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城市经济学的地位与城市的地位有关。马克思早已指出,社会的全部历史,都可以概括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运动。他具体指出:“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列宁更明确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现在,国内外经济学家都承认城市是区域的中心,是"增长极",是"龙头"。现在,国内产生了一种说法,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相比,前者应是三类学科,后者应是二类学科,把城市经济学置于区域经济学之下,对学科的分类不是依据学科的性质和客观作用,不是依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是依据学科所研究的"面积"的大小,使人忍俊不禁。如果讲一讲国际对接的话,我们不妨看一看美国的经济学分类。据我所知,美国的经济分类共十大类,第十类代号"000”,有三个学科并列:福利计划、消费者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代号"930"的二级学科为"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下还有三个三级学科:"931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932住宅建筑经济学"、"933城市运输经济学";代号"940”的二级学科为"区域经济学",其下有一个三级学科:"区域经济学"。由于城市经济学是二级学科,所以早在1968年美国各大学就有53个系可以培养和授予城市经济学方面的博士学位,如果按照我国某些权威人士的上述见解,一定要把城市经济学学科地位降一级的话,我国以后不仅不会有城市经济博士生,就连城市经济硕士生也不会有了。那么,受损失的不仅仅是这方面的莘莘学子的学位,而且会是我国整个城市经济管理和城市经济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的严重损失,最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损失。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损失必然连带影响区域经济同时受到损失。事情就会这样走向某些一心想强调区域经济学比城市经济学更重要的同志的意愿的反面。我建议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审慎加以研究和决策。

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断想(一)

如果从80年代初算起,我国有城市经济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已十有五年。15年来,出了将近10本城市经济方面的专著和教科书,这是城市经济学科建设进程中取得的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淡薄,曾一度形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热不断降温。情愿在这个领域绞脑汁、爬格子的人不多;真正深思熟虑,执着追求的人可能更少;真有见地,想在这里继续“犁地"深翻,有所奉献的人,或因其老,或因经济拮据(既无科研经费,又囊中羞涩),形单影支,难以如愿以偿。因而,城市经济理论著作的年出版量实际在减少,不带水分的精品就更少了。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遇到了水、肥、天气不相应的条件,我有这

种感觉。

(二)

作为一名长期在城市经济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人,我深感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经济理论并加速这方面人才培养的迫切性、重要性,我也深感完成这个任务的艰难。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问题的日益增多,城市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日益迫切需要。众所周知,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经济都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从学科建设来说,城市经济学在我国远没有像国民经济学那样被人重视,得到发展。城市经济的内容和特征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它作为城市公共经济,是微观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微观经济的集合体,也就是说,不过就是在空间上扩大了的尚未明文规范的企业集团经济而已。然而,现在研究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的专著教研书又何其多也,而研究微观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微观经济在空间大规模结合效应的城市经济著作则相形见绌。很显然,我国的城市经济学实属"短线产品"。现在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由于城市经济是介于国民经济和企业微观经济之间的中间环节,它的"短缺"其影响也会是双向的,既影响微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宏观经济的顺利发展,这是可想而知的。

学科与学科之间相比是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的,但是对于指导实践来说却有需要程度的不同。我国有许多专业经济学科,如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十分适合条条管理的需要,今后条条管理还是必要的,但是更需要的是条块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间新兴的边缘性、综合性经济学科恰恰具有这种功能。陈敏之同志最近提出,城市经济学就是市长经济学,这是很对的。然

