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明史_标点勘误_陈洁

合集下载

《明孝宗实录》记载纠误及其在历史文献编纂学上的启示

《明孝宗实录》记载纠误及其在历史文献编纂学上的启示

《明孝宗实录》记载纠误及其在历史文献编纂学上的启示程彩萍【摘要】《明孝宗实录》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是研究明孝宗在位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然而其记载亦有人名、地名、时间、史实等方面的失误,以及史实漏载等不足,甚至有歪曲史实,刻意诋毁人物的现象,影响了其编纂质量。

文章特选取其部分失误事例加以纠正,并予论列。

以上失误现象从历史文献编纂学角度给后人留下了如下重要启示:编纂者具备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制定完善的凡例以及坚持秉笔直书的史德,是历史文献编纂成功的关键所在。

%True Record of Ming Xiaozong is a great and rich work and the import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reign of Ming Xiaozong. However, there are errors of people’s name, place name, time and historical facts as well as missing record and distortion and condemnation, which maim the quali⁃ty of the compilation. This article selects some errors and rectifies them with illustration. These er⁃rors leave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mpilation: editors should have serious atti⁃tude, make a complete rules and have a virtue of integrity in compilation,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the compilation.【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7页(P158-164)【关键词】《明孝宗实录》;失误;启示【作者】程彩萍【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明孝宗实录》(以下简称《孝录》)卷帙浩繁,所载内容丰富,是研究明孝宗在位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史》标点本校正

《明史》标点本校正

今案 :里黄” “ 不可解 , 当是“ 裹黄” 之误 。 古代天文家用蛋作 比喻 , 以形象解释天地 。 认为地球好比是
蛋黄 , 天好 比是蛋 白, 苍 地球在宇宙 中, 比是蛋 白包裹着蛋黄。 好 这种说法 出 自张衡 的《 浑天仪》 …文 中 。 说 :浑 天 如鸡 子 , 体 圆如 弹 丸 , 如 鸡 中黄 , 居 于 内 , 大 而地 小 。天表 里有 水 , “ 天 地 孤 天 天之 包 地 , 觳之 裹 犹
中华书局 17 年出版《 94 明史》 点校本 , 大大便于读者 阅读使用 , 是一件功德无量 的事 。然而 , 智者千 虑, 也偶有所失。我们在翻阅过程 中, 发现 了标点本在校勘、 标点等方面的一些 问题 , 有的是 《 明史》 编纂
者 误记 而 点校 者 失 校 , 的是 版 本方 面 的错 误 , 的是 印刷时 校 勘 不精 , 的 是标 点 疏 误 。下 面选 出数 有 有 有 条, 略作 辨正 , 成 此 文 , 草 以就 教 于专 家学 者 。
皆牙 侩 。 ”
牙侩之称大约起于唐代。谷神子《 博异志 ・ 张不疑》 “ 日, :数 有牙侩言 , 有崔氏孀妇 , 甚贫 , 有妓女 四
人, 皆鬻之 。 以后一直沿用 , ” 直到清代 , 都这样称呼 。 新唐书》 如《 卷一七五《 张又新传》 “ :尝买婢迁约 , 为
牙侩搜索陵突 , 御使劾举 , 逢吉庇之 , 事不穷治。” 续资治通鉴》 《 卷一百八十七 :领诸牙侩人 , “ 计商人货 贷, 四十分取一 , 以十为率 , 四给牙侩 , 六给官吏俸。” 清史稿》 《 一二二 《 九十七 《 志》 食货三》 “ :漕船到水 次, 即有牙侩关说 , 引载客货。” 又卷三 二四《 方观承传 》 “ :牙侩不敢抗地方官教令 , 操纵 自如 。” “ 牙侩” 又称“ 牙人” “ 、牙子” “ 郎” “ 、牙 、牙家” “ 、牙商 ” 。撮合买卖人 口的妇女称 “ 牙婆 ” “ 、牙嫂 ” “ 、牙

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

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

谈谈中国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及其他问题关于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早有前辈学者陈垣先生的《校勘学释例》,前辈学者王云海和裴汝诚先生的《校勘述略》等书,照理不须我多说。

但近年来,凡我阅读的史学专业研究生论文,也不论是博士或硕士论文,最大量、最普遍的错误,还是在史料标点和错误方面,因此,利用此文谈一下,还是很有必要。

我常说,研究中华古史是容易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对史料的标点和校勘,即使是比我远为高明的前辈优秀学者也是如此,何况是我。

《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和校勘都是高明的专家,但其中也确有不少错误,为众所周知。

