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释意理论对解决外交口译中汉英转换障碍的作用

释意理论对解决外交口译中汉英转换障碍的作用作者:许易行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4期摘要:由于外交活动的特殊性质,口译在外交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使外交人员的发言有效准确地转化为另一种目标语言,并使译出语产生和源语一致的内容和等同的效果?兼顾外交用语的交际性和政治敏锐性,是每一个外交口译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释意学派,认为释意是口译的实质。
口译的关键过程,在于在理解源语语言的基础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并用目的语进行重新表达。
该派的理论对于外交口译实践,尤其是解決汉英语言转换过程中的障碍,有指导意义。
本文运用释意理论,对2020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的汉英译例进行分析,研究该理论对外交口译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释意理论外交口译汉英转换障碍外交活动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开展合作、进行博弈的重要渠道,还是一国表达政治立场、展示国家力量、塑造国家形象的最佳窗口。
因为外交活动面向外国受众,所以外交口译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外交活动的特殊性和政治敏锐性决定了外交口译比一般口译活动更富有挑战性,口译人员不但要如实地传达源语语言的内容,还要兼顾译出语的效果和政治性。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释意理论(the Interpretive Theory/the Sense-Based Theory)对外交口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外交口译的译例能发现外交口译处处体现释意性。
在对自身丰富的口译实践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塞莱斯科维奇与勒代雷共同创立了释意理论学派。
释意学派主要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的原理与教学。
不同于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仅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的做法,该派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交际行为,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创始人丰富的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口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口译教程第六章 释意理论与口译

第六章释意理论与口译6.1 释意理论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达尼卜·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在对口译实践的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创建了释意派理论。
该理论重视对翻译这一交际行为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旨在解剖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研究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
6.1.1释义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释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从言语到意义,再从意义到言语的过程,分为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三个环节。
6.1.1.1理解原文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和理解的内容都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
来自不同语言社团的人之所以进行交往是为了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
交际意义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交融的结果,不仅需要译者丰富的语言知识,还有足够的主题知识、百科知识等言外知识。
释义派学者认为:语言知识属于认知知识,以语言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对篇章理解和重新表达有着重要作用; 篇章理解所需的上下文、交际环境、认知知识(语言和语言外知识)是重要的认知补充。
译者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源语的认知内容和情感内容有机结合,并成功表达出来,才能实现意义对等;主题知识与百科知识是篇章翻译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意义;交际环境也是制约和影响意义的理解的重要因素。
6.1.1.2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思想或口译中的交际意义可以某种语言符号(中文字词、外文字母或词)、数学符号、画面、形象、数字等载体存在于记忆中。
他们可跃然纸上,也可记忆在脑中随时帮译员回忆起言语传输的交际意义,并按照译入语规则将理解的意义表达给听众。
虽然语言形式是译者的,但传达的是发言者的意思,仿效的是发言者的风格。
译员应领会发言的总体风格,并与之趋于一致,在尽可能摆脱词语的约束的前提下,正确地体现原语风格,传达原话的意思。
在理解和表达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是释意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对翻译教法研究意义重大。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会议口译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会议口译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强与深化,信息时代决定了发展的主流,每个国家都在积极扩大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中国也是如此。
