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寒笳警训
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董平)

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董平)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编辑:董平内容提要:本文以研究并探讨天台宗与三论宗的历史关系及其在义学上之同异为基本任务。
作为宗派的天台与三论,其成立的时间乃基本同时,二宗之间不仅有过种种交往的历史事实,而且在理论上既有某种共同的渊源,在义学上也共以“中道”为归,然其同中毕竟有异,未可无别而相互混滥。
本文在以历史典籍为依据而论述其相互关系的同时,对其义学上的同异也作了分析;同时,对新出的论著《三论宗源流考》中的有关论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董平,男,1959年出生,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在职博士生。
智顗在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整体建构之中,乃总以《法华经》为宗骨,故《法华经》“会三归一”之旨,在智顗那里实不仅仅体现为其教判上的某种根本主张,而且也体现为其佛学研究上的某种贯彻始终的根本方法论。
然所谓“会三归一”,无论是在《法华经》还是在天台宗,这一倡导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导向“为令一切众生开佛知见”之旨的一条权便之途,故会三乘而统归于一佛乘,毕竟以一切众生所本具佛之知见的终极开显为旨归。
作为一种方法论,“会三归一”本身便是一种圆融的“中道观”,在智顗那里,它即体现为对于不同佛教思想体系之理论成素的兼融与涵摄,并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一根本义旨的基础上将诸家之说熔铸为一种既新颖而又和谐的佛学思想系统,从而翻出新意,终致为魏晋南北朝以来数百年的中国佛学别开生面。
正由于贯彻了这样一种兼融众说而导流归源的中道精神,智顗之佛学遂少有门户之见而展示出阔大的学术胸襟与气度。
即空即假即中之中道实相的阐释,实际上即体现了对于空、有二宗之学说的统会;而修行方法上的止观并行、定慧双运,则沉潜与高明并举,积渐与顿达相兼,不仅是南北地之不同学风的统会归一,也是对于南北朝与不同义学相关的修习方法的兼摄涵容。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由智顗所完成的天台佛学系统之整体建构,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在汉地流行的诸大乘义学之统摄和会的结晶。
静心录之三文录三

静心录之三文录三始嘉靖丙戌至戊子寄邹谦之丙戌比遭家多难,工夫极费力,因见得良知两字比旧愈加亲切。
真所谓大本达道,舍此更无学问可讲矣。
“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未尝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若复失之毫厘,便有千里之谬矣。
四方同志之至此者,但以此意提掇之,无不即有省发,只是着实能透彻者甚亦不易得也。
世间无志之人,既已见驱于声利词章之习,间有知得自己性分当求者,又被一种似是而非之学兜绊羁縻,终身不得出头。
缘人未有真为圣人之志,未免挟有见小欲速之私,则此重学问,极足支吾眼前得过。
是以虽在豪杰之士,而任重道远,志稍不力,即且安顿其中者多矣。
谦之之学,既以得其大原,近想涉历弥久,则功夫当益精明矣。
无因接席一论,以资切劘,倾企如何!范祠之建,实亦有裨风教。
仆于大字,本非所长,况已久不作,所须祠扁,必大笔自挥之,乃佳也。
使还,值岁冗,不欲尽言。
二丙戌承示《谕俗礼要》,大抵一宗《文公家礼》而简约之,切近人情,甚善甚善!非吾谦之诚有意于化民成俗,未肯汲汲为此也!古礼之存于世者,老师宿儒当年不能穷其说,世之人苦其烦且难,遂皆废置而不行。
故今之为人上而欲异民于礼者,非详且备之为难,惟简切明白而使人易行之为贵耳。
中间如四代位次及社祔祭之类,固区区向时欲稍改以从俗者,今皆斟酌为之,于人情甚协。
盖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
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
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傅记之讹阙,则必古今风气习俗之异宜者矣。
此虽先王未之有,亦可以义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袭礼也。
若徒拘泥于古,不得于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礼之礼,行不著而习不察者矣。
后世心学不讲,人失其情,难乎与之言礼!然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
苟顺吾心之良知以致之,则所谓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矣。
非天子不议礼制度,今之为此,非以议礼为也,徒以末世废礼之极,聊为之兆以兴起之。
故特为此简易之说,欲使之易知易从焉耳。
中国行为法学会张之楠明初士大夫的宗教态度

明初士大夫的宗教态度(张之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一明初的宗教政策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政权,蒙古族传统上是信奉萨满教。
元在统一战争过程中,建立了广大的疆域,疆土横跨欧、亚两大洲,所以宗教状况较为复杂。
元朝统治期间,中国的宗教信仰,除了蒙古族传统的萨满教信仰之外,还有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教徒当时称为也里可温)、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最为盛行的还是中国传统的佛教和道教。
