳聋:耳聋是指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减弱或完全丧失。
耳聋可能是由于遗传、疾病、创伤或老化引起的。
2. 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窦的感染和炎症。
症状包括鼻塞、鼻涕、头痛和面部疼痛。
3. 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的感染和炎症。
症状包括喉咙痛、发烧、咽部肿胀。
4. 咽喉疾病:咽喉疾病包括扁桃体炎、喉炎、咽炎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喉咙痛、发烧、咽部肿胀等症状。
三、诊断和治疗方法1. 听力测试:耳鼻喉科医生通过听力测试来评估患者的听力水平。
确诊耳聋和其他听力问题。
2. 窥镜检查:耳鼻喉科医生通过使用窥镜来检查患者的鼻腔、咽喉和喉部。
确定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的症状和程度。
3. 手术治疗:耳鼻喉科医生能够进行多种手术治疗,包括鼻腔手术、鼻窦手术、喉部手术等。
4. 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治疗耳鼻喉疾病通常包括使用药物、物理疗法、言语康复等方法。
四、预防和保健1.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家居和工作场所的清洁,避免引起鼻腔和喉部感染。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吸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耳鼻喉疾病。
3. 注意听力保护: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的环境下,使用耳塞或耳罩保护听力。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耳鼻喉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问题。
五、发展趋势耳鼻喉科技术在不断发展,包括耳鼻喉科医生使用微创手术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快速的治疗手段。
另外,耳鼻喉科医生也在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如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以期能够更好地治疗耳鼻喉疾病。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一、耳鸣:1.耳鸣是指患者自觉听到不同程度、不同音质的声音,常见的有嗡嗡声、尖锐声等。
2.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虚损、心火旺盛、血虚等有关。
3.耳鸣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休息和运动,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二、鼻炎:1.鼻炎是指鼻黏膜长期或反复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常见的有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
2.中医认为鼻炎与肺热、肺脾虚弱、上焦湿热等有关。
3.鼻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三、咽炎:1.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炎症,常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2.中医认为咽炎与肝火亢盛、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有关。
3.咽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保持喉部湿润,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四、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广泛应用于临床,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局部气血循环,达到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用穴位有曲池、风池、迎香、印堂等。
3.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五、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可以通过疏风清热、排痰止咳、补益气血等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2.常用的中药有薄荷、枇杷叶、淡豆豉、百合等。
3.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医生进行配方和用药。
六、中医养生:1.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中医养生可以通过养心、养肺、养肝等方法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3.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有艾灸、按摩、饮食调理等。
以上是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_0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绪论 1.约生存于公元前 5 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 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 1.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2.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蒸气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3.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含噙法,蒸气吸入法,敷贴法,烙法,啄治法。
烙法:使用与乳蛾,喉痹。
包括火烙法和灼烧法。
4. 啄治法:1/ 3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 4 到 5 下,伴少量出血,以吐 2 到 3 口血为度。
2 到3 日 1 次, 5 次为 1 疗程,一般不超过 3 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5.鸣天鼓(定义):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的方法,用于防治耳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 24 次,再右手 24 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 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在悬雍垂根部做一假想之水平线,腭舌弓外侧缘下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

(一)耳部解剖耳分为外耳,内耳,中耳.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两者交界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异物常嵌顿于此2.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鼓室是不规则含气空腔.外侧壁其位置与外耳道底呈45-50°角,鼓膜分松驰部和紧张部.鼓脐:鼓膜中心凹点相当于锤骨柄尖端.内侧壁:中央隆起部为耳蜗底周突向鼓室所形成称鼓岬.鼓岬后上方是前庭窗,为通入内耳前庭部的孔,后下方是蜗窗,向内通入耳蜗的鼓阶.上壁岩鳞裂在2岁前未闭合,成为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听小骨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咽鼓管:成人鼓室口高于咽口1.5-2.5mm,而儿童短粗平直,易引起中耳感染.鼓窦外侧壁相当于外耳道上三角,此处表面有小孔,又称筛区,是乳突手术进路的标志.乳突小房又称乳突气房,可分为蜂窝型(气化型或含气型),板障型,硬化型(坚质型)和混合型.3.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膜迷路包括窝管,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耳生理功能:平衡,听觉。
(二)鼻部解剖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1..外鼻由骨部,软骨部及外覆皮肤组成。
静脉回流:外鼻的静脉主要经过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面部静脉管内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当鼻或上唇有疖肿时,勿挤压,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2.鼻腔内侧壁:即鼻中隔,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组成网丛,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
外侧壁: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外覆黏膜,由下向上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有4对。
