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 教案教学设计 _4

合集下载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相关背景信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1)作者背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特点: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3)课文《巴尔扎克葬词》是对其葬礼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2.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其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

(2)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式。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的理解。

(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收集有关巴尔扎克的资料,如图片、生平介绍等。

2. 课堂导入:(1)展示巴尔扎克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3. 课文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3)讨论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和社会背景。

4.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小练笔。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2)学习巴尔扎克执着于文学创作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2. 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的相关资料,如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课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体会作品的韵味;(2)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口语表达与写作(1)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练习;(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

(2)能够把握并欣赏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

(3)能够解读并评价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名人的崇敬和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

(2)欣赏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

(3)解读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对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对巴尔扎克有一定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巴尔扎克进行葬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意,感知文风。

(2)让学生分析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思考马克思的立场和态度。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启发。

(2)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小组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能力和观点阐述的清晰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的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巴尔扎克和马克思的介绍和评论。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雨果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3. 解读《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析《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作者雨果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3. 《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2 教学难点1. 对《巴尔扎克葬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作者雨果文学思想的把握。

3. 对《巴尔扎克葬词》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或测试了解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相关教材或读本。

2. 参考书:关于作者雨果和《巴尔扎克葬词》的研究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高二年级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魅力。

2.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葬词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

2.学生分享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文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巴尔扎克葬词》,大家有什么收获和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深度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挖掘课文内涵。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艺术价值。

三、课文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写作特色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巴尔扎克葬词》的写作特色,大家有什么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评论家对《巴尔扎克葬词》的评价等。

2.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拓宽知识视野。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与拓展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作业布置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课堂讨论,大家有什么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作业分享与点评1.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文章。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理解作品对人生、友情、艺术等主题的探讨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

简要概述《巴尔扎克葬词》的情节和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探讨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3.2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对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风格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写作等多种评价方式。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思想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6.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作者介绍学生分小组收集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资料,进行分享和讨论。

7.2 活动二:情节梳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情节,总结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进行汇报。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认识文学创作对社会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尊重文学创作,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把握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如作者对巴尔扎克创作的评价。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便于后续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勾画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讲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巴尔扎克葬词》,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谈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3.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节: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1.1.2 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理解1.2.2 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1.2.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第二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描述。

2.1.2 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2.2.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2.2.2 对作者意图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3.1.2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3.1.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3.1.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3.2 教学方法3.2.1 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3.2.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节: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4.1.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改进。

4.2.2 教师自我评估: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节: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5.1.1 课文原文:《巴尔扎克葬词》的原文。

5.1.2 相关资料:关于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的资料。

5.2 教学工具5.2.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5.2.2 笔记本电脑:用于准备和展示教学材料。

第六章节:课前准备与引导6.1 课前准备6.1.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文和相关资料,确保教学资源齐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设计高二1&3班语文课教师:田克君A.课时安排:2001年11月28日共1课时。

No.70&71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二、《巴尔扎克葬词》一、写作背景及其雨果和巴尔扎克简介1、写作背景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

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可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故事。

那是1830年,雨果抨击独裁专制的浪漫主义杰作《欧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剧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的精湛而受到大多数观众的欢迎,但巴尔扎克当时并没有真正认清它的价值,反而撰文对此剧进行严厉的批评。

最让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尔扎克认为他在剧本创作方面缺少才华,“除了偶尔的机会,维克多·雨果先生的笔永远也遇不到一丝自然的线条”。

巴尔扎克的尖刻批评,自然使雨果感到恼火。

但尽管这样,雨果并没有因此耿耿于怀,后来还是与巴尔扎克重归于好。

1849年2月,巴尔扎克染上了心脏肥大症,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见了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问;1850年7月,雨果去巴尔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日,当雨果得知巴尔扎克病情恶化的消息之后,于当天夜里又一次来到他的病榻前,两人进行了交谈。

这时的巴尔扎克还满怀希望,认为自己还能复元。

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预感,他于当天深夜回到家中,对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几位朋友说,欧洲将失去一位伟才。

果然,巴尔扎克的生命在当天夜里十点半结束了,终年51岁。

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

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

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

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

8月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2、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

自幼上寄宿学校。

1814年随家至巴黎,在几所私立寄宿学校读书。

1816—1819年学习法律,并在律师事务所见习。

随后决定从事写作,住进贫民区的阁楼。

第一部作品悲剧《克伦威尔》未获成功,后改写小说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均以赔本告终,负债累累。

1828年决定重事写作。

第二年发表小说《朱安党人》和《婚姻生理学》,赢得一些声誉。

《驴皮记》(1831)的出版使他名声大震,于是他决定创作宏伟的《人间喜剧》。

1848年拟定的“人间喜剧总目”包括“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从1829至1848年,他勤奋写作,每日伏案十多小时,努力完成这一庞大计划,最终写出91部小说。

“私人生活场景”计划中的32部有4部只拟了提纲,完成的28部中包括《高老头》(1834)《高布塞克》(1830)《夏倍上校》(1830)《玩滚球布店》(1830)等。