我常考虑自己所犯的错误,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情况,在此不妨一并说一下。

一是囿于时代和个人的史识。

如我曾在《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1辑发表《试论宋代农民起义的某些新特色》。

但後来考虑农民起义之类的名词不科学,所以此文只能废弃,没有编入论文集之必要。

二是个人学问之短拙。

例如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第1版第826页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岳少保诬证断案》,作“王仲元《挥麈录》”,後来见到徐规先生校点此书,当校改为“王仲言”。

因为《挥麈录》作者王明清字仲言。

又如最近出版的《涓埃编》第528页,第538页两处都作赵叔向《肯綮录》,看到《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六册作赵叔问时,不由一愣。

及至翻了此书点校说明,方知《四库全书提要》和李裕民先生早有考证。

其实,我对赵叔向此人并不陌生,还在历史小说中有专门章节描写。

但使用此史料时,似乎是赵叔向归赵叔向,而《肯綮录》归《肯綮录》,两者根本没有作何联想。

第三是读书粗疏所致。

如《锱铢编》第461页注①说“庆历时‘三百万束’”,近日重查《宋会要》,应为“皇祐时”。

标点本《宋史》卷47《瀛国公纪》德祐元年四月:“贬陈过平江府。

雄江军统制洪福率众收复镇巢军。

”我写《宋朝兵制初探》时,误读为“平江府雄江军统制洪福率众收复镇巢军”,就在此书第202页将雄江军列为平江府的驻军。

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目两种

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目两种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一、唐前20种:001.《诗经注析》[上下]程俊英、蒋见元撰[1991]002.《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许德楠、李如鸾、方进校点[1983]003.《古诗源》[清]沈德潜选[2006]004.《乐府诗集》[全四册][宋]郭茂倩撰[1979]005.《玉台新咏笺注》[全二册][陈]除陵编[清]吴兆宜注[1985]006.《搜神记》[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007.《说苑校证》[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2009]008.《世说新语校笺》[全二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1984]009.《屈原集校注》[全二册]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校注[1996]010.《王粲集》[汉]王粲撰,俞绍初校点[1980]011.《建安七子集》俞绍初辑校[1989]012.《阮籍集校注》[三国魏]阮籍撰,陈伯君校注[1987]013.《江文通集汇注》[南朝]江淹撰,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1984]014.《庾子山集注》[上中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2006]015.《陆机集》[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1982]016.《陆云集》[晋]陆云撰,黄葵点校[1988]017.《何逊集》[梁]何逊撰[1980]018.《何逊集校注》(修订本)[梁]何逊撰,李伯齐校注019.《陶渊明集》[晋]陶渊明撰,逯钦立校注[1979]020.《徐陵集校笺》[全四册[陈]徐陵撰,许逸民校笺[2008]二、唐22种:021.《李太白全集》[上中下][唐]李白撰[清]王琦注[1977]022.《杜诗详注》[全五册][唐]杜甫撰[清]仇兆鼇注[1979]023.《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2006]024.《白居易集》[全四册][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1979]025.《柳宗元集》[全四册][唐]柳宗元撰[1979]026.《卢照邻集校注》[唐]卢照邻撰,李云逸校注[1998]027.《杨炯集》[唐]杨炯撰,徐明霞点校[1980]028.《卢照邻集》[唐]卢照邻撰,徐明霞点校[1980]029.《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上下][唐]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琼校注[2006] 030.《张九龄集校注》[全三册][唐]张九龄撰,熊飞校注[2008]031.《王维集校注》[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032.《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笺注[1981]033.《岑嘉州诗笺注》[全二册][唐]岑参撰,廖立笺注[2004]034.《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上下][唐]刘长卿撰,储仲君笺注[1996]035.《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孙望校笺[2002]036.《刘禹锡集[上下][唐]刘禹锡[1990]037.《元稹集》[上下][唐]元稹撰,冀勤点校038.《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第二版]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馀恕诚[2004] 039.《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全五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馀恕诚[2002]040.《杜牧集系年校注》[唐]杜牧撰,吴在庆校注[2008]041.《罗隐集》[唐]罗隐撰,雍文华辑校[1983]042.