而我们的市长有几位是学了城市经济学才走马上任的呢?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新市长是学理工的出身,后来学经济的陆续得到提拔,但几乎可以肯定,这些学经济的也大都出自条条经济学的世家。学工业经济的,对城市工业发展的领导情有独钟;学企业管理的,对所属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随心所欲,特别倾心;学金融的,对城市金融的发展往往愿意独树一帜,高人一筹;学外贸的,在发展城市外向性经济方面独领风骚……,如此等等。然而,正如谚语所说:“一支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有单项知识专长的人,未必就能驾驭需要多方面知识运用的城市,而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看一看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就可以印证上述论断的正确性。现在我国无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哪一座城市不存在各种因素互不协调、互相制肘的现象,不存在"摁着葫芦起来瓢"的问题?人口、环境、交通、住宅、工资、贫困、犯罪……哪一件不曾困扰和继续困扰着我们的市长同志,使他们感到头疼呢?尽管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不断产生是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各方面的原因的。但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瘸腿"肯定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极重要的原因。我认为,还应看到,由于我国城市具有不同的社会特点,因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了不同的任务和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城市土地是国有的,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城市政府不仅要花大力气管好城市建设,更要管好城市经济的整体运行(即使改革后的间接管理也会是如此)。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也应有不同的特点,要为城市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多的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依据。所以这样说决不为过,现在是到了应特别强调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学,加强这方面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性的时候了。除此以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大中小城市也都在蓬勃发展,各级城市管理工作者都迫切需要用城市经济学知识来武装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除了市长之外,城市规划、计划、工业、交通、商业各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都需要城市经济学知识的补充和"给氧",然后在工作中才能真正具有全局观念,打破条块观念的束缚,真正头脑清醒,高瞻远瞩,指挥若定,游刃有余地领导和推进城市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城市经济学通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不需要继续发展提高?

(三)

几年前,我曾在自己的讲义中这样写道:"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关系。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关系的分析,充分揭示城市初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于城市管理,不断解决‘城市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看,这样的"综述"还是可以的,但是它的内容重点和边界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调整,有些观点需要突出强调和补充。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经济系统。自从系统论产生以来,几乎所有学科都可以该学科所面对的研究领域的系统结构作为自己的一般研究对象。系统的分野也就是研究它的学科的分野。那么什么是城市经济系统,如何认识城市经济系统的特点和特征呢?我认为,应该从现代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城市经济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它和其他个体事物 (如一株苗、一部车)的整体性不同。由于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广泛发展,不仅单个城市是一个整体,而且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内的所有城市早已连成一个整体。因此,完整地说,城市经济系统应是它的内部系统 (即个体系统)和它的外部系统 (即区域系统)的统一,或称是它的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统一。山田浩之把城市外部系统称为城市间系统也是对的。现在对城市经济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重视内部整体性的比重视外部整体性的要多的多。更不用说有的人连内部整体性也不甚重视,只是就事论事地讨论研究城市内的具体问题和局部问题了。应该认为,自觉不自觉地受自然经济观的影响来研究城市经济的远比自觉地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城市经济的为多。特别是实际工作部门,热衷于本市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建设,忽视城市性质和比较利益优势的研究整个产业结构的决心,这已是制约我国城

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经济系统同其他事物系统一样,总会是变动不居的、动态的。但是它的变化发展不仅比自然界要快得多,也比农村社会发展变化快得多,比过去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城市发展变化也要快得多。它是宇宙之树顶端的生长点,一切新的、奇的、始料不及的事物都可能随时在这里发生。刚刚论证完的最佳发展规划和方案,转眼之间又要修改再修改。在这种形势面前最忌产生这样两种认识倾向。一是为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所扰,看不到经济规律仍然在深层次发挥着作用。往往用"我的观点"、"我们的经验"、"我国的国情"等来代替对城市经济最一般规律的研究和客观分析,并用以传人;二是不顾城市经济瞬息万变的特点和地区的特点,用一种并未经过实践检验或未经过充分论证的固定模式或模型来"规定"和"希望"经济作如是"正常的发展。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也许是一门正在发展趋向成熟之前的学科难免的现象?