在发展交流过程中,国际会议是十分重要的沟通方式,而口译员在国际会议中的角色也举足轻重,在会议上,口译员不仅要准确传达源语意思,还要充分体现说话者意图,因此对于会议口译的探究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释意理论主要是在口译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从翻译过程考察翻译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对源语的理解而重新对原文做出的解释. 在口译过程中的释意理论指的是要强调要脱离语言外壳重新包装,追求对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通过对前人所做研究进行分析与调查发现,在相应的翻译策略中,巴黎释意学派理论,尤其是该理论中的“源语理解”和“脱离源语外壳”在会议口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旨在于分析释意理论下的会议口译。
一、会议口译的定义与特点目前,会议口译是处于口译专业最前沿的一种专门职业,在国家间,企业间的沟通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议口译做到了不同国家之间语言以及文化的转换,是在外事活动中极为重要的活动。
(一)会议口译的定义会议口译包含两种模式: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但不管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会议口译的目的旨在于在准确表达思想的同时,也能够完美的展示出会议人的讲话风格及讲话意图,总体来说,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都是会议口译常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其实质上并没有高低难易的区别,两种表现形式目的统一,相辅相成。
(二)会议口译的特点现如今,随着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会议口译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在国际会议上频繁可见,其他方面也广泛应用,比如外交外事活动,商务沟通活动及电视广播,新闻传媒等等。
会议口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 会议口译要求言辞官方正式,表达严谨流畅。
2. 会议口译涉及面广,口译人员要万事通,了解双语文化,对各领域,如金融,经济,制造,市政,环保等领域有所了解。
从释意理论角度分析商务谈判口译

从释意理论角度分析商务谈判口译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日益加快,这对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商务谈判这种经济活动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主办了奥运会,这就给我们与别国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因此,商务谈判正在逐步占领经济生活。
那么,我们不但要重视起来这个领域,而且应当把它当做一门重要的学科去对待,去探索。
释意理论创始人之一塞莱斯科维奇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人们所普遍认为的语言,而应该是信息内容。
”之后,出现了以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和巴黎高等翻译学校为代表的释意学派。
根据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借鉴于口译实践的观察以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释意派口译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原语话语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
其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过程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这种脱离的能力和程度,直接决定着翻译结果成功与否。
而贯穿这三个程序,使其连接成听者能够理解的是:“信息意义”。
所以,口译过程其实就是释意过程,释意翻译就是意义对等的翻译。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从法国巴黎释意学派理论角度分析商务英语谈判口译,以美国HD公司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衫厂的洽谈为例。
首先对释意论、商务谈判、口译做了简要介绍,然后详细具体的对释意论的忠实性原则和对等性原则,并对释意的三个过程进行了阐述,再次通过“理解源语话语一脱离源语语言形式—重新表达”这个过程,对商务谈判文本进行了分析、总结。
最后得出一些口译技巧。
本文以释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关文本来分析,推理商务谈判口译。
释意理论中口译三角模型在英汉交传中的运用

㊀㊀作者简介:黄琪童ꎬ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ꎬ研究方向:英语口译ꎮ释意理论中口译三角模型在英汉交传中的运用黄琪童(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㊀㊀摘要:交替传译是口译中的一项重要模式ꎬ在交替传译实践中译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ꎮ释意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通过大量的会议口译实践观察而得出的一个理论ꎬ对口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ꎮ本文以笔者一次 美国大学展 的交传片段为例ꎬ探讨口译三角模型的性质与特征ꎬ总结了作者在现场口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策略ꎮ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三角模型交替传译中图分类号:H31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87-02㊀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ꎬ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ꎮ在各种国际交流会议上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ꎮ本文以一次笔者英汉交替传译的实践为研究对象ꎬ根据录音整理成文本语料结合释意理论中三角模型进行案例分析ꎮ分析在实际口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ꎮ一㊁释意理论的内涵上个世纪60年代ꎬ法国巴黎高翻学院前校长塞莱斯科维奇及其学生勒代雷通过多年观察国际会议上的翻译并基于自身的经验提出了释意理论ꎮ顾名思义ꎬ释意派主张的就是 释意 ꎬ也就是 翻译意义 