《温庭筠全集校注》[上中下册][唐]温庭筠撰,刘学锴校注[2007]三、宋(含五代十国)20种043.《南唐二主词校订》[南唐]李璟、李煜撰[宋]无名氏辑,王仲闻校订[2007]044.《欧阳修全集》[全六册][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2001]045.《苏轼诗集》五十卷[全八册][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046.《苏轼文集》[全六册][宋]苏轼撰[明]茅维编,孔凡礼点校047.《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下]王宗堂,邹同庆撰048.《苏辙集》[宋]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1990]049.《曾巩集》[上下册][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1984]050.《黄庭坚诗集注》[共五册][宋]黄庭坚撰[宋]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2003]051.《杨万里集笺校》[全十册][宋]杨万裏撰,辛更儒笺校[2007]052.《後山诗注补笺》[上下][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冒广生补笺,冒怀辛整理[1995] 053.《张耒集》[上下册][宋]张耒撰,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1990]054.《陈与义集》[修订本] 吴书荫、金德厚点校[1982]055.《乐章集校注》[宋]柳永撰,薛瑞生校注[1994]056.《姜白石词笺注》[宋]姜夔撰,陈书良笺注[2009]057.《清真集校注》[上下][宋]周邦彦撰,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2002]058.《朱淑真集注》[宋]朱淑真撰[宋]魏仲恭辑[宋]郑元佐注[2008]059.《重辑李清照集》[宋]李清照撰,黄墨谷辑校[2009]060.《山中白云词》[宋]张炎撰073.《蒋捷词校注》[宋]蒋捷撰,杨景龙校注074.《张孝祥词校笺》[宋]张孝祥撰,宛敏灏校注四、元明清12种061.《汇校详注关汉卿集》[全三册][元]关汉卿撰,蓝立蓂校注[2006]062.《徐渭集》[全四册][明]徐渭撰[2003]063.《顾亭林诗笺释》[上下册][清]顾炎武撰,王冀民笺释[1998]064.《顾亭林诗文集》[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1983]065.《王船山诗文集》[全二册][清]王夫之撰[1962]066.《魏叔子文集》[上中下][清]魏禧撰,胡守仁、姚品文等校点[2003]067.《戴名世集》[清]戴名世撰[1986]068.《戴名世遗文集》[清]戴名世撰,韩明祥、王树民等编校[2002]069.《船山诗草》[上下][清]张问陶撰[1986]070.《洪亮吉集》[全五册][清]洪亮吉撰,刘德权点校[2001]071.《饮水词笺校》[修订本][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2009]072.《龚自珍己亥杂诗注》[清]龚自珍撰,刘逸生注[1990]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书目一、唐前13种001.《诗经今注》高亨注[1980]002.《楚辞今注》[战国]屈原撰,汤炳正等注[1996]003.《司马相如集校注》[西汉]司马相如撰,金国永校注[1993]004.《扬雄集校注》[西汉]扬雄撰,张震泽校注[1993]005.《张衡诗文集校注》[东汉]张衡撰,张震泽校注[2009]006.《阮籍集》[三国魏]阮籍撰,李志钧等校点[1978]007.《陶渊明集校笺》[东晋]陶潜撰,龚斌校笺[1996]008.《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馀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1993]009.《鲍参军集注》[南朝宋]鲍照撰,钱仲联校[1980]010.《谢宣城集校注》[南朝齐]谢脁撰,曹融南校注集说[1991]011.《诗品集注》[南朝梁]锺嵘撰,曹旭集注[1994]012.《文选》[南朝梁]萧统撰[唐]李善注[1986]013.《文心雕龙义证》[南朝梁]刘勰撰,詹锳义证[1989]二、唐29种014.《骆临海集笺注》[唐]骆宾王撰[清]陈熙晋笺注[1985]015.《王子安集注》[唐]王勃撰[清]蒋清翊注[1995]016.《卢照邻集笺注》[唐]卢照邻撰,祝尚书笺注[1994]017.《韦应物集校注》[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1998]018.《李白集校注》[唐]李白撰,瞿蜕园等校注[1980]019.《杜诗镜铨》[唐]杜甫撰[清]杨伦笺注[1998]020.《钱注杜诗》[唐]杜甫撰[清]钱谦益注[1979]021.《孟浩然诗集笺注》[唐]孟浩然撰,佟培基笺注[2000]022.《王右丞集笺注》[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1961]023.《柳河东集》[唐]柳宗元撰,[唐]刘禹锡辑[ 2008]024.《柳宗元诗笺释》[唐]柳宗元撰,王国安笺释[1993]025.《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1984]026.《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1986]027.《高适集校注》[唐]高适撰,孙钦善校注[1984]028.《岑参集校注》[唐]岑参撰,陈铁民、侯忠义校注[1981]029.《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唐]李贺撰[清]王琦等评注[1959]030.《李贺诗歌集注》[唐]李贺撰[清]王琦等注[1977]031.《樊南文集》[唐]李商隐撰[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1988]032.《玉溪生诗集笺注》[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笺注[1979]033.《樊川诗集注》[唐]杜牧撰[清]冯集梧注[1978]034.《樊川文集》[唐]杜牧撰,陈允吉校点[1978]035.《白居易集笺校》[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1988]036.