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谢天正先生《译介学》

浅析谢天正先生《译介学》发表时间:2018-04-12T15:08:31.92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罗潇[导读] {摘要}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罗潇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610066{摘要}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传统的翻译研究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指导翻译实践,而比较文学学者则把翻译看做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他把如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关键词:译介学;谢天正;创造性叛逆在探讨《译介学》这本专著之前,我想要先谈谈它的创作者——谢天正教授。
他是蜚声中外的比较文学专家与翻译理论家,更是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创始人。
他也是中国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的学者,和中国最早论述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学者。
他提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的观点2001年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2001年起出版的“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首次正式收入由他主编的“翻译文学卷”即是一个标志。
他对“翻译文学史”和“文学翻译史”所作的区分,也被学界承认,目前国内的翻译文学史的编写正是按照他所规范的方向在编撰和发展。
其中,谢天振老师多次引用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在其专著《文学社会》中提出的说法——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得到了谢天振老师极大的推崇,尤其是针对于文学翻译,整本《译介学》书中,可以多次看见这一说法的出现。
对于这一论点,我也持赞成的态度。
因为,我本科专业为英语翻译,就我自己对英语的了解程度来说,汉英文学翻译也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_一九四九_二_九_谢天振

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九四九-二o o九)谢天振田全金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国起,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直是令中国文坛高度重视的一个关注点。
六十年来,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不仅对新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还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走向乃至文化价值观。
回顾这六十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国文论的译介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至/文革0结束的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第二阶段和自九十年代至今的第三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我们可命之为/苏俄文论独领风骚0阶段的话,那么第二阶段我们也许可命之为/西方文论渐成热点0阶段,而第三阶段则可命名为/外国文论译介全面繁荣0阶段。
下面我们根据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对其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外国文论译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文论乃至整个学界的影响、意义和价值。
一、一九四九-一九七六:苏俄文论独领风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外国文论译介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以苏联文论为主,包括列宁、斯大林和高尔基的著作、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文件、苏共中央的决议和日丹诺夫讲话等。
与此同时,对欧美古典文论虽也有所译介,但也是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下文简称别车杜)的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为主要译介对象。
一九四九年,上海群益出版社重版了苏联学者顾尔希坦的5论文学中的人民性6(戈宝权译,一九四七年首版于香港海洋书屋)。
同年,北平1北京2天下图书公司也出版了该书,书名改为5文学的人民性6,并于一九五o年、一九五一年连续重版。
一九五o年,马克思的5艺术的真实6出版。
接着,一九五一年北京的文艺翻译出版社出版了5作家与生活)))第二届全苏青年作家会议论文集6 (刘辽逸译),其中收入了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爱伦堡等人的文章。
以上著述的翻译出版,拉开了新中国译介外国文论的帷幕,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的外国文论译介明确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以苏联文论为主要译介对象的道路。
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

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篇一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读了谢天振先生的《译介学导论》,我这心里呀,就像被扔进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我那是晕头转向,又恍然大悟。
说真的,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多厉害?不就是讲翻译的嘛。
”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简单得很。
但谢天振先生告诉我们,这背后的学问可深了去了!就拿“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来说吧,我以前觉得翻译就应该老老实实,一字一句对照着来。
可这本书让我知道,有时候适当的“叛逆”反而是好事。
这就好比做菜,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也许还都特别美味。
我觉得吧,翻译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
但这座桥可不是随便搭搭就行的,得精心设计,考虑各种因素。
可能有人会问:“那直接学外语不就得了,还翻译干啥?”嘿,这可不一样!翻译能让我们更轻松地走进另一个世界,感受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
兴奋的是发现了新的知识领域,困惑的是有些观点真的好难懂啊!我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我真的理解了吗?”也许现在的我只是一知半解,但这已经让我对翻译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之,读《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这一路,真的让我收获满满。
我不禁感叹,原来翻译的世界如此精彩!篇二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谢天振的《译介学导论》,我这脑子都快不够用啦!一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想:“能有多了不起?”结果,我被啪啪打脸了。
这本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有料。
说起来,以前我总觉得翻译就是把单词和句子从一种语言搬到另一种语言,没啥技术含量。
但谢天振先生却告诉我,这可大错特错!翻译可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各种因素。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就让我眼前一亮。
我以前可从来没想过这回事儿,也许是我太狭隘了?我不禁问自己:“难道以前我对翻译文学的理解都错了?”而且啊,书中那些关于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讨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