ꎮ同时ꎬ意义单位㊁意义对等㊁语言预测和时间滞后也是释意派着重研究的关键点ꎮ(一)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在释意派理论当中ꎬ翻译是意义之间的翻译ꎬ不是字对字的翻译ꎮ释意理论认为翻译分为三个层次ꎬ分别是词义层次㊁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ꎮ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ꎬ应当达到第三个层次ꎬ也就是篇章层次ꎮ在«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一书中ꎬ林语堂先生曾讲过: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ꎮ (勒代雷ꎬ2011:24)(二)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释意理论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其 三角模型 (如下图)ꎮ在翻译过程中ꎬ译者首先听到的是发言者说出的第一语言ꎬ也就是源语ꎬ在听的过程当中ꎬ译者需要进行一个听辨的过程ꎬ做到 听意不听词 ꎬ再通过第二语言ꎬ也就是目标语进行输出ꎮ在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中ꎬ第二部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ꎮ脱离语言外壳 是指将源语的外壳打碎ꎬ只关注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ꎬ然后再用目标语重新整合起来ꎮ这个过程看似简单ꎬ但其实很考验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ꎬ以及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掌握程度ꎮ二㊁案例分析本文接下来提供的语料是来自美国大学展会其中一个大学展台的英汉交替传译ꎮ这次展会主要包括现场咨询和现场面试两个部分ꎮ每一个大学有一个相对应的小展台ꎬ而笔者负责的是美国雪城大学的展台ꎮ笔者在做翻译之前ꎬ已经查阅了关于美国林顿集团㊁雪城大学的简介和各专业情况ꎮ(一)现场遇到的问题在展会现场人员比较多ꎬ环境比较嘈杂ꎬ译者在听辨时受到外界干扰ꎮ此外ꎬ因这次是译者第一次做现场的口译实践ꎬ在言语上不够自信ꎬ容易出现停顿㊁冗余㊁表达不清晰等情况ꎮ(二)三角模型指导下的应对策略在交传的过程中ꎬ听话者与说话者允许译员的停顿反应时间是非常短的ꎬ译员在翻译的时候要同时结合场景语境和口语的对话习惯来进行翻译ꎮ1.意译例1㊀学生:上课大班还是小班?译员:Howmanystudentsarethereintheclass?招生官:Abouttwenty.译员:小班ꎮ在这个对话当中ꎬ学生问上课是大班还是小班ꎬ但是在英语表达方式中ꎬ不习惯表达大班还是小班的概念ꎮ译者就翻译成 一个班里有几个学生 ꎮ而当招生官回答 大约二十人 后ꎬ译者根据中国人的习惯来判断出ꎬ这是一个 小班 ꎬ并对学生说 小班 ꎮ例2㊀学生:住宿是怎么安排的?译员:Willtheschoolarrangetheaccommodation?招生官:Yesꎬtheschoolwillonlyarrangethefirstyear.译员:学校只会提供一年的住宿ꎬ后面就自己找了ꎮ这段翻译当中ꎬ译员采用的也是意译的手法ꎬ并且又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源语的意思进行了适当的增译ꎮ例3㊀招生官:OrshecanlikefinishherundergraduateinChinaꎬandshecometoAmericaforhermasterdegree.译员:你可以在中国先把本科学历完成ꎬ然后再去美国读研究生ꎮ招生官:AndꎬandtellhertherearemanyscholarshipsinAmericaformasterstudentsofcivilengineering.译员:而且ꎬ在美国ꎬ土木工程研究生的奖学金很高ꎮ释意理论三角模型强调的就是将语言外壳打碎ꎬ翻译出意思而非只着眼于结构ꎬ这个例子笔者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将其意译了出来ꎬ更本土化ꎮ(下转第86页)78释意理论中口译三角模型在英汉交传中的运用存在两个实体给予者和接受者ꎻ双方存在一个事件或物体给予物ꎻ存在一种给予关系给予者主动把物体给予接受者ꎻ存在一个过程给予物从给予者转移到接受者ꎮ这样ꎬ给予意义三价动词 喂 要支配施事㊁受事和与事三个必有的语义成分ꎮ其他与 吃 相关的动词除了 喂 基本都不能表达给予㊁置放㊁告使㊁索取等含义ꎬ不具备成为三价动词的条件ꎬ因此三价动词中跟 吃 相关的动词可以说少之又少ꎮ四㊁结语通过以上对与 吃 相关的动词主客体成分的语义选择与配价分析ꎬ可以看出此类动词绝大部分分布在二价动词之中ꎬ一小部分分布在一价动词中ꎬ主要是不及物动词ꎬ而分布在三价动词中的部分微乎其微ꎬ基本可以看作没有ꎮ与 吃 有关的动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ꎬ口语㊁书面语中使用也比较频繁ꎬ分析其配价会加深人们对此类动词的理解ꎬ有助于配价分析理论的发展ꎮ参考文献:[1]袁毓林.汉语配价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10.[2]徐峰.汉语配价分析与实践 现代汉语三价动词探索[M].南京:学林出版社ꎬ2004.[3]张国宪.现代汉语动词的认知与研究[M].南京:学林出版社ꎬ2016.[4]陆俭明.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ꎬ1997.[5]杜诚忠.现代汉语饮食类动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ꎬ2006.[6]潮家佳.浅谈现代汉语洗漱类动词配价[J].安徽人口职业学院ꎬ2016.[7]牛长伟.«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动词配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ꎬ2011.[8]王锦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词配价与意合研究[D].新疆大学ꎬ2011.[9]周国光ꎬ张国宪.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J].语文建设ꎬ1994.责任编辑:刘㊀健(上接第87页)2.省略省略在英译汉的时候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ꎬ这种情况在口译中更为常见ꎮ例4㊀学生:我想问一下ꎬ有没有在国内大二学完之后再转过去的案例?我过去的话ꎬ是继续往下念还是怎么样?译员:Sheisthesophomoreandshewantstotransfer.这个翻译中ꎬ学生问的问题比较长ꎬ而且有一些重复的话ꎬ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的话ꎬ会显得译文比较冗长而且没有意义ꎮ此外ꎬ在这位学生之前ꎬ译员已经从招生官那里了解到该高校有中途从中国转到美国的案例ꎬ如果再一次地问招生官就会显得多余ꎬ因此译员在这个翻译上做了省略的处理ꎮ例5㊀学生:那如果是奖学金的话ꎬ大概是多少?译员:Howmuchcouldsheget?招生官:Itdependsonher.Itisverycompetitiveness.Itisabout10ꎬ000dollars.译员:竞争非常激烈的ꎬ大概一万美元ꎮ学生:最高的情况?译员:Thehighest?招生官:Noꎬthelowest.译员:这是最低的情况ꎮ这段翻译中ꎬ出现了省略的翻译情况ꎮ当学生问到这个一万美元的奖学金是最高的情况还是最低的情况的时候ꎬ译员翻译成 Thehighest? ꎬ而并没有翻译成 Thehighestsituation? ꎮ因为在当时的这个语境中看ꎬ招生官就能理解要表达的意思ꎬ并且简单明了ꎮ3.