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白炭黑配方胶料的加工:优化混炼设备-国外资料
有白炭黑的混炼工艺

有白炭黑的混炼工艺白炭黑是一种颜料和填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吸附性能和催化活性,可以应用于橡胶、塑料、油墨、涂料等多个领域。
混炼是将白炭黑与其他材料进行均匀混合的过程,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下面将介绍白炭黑的混炼工艺。
首先,混炼需要用到一些设备,如高速搅拌机、开炼机、密炼机等。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足够的剪切力和热量来加工和混合材料。
其次,混炼的工艺步骤包括预处理、投料、混合和升温等。
1. 预处理:在混炼前,需要对白炭黑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控制粒径大小。
一般来说,使用酸处理可以帮助消除表面硅羟基,提高白炭黑的分散性。
预处理过程可以通过浸泡、超声波处理或机械剪切来实现。
2. 投料:将已经预处理过的白炭黑和其他原材料按照配方比例投入到混炼设备中。
在投料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量投料和均匀分布。
3. 混合:通过设备提供的剪切力和搅拌力,将白炭黑和其他原材料进行混合。
在混合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搅拌速度和时间,以确保均匀混合。
可以采用干式或湿式混炼方式,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4. 升温:在混炼过程中,可能需要加热原材料以达到所需的温度。
升温可以通过设备提供的加热系统实现。
升温过程需要控制加热速度和温度,以免过热或过冷导致产品性能下降。
混炼工艺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混炼时间:混炼时间应根据具体产品和原材料的特性来确定。
一般而言,混炼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产品过热和过剪切,而混炼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混炼不均匀。
因此,需要进行试验和优化,确定最佳的混炼时间。
2. 温度控制:混炼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产品分解和性能下降,而过低的温度可能会导致混炼不充分。
因此,需要根据原材料的熔融温度和产品要求进行合理的温度控制。
3. 设备清洁:混炼结束后,需要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洁,以避免对下一次混炼产生交叉污染。
清洁可以使用溶剂、清洗剂或蒸汽进行,确保设备表面干净无污染。
总结起来,白炭黑混炼工艺包括预处理、投料、混合和升温等步骤。
硅烷偶联剂及其对白炭黑的改性研究进展

硅烷偶联剂及其对白炭黑的改性研究进展摘要: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对白炭黑的改性效果。
硅烷偶联剂与白炭黑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使白炭黑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从而增大其与橡胶的相容性,改善白炭黑的分散性,提高填充硫化胶的物理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
最后提出了目前改性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硅烷偶联剂;白炭黑;改性;作用机理白炭黑是橡胶工业中一种重要的补强填料,同炭黑比较, 白炭黑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填充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耐磨性均较高;但它与烃类橡胶的相容性较差,大量填充胶料的粘度较大,加工性能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变差,贮存后胶料存在硬化、挤出困难以及成型粘性差等问题,填充胶料还易产生静电积累,加工性能较差, 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使用硅烷偶联剂对白炭黑进行改性, 解决了白炭黑与胶料的亲和性, 改善了胶料的加工性能。
同时可使胶料的定伸应力、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及耐磨性提高。
轮胎使用白炭黑补强时加入硅烷偶联剂, 可以获得滚动阻力( 生热) , 抓着性能和耐磨耗性能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
本文主要对硅烷偶联剂及其对白炭黑作用机理进行了介绍。