元代道教主要是全真教,还有正一教、真大道、太一教等教派。
佛教在元代非常兴盛,表现在一方面内地原有的各宗派依然活跃,另一方面元朝为了巩固对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的统治,重视和优待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元朝推行的宗教政策,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也从有利于巩固政权的角度制定明朝的宗教政策。
朱元璋在统一战争中重用儒士,建立明朝后又将程朱理学确定为统治思想,因此朱元璋主要是采取儒家之说治理国家。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只扶持儒家而打击、排斥宗教,而是对宗教采取保护和扶植。
一方面,这与朱元璋的经历有关。
朱元璋在加入起义军之前,在皇觉寺出家。
八年的为僧经历,使朱元璋对宗教有一定程度的感情。
另一方面,朱元璋认识到了宗教的作用,他评论说:“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
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
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
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阙者。
”佛道二教与儒学一样,都有助于治世,虽然儒学是“万世永赖”,佛道二教也是能“暗助王纲”,有“益世无穷”之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朱元璋对佛道二教进行辩护:“夫三教之说,自汉历宋至今,人皆称之。
故儒以仲尼,佛祖释迦,道宗老聃。
于斯三事,误陷老子,已有年矣。
孰不知老子之道,非金丹黄冠之术,乃有国有家者日用常行,有不可阙者是也。
今古以老子为虚无,实为谬哉。
其老子之道,密三皇五帝之仁,法天正己,动以时而举合宜,又非升霞禅定之机,实与仲尼之志齐。
缁门警训(卷第二)

缁门警训(卷第二)缁门警训卷第二龙门佛眼远禅师坐禅铭心光虚映体绝偏圆。
金波匝匝动寂常禅。
念起念灭不用止绝。
任运滔滔何曾起灭。
起灭寂灭现大迦叶。
坐卧经行未尝间歇。
禅何不坐坐何不禅。
了得如是始号坐禅。
坐者何人禅是何物。
而欲坐之用佛觅佛。
佛不用觅觅之转失。
坐不我观禅非外术。
初心闹乱未免回换。
所以多方教渠静观。
端坐收神。
初则纷纭久久恬淡。
虚闲六门六门稍歇。
于中分别。
分别才生已成起灭。
起灭转变从自心现。
还用自心反观一遍。
一反不再圆光顶戴灵焰腾辉。
心心无碍横该竖入。
生死永息。
一粒还丹点金成汁。
身心客尘透漏无门。
迷悟且说逆顺休论。
细思昔日冷坐寻觅。
虽然不别也大狼藉。
刹那凡圣无人能信。
匝地忙忙大须谨慎。
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筑著。
伏惟伏惟。
三自省察是身寿命如驹过隙。
何暇闲情妄为杂事。
既隆释种须绍门风。
谛审先宗是何标格。
道业未办去圣时遥。
善友师教诚不可舍。
自生勉励念报佛恩。
惟己自知大心莫退。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
浮世几何随家丰俭。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鹅湖大义禅师坐禅铭参禅学道几般样。
要在当人能择上。
莫只忘形与死心。
此个难医病最深。
直须坐究探渊源。
此道古今天下传。
正坐端然如泰山。
巍巍不要守空闲。
直须提起吹毛利。
要剖西来第一义。
瞠却眼兮剔起眉。
反覆看渠渠是谁。
还如捉贼须见赃。
不怕贼埋深处藏。
有智捉获刹那顷。
无智经年不见影。
深嗟兀坐常如死。
千年万岁只如此。
若将此等当禅宗。
拈花微笑丧家风。
黑山下坐死水浸。
大地漫漫如何禁。
若是铁眼铜睛汉。
把手心头能自判。
直须著到悟为期。
哮吼一声狮子儿。
君不见磨砖作镜喻有由。
车不行兮在打牛。
又不见岩前湛水万丈清。
沉沉寂寂杳无声。
一朝鱼龙来搅动。
波翻浪涌真堪重。
譬如静坐不用工。
何年及第悟心空。
急下手兮高著眼。
管取今生教了办。
若还默默恣如愚。
知君未解做工夫。
抖擞精神著意看。
无形无影悟不难。
此是十分真用意。
勇猛丈夫却须记。
切莫听道不须参。
古圣孜孜为指南。
虽然旧阁闲田地。
一度嬴来得也未。
要识坐禅不动尊。
诗与禅

诗与禅关键字:诗禅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
禅宗的通达、印“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当然也非常显著。
唐宋时期,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种很时髦的事,象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实信奉者,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
杜甫是一个“一饭未曾忘君恩”的典型的儒家诗人,但连他也说过:“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韩愈是个排佛很激烈的人,但他后来也忍不住和禅僧交往起来,可见禅宗对当时诗人的吸引力。
再从禅僧方面来看,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和坐禅仪式,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
禅宗中的诗僧很多,如唐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惠崇,参寥、洪觉范都是很著名的,他们在诗中除了证性谈禅之外,也吟咏世俗情,文人士大夫很欣赏他们的作品。
此外,在禅家内部的参禅悟法的功课中,诗歌也是很重要的工具,祖师开示机缘,门徒表达悟境,往往离不开诗。