言外知识积累每一次的翻译都会涉及不同的言外知识ꎬ通常这些知识在课本中是不可能一一体现出来的ꎬ因此ꎬ译员在参加每次翻译实践之前ꎬ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ꎮ像本文笔者此次负责的 SYRACUSEUNIVERSITY 展台ꎬ译员并不知道该大学的名字是意译成 雪城大学 ꎬ一开始将其音译成 赛莱克斯大学 ꎮ后来随着展会的进行ꎬ她从展会负责人口中了解到其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雪城大学 ꎮ三㊁结语释意理论中所提倡的 口译三角模型 无疑给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增添了难度ꎬ但这也是口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翻译技能ꎮ本文分析了一次英汉交传中遇到的问题ꎬ并且笔者根据释意理论采取的相应策略ꎬ此外ꎬ言外知识的积累对一名译员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ꎮ参考文献:[1]陈小雪.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 «吸血鬼日记»口译结果分析[D].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ꎬ2014.[2]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2009:29-41.[3]玛丽雅娜 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ꎬ2011:3-28.[4]刘和平.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J].中国翻译ꎬ2016ꎬ27(4):1-7.[5]MarianneLederer.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UnitsofMeaningandOtherFeatures.(1978).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原典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2010:215-227.[6]仲伟合ꎬ王斌华.基础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2009:30-32.责任编辑:景㊀辰68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释意理论和科技法语笔译

释意理论和科技法语笔译作者:陈明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5期摘要:法国释意理论源于口译研究,该理论强调的是翻译过程中意义的转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释意学派将其研究范围从最初的口译延伸至笔译,其中包括科技翻译。
但科技文章具有严肃性、精确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等特点,释意理论能否如其所说适用于科技法语笔译?就此,本文将以科技法语笔译为实例,通过对释意理论和科技法语笔译的分析,试图探究释意理论在科技法语笔译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释意理论;科技法语;笔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3引言:法国释意理论是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和玛丽亚娜.勒代雷等研究人员在大量翻译实践和教学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翻译理论。
理论创立之初,塞莱斯柯维奇人并不认同释意模式能够应用到笔译领域。
她发表的论著,如《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言语、语言和记忆—即席翻译中的笔记研究》以及和勒代雷合著的《释意翻译》和《口译推理教学法》,均着重于对口译的研究。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大量博士论文及研究人员的学术论著通过笔译实例“说服”了塞莱斯柯维奇,试图证明释意理论在笔译领域的应用性。
目前,国内对释意理论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口译领域,很少涉及笔译,关于该理论在科技法语笔译中的适用性的研究更是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然而随着中国和法语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内对科技法语笔译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在汽车和建筑两大领域。
笔者在和国内各大翻译公司的长期合作过程中,接触到的笔译均属于科技领域,其中包括大量汽车文件的翻译。
因此,本文将以实践为基础,以汽车法语为实例,通过对释意理论和科技法语笔译的分析,试图论述释意理论在科技法语笔译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释意理论和笔译释意理论认为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言外壳、用另一语言重新表达。
塞莱斯柯维奇将这一翻译程序设定为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式(见图一)。
根据释义派翻译理论浅析翻译过程

根据释义派翻译理论浅析翻译过程作者:王佳琳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语言与意义的分离、语言外知识和理解的参与。
本文阐释了如何运用释意派翻译理论提高翻译能力,加强翻译准确度。
关键词:释义;理解;文化差异;翻译1 释义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涵与基本观点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该学派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翻译理论:释意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诞生之后,其影响力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鼎盛。
1994年,勒代雷教授《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释意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员理解、翻译和要表达的内容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说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内涵,即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传达思想。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翻译重在释意,更要注重语言的交际意义。