分别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3.前组鼻旁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旁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窦口位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为鼻窦中最大者。
鼻的生理:呼吸,清洁,加湿,嗅觉,共鸣和反射.(三)咽部解剖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 鼻咽:咽峡(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有舌背及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组成),双侧为咽侧索。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1. 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源远流长,古籍中已有对耳鼻喉相关疾病的描述及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耳鼻喉为人体的重要气口,与呼吸、嗅觉和言语息息相关,故其功能异常会影响人体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
中医典籍中常有关于耳鼻喉疾病的记载,包括《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古籍为今人研究耳鼻喉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耳鼻喉的生理功能耳、鼻和喉是人体的三大感觉器官,它们分别负责听觉、嗅觉和语言的功能。
耳朵负责接受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鼻子则负责过滤、加热、湿润和嗅觉,同时也承担了呼吸的功能;而喉咙则是语言的产生器官,同时也是呼吸道与食道的交界处。
3. 耳鼻喉疾病的分类耳鼻喉疾病包括了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耳部疾病、鼻部疾病和喉部疾病。
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中耳炎等;鼻部疾病包括鼻窦炎、鼻炎、鼻出血等;喉部疾病包括喉炎、扁桃体炎、声带炎等。
4.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认识中医认为耳、鼻、喉与人体经络相连,与心、肾、肝、肺等脏腑相互关联。
耳、鼻、喉的生理功能正常与经络、脏腑的协调有关。
中医将耳鼻喉疾病分别归纳到五脏六腑及经络的相关病证范畴中。
例如,耳部疾病可与肾、心、肝等脏腑的相关经络有关。
5.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推拿治疗则是通过按摩耳鼻喉相关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改善病情。
穴位贴敷则是将药物贴敷在相关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起到治疗作用。
6. 耳鼻喉疾病的预防预防耳鼻喉疾病,首先要保持耳鼻喉的清洁,避免过度洗涤耳朵和鼻腔,以免破坏正常的粘膜保护功能。
其次是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吵杂的环境中,尤其是高强度的噪音。
另外,呼吸道卫生很关键,尽量避免吸烟和二手烟,并且保持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耳鼻喉重点知识点全面总结

耳鼻喉重点知识点全面总结一、耳部1. 耳部解剖结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内耳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2. 耳部常见疾病耳部常见疾病包括中耳炎、外耳炎、耳鸣、噪音性聋、耳聋、耳廓畸形等。
3. 耳部常见检查耳部常见检查包括听力检查、耳镜检查、耳鼓压力测试、耳蜗电图等。
4. 耳部常见治疗耳部常见治疗包括用药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二、鼻部1. 鼻部解剖结构鼻子由外鼻和内鼻组成。
外鼻包括鼻背和鼻尖,内鼻包括鼻甲、鼻中隔和鼻窦。
2. 鼻部常见疾病鼻部常见疾病包括鼻窦炎、鼻炎、鼻咽部肿瘤、鼻息肉、鼻出血等。
3. 鼻部常见检查鼻部常见检查包括鼻镜检查、鼻窦X线检查、鼻窦CT检查等。
4. 鼻部常见治疗鼻部常见治疗包括用药治疗、鼻内窥镜手术、鼻窦穿刺引流、鼻窦洗浄等。
三、喉部1. 喉部解剖结构喉由环状软骨、杓状软骨和甲状软骨组成。
声带是喉部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喉部常见疾病喉部常见疾病包括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声带胶样囊肿、声带结节等。
3. 喉部常见检查喉部常见检查包括喉镜检查、喉镜声带活检、喉部CT检查等。
4. 喉部常见治疗喉部常见治疗包括用药治疗、手术治疗、声带疗法等。
四、气管、支气管和食管1. 气管、支气管和食管解剖结构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道重要的组成部分,食管是消化道的一部分。
2. 气管、支气管和食管常见疾病气管、支气管和食管常见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气管炎、食管炎、食管癌等。
3. 气管、支气管和食管常见检查气管、支气管和食管常见检查包括支气管镜检查、气管镜检查、食管造影检查等。
4. 气管、支气管和食管常见治疗气管、支气管和食管常见治疗包括用药治疗、支气管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
五、甲状腺和扁桃体1. 甲状腺解剖结构甲状腺位于颈部,在内分泌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甲状腺常见疾病甲状腺常见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等。
3. 甲状腺常见检查甲状腺常见检查包括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核素扫描等。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背景介绍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和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学科,它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旨在维护和改善人们的耳鼻喉健康。
本文将总结一些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1. 中医耳鼻喉疾病的分类- 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耳痛等。
- 鼻部疾病:包括鼻塞、鼻出血、鼻窦炎等。
- 喉部疾病:包括喉炎、声带息肉、声音嘶哑等。
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观察耳鼻喉的外部形态、颜色等。
- 闻诊:倾听患者的声音、鼻腔气味等情况。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饮食等情况。
- 切诊:通过按压耳鼻喉区域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3. 中医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流动,改善耳鼻喉疾病。
- 推拿疗法:运用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耳鼻喉区域,促进血液循环。
- 中草药熏洗疗法:使用中草药蒸熏或洗涤耳鼻喉部位,起到清洁和消炎作用。
4. 中医耳鼻喉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蔬果、粗粮等健康食材。
- 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体力和体质,增强抵抗力。
- 避免寒冷刺激:保持耳鼻部位的温暖,避免寒冷风寒的刺激。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耳鼻喉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问题。
结论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疗法来治疗和保健耳鼻喉健康。
希望本文所总结的知识点能够增加读者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了解,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实践。
参考文献:[1] 张明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
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
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
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
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虚实夹杂证。
耳与肾的关系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
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
病理关系:肾精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
诊断关系:耳的病症,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
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
鼻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
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