1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的通式为RSiX。
,式中R为有机基团,如乙烯基、环氧基、氨基、甲基丙烯酰氧基、巯基等,它能与树脂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结合;X为能够水解的有机基团,如甲氧基、乙氧基、氯等,其水解副产物在低温下可以挥发,而异丙基、异丁基则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且反应副产物也难以从处理的无机填料中去除,X基团能与白炭黑表面的活性羟基缩合形成硅氧烷键。
在橡胶工业中使用较多的是含硫硅烷偶联剂,如TESPT、双一[(三乙氧基硅烷基)一丙基]二硫化物(TESPD或Si75)、r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一189)等,而在轮胎工业中使用最多的是硅烷偶联剂TESPT。
一般选用硅烷偶联剂的原则是:聚烯烃橡胶多选用乙烯基硅烷;硫黄硫化胶多选用含硫硅烷偶联剂,如Si69和Si75等;环氧树脂一般选用端基是环氧基或氨基的硅烷;不饱和聚酯多用乙烯基、环氧基硅烷。
用行星式螺杆挤出机连续混炼白炭黑填充胶料

格密炼 机 对胶 料进行 混 炼 。密炼 机 中有 混炼 室 和 2个 转子 。在 过去 的 9 0年 里 , 密炼 机 混炼 技 术几乎 未 发 生 大 的变 革 。 自从 11 94年 用 密 炼
机混 炼 橡 胶 获 得专 利 以来 , 混炼 技 术 的 改进 对
反应 在 10C~10C的温 度 范 围 内进 行 , 炼 4。 5。 混 时 间 3rn~ i。为 了保证 达 到所需 的温 度 , i 4rn a a 基础 胶料 的混炼 要 分两 步进 行 。在 反 应过程 中
会 产生 乙醇 。交联 剂 在 第 三 步 混 炼 时 才 可 加 入 , 高温度 不能 超过 10 C 最 2。 。
维普资讯
・
3 2・
世
界
橡
胶
工
业
用 行 星 式 螺 杆 挤 出机 连 续 混 炼 白炭 黑填 充胶 料
王 进 文 ( 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 咸阳 72 3 编译 陕西 1 2) 0
摘 要 : 研 究 了用 行 星 式 螺 杆 挤 出机 连 续混 炼 的 白炭 黑填 充胶 料 。 研 究 用 的 原 材 料 为 乳 聚 S R 白 B /
胶料批 次 间 的质量差 异 。连 续混炼 可用 多 螺杆 挤 出机完 成 , 如双螺 杆挤 出机 、 星式螺 杆挤 出 行 机或 环形 挤 出机 。 由于 多螺 杆挤 出机 的冷 却能 力极强 , 因此 对 各个 加 工 单 元 的温 度 可 以 加 以
密炼 机 至少分三 步进 行 混炼 , 这是 一种 高能 耗 、 高成 本 的工 艺 。密炼 机 起化 学 反 应 器 的作 用 ,
炼 时 所需 的反 应 时 间较 长 , 同 阶段 需 采 用 不 不 同 的加工 温度 , 以 Prl的连续混 炼 系统 由两 所 il e 台双螺 杆挤 出机 和一 个过 渡贮料 仓组 成 。第一
白炭黑的生产及改性技术进展

·36· 科技资讯
产品
CHINA RUBBER
化硅的团聚现象得到很好的改善。 中北大学研究人员在碳化法制备白炭黑的过
程 中 ,分 别 选 用 聚 乙 二 醇 (6000)、十 二 烷 基 苯 磺 酸 钠、羧甲基纤维素等三种表面活性剂制备改性白炭 黑。 研究发现,以聚乙二醇(6000)作为表面活性剂时 白炭黑的产率最高, 比表面积最大,DBP 吸着率最 高,粒子直径最小,粒子分布更均匀。
安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研究了几种不同的正 烷醇对白炭黑进行改性时,改性剂的链长、用量、反 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改性后白炭黑疏水性的 影响,找出了改性反应的最佳条件,并对其影响原 因做了分析。
天津大 学 研 究 人 员 利 用 油 酸 对 纳 米 SiO2 进 行 改性,从电镜分析和红外分析的结果得出,油酸对 纳米 SiO2 基本达到了改性效果;经油酸改性后的纳 米 SiO2 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提高。
1.改性剂 一般地说,大部分能够与白炭黑表面羟基发生 化学反应的易挥发物质均可作为改性剂,常用的改 性剂大部分使用的是有机物质,在特殊情况下才使 用无机物质,如氢氟酸。 白炭黑表面改性的常见改 性 剂主要有硅 氧烷、有机氯 硅烷(RmSiXn)、硅烷偶 联剂、醇类化合物。 2.改性工艺 白炭黑表面改性有无机物改性和有机物改性 两种。 其中,有机物改性是白炭黑表面改性的主要 方法,该改性方法的技术关键在于有机基团取代白 炭黑的表面羟基,即有机硅烷化。 有机物改性常用
三、结语
目前,我国白炭黑生产企业有近百家,除气相 法和沉淀法生产工艺外,还根据国内丰富的非金属 矿物资源,利用多种原料开发出多种生产技术。 但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白炭黑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 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除了在现有生产 工艺上进行改进外,还应该积极开展白炭黑的表面 改性技术研究, 开发出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的新产 品,以满足橡胶工业实际生产的需求,提升我国橡 胶制品的附加值,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