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引言作为中国翻译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的思想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在研究翻译文学范畴方面有着深入的思考,还积极从事翻译实践,为中外文学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
二级标题1:翻译的本质意义三级标题1:传播跨文化交流•翻译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工具•文学翻译是文化之间的桥梁,能够传播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三级标题2:推动文学发展与繁荣•翻译使文学作品跨越国界,获得更广泛的读者群•文学翻译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三级标题3:拓展译者的视野与能力•翻译是对译者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考验•通过翻译文学作品,译者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二级标题2:谢天振的翻译原则三级标题1:忠实于原作•忠实于原作是翻译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谢天振强调准确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力求还原原作的风格和韵味三级标题2: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谢天振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原作三级标题3:注重读者体验•谢天振认为翻译作品应当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和阅读习惯•他注重改写部分内容,以使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文化和背景三级标题4:注重研究与理论探讨•谢天振善于总结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并进行研究和理论探讨•他关注各种翻译理论和方法,努力提升翻译水平和专业素养二级标题3:谢天振的重要翻译作品三级标题1:《红楼梦英译本》1.简介–《红楼梦英译本》是谢天振的代表作之一–他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使译文更接近原作的艺术效果2.翻译原则–谢天振注重还原原作的文化背景和叙事风格–他通过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做到忠实于原作又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三级标题2:《骆驼祥子英译本》1.简介–《骆驼祥子英译本》是谢天振翻译的著名小说之一–谢天振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将原作中的情感和社会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英语读者2.翻译原则–谢天振注重准确翻译原作的口语表达和贫困生活的描绘–他通过对原作背景和历史的深入了解,使译文更贴近英语读者的文化和语境结论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凝聚了他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二、古代翻译1.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的贡献- 玄奘的西行取经2.欧洲的翻译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 圣经翻译三、近现代翻译1.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实践2.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 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 德国的翻译研究四、当代翻译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 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机器翻译的发展2.中西翻译的交流与互动- 中西翻译家的合作- 翻译教育的交流五、结论- 总结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 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概括了中西翻译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了铺垫。
古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其中包括鸠摩罗什的贡献以及玄奘的西行取经。
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大量佛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则通过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简要介绍了欧洲的翻译活动,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以及圣经翻译。
近现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关注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通过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改革。
同时,作者也简要介绍了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如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和德国的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部分,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角色日益重要。
而机器翻译的发展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翻译家们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
Lawrence Venuti翻译理论

Problems: projects a utopian community
LOGO
Example
1. The professor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Young men, Order!”—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请安静——请点菜 吆喝(要喝) 2. “Did you say „pig‟ or „fig‟?” said the cat. “I said „pig‟”, replied Alice. 是猪还是无花果? 是猪还是鼠? 3. If my mother had known of it, she‟d have died a second time. 她一定会气得死第二次。 她一定会起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3. “the call for action”
LOGO
Source of Scandals •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agenda of translation Venuti insists that the scop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eeds to be broaden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valueadded nature of the soci-cultural framework. • Governments and other politically motivated institutions • Various players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ies as a whole • Translators themselves
LOGO
Contract
LOGO
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看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

