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公开课

1980年以前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
分析以下材料,说明城镇化过程的表现。
补充: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底深圳常住人口为1756.01万,均为城镇人口。
1、城镇化概述
(2)表现
①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
业逐渐转移; ③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⑤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
1、城镇化发展进程
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将达到2/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香港等世界级大 城市,并带动了城市群的整体提升。
经济社会
大中小城
进一步
深入发展 大都市 镇组成 城市群 形成 大都市带
1
、
城
镇
化
1、城镇化发展进程
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将达到2/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香港等世界级大 城市,并带动了城市群的整体提升。
城市群是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 城市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有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 发展。
4.“城市个头”的增长体现了 ( B )
A.逆城镇化现象蔓延 B.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C.城市环境问题改善 D.城市服务范围缩小
随堂练习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 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5~6题。
60000
人 均
50000
国
内 生
40000
地理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人教版必修二)

40
20
0
1800 1850 1900 1950
时间
2000
城镇化过程的S形曲线
读图思考:两条界线对应的人口比重分 别是多少?
100 城市人口比重(%) 80 60
后期阶段
中期阶段
40
20
初期阶段
时间
城镇化过程的S形曲线
0
合作学习:分析初期、中期、后期阶段的城 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出现的问题。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 房紧张等。(郊区城市化)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等。(逆城市化)
合作探究: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区 郊区
环境质 量下降
基础设 施完善
乡村
逆城市化:城市化后期,由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 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在郊区集中,使郊区与城 题日益严重,城区环境质量下降,城区人口迁往环境条件好、基 市融为考:横、纵坐标的含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进入中期阶段的时间分别是哪年?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合作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水平、 城市化时间、发展趋势有何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归纳小结
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项目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时间
发展趋势
高
早
前快后缓
低
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但地区差异大。
城市化是不是发展的越快越好呢?
据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雷敏 王希)目前
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7%,成为30年来 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关专家 在北京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
率将提高到75%左右,才能满足中国现代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导学案

第三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图表和材料的总结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保护环境之情【重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难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学习方法】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导学过程】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环境也相应受到影响。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1.不利影响:(发现问题)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学生看图2.24填空)①生物:②土地:③水:④气候:城市化使城市产生的问题:(学生看图2.25填空)⑤过快城市化的环境问题:如污染、污染、污染、污染等。
⑥其它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生看屏幕图片总结),,,。
2.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例如: ,,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讨论:城市化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思考问题)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二、未来展望——生态城市(解决问题)怎样建设生态城市①②【活动】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例,学生诘疑、探讨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
在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
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
从图2.28所述的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A模式优点缺点改进意见B模式优点缺点改进意见C模式优点缺点改进意见【课堂小结】。
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城市化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化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市化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一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学流程一、课标解读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
这里前置动词是“运用资料”,因为城市化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本课题的要求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不仅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且对后面章节中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②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我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
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李中东 277500【教材解析】“城市化”是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第三节内容。
根据高一下学期课时计划,本节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科书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安排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三节内容。
从总体安排看,前两节主要是从静态方面探讨了城市的形态特征、功能分区与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等内容。
后一节从动态角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城市化”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动力以及城市化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英国的城市化为例,讲述了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只讲前两部分。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是:“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根据这一要求,“城市化的进程”是本节的核心内容。
而从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学内容的落脚点。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强烈的地方,城市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深刻。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的特点不同。
城市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并改变自然环境。
认识城市化的过程与和各阶段的特点,是探讨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
教材的编写思路十分明析:首先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进而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后图文结合,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不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作了比较,并以英国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利用示意图总结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Word版含答案