《刘禹锡集笺证》[唐]刘禹锡撰,瞿蜕园笺证[1989]037.《长江集新校》[唐]贾岛撰,李嘉言校点[1983] 《戴叔伦诗集校注》[唐]戴叔伦撰,蒋寅校注[2010]038.《权德舆诗文集》[唐]权德舆撰,郭广伟校点[ 2008]039.《温飞卿诗集笺注》[唐]温庭筠撰[清]曾益等笺注[1980]040.《皮子文薮》[唐]皮日休撰,萧涤非、郑庆笃整理[1981]041.《郑谷诗集笺注》[唐]郑谷撰,严寿澄、黄明、赵昌平笺注[ 2009]042.《韦庄集笺注》[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2002]三、宋20种043.《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宋]欧阳修撰,洪本健校笺[2009]044.《嘉祐集笺注》[宋]苏洵撰,曾枣庄、金成礼笺注[1993]045.《苏轼诗集合注》[宋]苏轼撰[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2001]046.《东坡乐府笺》[宋]苏轼撰,朱孝臧编年校注,龙榆生校笺,朱怀春标点[2009]047.《欒城集》[宋]苏辙撰,曾枣庄、马德富校点[1987]048.《二晏词笺注》[宋]晏殊、晏几道撰,张草纫笺注[2008]049.《淮海集笺注》[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2000]050.《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宋]秦观撰,夏承焘笺注[2008]051.《苏舜钦集》[宋]苏舜钦撰,沈文倬校点[1981]05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宋]梅尧臣撰,朱东润校注[1980]053.《於湖居士文集》[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2009]054.《山谷诗集注》[宋]黄庭坚撰,黄宝华点校[2003]055.《清真集笺注》[宋]周邦彦撰,罗忼烈笺注[2008]056.《陈与义集校笺》[宋]陈与义撰,白敦仁校笺[1990]057.《范石湖集》[宋]范成大撰,富寿荪标校[1981]058.《放翁词编年笺注》[宋]陆游撰,夏承焘、吴熊和笺注[1981]059.《剑南诗稿校注》[宋]陆游撰,钱仲联校注[1985]060.《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宋]姜夔撰,夏承焘笺校[1981]061.《李清照集笺注》[宋]李清照撰,徐培均笺注[2002]062.《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1962]四、元明清43种063.《雁门集》[元]萨都剌撰,殷孟伦、朱广祁整理[1982]064.《揭傒斯全集》[元]揭傒斯撰,李梦生点校[1985]065.《海浮山堂词稿》[明]冯惟敏撰,淩景埏、谢伯阳整理[1981]066.《汤显祖诗文集》[明]汤显祖撰,徐朔方笺校[1982]067.《汤显祖戏曲集》[明]汤显祖撰,钱南扬校点[1982]068.《高青丘集》[明]高启撰[清]金檀辑注,徐澄宇、沈北宗校点[1985]069.《沈璟集》[明]沈璟撰,徐朔方辑校[1991]070.《沧溟先生集》[明]李攀龙撰,包敬第标校[1992]071.《袁宏道集笺校》[明]袁宏道撰,钱伯城笺校[1981]072.《白苏斋类集》[明]袁宗道撰,钱伯城标点[1989]073.《珂雪斋集》[明]袁中道撰,钱伯城点校[1989]074.《震川先生集》[明]归有光撰,周本淳校点[1981]075.《陈子龙诗集》[明]陈子龙撰,施蛰存、马祖熙标校[1983]076.《隐秀轩集》[明]锺惺撰,李先耕、崔重庆标校[1992]077.《谭元春集》[明]谭元春撰,陈杏珍标校[1998]078.《聊斋志异[汇校汇注汇评本][清]蒲松龄撰,张友鹤辑校[1978] 079.《纳兰词笺注》[清]纳兰性德撰,张草纫笺注[2000]080.《吴嘉纪诗笺校》[清]吴嘉纪撰,杨积庆笺校[1980]081.《方苞集》[清]方苞撰,刘季高校点[1983]082.《顾亭林诗集汇注》[清]顾炎武撰,王蘧常辑注、吴丕绩标校[1983] 083.《安雅堂全集》[清]宋琬撰,马祖熙标校[2008]084.《两当轩集》[清]黄景仁撰,李国章标点[1983]085.《茗柯文编》[清]张惠言撰,黄立新校点[1984]086.《敬业堂诗集》[清]查慎行撰,周劭标点[1986]087.《小仓山房诗文集》[清]袁枚撰,周本淳标校[1988]088.《刘大櫆集》[清]刘大櫆撰,吴孟复标点[1990]089.《吴梅村全集》[清]吴伟业撰,李学颖集评标校[1990]090.《樊榭山房集》[清]厉鹗撰[清]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1992]091.《惜抱轩诗文集》[清]姚鼐撰,刘季高标校[1992]092.《忠雅堂集校笺》[清]蒋士铨撰,邵海清校、李梦生笺[1993] 093.《牧斋初学集》[清]钱谦益撰[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1985] 094.《牧斋有学集》[清]钱谦益撰[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1985] 095.《牧斋杂撰》[清]钱谦益撰[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点[2007]096.《李玉戏曲集》[清]李玉撰,陈古虞、陈多、马圣贵点校[2004] 097.《渔洋精华录集释》[清]王士禛撰,李毓芙等整理[1999]098.《秋笳集》[清]吴兆骞撰,麻守中校点[2009]099.《人境庐诗草笺注》[清]黄遵宪撰,钱仲联笺注[1981]100.《岭云海日楼诗钞》[清]丘逢甲撰,丘铸昌整理[1982]101.《瓯北集》[清]赵翼撰,李学颖等校点[2007]102.《瓶水斋诗集》[清]舒位撰,曹光甫点校[2009]103.《龚自珍全集》[清]龚自珍撰,王佩诤校[1975]104.《归庄集》[清]归庄撰[2010]105.《梁辰鱼集》[明]梁辰鱼撰,吴书荫编集校点[2010]。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偶道具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在白色幕布后面,艺人们操纵影偶、乐器伴奏、道白配唱同时兼顾,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七、八个影偶。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