添加加工助剂改善填充胶料的加工性能

添加加工助剂改善填充胶料的加工性能江畹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系,广东广州 510641) 编译摘要: 由特殊锌皂与分散剂制得的加工助剂A k ti p last ST能使白炭黑很好地分散于胶料中、提高胶料的流动性、延长焦烧时间。
在挤出时可降低能耗,在不提高胎面胶滚动阻力的情况下可改善胎面胶与潮湿沥青路面的抓着力。
关键词: 轮胎胎面胶;溶聚丁苯橡胶;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白炭黑;加工助剂A k ti p last ST;胶料流动性;焦烧时间中图分类号:TQ330.3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8232(2004)0420016203 当前制定新型轮胎的构思是既要使硫化胶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又要使胶料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两全其美。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外一家不大的“密兹勒”公司提出了一种创新思维:生产一种完全新型的轮胎,其特点是在胎面胶中采用白炭黑与硅烷偶联剂并用的活性填料来代替炭黑。
此种轮胎在减小滚动阻力及对潮湿路面的抓着性方面特别优异,但胶料极难加工,从而致使这一新思维难以实现而很快就被人遗忘。
二十世纪90年代初,米其林公司又使这一思维复活。
轮胎生产有了质的飞跃。
现在,使用白炭黑的条件比起70年代来要好得多。
溶聚丁苯橡胶及高顺式含量的聚丁二烯等新型橡胶都已普及,汽车制造商要求轮胎生产者制造对环境无负面影响的高级轮胎。
但是,时至今日,含白炭黑的胶料的加工性能仍是轮胎工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R ein2 chem”公司最早着手解决填充白炭黑的橡胶的加工问题。
该文作者推荐了一种新型加工助剂A k ti2 p last ST,它能促进白炭黑的分散,从而大大提高含白炭黑胶料的流动性,延长焦烧时间,在不增大滚动阻力的情况下提高橡胶与潮湿沥青路面的抓着力。
加工助剂A k ti p last ST是用专门的锌皂与有机和无机分散剂并用制得的。
文中阐述了加工助剂A k ti p last ST用于含白炭黑和炭黑的溶聚丁苯与乳聚丁苯及聚丁二烯的并用胶料以及用于仅含白炭黑的溶聚丁苯与聚丁二烯的并用胶中的情况。
加工工艺对白炭黑_CNTs混炼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加工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加工工艺对白炭黑/CNTs混炼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Effect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ilica/CNTs Mixture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高性能橡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停放返炼工艺对混炼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本课题通过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主要探究了不同停放温度以及不同返炼次数对白炭黑/碳纳米管混炼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结果发现:适当提高温度会使白炭黑/碳纳米管混炼胶的抗湿性能和滚动阻力更加优异,最适宜温度为30℃;返炼对白炭黑/碳纳米管混炼胶的性能提升明显,碳纳米管分散性提升,综合性能提高。
材料的最佳返炼次数应为15次左右。
关键词混炼胶白炭黑碳纳米管停放返炼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high-performance rubber products. The impact of the parking refining process on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rubber compound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This topic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king temperatures and different