材料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化中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 有毒物质。目前我国约 1/5 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 的城市空气质 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面是表现城市化问题的漫画。
B.乙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乙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环境质量高
11
D.甲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各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其次 需要结合所学城市化的知识,判断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及相应特点。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⑤→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降低,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所以 C 正确。(2)该现象为逆城市 化现象,产生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便捷、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与农村劳动力丰富无关。 (3)乙阶段劳动 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分别约为 48%、30%、22%, 因此乙阶段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百分比大约是 52%,应处于城市化 中期阶段,对应图 a 中的③阶段。 (4)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工 业、服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高),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工业、服 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较低),因此甲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缓 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代表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 城市环境质量低。 [答案] (1)C (2)C (3)A (4)D
[问题] 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 么?
[提示] 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 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 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提示: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在归纳中理清]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 量下降 污染、辐射污染
2.阶段和特点
阶段
水平
城市化特点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较低
__较__慢___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停__滞_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 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初期或中期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__热__岛__”现象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探究 1] 与 1985 年相比,2000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 到 2000 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 1985 年的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探究 2] 镇江、无锡、杭州自 1985 年到 2000 年城市发 生了什么变化?
化空气等作用。但屋顶绿化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4.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②城市化的标志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③城市化的拉力是就业机会少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必必修二人教版 高一下暑假作业 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

第2章第3节城市化看一看【学问回顾】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分析(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图所示:(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进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早(自产业革命开头)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头)目前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进展趋势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消灭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快速膨胀合理性问题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城市化速度与经济进展水平不相适应,消灭很多社会问题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简洁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气候猛烈转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四周地区的局部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水文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简洁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
残留河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格外紊乱道也简洁因富养分化而变黑发臭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转变最深刻的地方3.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影响成因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削减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工交建设节省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省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削减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自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进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接受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把握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进展,增加就业岗位想一想1.发达国家为什么会消灭逆城市化?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分和联系是什么?3.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实行哪些主要措施?练一练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进化示意图(含猜测)”,读图回答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问题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及原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原因
人口增长快,农村
因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劳动力过剩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 (2)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
43.01%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1)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 )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第(1)题,从表中资料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前十 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城市就 业机会多成为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答案:(1)D (2)B
熟阶段
长迅速
城市 高低
高
低
化水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
平
了城市化进程;起步早 起步晚
城市人
大
小
口比重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动力
工业化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民族独立,经济迅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 速发展
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3)C( 后期 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 重的增长 趋缓甚至停滞 。
3.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C (填字母)阶段;发 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 A或B (填字母)阶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读图思考·拓认知]
教材P35图2.23 此图利用坐标系和曲线对比四个国家的城市变化过程。 通过曲线变化的比较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何不同?
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 念
展差距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活学巧用·大冲关] 1.读“近2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
回答(1)~(2)题。
江西(城镇人口比重) 安徽(城镇人口比重)
1990年
20.40%
17.8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0年
27.67%
27.81%
2010年
44.06%
晨背关键语句
第第 二三 章节
理解 教材 新知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 创新 演练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1.概括法记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初期阶段:两个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加速阶段:一快一大(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2.概括法记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 发达国家:早、高、慢、逆(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在 已变慢并出现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晚、低、快、郊(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现 在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并出现郊区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跟随名师·解疑难]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原因
早(英国最早,从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18世纪中叶开始)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目前 速度
快慢 原因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 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
提示: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早,其中英国最 早,其次是美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晚。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图示国家各处于城市化哪一个阶段? 提示:从城市化水平上看,英国、美国和巴西均处在 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提示:近20年来,英国、美国的城市化速度减慢;巴 西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处于加速阶段;印度平缓上升。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提示: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势缓慢, 印度城市化可能加快。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自读教材·抓基础]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进程曲线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形 曲线。 2.阶段和特点 (1)A( 初期 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 较慢 。 (2)B( 中期 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 ,市区出现了很 多城市化问题。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改善产业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地区
结构
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项目
意义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 推进科技
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进步
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 改变文化、
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 思想、观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1.概念
[自读教材·抓基础]
人口向 城镇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 扩大 、乡村变为
城镇 的过程。
2.动力机制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 推力 和 拉力 。
3.标志
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4.意义 (1)带来 聚落形态 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等的巨大变化。 (3)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 社会进步 的表现。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跟随名师·解疑难]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 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 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促进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 产业逐渐转移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3)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不仅中 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 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 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