交际意义的传达应依赖于原语的意义单位,而不单纯是语言单位。
词语的排列顺序对作者或讲话者来说只是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外壳,对接受者来说是辨识信号,是翻译中意义构成的最初途径。
而意义的理解与最终的展现要脱离语言外在形式。
2 翻译的目的与价值奈达先生论翻译时指出,翻译的内涵,理论上可从低到高分为最低程度和最高程度。
所谓最低程度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理解后,能想象出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原文的”。
而最高程度则是“译文读者用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译文。
”这一语道破了翻译的最终目的:让作者的思想在语言转换中得以准确无误的表达。
有人曾说:“翻译就是别人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何愁不达目的。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言此话者忽略了两种文化的背景差异和语言差异。
稍有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些形象生动的句子和比喻,到了另一语言中就很难找到准确对应的词汇。
这时,译员就需要对语言进行再次加工创造,进而还其原意。
例如,我们不能将“五十步笑百步”直接译为“les gens qui marchent 50 pas se moquent les gens qui marchent 100 pas.”面对这种翻译,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外籍人士不会明白其中的奥妙,因而我们将其转译为符合法语习惯表达的“La pelle se moque du fourgon.”同样法语中“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我们也不能自以为是地译为“当人们谈论狼的时候,人们就看见了它的尾巴”。
释意理论下口译的忠实

释意理论下口译的忠实作者:陈丽君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2期摘要:忠实是衡量口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基于释意理论,本文指出口译忠实体现在译文完整全面呈现原文信息内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且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上。
结合实例,本文从译文信息、译文语言表达两方面对口译忠实进行分析,为口译忠实的评估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关键词:忠实释意理论信息内容语言表达1.引言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迅猛发展,口译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对口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口译具备哪些条件才合格?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其中,“忠实”几乎被所有的标准所公认。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忠实于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忠实。
基于释意理论,本文结合实例,从译文信息完整全面、译文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两方面对口译忠实进行分析讨论,尝试为口译忠实评估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2.忠实与释意理论忠实,即忠于原文的内容与精神,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不随意增、减,不胡编乱造。
忠实是评估口译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
1986年,Buhler就研究用户对口译质量的期望值,指出了“原语意思的传译”的重要性在16个口译质量评估标准中位列第一。
[1]Mack和Cattaruzza (1995)对5个双语会议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一个理想的译者应该完整准确地把发言者的意思翻译出来。
[2]1998年,鲍刚提出了“全面”、“准确”、“通畅”的口译标准。
[3]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梅德明教授将“准确”、“流利”列为口译的两大标准。
[41释意理论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塞莱斯科维奇教授为代表。
该理论强调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是工具,交际双方所关心的是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或双方所交流的意义。
因此,口译的对象是原语所表达的信息内容,而非语言本身。
口译过程分为三步: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提取原文的信息内容,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方法对提取信息进行准确表达。
口译的过程是释意的过程,忠实的口译应当忠实于剖离语言外壳所获得的源语中的意义实质,而不仅仅是源语的表达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许钧在不久前完成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中,我们曾辟一章,对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翻译的“释意”理论进行了评述与研究。
这次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1997.11.1-11.3,有机会和与会的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就释意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换了意见,现将谈话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
许钧(以下简称许:塞莱斯科维奇女士,您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带领同行和众弟子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创立了翻译的释意派理论。