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传互西亚和欧洲。

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它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吸收了地方观曲、曲艺、民歌小调等的精华,(),例如沔阳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阿宫腔、弦板腔等等。

不仅它为我国民众所喜爱,也使许多外国人为之迷恋,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2011年,中国皮影戏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操耍表现一枝独秀当选B.操作呈现独领风骚入选C.操耍表现独领风骚入选D.操作呈现一枝独秀当选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使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源形成B.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派C.众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形成D.从而形成众多流派且各具特色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它为我国民众所喜爱,也使许多外国人为之迷恋,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影灯”。

《明史·史可法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明史·史可法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举崇祯元年进士。

八年,迁右参议,监江北诸军。

黄梅贼掠宿松、潜山,将犯安庆,可法追击之潜山天堂寨。

可法廉信,与下均劳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风阳总督马土英潜与既大绒计议主立福王。

士英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

可法仍掌兵部事,士英仍督师凤阳。

当是时,士英旦夕冀入相。

及命下,大怒,以可法七不可书奏之王。

可法遂请督师,出镇淮、扬。

十五日,王即位。

可法去,士英辈益无所惮。

得功、泽清、杰争欲驻扬州。

杰先至,大杀掠,尸横野。

泽清亦大掠淮上。

临淮不纳良佐军,亦被攻。

朝命可法往解,得功、良佐、泽清皆听命。

六月,大清兵击败贼李自成,自成弃京师西走。

可法请颁监国、登极二诏,慰山东、河北军民心。

开礼贤馆,招四方才智。

八月出巡淮安,阅泽清士马。

比大清兵已下邳、宿,可法飞章报。

士英谓人曰"渠欲叙防河将土功耳。

"慢弗省。

而诸镇逡巡无进师意,且数相攻。

明年,正月,饷缺,诸军皆饥。

时大兵已取山东、河南北,逼淮南。

四月朔,可法移军驻泗州。

可法檄诸将救盱眙。

俄报盱眙已降大清,泗州援将侯方岩全军没。

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

可法撒各镇兵,无一至者。

二十日,大清兵大至。

诸文武分牌拒守。

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

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

可法自刎不殊,遂被执。

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遂杀之。

可法死,觅其遗骸。

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B.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C.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D.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九州"之一,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

《史记》勘误拾补十四则

《史记》勘误拾补十四则

2017年1月第32卷第1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Jan. 2017Vol.32 No.1【《史记》文本研究】《史记》勘误拾补十四则尉侯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2)摘要:文章使用本校、他校以及少量的理校,对《史记》(修订本)仍然存在的倒衍讹夺现象进行考 订。

本校以本纪、列传、表、志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他校以《汉书》《后汉书》等校勘《史记》,理校则 运用了训诂、断句、语法、词例比勘、历史地理等知识,确定异文的是非问题。

内容涉及《高祖本纪》《孝武 本纪》《封禅书》《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淮阴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吴王濞列传》《匈奴列传》《汲郑列传》等,共14则,对《史记》的使用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史记》;修订本;校勘;《汉书》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7)0卜005卜04收稿日期=2016-10-25作者简介:尉侯凯(1987—),男,河南永城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秦汉文献 研究。

2013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史记》(修订 本),由于整理者的态度严谨,考证精确,最终处理 文字约3700字(增1693字,改1241字,删492字,移298字),并改正原点校本排印错误300多处,极 大地推进了《史记》的研究工作。

