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10、自然增长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相关。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1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学科,地理学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

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的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位置的工具,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形包括大陆和海洋,地势高低不平。

4. 大气圈和气候区划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的大气层,气候区划是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划分的地球气候带。

5. 地球的地图及投影方式地球的地图通常通过投影方式呈现在平面上,不同的投影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变形。

第二部分:地球的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雪层等,分布不均匀。

2.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式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地球水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包括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第三部分:地球的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分布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 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农业、畜牧业、林业等方式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3. 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于生物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资源,包括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等。

第四部分:地球的大气环境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释放热量被大气层吸收和反射导致温度上升。

2. 大气污染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形成大气污染。

3. 大气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治理大气污染、促进清洁能源使用等保护大气环境。

以上所述便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地理整理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地理整理版)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
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资源.
环境人口容量: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
境人口容量。

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
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5、环境人口容量的具有双重性
不确定性——不同时期,制约因素不同。

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制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
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
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则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岩石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具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地理坐标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方法,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地球的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海洋地貌等。

4.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等经纬线和符号图示可以表示出各种地理要素和地貌特征。

地图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分布规律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形成和特征太阳系是由一个恒星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以及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构成。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2. 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由于地球内部的不断分化和地壳的运动,使得地球具有了三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的外部层,由气体组成。

它不仅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还能够保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4.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下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流动等。

水圈的存在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三、人口与资源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2. 资源与资源的利用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等。

资源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四、经济地理1. 经济活动与地域联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为生产和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

1. 人口增长模式。

-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差。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农业社会和工业革命初期多为此种模式,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但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相对滞后。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多为此种模式,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2. 人口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

- 经济因素: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往往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

- 社会因素:政策(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迁移)、战争、宗教等。

-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出地:有利方面,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等。

- 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带来环境压力、社会治安等问题。

3. 人口容量。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地区或国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大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

-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它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二、城市。

1. 城市空间结构。

- 城市功能分区。

-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进行商业活动,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昼夜差别大。

-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1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

(俄罗斯、德国、日本)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

(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中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政条件。

③影响因素: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⑶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⑴二战前:①原因: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②特点: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⒉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特点:⒈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9、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①原因:⒈计划经济体制;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③方向: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至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至人口的快速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可以影响至人口的快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快速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欧洲最高;亚洲净卖出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导致迁入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减少了压力,社会管理减少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保持扶养的最小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对外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建——温室农业、梯田、浇水、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同意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繁育、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原因:生产力水平高,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育观念转变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类型原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及型低自然增长率特点传统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型高自然增长率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型低自然增长率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⑴生产力水平是根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本原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⑵国家政策⑶社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会福利型的过渡阶段⑷文化观念⑸宗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教信仰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⑹自然环境====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19世纪以集团性、大批的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前民为主往美洲和大洋洲国际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人向发达国家;迁入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口迁定居移民减少,短期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移流动人口增多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20世纪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国内80年代制和严格的户区迁移人中期前籍管理制度,多是有口迁计划、有组织的人口移迁移,规模小频率低20世纪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80年代使人口迁移以城市、工矿区迁移;中期后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战争、宗教、社会变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革、国家政策2/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⑵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概念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影响因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素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城市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形态影响平原地形,用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因素地规整,形态或规划控制制或沿河分布集中城市成都、合肥、重庆(地处长江和嘉兰州、洛阳、西宁、宜昌举例华盛顿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新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3/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功能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区商业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交通便捷、市场区干线两侧、街广阔角路口工业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减少对城区的污区通干线两侧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是城市中最广高级城市外缘地势环境优美;文化区泛的土地利用住高的地方,与氛围浓,人口素方式;建筑质量宅区文化区相联系质高上出现高、低级低级内城、工业区便于工人上下住宅区的分化,住附近,与低地、班;收入低,文高、低级住宅区宅区工业区相联系化教育程度低背向发展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6)典型模式特点同心圆模由5个同心圆组成式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式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主要经济因素——地租(①地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因素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业区4/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他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因素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商业区: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工业区:有污染的,位于河流的下游和远离住宅区的下风向●住宅区:低级的,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高级的,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环境好●住宅区和工业区有防护带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

38.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距离远近。

39.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

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应的功能。

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6,2.17)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标志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动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力推力会服务短缺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5/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拉力交通便利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19)城市化的特点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逆城市化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空间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8)国家特点产生差异的原因发达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国家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后移期阶段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中平较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快,农村劳动力剩余国家相适应,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6/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4)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影响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影响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5)类型污染来源大气污染①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固体废弃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物污染★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区位因素影响自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然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因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素土保持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7/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运输通便利的地方社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因劳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素力①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小麦可在海拔4000科技米种植;双季稻向北推广到江淮平原;②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