就我所知,早在1968年,您就发表了《国际会议译员——言语和交际问题》(in terp rète dan s les conférences in ternati onales,p rob lèm es de L angage et de comm un icati on一书,借助言语科学研究的成果,把口译纳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轨道,对口译的性质,任务进行了界定,为释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您与玛丽亚娜・勒代雷合作于1984年发表的《释意理论》(in terpréter pou r tradu ire,运用现代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与交际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阐述,对口笔译的共同点及差别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即席翻译及同声传译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
您能否就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意义作一概括性的介绍?D.塞莱斯科维奇(D an ica Seleskovitch, 1921—以下简称S:释意理论,更确切地说,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这一理论的建立,并非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里面凝结着我的同行们的心血。
若要用几句话来说明这一理论的要旨,那我是否可以这么说:释意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我们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因为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有共同的需求,他们交往的目的是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
因此,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而语言只是理解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若想正确理解意义,译者不仅仅要拥有语言知识,还应有足够的主题知识、百科知识,总之,需要有广泛的语言外的知识。
许:去年,您的弟子刘和平博士给我提供了释意派理论的最重要的论著之一,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现任院长玛丽亚娜・勒代雷教授的《现代翻译——释意法》(L a traducti on au jou r2 d′hu i,le m odèle in terp rétatif,D idier E rudi2 ti on,1994。
她在这部著作中,对您的这些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界定。
我注意到其中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释意派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语言是翻译之敌。
这里面包含两种意思。
一是从大的方面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民要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语言是个障碍,是个天然之敌,必须消除它;二是在翻译的具体过程中,特别在笔译中,语言时时都在束缚着译者,不少译者眼中只盯着原文的词、句和结构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成了它们的奴仆,难以从中解放出来。
结果,翻译出来的东西只是一种文字层次的转换,徒具形,而原文的意义和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达。
S:您讲的这两点非常好。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
我们是将翻译作为交际行为而不是作为交际结果进行研究的。
翻译首先是人类的交际行为。
在自然的交际活动中,语言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因此我们强调,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
我觉得,译者或者译员都是画家,而不是摄影师,绘画是借助画家的看法,从要表现的现实中提炼与现实相当的意义和信息,翻译亦然,是要透过语言层次,深入到言语层面,理解文本或篇章的意义,以恰当的形式加以表达。
在一定意义上说,语言只表明概念,而篇章,包括文章和讲话,描述的是事实、环境、思想、感情等。
应该翻译的是这些成分,而不应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
许:就我所知,释意理论特别重视对翻译过程,对翻译这一交际行为的动态过程的研究。
你们认为,只有在对翻译过程或程序进行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谈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确定。
一般认为,翻译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理解,二是表达。
而释意理论则把翻译过程分解为三步: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éverbalisati on 和重新表达。
您能否作进一步的说明?S:对这个过程的划分,我们开始只是作为一个假设。
我们把口译过程假设为一个三角模式,从三角形的顶端开始自发表达思想,同为表达思想的原语形式已不再有约束力。
底部表示未经语境情景更改的概念从语言的直接翻译,这些概念只是认知的目标而不是理解的目标。
就理解而言,既然翻译的对象是交际意义,那么理解的内容也应该是交际意义。
从理论上讲,理解的前提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交际环境等。
理解是个整体的活动,包括理解语言知识、认知补充、调动语言知识、确定交际环境等方面。
许: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
但释意理论所说的第二步,即déverbalisati on(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似乎在理论上还难以论证。
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探讨,目前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就口译而言,只理解意义,不顾及原讲话的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对笔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往往有着特殊的价值,作者在文学上的追求,往往直接体现在对原语表达形式的选择与艺术处理上。
S:首先我要说明一点,对于déverbalisa2 ti on这一个阶段,理论上论证是要以实践为基础的。