但校书如扫落 叶,遗漏之处实所难免,笔者在阅读旧版《史记》时,曾对该书做了一些校勘工作,今除去已被修订 本改正的部分,整理出14则勘误札记,希望对《史 记》的修订工作有所裨益。

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 正是盼。

《高祖本纪》:“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⑴450校勘记云:“‘足’字疑衍,按《汉书》卷一上 《高帝纪》无‘足’字。

《说文•水部》:‘洗,洒足 也。

,,’[冰93按《说文解字》云:“洗,洒足也。

,’[印69“洗”已有“洒足”之意,则其下不当复有“足”字,“足”字盖涉下文“足下必欲诛无道秦”而衍。

2022六年级下册语文大数据答案人教版

2022六年级下册语文大数据答案人教版

2022六年级下册语文大数据答案人教版1、“果脯”的读音是“guǒfǔ”。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敕造”中“敕”的读音是“shè”。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A、依稀矫揉造作提纲陈词烂调B、接恰应接不暇部署变本加厉C、度假陈词滥调殉职自以为是(正确答案)D、贯通一鸣惊人干练张惶失措答案解析:陈词滥调接洽张皇失措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精湛(zhàn)竣工(jùn)眷属(juàn)B、书籍(jí)违背(wéi)拜谒(yè)C、喘息(quǎn)祭祀(sì)糟粕(pà)(正确答案)D、抵御(yù)阴霾(mái)束缚(fù)5、2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酝酿(rùn)抖擞(sǒu)收敛(liǎn)神采奕奕(yì)B.贮蓄(zhù)坍塌(tān)怂恿(sǒnɡ)拈轻怕重(niān)(正确答案) C.虐待(nüè)棱镜(línɡ)附和(hè)参差不齐(cēn)D.镶嵌(xiānɡ)莅临(wèi)怅然(chànɡ)咄咄逼人(duō)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比(等到)诸侯之列不省所怙(依靠)B.吾为若德(恩德,人情) 齐谐者,志(记录)怪者也(正确答案)C.其后五年,吾妻来归(回家)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敛不凭(凭借)其棺7、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提防(tí)称职(chèn)狡黠(xiá)振聋发聩(kuì)B.氛围(fēn)憎恶(zēng)阴翳(yì)矫揉造作(jiāo)C.字帖(tiè)倔强(jué)叱咄(duō)吹毛求疵(cī)(正确答案) D.诡谲(jué)两栖(xī)愧怍(zuò)悲天悯人(mǐn)8、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狭隘(ài)言简意赅(hài)B、笑靥(yǎn)心宽体胖(pán)C、脸颊(jiá)诲人不倦(huǐ)D、酝酿(niàng)一蹴而就(cù)(正确答案)9、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撑着zhǎng 彷徨páng 凄清qī雨巷xiàngB、彳亍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正确答案)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的sì泥古nì10、“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出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标点勘误陈洁---------------------------------------------------------------------------------------摘要: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对殿本《明史》考疑正谬,标点句读,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其中也出现某些标点的错误,不尽合文意,造成误导。

本文就标点问题略作辨正,使之更准确的表达原文意思。

关键词:《明史》;标点;讹误;考证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13)02-0051-05---------------------------------------------------------------------------------------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对武英殿刊本(简称殿本)《明史》考疑正谬,标点句读,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明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智者千虑,亦有所失。

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点校本在标点方面出现某些错误,不尽合文意。

在此略作辨正,以期更准确的表达原文意思。

1、卷126《沐英》(3757页):“获其长阿昌失纳”“阿昌失纳”,四字前有专名号,盖视其为一人。

《明太祖实录》①卷一二二第六页上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条、《昭代典则》卷八洪武十二年二月条②、雷礼《皇明大政纪》卷三洪武十二年二月条③记载:“获碛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纳等。

”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七洪武十二年正月作:“斩碛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纳等。

”④可见,此为两人,阿昌后应加顿号。

2、卷131《薛显》(3843页):“略平定西,取太原”此处视为略取定西。

《明太祖实录》卷三六上第六页下洪武元年十一月乙卯条作:“大将军徐达……遣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州”,第七页上十一月戊午条作:“大将军徐达等师度固关,至平定州,……获太原侦骑十五人,乃分兵扼榆次。

”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十《薛显》作:“遂与傅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州。

十①《明太祖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②《昭代典则》,《续修四库全书》,第351册第207页。

③《皇明大政纪》,《续修四库全书》,第353册第396页。

④《皇明通纪法传全录》,《续修四库全书》,第357册第127页。

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陈洁(1984-),女,山东东营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二月从取太原。