refining times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ilica/carbon nanotube rubber mixture by adopting different production proces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per temperature increase will make the white carbon black/carbon nanotube rubber compound more excellent in moisture resistance and rolling resistance, an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is 30 °C. The performance of refining on white carbon black/carbon nanotube rubber compound is improved. Obviously, the dispersibility of carbon nanotubes is improved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is improved. The optimum number of refining materials should be about 15 times.Key words rubber compound silica carbon nanotubes parking目录第一章文献综述 (1)1.1 引言 (1)1.2 溶聚丁苯橡胶(SSBR)/顺丁橡胶橡胶(BR)复合材料 (2)1.2.1 SSBR的结构与性质 (2)1.2.2 BR的结构与性质 (2)1.2.3 白炭黑的基本性质 (3)1.2.4 白炭黑的制造方法 (3)1.2.5 白炭黑的表面结构对补强作用的影响 (4)1.3 碳纳米管 (4)1.3.1 碳纳米管的结构性质 (4)1.3.2 碳纳米管的制备 (4)1.4影响结构变化的因素 (5)1.4.1聚合物自身性质 (5)1.4.2混炼工艺 (5)1.4.3停放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6)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及目的 (6)1.5.1 研究内容和目的 (6)第二章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仪器设备 (7)2.3 实验步骤 (7)2.4 测试标准和方法 (8)第三章实验结果和讨论 (9)3.1 停放温度对白炭黑混炼胶性能的影响 (9)3.2 返炼次数对白炭黑混炼胶性能的影响 (10)3.3 停放返炼对白炭黑/碳纳米管混炼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11)3.4 停放返炼对白炭黑/碳纳米管混炼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12)结论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第一章文献综述1.1 引言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橡胶制品在逐渐的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了当今人类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谈改善白炭黑胶料加工性能的几种途径

工工业应用的障碍所在。为了提高白炭黑在胶料中的分散性,改善胶料的加工性能,国内
外科研工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现 状做了综述,
2、当前改善白炭黑胶料加工性能的研究现状
从报道的文献资料来看,当前国内J't-改善白炭黑胶料加工性能的途径归纳起来大概有 四个:①、对白炭黑进行改性处理;②、开发提高白炭黑在胶料中分散性的加工助剂;③、 运用纳米技术对白炭黑进行超细高档化处理;④、研究开发与白炭黑相适应的橡胶胶料。 2.1、对白炭黑进行改性处理
但吸附水分子,也使白炭黑与硅橡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润湿不好,胶料存放时会因发生 结构变化而变硬,在高温下甚至会引起橡胶分子降解。还有资料报道,自炭黑的表面硅羟 基与硅橡胶中的氧原子形成氢键,吸附硅橡胶的分子链,导致胶料随时间的延长而其流动 性下降,从而影响加工性能。降低白炭黑表面硅羟基的活性,实现结构化控制,改善白炭
良好的加工性能。白炭黑虽然使胶料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但其加工性能较差,直到今天, 白炭黑胶料的加工性能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因白炭黑自身 较强的凝聚力,所以,它很难均匀分散到胶料中,需要多段混炼才能完成,能耗较大;②、
白炭黑胶料具有很高的粘度,且贮存后胶料会硬化,加工困难。这些都是白炭黑在橡胶加