城市经济系统是个综合性系统,它具有极其复杂的特点。它的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系统要素和层次的数量极其繁多,而且表现在其中许多系统要素的"经济性质"的不"纯粹"性,或者说,它大大扩大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概念,而延伸到各个领域。一位美国学者 (Werner Z. Hirsch)写了本《城市经济学》,其中,除了和别的城市经济学教科书一样,设有城市化、城市土地、城市住宅、城市交通运输、城市财政、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环境等章节内容外,还设有城市文化艺术、城市犯罪、城市贫穷以及歧视与隔离等章节。这是为什么?只要详细看一下作者的解释就清楚了。在《城市文化艺术》一章,作者着力论述了城市文化艺术的投资与税收同城市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关系。他指出,"人民艺术"的发展,"正在变成产业效率的一种主导因素";对它的投入,实际是在"创造人力资本"!在《城市犯罪》一章,作者指出了犯罪的产生与“经济萎缩"的关系,着力研究了犯罪的社会成本制约经济发展的规律,并由此推导出来了"警察生产函数"!在《歧视与隔离》一章,作者明确提出,美国城市中种族、肤色、性别、宗教等方面存在的歧视和"雇佣偏见",不断地影响着城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关系,"具有消极的社会影响和收入影响",而且它与城市贫穷之间"存在着颇具破坏性

的链条式关系"!我以为,这样扩大"经济"的内涵。在我们认为的非生产领域如此全面地研究经济问题是具有新意的、必要的和可取的。

由此可见,城市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确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经济系统整体联系和关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前提。有同志常有这样的看法,认为研究应用问题比研究。对象"一类理论问题更重要,这要看怎么看,在对象问题尚未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的"应用"研究和著述,往往只会给实践者提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帮助,并不能对解决城市的全局问题,保证

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

(四)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发现、总结城市经济规律, 一般来说, 这也是正确的。但结合现实,现在对这个提法也应予以发展和具体化。我以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应是发现总结城市增长和效益提高的规律,以指导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后者更带有根本性,更重要。城市经济效益并不是企业效益, 各项产业效益的简单加和,它的投入、产出的内涵更广,计算方法也不同。它是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内的一种经济综合效益。但是至今我们对经济效益在社会与环境方面的表现与投入产出关系,以及这三种效益相互转化关系的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均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臻于完善的成就。我以为,城市经济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极其重要的效益优势,即它的聚集效益、结构效益和规模效益,因此加强这三方面的效益研究也应该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要深人研究这些效益形成的条件、特点和规律性。我国长期存在的大城市、小城市孰应是重点之争,实际上就是上述三效益形成的条件、特点和规律性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的盲目之争,主观臆想之争,浅表性的经验之谈而已。当然,城市经济效益的研究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范畴。譬如在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的时候,城市的区位效益研究显得特别重要;在研究城市的改建、扩建和现代化的问题时,城市建设的投资效益就应是一中心课题;在评价城市政

府的作用和实绩时,城市管理效益就应是一个不可少的有用指标,如此等等。

所有上述效益的研究都应该是当初城市经济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

为了城市综合效益的提高,应该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呢?会有人脱口而出:发展新技术。我以为不尽然。学科不同应有不同的回答。城市经济学的回答主要应该是“协调发展"。如果从现状分析,这个问题显得更重要。我国经济效益不理想,固然与生产技术较低有关,但是,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长线"“短线"参差不齐,经济运行坎坷。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地提出提高技术无济于事:长线产品的技术越提高,其积压就会越厉害,效益就会越低。我们在微观经济中,曾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口号,同样地,在宏观经济和城市经济中,也应该是向管理要效益。不过,后者的要法可以提得更确切些。我看就是。向协调发展要效益"。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就是要围绕这个中心环节做好城市经济的系统分析、经济机制和管理方法的研究。以保证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平衡发展、有序运行

和良性循环。

完成这样的协调和平衡任务当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相当广泛。至少如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一、二、三产业内部之间的,基本产业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基础设施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空间配置关系,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产业与资源、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地区、人与环境的相关关系等等都应该是最重要的内容。城市经济学应该设想和提供正确处理这一系列关系问题的一般方法。为此,在这方面引入西方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以及运筹学中曾经普遍使用过的一些数学方法和模型,在我国城市经济学中适当加以移植、运用和创新,应该是可取的。最近,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报导,广西玉林市最近几年的发展在广西省一直名列前茅,是与一位新市长的走马上任分不开的,这位市长就是一位系统工程专家出身的黄国安同志。我想,黄国安同志的政绩与他的系统工程学的功底肯定是分不开的。而

