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恋爱观比较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
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
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
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
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
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化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
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
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1.1主题表达《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

文教研究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杨佳颖(辽东学院,118001)摘要: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性是基于中西方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内敛含蓄的,而西方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是开放热烈的。
因此,中国的爱情观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化构成上是最底层的,也羞于将情感表达出来。
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往往是以繁衍后嗣为基础的,婚姻往往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爱情与家庭可以分开来看。
而西方则秉持真爱至上的爱情观,喜欢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婚姻与爱情相辅相成。
关键词:态度;时效;表达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爱情表达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情感的内敛,无论女性或是男性,若将爱意直白地表达出来,总会 被社会舆论所判定为浪荡一派。
因此总是会将感情化在生活中,融进眼神里。
而才子佳人们,也喜欢用诗篇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温庭筠的《南诗子词二首》:“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中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
在中国古代,总是习惯用各种各样的物象来寄托 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而在夫妻生活中,表达爱意也并不会通过言语,而是以实际行动。
例如张敞为妻子画眉,以及孟光的举案齐眉,都是将爱意融进生活的日常点滴里。
而西方文化则讲究直率地表达感情,对于真爱若不勇敢追求则会被视为懦夫,为自己所不耻。
因此总是会将情感明确地表达出来,用行动与语言相结合,勇敢的追求真爱。
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所说:“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的合拍又和谐。
”以及拜伦的《典雅的少女》:“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无一不是用热烈的语言来表达炙热的感情。
二、对爱情维持的差异中国的感情是爱情与家庭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与亲情相融合,而子嗣则是夫妻感情维系的重要纽带。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
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
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
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
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
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
“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
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
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
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西方爱情观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核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西方的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认为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爱情观更强调家庭、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爱情应该与家庭、社会和传统相符合。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爱情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因此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和物质性,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例如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爱情观在表达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爱情观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中国爱情观更注重家庭、社会和传统,强调爱情的社会责任和物质基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
中美恋爱差异

昨天在Wall Street Journal (华尔街日报)上看到这样一篇关于美国大学生恋爱态度的文章。
作者通过采访和数据,以不加评论的旁观者视角从当代美国大学生的生活剪辑了一个掠影,来反映美国文化的本质。
文章主题是越来越多的男女选择不在大学里谈恋爱,而选择一夜情或者多夜情,或者只是游戏似的恋爱。
“你是风儿我是沙”的山盟海誓在美国不仅谁也打动不了,还会吓跑大多数的人。
作为一个在美国读了三年高中现在在美国读大二的学生,作为一朵被西方资本主义“腐化”了的祖国花朵,我想为美国学生和我自己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解释。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有它的原因的。
与你可能想的正相反,我们(经过一番挣扎,我还是选择了用“我们”而不是“他们”)不是因为堕落,而是因为我们更现实,更长远,把当前的学习和事业看得更重要。