炭黑高档化进行了研究,其中提到一个方法就是超细纳米技术。研究表明,白炭黑进行超
细纳米化处理后具有小于0.Sum的粒径和200m2/g以上的表面积,具有较多的表面活性基 团,加强了白炭黑和橡胶分子间的作用力,提高了白炭黑混炼胶的分散度,橡胶制品的拉 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6.2%和12.5%。可见,采用纳米技术超细化处理白炭
如KH550(含氨基)、KH560(含环氧基)等。白炭黑通过改性使部分极性高能羟基转变
白炭黑自动化包装系统的优化及应用

白炭黑自动化包装系统的优化及应用摘要: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轮胎对环境可持续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以一种功能强大和无害环境的补充剂的形式急剧增加。
白炭黑是一种无定形、有毒的白色纳米材料,也称为水文硅。
目前橡胶中使用的黑白边缘超过一半,从而提高了橡胶的强度、粘度和强度。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补充剂,比普通的黑色碳更适合。
白炭黑颗粒比普通的碳水化合物小和大,所以白炭黑与橡胶基本体充分互动,它们制造的化学物质更稳定、更有韧性。
由于CO2氧化硅平衡中存在多氧化物含量、水文硝酸盐含量高、表面可用性高、与橡胶的相容性差以及橡胶的应用性能受到影响。
关键词:白炭黑;自动化包装系统;优化;应用引言近年来轮胎行业发展迅速,中国的环保要求使绿色轮胎成为轮胎行业未来的重要一步。
为了提高绿色轮胎的整体性能,轮胎企业不仅要开发合理的轮胎设计,还要合理利用黑色碳,加快我国绿色轮胎在运输中的发展和应用。
1自动化包装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特点(1)单独计算机控制。
包装机械中要应用自动化技术,就离不开计算机系统对包装机械的控制,如此才能确保机械顺利完成自动包装工作。
除此之外,计算机系统还能对包装机械的操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工作人员只需输入相应操作指令,就可以让包装机械根据指令完成相应的包装工作,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复杂程度。
(2)小批量和多品种生产。
不同的用户对于包装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建立多条生产线则花费成本过高而得不偿失。
为此,可通过模块化设计,让包装机械自动完成不同品种的小批量包装。
同时,模块化的设计可以让不同品种的小批量包装工序同时进行,有效减少了工作周期。
(3)分辨材质。
包装机械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就可以自动化收集和分析原材料材质的相关数据信息,与人工分析和识别相比,其对于材质的分析和识别更为精准高效,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借助探测器来实现的。
通过对材质的自动分析和识别,就可以及时发现材料是否发生变化或材料的变化情况,并将这一结果显示在人机界面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白炭黑配方胶料的加工:优化混炼设备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许多改进白炭黑技术的项目。
大多数工作集中在新型偶联剂(尤其是硅烷)和新型二氧化硅类型(例如高分散性二氧化硅)上。
很少关注调整或开发加工设备,例如用于更加经济和加工安全地混合此类化合物的特殊混炼设备。
在传统的炭黑配方密炼机中中混合白炭黑胶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由于良好的温度控制(参考文献1),它们优选配备啮合型转子的密炼机,而非剪切密炼机。
剪切密炼机设计用于分散和混合,但不适用于二氧化硅化合物所要求的化学反应。
因此。
二氧化硅化合物需要额外的步骤以完成二氧化硅的硅烷醇基和偶联剂的乙氧基之间的反应。
该化学反应需要高于130℃的温度来引发反应,但是为了获得高反应速率,优选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
另一方面,硅烷化温度应远低于焦烧温度。
硅烷化步骤通常使用约145℃的温度水平。
为了停留在相对较窄的温度范围内,二氧化硅化合物需要几个混合阶段,最高温度约为150℃。
二氧化硅和硅烷之间的偶联反应期间的乙醇形成是另一个问题。
当所有乙氧基已反应时,化合物中使用的每克硅烷形成约0.5克(0.64毫升)乙醇。
在处理大批量产品的生产工厂中,该产品会积聚成大量的醇,这些醇要么在混合室中重新冷凝,要么蒸发掉。
当乙醇没有从混炼室中排出时,会引起胶料打滑,导致混炼效果降低。
另外,如果批料中的乙醇浓度高,则会延迟硅烷化反应。
这些与白炭黑胶料的加工有关的问题主要是从原材料方面解决的。
新开发的二氧化硅类型具有高度分散性,减少了良好分散所需的混合时间,而良好分散是填料颗粒良好硅烷化的前提。
这些二氧化硅类型可以分散到初级颗粒的水平(参考文献2)。
为了降低混炼和硅烷化过程中的焦烧风险,已经开发了新的硅烷。