如果这位市长再具有丰富的城市经济学知识,他的政绩肯定还会水涨船高,更加

出类拔萃。

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除了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全面规划和管理外,还要靠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调节。我们党早已宣布,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把改革开放的重点转移到城市,要把计划经济转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要顺利实现这"一系列的转变,迫切需要知识的更新,需要新知识的填充。可以肯定地说,城市经济学就应是迫切需要的新知识中的佼佼者。问题是我国的城市经济学还处于创立阶段,还是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就它的现状而论,在实践面前,恐难完全扮演 "佼佼者"的角色。这就是差距,这就是问题,这就是摆在我们这些 "职业"学者面前的任务。

(五)

现在有一句叫得很响的话,叫做"经济上新台阶"。我想,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也应有一个上 "新台阶"的任务。上新台阶的必要性不必说了,而上新台阶的条件和可能性倒应该首先看到。无论怎么说,城市经济学在我国传播和发展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从事城市经济数学和科研的人尽管增加较慢,毕竟还是在增加;城市经济研究的学术活动每年还在开展;城市经济的学术刊物和一些综合性经济刊物上,每年可见质量较高的城市经济研究成果在不断发表;城市经济学的或准城市经济学的专著逐年在积累:所有这些就是城市经济学上新台阶的最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资料工作跟不上,有好多散在的科研成果集中不起来,集中讨论不够,集思广益不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民主讨论和争议的习惯,明明有不同的认识,在一个会议上总是会被与会者巧妙的绕过,争议不起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念完稿散会。真理不能通过"愈辩"而"愈明"。很显然,现在需要加强组织工作,而最好的组织者应该是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有鉴如此,前年在上海

财经大学举行的城市土地讨论会上,有好几位同志联名给一位国家领导人写信,反映此事。要靠民间自发联合是十分不易的。城市经济学科建设的第一次会议就是民间自发组织的,那是1982年在牡丹江开的,13年过去了,再没有开第二次会议,那时的主要发起人和主持人也早已故去。这是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该思索改变这种状况的新途径新方法。

我以为城市经济学要上新台阶。上没上了新台阶,首先应表现为有没有新的代表作问世。这样的代表作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深刻性、系统性、实用性。首先是深刻性。深刻性来源于对事物表象的抽象思维。也就是说,任何科学都不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描绘,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长期以来,我们实际存在城市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究应如何结合的认识之争。只承认特殊规律甚至只承认中国特殊情况,而忽视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忽视事物的特殊规律、特殊情况和发展的阶段性,跳跃式地学习和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脱离我国国情,这种现象也随处可见。结果,都有损科学著作的形象,其见解不仅不深刻,而且脱离实际。

其次是系统性。任何一门科学著作都应是系统的完整的,这应是成熟学科的标志。城市经济学由于它是一门新兴学科,即使在国外发展已经30来年,也不能认为已经发展完善。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外一些专著或教科书 (英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前苏联的)都自成体系,各有千秋。我们国内出版的也大致是各有见地,各有侧重,没有公认完整的体系,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现在也不能企望一下子产生一个绝对完整的统一思想的范本,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朝着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综合性专著方向前进却是应该的。与此同时,各有侧重、各有千秋的城市经济学专著也应得到相应发展。我朦胧地觉得,城市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如城市土地经济学、城市产业经济学、城市规划经济学、城市财政学、市政经济学、城市经营管理学等)的建立相发展也应是城市经济学上新台阶的任务。

最后是实用性。我认为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是,它即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把城市经济学看成仅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应用科学,不妥。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中充满着各种特殊的矛盾,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哲学教科书,也是蕴藏丰富又没有完全探明的矿藏,设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显然是不行的。但是,只强调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品位,不强调它的实用性显然也是不行的。只有与实际需要结合得越紧密,指导实践的功能越强,它的发展才越有意义,也才越有生命力。前面提到的那本美国人写的《城市经济学》,其中每一章都有"政策"一节,专门为国家和城市决策者改善宏观管理出谋划策,这种写法也是值得借鉴的。时代呼唤着我们国家的城市经济理论工作者振奋精神,切磋琢磨,取长补短,迎头赶上前去,为早日诞生一部或几部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需要的上新台阶的城市经济学佳作而共同奋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