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看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吴诚辉摘要:随着文化翻译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角度研究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以Sonnet18的汉译文本为例,探讨“文化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和其对西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策略;Sonnet18;文化翻译理论。
一、文化翻译理论概述谢天振(2022)在《隐身与现身》一书中指出,当代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将翻译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大背景下,即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层面审视翻译,将文本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来分析。
20世纪90年代,Bassnett和Lefevere首次正式提出了“文化变迁”的概念形式(1991)。
[1]甚至有人认为,翻译单位已经开始从文字到文本、从文本到文化的转换。
Bassnett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深深植根于语言文化之中。
经过多年的翻译理论研究,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的观点:“首先,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文本不应仅仅停留在先前的文化语境中;其次,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解码和重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交际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的描述,而应在目的语文化中实现功能对等。
”[2]Bassnett将文化作为翻译的一个单元,无疑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二、文化翻译理论下的西方诗歌翻译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因此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
但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时代,古代诗词中的文化因素如何翻译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的做法是,在翻译过程中,纯语言水平应该被驯化,而文化水平应该努力最大化异化(1999)。
[3]换言之,译者在充分展示诗歌原意的同时,也要努力体现翻译中的文化独特性。
莎士比亚赋予十四行诗以优美的歌谣来歌颂友谊和爱情,其中Sonnet18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
本文根据译者的风格和各译本在当今社会的流行程度,选取梁实秋、屠岸、孙大禹对此诗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化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和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
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20 世纪 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
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
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
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
但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怎样发展,他都围绕语言展开,或研究语言文本,或用语言理解文本等。
翻译也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思想,重现原文意义。
从这一层面上讲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译学界从阐释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或借鉴现代阐释学的还有很多学者,而翻译的阐释学派在什么年代形成,在学界并无定论。
因此,在此选取了对于该学派发展的影响较大的两篇论文作介绍。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密切关系。
1975年乔治斯坦纳的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被视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乔治・斯坦纳、安托瓦纳・贝尔曼。
该学派的主要理论有:1、翻译的两种途径:一是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接近作者;二是不打扰读者,让原作者接近读者(施莱尔马赫)2、翻译的四个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乔治・斯坦纳)3、主张译者身份和翻译标准的多元性阐释学派认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施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再创造者。
由于不同时期译者的认知、理解水平不同,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读者类型的不同,翻译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阐释学派的翻译理论将翻译扩展到整个语言交流,着重分析翻译过程,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有很大启发。
阐释学派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译者摆脱了传统译论中“被动”“静止”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但阐释学派过分夸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陷入“译者中心论”。
由于译者理解和翻译过程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就可能导致译作和原作有不同程度的背离现象。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二战后兴起,德国译学界语言学派崇尚的对等论已无法更好地解决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功能翻译学派便应运而生。
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专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时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克里斯汀娜・诺德、汉斯・荷尼西等。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应该优先考虑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满足不同的功能。
功能学派将翻译看作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主张翻译策略由译文在目的文化中的功能所决定,翻译的标准不再是意义的等值而是是否实现了委托所规定的功能目标。
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中指出,源语文本就翻译行为而言只是信息源,只起提供信息的作用,并将目的语文本的交际目的和预期功能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功能学派的目标语转向理论推翻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摆脱了对等论的羁绊,在翻译史上有重要成就;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方面成就突出。
在商业文本和政治文本的翻译中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功能学派的目的论过分强调翻译目的,强化委托人的意图,弱化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忽视了翻译的语言学因素,使得译文有可能失去原文的功能或作用,也使得翻译在部分领域由原本纯粹的学术行为沦为行业的机器,因此该理论在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翻译是不适用的。
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而在功能学派理论视角下译者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权对原文进行改动或删减,这又限制了跨文化的活动,无形中用“翻译行为”为学术文献设了一层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的研究,从80年代起,西方译学开始了跨学科整合以及文化转向方面的发展。
这一时期比较突出发展的是“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也被称为“多元系统研究”学派。
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单位转移到文化和功能上来。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伊塔玛・埃文-佐哈、吉迪恩・图里、安德烈・勒菲弗尔、苏珊・巴斯奈特、西奥・赫曼斯等。
霍尔姆斯在 1972 年发表了《翻译学的名与实》,文章提出了翻译应被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进行研究。
在这篇文章里,霍尔姆斯讨论了“翻译学”的名称,提出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及结构。
他还将翻译研究划分为三个分支,即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文物吉迪恩·图里提出了“翻译规范”这一术语,用于从语言、文学和社会的视角来描述和认识某些指导翻译的准则。
图里将“规范”定义为通过社会文化来制约翻译,尤其是从直接影响译者决策的目标语社会及文化方面进行约束。
它图里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用互相影响的因素(约束条件)来决定(制约)翻译文本的这样一种层级制度。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要重视翻译过程、功能及超语言的文化因素。
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转换,翻译就是要满足目的语文化的需要,或者特定群体的需要。
文化学派倡导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文化学派的翻译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突破了传统的语文学或语言学翻译研究观念,挣脱了翻译即语言转换这一思维定势。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重视译者与目标语文化,提高了二者的地位。
但是文化学派对传统的语言学派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未能批判地继承。
并且过分强调翻译的文化功能,不能形成普遍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解构主义是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统思潮,最先出现于哲学领域,之后开始影响文学批评、建筑、翻译等社会学科,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一书被认为是解构学翻译理论的奠基之作。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瓦尔特・本雅明、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劳伦斯・韦努蒂等。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1、解构主义翻译观颠覆了传统的译作必须忠实于原作的观念,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或操控,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2、译作与原作是平等互补的关系3、翻译就是要展现出差别,其意义在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延异显现解构学派的翻译观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打破了原来翻译研究僵化的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趋势。
但其反权威、反中心、反语言规律的主张是自身的翻译理论走向了极端。
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混乱,甚至否定翻译,不可能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理性。
解构主义研究阶段中所出现的种种学派和思潮,都不可能成为翻译学的主干,都只是侧重某一个方面的多元分支的一元。
由此得出的启示是:翻译应从解构走向构建,寻找新理性,构建新的译学体系。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将研究的焦点有文本内部转移到文本外部,开始讨论关注译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及社会影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而来。
女性主义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雪莉・西蒙、劳丽・钱伯伦、巴巴拉・格达德、冯・弗罗托。
女性主义的翻译学主张译文与原文是平等互补的共生关系,译文与原文有同等的地位。
不应当要求译文绝对忠诚于原文,要突出译者的角色,超越译者的本分,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
在翻译中体现女性化特质,随意重写或者改写文本,通过语言对文化形成干涉,去除男性偏见及女性歧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女性主义翻译学派的翻译家们,从性别角度研究翻译并重新阐释了翻译中的重要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但是,他们过分地对语言进行操控和干预,并且,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过于彰显女性主义,导致改变原作的意义与价值而使得译作无人问津。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随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各个翻译研究流派开始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翻译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也开始发展。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主要有道格拉斯・罗宾逊、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埃尔斯・维埃拉。
后殖民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有:1、重新讨论了原作与译作;殖民文化与后殖民文化之间的地位关系2、提升了译者的地位,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对译文进行调整3、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可通过翻译活动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意识形态上的殖民是可以消除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超越语言的界限从政治、权利等视角探究翻译问题,给传统的翻译观念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文化向多元平衡方向发展。
但是,后殖民主义敌视西方文化,过分极端地采取异化政策,固步自封容易导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
苏东学派翻译理论本书中介绍的苏东学派的翻译理论,主要是指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翻译研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