“外省生活场景”计划中的17部有6部未完成,发表的11部包括《欧也妮·葛朗台》(1833)《幽谷百合》(1835)《幻灭》(1837—1843)等。

“巴黎生活场景”计划20部,完成的14部中有《塞沙·皮罗多兴衰记》(1837)《纽沁根银行》(1838)《娼妓盛衰记》(1838)等。

“政治生活场景”计划8部,完成《阿尔西的议员》(1847)等4部。

“军队生活场景”计划的32部中只有《朱安党人》等两部发表。

“乡村生活场景”5部中完成《农民》(1844)等3部。

“哲理研究”计划27部,发表《驴皮记》(1831)等22部。

“分析研究”计划5部,只完成《婚姻生理学》1部。

另外,《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6部未在“总目”的137部之内。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中最杰出的一部。

高立欧老头出身寒微,在大革命中因做粮食承包商而发财。

他十分疼爱两个女儿,让她们过着奢华的生活,并以巨额陪嫁使她们一个成为雷斯多伯爵夫人,一个成为银行家纽沁根夫人。

但高老头却被女儿赶到伏盖公寓,过着寒酸的生活。

两个女儿挥金如土,仍不断竞相向父亲要钱。

当高老头被吸干最后一滴血而病死公寓阁楼时,两个女儿正为在鲍赛昂夫人的舞会上大出风头而得意。

鲍赛昂夫人是蒲高涅王室最后一个女儿,是巴黎最体面的贵妇,但最后败给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小姐而被情人抛弃,只好离开巴黎隐退。

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拥护王室,属保皇党,但创作中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注定灭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和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誉。

巴尔扎克注重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灵魂。

《人间喜剧》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一个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说中出现。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从小爱好文学,崇拜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19年与长兄合办“保守文艺双周刊”。

1822年出版《颂诗集》,获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后又出版诗集《新颂歌集》(1824)《颂诗与长歌》(1826)。

182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冰岛魔王》,之后又发表了描写18世纪末圣多曼格岛黑人暴动的小说《布格·雅尔加》(1826)。

1827年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猛烈抨击古典主义,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1830年上演的剧本《欧拉尼》一反古典戏剧的戒律,打破悲、喜剧的界限,采用大量奇情剧手法,被称为划时代作品。

1831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写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企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而加害于她,后被敲钟人加西莫多推下楼摔死,最后奇丑的卡西莫多和美丽的爱斯梅拉尔达死后在一起的浪漫故事,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小说《悲惨世界》(1862)写穷苦工人让·华尔强因偷了一块面包坐牢19年,出狱后化名冉·阿让,在一位神甫的引导下弃恶从善。

它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贫苦人民的悲惨,主张以仁爱战胜邪恶,从而改造社会。

小说《海上劳工》(1866)写渔人吉利亚特发现未婚妻爱上一位青年牧师后自溺的故事。

《九三年》(1874)写共和国军队司令官郭文放走从大火中救出三个小孩的叛乱头子郎德纳克侯爵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诗《东方吟》《秋叶集》《黄昏之歌》《静观集》《历代传说》等,剧本《逍遥王》《玛丽蓉·德洛麦》《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尔》《昂杰罗》《卫戍官》《吕伊·布拉斯》等,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笑面人》等。

另外,他还写有《文学与哲学杂论》《论莎士比亚》《行动与言论》《见闻偶记》等。

二、鉴赏要点:葬词诗化语言的魅力1.背景简介:1850年8月17日,巴尔扎克死去了。

只有51岁就死去了。

他的死,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

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

他是个极富浪漫气质,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睿智的人。

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他的对人类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伪无不被激活,使他产生丰富的联想。

他痛悼一代伟大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力而骄傲,由此,他也思考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等。

8月20日,据说是个天气阴晦,细雨霏霏的下午,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2.主旨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这是葬词的特点;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这是可与之比肩的作者的责任;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是作者的高瞩远瞻;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则是作者深刻的感悟。

3.行文思路作者的悲切、激越、景仰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对逝者的悼念、评价、讴歌。

4.鉴赏示例(1)原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比较》①相同点:从文体看,都是悼词,而又具有演讲辞的某些特点;从内容看,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从表达方法看,都以议论为主,而又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且都用了讳饰等修辞方法。

(浅析:寻找相同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理解鉴赏对象的过程)②不同点:《巴尔扎克葬词》除具备一般悼词的特点之外,还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密,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巴尔扎克葬词》一文,则更富于散文特点,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调朴实、冷静、深沉,而《葬词》则华美、悲壮、激越,一篇以理智启人,一篇以感情动人。

(浅析:分析不同点,则已是对文章的直接欣赏了)(浅析:同类文章比较,是欣赏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寻找比点,包括同点和异点。

比点的选则,可就内容、主旨、表现方法,背景等方面进行。

应注意的是,比较中切不可牵强附会,如例文中的为求形式之美而生出“一篇以理智启人,一篇以感情动人”的昏话来)思考题:仅就《巴尔扎克葬词》,你能谈谈对作者雨果的认识吗?(提示:什么样的人才配给巴尔扎克的葬礼致辞?雨果具备这条件吗?文章中哪些地方证明了这一点。

) (2)细细品味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

这篇悼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语言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句子比比皆是,有关巨大的容量,应该细细品味。

请找出这些句子,然后细细品味,反复解读。

1、教师有表情地范读课文,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①在听老师的朗读过程中,什么地方使你感情激动?(如第八段、第十段或最后一段)②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思想感情:悲壮、激越和无限景仰之情。

深邃哲理: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

①全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