诗与禅的联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人们从理论上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概观唐以后的人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似乎可以归结出这样几种意见,一是诗禅相异说,二是诗禅相似说,三是诗禅相同说。
对于这几种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不同角度,所以意见难免有互相抵牾的地方。
但如果拨开这些浅层上的现象,我们即可发现各派理论在深层上的相互补充,它等待着我们今人在综合各代各派意见的基础上把它发明出来。
一、诗禅相异说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
乾嘉时期的居士佛学与时代学术

乾嘉时期的居士佛学与时代学术作者:梁结玲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3期摘要:乾嘉时期考据学占据了学术的主流地位,这一时期的佛学居士与考据学者多有交往,居士佛学受到了考据学学风的影响。
考据学以经史文献为考辨对象,注重博学考证,佛学居士也深入儒释道典籍,在典籍的细读中阐发教理,有意回击考据学重考据轻义理的弊病。
乾嘉考据学反对理学援佛入儒,指责佛教为异端。
为回击考据学的责难,居士佛学在三教融合上走得更远,他们打通了三教的界线,认为三教其实只是一教,并无二教或三教。
考据学重典籍的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居士佛学在经世、救世的实践上较前代也走得更远,这有力推动了世俗佛学的发展。
关键词:乾嘉时期考据学居士佛学三教融合中图分类号:B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3-10-16传统佛教在清代并无大的创新,整体趋于式微状态。
清代佛学的中坚是居士佛学,上至帝王,下至遗民、普通士子,居家修佛不绝如缕。
清初和清末动荡的社会促使不少士子遁入佛门,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两个时期的居士佛学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清代中叶的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鼎盛时期,考据学以恢复儒家原典的真义为己任,排挤杂有佛学因子的理学,佛学自然也是考据学打击的对象。
居士佛学往往具有三教合一的特征,考据学对纯儒思想的探求使得乾嘉时期的居士佛学举步为艰,在与主流考据学的抗争中,这一时期的居士佛学呈现出与清初、晚清不同的风貌。
任继愈认为“‘三教合一’,则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的发展过程和最终归宿”。
1如果说清初和晚清的居士佛学汲汲于国运民艰的话,那乾嘉时期的居士佛学更趋向于学理上的考辨,它主动向主流学术靠拢,染上了浓重的时代学术色彩。
乾嘉时期的居士佛学的时代特征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充分的探析,这是很可惜的。
乾嘉时期的居士佛学以彭绍升、汪缙、罗有高为代表,本文即以这三人为主,辨析这一时期居士佛学的时代特征。
一、居士佛学对经史文献考辨的注重考据学在乾嘉时期是显学,梁启超说道:“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沩山警策原文加科判

沩山大圆佑禅师警策沩山警策入文分二;甲初长文.甲二铭颂甲初又二;乙初教诫.乙二示法乙初又二;丙初示色身大患.丙二陈出家流蔽.今初又三;丁初总明业因苦果.丁二别显色身之范.丁三生灭时速 丁初总明业因苦果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丁二别显色身之范禀父母之遗y í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 丁三生灭时速朝存夕亡,剎那异世,譬如春霜晓露,倏s h ū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
念念迅速,一剎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宴y àn 然r án空过,丙二;陈出家流蔽.又三;丁初略叙出家要旨.丁二正承出家流蔽.丁三结叹策励劝修.丁初略叙出家要旨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缅mi ǎn离乡党,剃发禀师,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争之德.逈ji ǒng 脱尘世.冀j ì期出离.丁二正承出家流蔽又四;戊初名利失道.戊二启示三学.戊三不修学过.戊四业果时熟戊初名利失道.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须.吃用常住.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曩n ǎng 劫j i é徇尘.未尝反省.时光淹没.岁月蹉跎.受用殷y īn 繁f án .施利浓厚.动经年载.不拟弃离.积聚滋多保持幻质.导师有勅戒勖x ù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s à然白首.后学未闻旨z h ǐ趣q ù.应须博问先知.将谓出家.贵求衣食.戊二启示三学佛先制律启创发蒙.轨则威仪净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敛初心.微细条章革诸猥w ěi 弊b ì.毗尼法席曾未叨d āo 陪.了义上乘岂能甄zh ēn 别.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q ì悟.戊三不修学过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未谙法律.戢j í敛li ǎn 全无.