病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
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
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
喉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
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音才能洪亮。
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些列病理变化而导致喉病。
治疗关系:喉病常常从肺论治。
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
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导致喉病,常治以补肺敛气,养阴清肺之法。
咽与脾胃的关系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
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故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炎于咽喉。
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症,可从脾胃论治。
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
耳与经络的关系: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广泛联系。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虚实夹杂证。
耳病常见症状: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眩晕及鼓膜异常等。
鼻病常见症状:鼻塞,鼻甲异常,流涕,头痛,鼻纽及嗅觉障碍等。
咽喉病常见的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掀痒,异物感,声音异常及咽喉危候等。
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内治法:通窍法(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瘀消痈,托毒排脓),疏肝解郁。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1,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诊断要点:耳廓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清液痰浊凝滞,困结于耳:祛痰散结,疏风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味。
断耳疮:是指以耳廓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1,耳廓损伤,邪毒犯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2,热毒炽盛,灼腐耳廓:清热解毒,祛腐排脓。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耵耳:是指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
外耳道异物:是指外来物体误入耳道。
诊断要点:三大特征——耳部疱疹(耳痛)面瘫内耳症状:眩晕、耳鸣耳聋分型——Ⅰ型:耳部疱疹Ⅱ型:耳部疱疹+ 面瘫耳痛较剧,耳部疱疹,甚或口眼斜、眩晕、耳鸣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
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
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
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
诊断要点:两大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两大体征——鼓膜内陷(甚或粘连、钙化)鼓室积液征(液平、液气泡)耳后附骨痈:是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溃腐成痈。
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因其痈深附完骨而称之。
1.热毒壅盛,灼腐完骨:泻火解毒,祛腐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补益气血,托毒排脓。
方药:脱里消毒散。
脓耳面瘫: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内脉络而发生的面瘫。
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托毒排脓,祛瘀通络。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牵正散。
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流窜内耳引起的眩晕。
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清热泻火,解毒熄风。
方药: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3.肾精亏损,邪蚀耳窍:补肾培元,祛邪排毒。
方药: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肾气丸。
黄耳伤寒:是指由于脓耳邪毒壅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疾病。
1.热在营血:清营凉血,泻热解毒。
方药:清营汤。
2.热入心包: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血丹,至宝丹。
3.热盛动风:清热解毒,凉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
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程度较轻者也可称“重听”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
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
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
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
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
方药:耳聋左慈丸。
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方药:归脾汤。
耳眩晕:是指由而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诊断要点:症状——必备症状:旋转性眩晕,可反复发作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耳胀闷感等神志清楚体征——自发性眼震辅助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听力学检查:正常或感音性聋;前庭功能检查:正常、亢进、减退诊断要点:症状——局部症状:打喷嚏,鼻塞,流涕(清涕脓涕)全身症状:发热、恶风、头痛等;小儿较重,可伴消化道症状检查——鼻黏膜急性充血、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诊断要点:症状——主要症状:鼻塞(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经久不愈)伴随症状:流涕(少量),嗅觉减退等体征——下鼻甲肿胀(有弹性,可收缩)下鼻甲肥大(桑椹样变,硬实,不可收缩)诊断要点:症状——主要症状:鼻内干燥感伴随症状: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头昏,鼻内有臭味体征——鼻黏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宽大诊断要点:1.病史 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 2.症状 突发性鼻痒,喷涕,流清涕,鼻塞。
起病快,消失快,反复发作,病程长。
• 3.检查 鼻粘膜多见苍白水肿,亦可见粘膜充血,鼻腔内有水样清涕。
• 鼻鼽 风寒感冒 • 病史 反复发作史 无反复发作史 • 症状 无恶寒发热 有恶寒发热 • 有肺脾肾阳虚症状 无肺脾肾阳虚症状 • 检查 鼻粘膜苍白 鼻粘膜淡红 • 病程 长短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温肺止流丹。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荑清肺饮。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 诊断要点: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主要症状:浊涕多伴随症状:鼻塞,嗅觉减退,头痛 3.检查:鼻窦区压痛鼻腔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道及中鼻甲为甚。
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
中鼻道或见息肉。
中鼻道及/或嗅沟见分泌物引流。
上颌窦穿刺或体位引流鼻窦CT ,X 线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见液平面。
鼻渊头痛特点有一定的部位和时间规律⏹额窦炎:前额痛,磨洋工☐压痛点:眶内上角⏹上颌窦炎:面部痛,上午轻、午后重☐压痛点:犬齿窝⏹筛窦炎:鼻根痛,午后轻、晨起重⏹蝶窦炎:(头)深部痛,晨起轻、午后重急性期剧痛,慢性期钝痛(或头昏)多伴有鼻塞流涕鼻息肉:是指鼻内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