应该说,在长期的口译实践中,我们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对这些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是很重要的,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投入了许多力量,观察口译的过程,录了大量的有声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论证。
我们发现,在交译中,译员所记忆的不可能是单词或句子,而是相对脱离了语言形式的意义。
在笔译中,也同样如此,文本的转换,本身就是一个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的过程。
照搬原语语言形式不仅是行不通的,也是为翻译的目的所不容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
许:在勒代雷教授的《现代翻译——释意法》中,对déverbalisati on有个明确的界定。
她认为,déverbalisati on是指理解一篇文章或一个讲话和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的一个阶段。
指伴随语言符号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是对语言符号的超越。
这一界定很符合您的思想,因为您一向认为,翻译,无论是在理解阶段,还是在表达阶段,若只停留在语言层次,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翻译和交际的目的的。
在这一点上,您与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乔治・穆南有着明显的分歧。
S:只是理论上的分岐和观点的不同而已。
我本人很敬重乔治・穆南,他思想深邃,博学,对翻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探索,《翻译的理论问题》在西方翻译界影响也很大。
但他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即他认为翻译是语言接触行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我是不同意的。
我曾当面跟他交换过意见。
无论是口译与笔译,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一定要超越语言的层次,在理解篇章的基础上对原讲话者或作者的思想进行表达。
但应该补充的是,在翻译中,强调翻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并不意味着对原文表达形式的忽视。
这里面有个译者与原作者或原讲话者的关系问题。
许:谈到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问题,我想这里边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另外,还有与读者或听众的关系。
释意理论强调交流,译者作为交流的中介,仍然要有个正确的自我定位。
从理论上讲,译者要保证客观、正确地传达原讲话者或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就不能不持一个客观、公允的立场,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要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S:确实如此。
任何一项活动,都有一种理想的追求。
追求思想传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并没有错,能不能完全做到与想不想往这方面努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我个人的口译实践中,有时两个对话者表达不同的观点,甚至意见截然相反,发生争执,译者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自然有自己的好恶,有自己的是非标准,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但作为思想传达的中介,不能把这些东西掺杂进去,翻译应该尽量保持中立的立场。
有时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对话的一方的观点、立场,我很难接受,心里产生抵触,甚至想反抗,想咒骂,但这样做,与翻译的目的、任务是相左的,是翻译的道德所不容的。
许:读过您的不少大作,也听过您的讲演,发现您特别强调译者要处理好自身与读者的关系。
您认为,只有不称职的翻译,绝对没有不称职的读者或听话者。
因此,您强调一方面要尊重作者或讲话者,另一方面要尊重读者或听话者。
对前者的尊重表现在正确理解其文本或讲话的意思,再尽可能完整、准确地用译语传达出来;对后者的尊重则是表现在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之相处,永远不要过低估计其水平。
在这一点上,您与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好像也有不同的意见。
S:是的。
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一直是在寻求一种沟通,将自己置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以平和的心态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翻译是人类的交流行为,是一种实践,寻求的应该是交际双方的沟通,让交际双方相互理解。
至于沟通后,双方会有何反应,采取何种行为,与译者无涉。
尤金・奈达是语言学家,更是一个“传教士”。
他积累了《圣经》翻译的丰富经验,他的翻译理论与主张有许多是建立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之上的。
他主张的是说服读者,让读者信服,有一种传达上帝旨意的姿态,好像不太平等。
我则相反,寻求对话,寻求沟通,这才应该是翻译的目的所在。
许:我认为,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翻译者所采取的态度、原则与方法。
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也有类似的看法。
我想,翻译是一项人类的实践活动,涉及因素很多,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翻译处在各种因素的活动中心。
在一定意义上说,各种因素的活动,构成了一张动态的关系网。
翻译的成功与否,就是看你能否正确地认识各种因素及其作用,能否处理好各种关系。
可以说,译者是处于中心位置,他的主观性、他的取舍态度,他的语言能力,他的认识水平,都无不在起作用。
记得在1990年,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曾经召开过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翻译中忠实与自由的关系,特别是译者在翻译中的自由度问题,这次会议的论文集由玛丽亚娜・勒代雷教授主编,题目就叫作《论翻译中的自由性》。
在您看来,作为译者,他的自由度有多大,应如何界定?S:“自由”,不应该是一个单独存在的概念,它往往与忠实这一概念相联系,译者的自由以忠实为前提,而忠实又赋予译者一定的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