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椀w ǎn 钵b ō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s ōng 诸.动他心念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s h ù敛li ǎn 后昆.新学无因仿效.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麤c ū糙c a o .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y ōng 惰d u ò.饕t āo 餮t i è因循.荏r ěn 苒r ǎn 人间.遂s u ì成ch éng 疏s h ū野y ě.不觉龙钟老朽.触事面墙.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瞋心忿起言语骇h ài 人.戊四业果时熟一朝卧病在床.众苦萦y íng 缠ch án 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h u í惶hu áng .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x ī为.自恨蚤z ǎo 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慞惶.縠h ú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zhu ì.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d ài .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丁三结叹策励劝修.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ji ān 言遞d ì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见.以晓后来.若不蠲ju ān 矜j īn 诚难论逭hu àn.乙二示法又三;丙初明出家胜因.丙二示入道途径.丙三总结劝修.今初又六;丁初正明.丁二反显.丁三奖勉.丁四征释.丁五择友.丁六结悔.丁初正明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zh èn 懾s h è魔m ó軍j ūn .用报四恩.拔济三有.丁二反显若不如此.濫l ǎn 廁c è僧伦.言行荒疏虚沾信施.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憑p íng 恃s h ì.丁三奖勉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便擬n ǐ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岂可一生空过.抑y ì亦来业无裨b ì.丁四征释辞亲决志披緇z ī.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遷qi ān 延过时.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龜g u ī鏡j ìng .嘗ch áng 以如此.未能少分相应.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论乃傍b àng 於y ū稽j ī古g ǔ.形仪挺特意气高闲.丁五择友.遠yu ǎn 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霧w ù露中行.虽不溼s h ī衣.时时有润.狎x i á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日交报.歿m ò後h òu 沉ch én 淪l ún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丁六结悔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h u ì跡j ì韜t āo 名m íng .蕴素精神.喧xu ān 囂áo 止绝.丙二示入道途径又二;丁初参禅.丁二学教.丁初参禅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决择深奥啟q ǐ悟w ù真zh ēn 源yu án .博闻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箇g è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湊c òu 泊b ó.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遮边那边.应物不闕q u ē.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賓b īn .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賺zu àn .丁二学教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f ū揚y áng 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聳s ǒng 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恳修斋戒.莫谩虧k u ī踰y áo .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闲过日.兀w ù兀w ù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负四恩.积累转深心尘易壅y ōng .触途成滞人所轻欺.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q ū.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r ěn 苒r ǎn 一生殊s h ū无所益.