”⑤此多种记载均作略取平定州。

按,平定州属太原府,见本书卷四一《地理志》。

定西属陕西巩昌府,见本书卷四二《地理志》。

此处当为平定州,“平定”前应加专名号,“西”字下之逗号当移于“西”字上。

3、卷132《曹震》(3867页):“给以重庆、綦江市马之引”本书“重庆”之下,“綦江”之上有顿号,视作并列关系。

按,本书卷四三《地理志》记载,綦江属重庆府。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二第四页上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丙戌云:“今商人于云南 建昌、乌撒诸处输粟给以川盐,数支不敷。

乞令以重庆府綦江县买马官盐八千一百余引给之。

”綦江乃重庆府之属县,顿号宜删。

4、卷133《胡大海》(3878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本书“宁”与“越”字之间有顿号,盖视为两地。

《明太祖实录》卷六第七页上戊戌年(至正十八年)十二月丙戌记载:“改婺州路为宁越府”。

卷七第四页下己亥年(至正十九年)五月辛亥记载:“召胡大海于绍兴,大海既至,上谕之曰:‘宁越为浙东重地,必得其人守之,吾将归建康,以尔为才,故特命尔守其衢、处、绍兴,进取之宜,悉以付尔。

’”卷八第一页下庚子年(至正二十年)正月乙卯记载“以宁越府为金华府”。

可见,宁越为一地名,中间顿号应删。

5、卷134《宁正》(3905页):“傅友德自真定略平定州”“定州”前有专名号,视定州为一地名。

《明太祖实录》卷三五第五页下洪武元年十月癸巳条作:⑤《皇明开国功臣录》,《明代传记丛刊》第23册,第643页,明文书局印行。

2013年3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Mar. 2013第2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 2·51·“参政傅友德徇下平定州,遂守之”。

按,本书卷四一《地理志》记山西有平定州,因此,应在“平定州”前加专名号。

6、卷137《罗复仁》(3959页):“孙汝敬,名简”。

“孙汝敬”前有专名号,盖将其姓氏视为孙。

而传主为罗复仁之孙罗汝敬。

此处应将专名号加至“汝敬”二字前。

7、卷155《费瓛》(4253-4254页):“请以临巩税粮付近边军丁转运”“临巩”,两字间无标点符号,盖视此为一地。

《明太宗实录》卷一六四第一页下永乐十三年五月辛亥条作:“甘肃总兵官都督费瓛言:‘肃州临边兵多粮少,脱有调发,猝难措置,请以陜西临洮、巩昌二郡税粮每岁发旁近丁民转运备用。

’从之。

”可见“临巩”,指的是临洮、巩昌,两字之间应加顿号。

8、卷156《李英》(4275页):“番酋老的罕叛。

英击之。

讨来川,俘斩三百六十人。

”“讨来川”,“来川”前有专名号,视此为一地名,“讨”为动词。

《明太宗实录》卷一三一第四页上永乐十年八月庚辰条作:“又调西宁卫土官指挥李英率兵追捕,战于讨来川,斩首三百余级,生擒六十余人。

”可见“讨来川”为一地名,专名号应加至三字前,“英击之”与“讨来川”之间的句号应删去。

9、卷166《韩观》(4479页):“洪武十九年讨平柳州、融县诸蛮”“柳州”与“融县”之间有顿号,盖视为并列关系。

本书卷45《地理志》记有融县,属广西柳州府。

《明太祖实录》卷177第1页下洪武十九年正月己卯条记载:“柳州府融县蛮贼五百余人群聚剽劫,广西布政使司右参政耿文彬率民兵,会桂林右卫指挥韩观军,剿平之。

”可见“柳州”与“融县”是所属关系,顿号应删去。

10、卷172《程信》(4594页):“按诸九姓不奉化者迁泸州卫,於渡船铺增置关堡”《明宪宗实录》卷53第2页上成化四年四月癸巳条记载:“提督四川军务兵部尚书程信、总兵官襄城伯李瑾等奏:‘……并按问九姓上獠平昔为恶者,再行奏报……’上敕信等曰:‘……其九姓土獠并内地所有剧贼亦须乘机抚捕,毋容滋长……’。

”第八页上癸丑记载:“迁泸州卫于渡船铺,增置江门、水流崖、洞扫等处关堡。

”杨廉《新刊皇明名臣言行录》卷三《程信》①、袁帙《皇明献实》卷二四《程信》②作:“复请移泸州卫于渡①《新刊皇明名臣言行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0册,第213页。