首先,在美国大学中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
想进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的人越来越多,想继续深造的也越来越多,所以造成平时上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具体数字我就不举了,我最近才和一位从北大来的数学系博士研究生吃饭讲到哪个学校的学生压力大,他毫不犹豫的说是伯克利,还说他辅导的本科生都因加班加点严重缺乏睡眠。
我的一些去过其他国家学习的同学也是有同样的看法。
除了竞争外,另一个使我们奋发的因素是高昂的学费。
拿美国大学的学费和国内的学费比没有什么意义,不比你们也知道这边要高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多数大学生是借钱读书的,大多数人毕业后都有债务。
这个债务是我们自己要还的,不管家境如何,这个债务是我们自己的债务,是我们自己必须要用自己的劳动来还的。
设想一下,如果你上大学是花自己的钱,2万到4万美元,你还会天天想着怎么交女朋友并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容易受伤的境地吗?第三,我们知道自己的前途未卜,有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就业或者继续深造,我们承受不起另一个人的重量,因为我们还太年青。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一些恋爱史,因为在美国没有所谓的“早恋”。
用我在高中的好朋友Emily的话来说,“恋爱在很多时候都像是两人三腿跑,靠着的两条腿绑在一起,不仅慢得要死,而且如果其中一人倒下了,另一个人也站不起来。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小时候爱情就是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长大后爱情是等我头发都变白了,牙齿都掉了,那个他还愿意牵着我的手陪着我去看夕阳。
一直很喜欢西方作品中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自由的,神圣的,更是直达灵魂的,不像中国式的围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束缚,很多人想出城,但又有许多人急着进城。
在爱情相遇之初,中国人用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感情,让感情融化在生活之中,表达于眼神交流,内敛,深沉,于是中国更容易产生日久生情。
西方人则更喜欢用直白的语言,具体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开放,自由,于是西方更容易产生一见钟情。
拜伦在《雅典的的少女》这样写道:“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如此直白的爱意表白或许也只能在西方的文化作品中看到。
在爱情维持之时,中国人的爱情与家庭密切相关。
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家庭在爱情婚姻中占了重要的比例。
从我国著名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蝶的悲剧,还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被拆分的爱与恨,他们的爱情都受着家庭的阻挠。
中国传统注重孝道,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任何追求自我爱情的人都会受到指责,中学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为了尽孝,听从母亲大人修其爱妻,结果闹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东南飞,是为了心爱的人,五里一徘徊,徘徊的是不尽的思念。
相比之下,正直文艺复兴时期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却恰恰相反,他们才是自由婚恋的忠实追随者。
虽然他们两家是世仇,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依然义无反顾地相爱。
那种不顾一切地爱恋,让他们祈求神父的帮助,希望最后可以成眷属,这一点很像中国的梁祝。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记得很清楚的是在《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的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结婚你不是嫁给某一个人,而是嫁给了这个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恋爱观比较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
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样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男男女女,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爱情观:爱情是为婚姻服务的。
爱情只是手段,婚姻才是目的。
只要是良家子弟,婚前的任何男女交际,都只是不同程度的“相亲”。
爱情而不能以婚姻作为结局则叫做“白搭”、“落空”或“没有结果”。
不得不指出,这样的恋爱观是相当功利而低俗的。
恋爱只是为了谈成一桩买卖。
但这样的恋爱观却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任何不为婚姻服务的爱情,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要受到舆论制裁的,并冠之以“奸情”等恶名。
在中国语文里,“情”字往往与“恩”、“义”两字并举,而有“恩情”与“情义”两词。
中国男女成了眷属之后,年深日久,情渐淡而恩义转深,成立一个恩义有余而深情不足的局面。
当然恩义都是好字,并无贬义,但由恩义所引出的一种取予和负欠的关系也是不容讳言的。
许多夫妻往往在所谓“顾念恩义”的情况下,度过一辈子,厮守或有之,深情则绝无。
任何一方的消失,对另一方毋宁是一种解脱。
这样的夫妻关系,并不罕见。
恋爱如果只是婚姻的前奏,那么结婚就是恋爱的完成,往往也就是爱情萎缩和死亡的开始。
婚前的朝思暮盼,辗转反侧,到了婚后全被穿衣吃饭所取代。
“成眷属”之日,也往往就是“怨偶”萌蘖之时。
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中国的大学生在恋爱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看法:恋爱与学习挂钩。
我觉得中国的大学生应该把恋爱和学习分开,恋爱就是恋爱,学习就是学习,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业是自己的追求,而恋爱是双方的追求。
我当然知道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谈恋爱只是为以后热身而已,这无可厚非,但谈恋爱也绝非儿戏,我们要时刻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的态度,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以后打基础。
恋爱就是共同学习”的观点是走不通的,你要知道,你爱的是他(她)本身,如果你的目的是共同学习,那我觉得你找个同性不是更方便吗?至此,有人可能
要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那学习也会轻松的。
说句实话,我一直很怀疑俩个恋爱者真的能够坐在自习室里安心地学习吗?我是很怀疑,要是我,我觉得凭我这超强的自控能力,还是很难。
而且据我经常在自习室的观察,基本上这些恋爱者都是晚来早走,晚来是干什么去了?我不知道。
早走的我倒是知道,送人千里呗,回宿舍是很迟的。
试问:这样是有助于学习吗?