丙三总结劝修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y ōng 鄙b ǐ.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熟s h ú覽l ǎn 斯s ī文w én.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徇人情.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響xi ǎng 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憂y ōu 懼j ù.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知三界形罰f á.縈y íng 絆b àn 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侶l ǚ.甲二铭颂乃为銘m íng 曰.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甯n íng 剋k è.出此没彼.升沉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贪戀li àn 世间.陰y īn 緣yu án 成ch éng 質z h ì.从生至老.一无所得.根本无明.因兹被惑.光阴可惜.刹那不测. 今生空过.来世窒z h ì塞s āi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六道往还.三界匍p ú匐f ú.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决择身心.去其荊j īng 棘j í.世自浮虚.众缘岂逼.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六根怡y í然r án .行住寂默.一心不生.万法俱息.凡为僧者宜写置z h ì坐隅y ú朝夕玩w án 省sh ěng 初出家人.即令熟读毋w ú使遗忘.。
天台小止观

天台小止观天台小止观隋智者大师着净莲法师注疏原序『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
二曰:渐次止观,在官瓦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
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
四曰:小止观,即今文是。
大师为俗兄陈针出。
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
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
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
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
大苏妙悟,悟止观也。
三昧所修,修止观也。
纵辩而说,说止观也。
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奈何叔世寡薄,驰走声利,或胶固于名相,或混淆于闇证,其书虽存,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得不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书命工镂板,将使闻者、见者,皆植大乘缘种,况有修、有证者,则其利尚可量耶!予因对校,乃为序云。
宋绍圣二年(一零九五)仲秋朔余杭郡释元照序。
原序的部分,主要是简单介绍天台四部止观的内容。
第一部是圆顿止观,由于是最大的一部止观,所以也称为摩诃止观,摩诃就是大的意思,这是天台智者大师在荆州玉泉寺时所宣讲的,由章安大师记录,内容分为十卷。
第二部是渐次止观,为什么称为渐次止观呢?就是从浅入深,很有次第的介绍如何修习止观的所有内容,这是智者大师在南京瓦官寺时所说的,由弟子法慎记录为三十卷,再经章安大师治定为十卷,就是现今的禅波罗蜜。
第三部是不定止观,由于它深浅不定、能大能小,所以称为不定止观,是陈朝的尚书令毛喜,恭请智者大师于金陵瓦官寺宣说的,共有一卷,就是现今的六妙门。
第四部止观,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小止观。
这部小止观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下说出的呢?原来是智者大师为他俗家兄长陈针所说的。
他的哥哥当时为中军参将,在四十岁那一年,遇到张果老,这位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一见面就说:「啊!看你的相貌,阳寿已尽,一个月内必死无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笳警训
应
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
三若缺一,学道难矣。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
我慢习气,不可求道。
未会先会,不可与道。
宴安怠惰,不可学道。
顾是惜非,不可谋道。
自信己意,不可问道。
舍动求静,不可养道。
弃教参禅,不可得道。
依文解意,不可会道。
欲速喜近,不可悟道。
隔小于大,不可见道。
执秽为净,不可知道。
厌常喜新,不可趋道。
乐简畏繁,不可明道。
将就苟且,不可修道。
得少为足,不可证道。
惟
超群拔俗,谦己虚心;忍苦捍劳,亲近知识,
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事理双备;
栖神净域,履蹈典型;博古通今,特达勇锐;
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乃真实男子,出世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