②《皇明献实》,《明代传记丛刊》第30册,第516页。

船铺,以控诸蛮。

”可见,“按诸九姓不奉化者”为一事,“迁泸州卫于渡船铺”为一事,“增置关堡“为一事。

此处标点当为“按诸九姓不奉化者,迁泸州卫於渡船铺,增置关堡。

”11、卷173《孙镗》(4627页):“(孙世忠)万历中镇守湖广,总督漕运凡二十年”此处标点意思为孙世忠总督漕运二十年。

按,孙世忠于万历元年镇守湖广,十三年总督漕运,二十年卒。

③可见,孙世忠自镇守湖广至卒共二十年。

此处“总督漕运”后当加逗号。

12、卷178《余子俊》(4739页):“当荫子,移以荫弟。

子寰,举进士”此句,万斯同《明史》卷229《余子俊》④及《明史纪传》卷100《余子俊》⑤、徐乾学《明史列传》卷47《余子俊》⑥作:“移以荫弟子寰,后寰举进士。

”《明宪宗实录》卷157第10页上成化十二年九月丁巳条记载:“巡抚陜西右都御史余子俊奏:‘臣先以侄寰为子,乞如例为国子监生。

’允之。

”可见,余子俊乃荫其弟子寰,非其弟。

此处句号当移至“弟子寰”之后,“举进士”前当加一“寰”字,作主语。

13、卷180《汪奎》(4781页):“浙江 张庆、四川蔡用得逮治四品以下官”“蔡用得”前加专名号,盖将蔡用得视为一人名。

《明宪宗实录》卷260第11页下成化二十一年正月己丑条记载:“镇守浙江太监张庆、四川太监蔡用俱受词讼,得逮治四品以下官”,第13页上作“蓝忠、张庆、蔡用还,移文使知之。

”可见,蔡用乃一人名,专名号应加至“蔡用”前。

14、卷182《王恕》(4831页):“修雷公、上下句城、陈公四塘水闸”此处将四塘名称视为雷公塘、上句城塘、下句城塘以及陈公塘。

王恕《王端毅奏议》卷2《言开河事宜并乞先修旧塘水闸奏状》作:“雷公上下塘、勾(勾或当为句之误—引者注)城塘、陈公塘”。

⑦《国朝列卿纪》卷25《王恕》作“雷公上下塘、句城塘、陈公塘”。

⑧(嘉靖)《惟扬志》卷37张宪《侍御金溪吴公浚复河隍序》第32页下记有“上、下雷塘”。

⑨《读史方舆纪要》卷23《江南》五记③见《明神宗实录》卷十第三页下万历元年二月壬戌、卷一六九第七页上万历十三年十二月壬辰、卷二五四第三页上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壬戌。

④万斯同《明史》,《续修四库全书》第328册,第148页。

⑤万斯同《明史纪传》,国家图书馆藏313卷本。

⑥徐乾学《明史列传》,《明代传记丛刊》第91册,第444页。

⑦王恕《王端毅奏议》,《四库全书》第427册,第481页。

⑧《国朝列卿纪》,《续修四库全书》第522册,第397页。

⑨(嘉靖)《惟扬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2册。

·52·有雷塘,曰:“雷塘有二:上雷塘,长广共六里;下雷塘,长广共七里。

”①可见四塘为上雷公塘、下雷公塘、句城塘以及陈公塘。

此处标点当为“修雷公上下、句城、陈公四塘水闸”。

15、卷182《王恕》(4836页):“中旨以次等御医徐生超补院判”“徐生超”前加专名号,盖将此视为一人名。

万斯同《明史》卷238《王恕》②、徐乾学《明史列传》卷51《王恕》③、王鸿绪《明史稿》传六十《王恕》④作“御医徐生补院判”。

《明孝宗实录》卷52第2页下弘治四年六月乙卯条作“太医院院判徐生夤缘复用”。

可见,徐生乃一人名,此处专名号应置“徐生”前。

16、卷185《梁璟》附《王诏》(4903页):“授工匠三十人官尚宝少卿,任道逊等以书碑皆进秩”“尚宝少卿”下有逗号,意为授三十人为尚宝少卿。

万斯同《明史》卷231《王诏》作:“授工匠三十人为文思院副使,尚宝少卿任道逊等以书碑皆进秩”。

⑤《明宪宗实录》卷106第2页上成化八年七月丙午条记载:“修隆善寺毕工,命升工匠张定住等三十人为文思院副使,写碑官尚宝司少卿任道逊为本司卿。

”可见,授工匠三十人官为文思院副使,尚宝少卿乃任道逊之官衔。

此处逗号当移至“授工匠三十人官”之下。

17、卷194《王廷相》(5155页):“夺鹏举禄。

三月入为左都御史”此处在“夺鹏举禄”之后有句号,盖将“三月”视为王廷相进左都御史之时间。

万斯同《明史》卷268《王廷相》作:“帝为逮问奇、春,而夺鹏举禄三月。

由是诸司悚息毋敢挠法。

十一年,入为左都御史。

”⑥《明世宗实录》卷140第7页下嘉靖十一年七月己巳记载:“因命下杨奇、卜春法司问,徐鹏举姑夺禄米三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