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则不同。
西方人认为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这就是爱情至上。
西方人的婚恋,是感情的需要,爱情是她的基础,因此才有“金婚、银婚”、“度蜜月之类,显得非常浪漫。
在西方,爱情至上,爱情是最神圣的,它是人类情感中最神圣的部分,决不能被玷污。
而这就使它具有了与宗教偶像一般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同时,它也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因而也就有了高度非理性的品格。
这决定了西方人陷入爱河中的失去理智,为此甚至不惜与情敌决斗。
在中国,基本就没有这种情况。
这也表现在西方的爱神丘比特是一个儿童,儿童智慧不成熟,容易感情用事,它是用弓箭射中男女双方之心的。
”
在理性高度发达的民族中,尤其需要感性的因素类来平衡,而爱情,男女两性最纯粹的爱,当然是这种最理想的平衡因素。
因此,西方人对爱情的态度与宗教信仰一样虔诚,也就不奇怪了。
这就无怪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总要上教堂。
因为爱情与宗教信仰一样神圣与崇高,一样绝对和永恒,一样能够超越生存(西方人可以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那种生生死死的爱确实是感人的)。
对于西方人来说,对爱情就像对待宗教一样有一种神圣感,正因为如此,才有费尔巴哈“关于爱的宗教”。
但是中国人不然。
中国人缺少这样一种神圣的感情。
对于男人来说,事业高于爱情;对于女人来说,结婚不过是生存的保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完全是生存的需要。
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根本就没有个人意志的选择,更谈不到什么爱情。
当然,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在经济地位上对男性的依赖已经不是很显著,但是只要你注意到征婚广告中的种种条件,就会发现,婚姻中爱情的含量有多么稀少。
所谓爱情,也无非就是爱金钱。
中国人对于生育的态度也清楚地显示了这种婚恋服务于生存的特征。
在传统道德看来,女人就是生育的工具,是男人的性奴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且不管爱与不爱。
这也是生存的需要,因为社会的高度稳定需要让女性做出牺牲。
感谢中国的女性们,正是她们伟大的无私奉献,才可以让男人全心全意地投入事业,也才使稳定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成为可能,尤其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稳定环境。
纯洁的爱情本应是无国界、无门第、无等级、无名利地位、无财富利益、无年龄界限、无任何条条框框来界定的。
它就是一种单纯、真挚、崇高、圣洁的情感! 而中国人却往往要给爱情赋予很多的附加条件,让原本美好、愉悦、浪漫的爱情不堪重负。
也许是中国人的老祖先太过聪明的缘故,让后人继承了更多的心机和患得患失的算计。
让本该快乐、甜蜜、温馨、浪漫的爱情,背负了沉重的枷锁和筹码,中国人的爱情更象是在“博彩”!博对了就赢,错了就再继续“博”!
正因为如此,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婚姻“大变革”。
大批的男人女人,在情感的路上辛苦地奔波着。
彼此象在超市里购物一样,挑来拣去地选择着对方,看看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算计着这笔“投资”能否会有收成。
房子、票子、车子等更多外在的东西成了婚姻的筹码。
不知疲倦的男男女女们,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着自己的青春,浪费着生命中最宝贵的黄金岁月去笃定去追寻!
一个成熟的男人,他会懂得怎样去欣赏一个人的美丽。
一个人的美丽不仅仅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思想、智慧、包容、善良的襟怀、和对他人的理解、欣赏、无私奉献的情感。
外表的美丽总会逝去,再美的视觉也有疲劳的那一天。
只有内在的美丽才是永恒不朽的。
真正懂得欣赏对方的男人,才是真男人!
而聪明的女人更应该懂得,怎样去选择一个值得你爱的男人。
你看重的应该是那个男人的优秀品质,和他成熟的魅力。
并不是他的财富与地位!财富与地位永远代替不了人生的幸福!一个不成熟的男人,一个不懂得欣赏女人的男人,即使他有家财万贯,也永远给不了你全部的幸福。
没有灵魂的爱,永远不是爱!懂得精神上相互欣赏、相互温、相互慰藉的爱情,往往会更长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