这些偶联剂含有较少的硫,一价(参考文献3和4)或二硫化物,而不是四硫化物,例如,二硫化三(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二硫化物(TESPD),甚至二硫化物(三氟乙氧基硅烷基丙基)二硫化物(TESFF),甚至是无硫分散体替代(参考资料5)。
最常用的硅烷的其他变体。
TESPT已经过测试,部分结果非常好。
单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硅烷(仅通过一个乙氧基与二氧化硅偶联的硅烷)具有以下优点:与TESPT反应生成的醇相比,硅烷化反应生成的醇仅占三分之一,但固化制品的性质相似(参考文献2)。
已经进行了一些工作来改善二氧化硅化合物的加工,例如,通过调节配合或通过选择最合适的现有二氧化硅化合物密炼机。
例如,可以通过在终炼步骤中添加氧化锌,而不是在母炼骤中添加来降低焦烧风险(参考文献6)。
就混合设备而言,首选串联密炼机,因为它表现出严格的温度控制,使其能够在接近焦烧温度的条件下工作(参考文献1)。
通过在串联密炼机中工作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改进。
上位机是在标准混合条件下运行的常规密炼机,用于混合和分散。
下位机专门设计用于硅烷化反应(参考文献7)。
在硅烷化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硅填料表面的亲水特性变为疏水性更高,从而提高了填料与聚合物的相容性。
偶联剂硅烷与二氧化硅表面的极性硅烷醇基反应,形成围绕填料颗粒的壳,壳的外部具有碳和硫原子。
该主要反应在约130℃的温度下开始。
标准偶联剂是双官能硅烷,最常见的是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四硫化物(TESPT)。
偶联剂与填料表面的硅烷醇基团之间反应的第一步在硅烷化反应的第二步中,偶联剂的其余乙氧基与相邻的乙氧基或硅烷醇基反应。
填料颗粒和偶联剂之间的这种化学反应是平衡反应。
因此,为了获得良好的硅烷化效果,去除乙醇至关重要(参考文献8)。
普通偶联剂中所含的硫对于硫化过程中建立填料-聚合物网络是必不可少的,从而赋予了二氧化硅化合物特殊的性能。
同时,它是硅烷化反应的限制因素。
加工过程中温度窗口的上限由焦烧风险决定。
因此,取决于偶联剂和二氧化硅的类型,混合工艺和混合设备的类型,硅烷化反应的温度范围限制在大约130℃至150℃之间(参考文献9)。
佩恩效应佩恩效应通常用于量化橡胶混合物中填料与填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后者与硅烷填料通过硅烷化的疏水作用成反比。
它与储能模量G'直接相关。
以下影响有助于提高储能模量(参考文献10和11):*填充剂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的流体力学效应,由古斯,金和斯莫伍德方程式描述(参考文献12和13);*连接聚合物链的交联网络;*橡胶与填料之间的化学和物理相互作用;和*填料-填料相互作用。
在小应变范围内,只有填料-填料相互作用是应变相关的。
填充物网络随着应变的增加而逐渐被破坏;与破坏聚合物-聚合物网络所需的应变值相比,绝对应变值很小,远低于100%(参考文献14)。
随应变增加而降低的储能模量称为Payne效应(参考文献10)。
在该研究中,将储能模量从0.56%应变降低到100%应变用于评估硅烷化反应,从而排除了填料和基体之间的长距离作用力。
实验性为了研究密炼机变量与硅烷化效率之间的关系,制备了一种大的母料,将其在不同的实验室和生产密炼机(表1)中在各种条件下进一步混合。
母料的制备所有研究均使用基于S-SBR和BR与83.5 phr二氧化硅和硅烷作为偶联剂(TESPT或TESPD)的共混物的乘用车轮胎胎面母料进行。
将该化合物混合并预分散在320升互相啮合的密炼机中,其混合步骤的指纹如图2所示。
色母料在分批加入之前约60秒达到了硅烷化的起始温度130℃。
出院硅烷化反应在此期间发生的程度非常有限。
混合设备表1给出了五种不同的密炼机,用于研究硅烷化步骤。
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三种尺寸不同的啮合密炼机(I5:5.5升,I45:45.0升,1320:320.0升;我表示啮合)。
另外,使用了两个相同比例但具有不同转子几何形状的剪切密炼机。
与具有ZZ2几何形状(T4)的切向旋翼相比,具有全四翼(F4W; T7)几何形状的切向旋翼在较小的角度上具有较大的翼,从而在径向混合和分散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
较早制备的预分散母料用于所有实验。
在压砣的情况下,尽快将这种母料在混炼室中加热至最终硅烷化温度。
在达到硅烷化温度之后,通过在硅烷化反应期间调节转子速度来保持该温度水平。
样品制备和分析通过在硅烷化步骤之后直接测量化合物的门尼粘度来确定硅烷化程度。
这些值首先给出了填料的分散性和硅烷化程度。
通过测量佩恩效应可获得关于硅烷化反应的更准确的结果。
两次测量之间的决定性差异是进行测量时的应变:仅在低应变值下测量Payne效应(参考文献14);而在低应变值下才测量Payne效应。
对于粘度测量,应施加较高的应变。
在混合和测量之间的时间内将样品冷却,以避免填料重新团聚(参考文献15)。
以下设备和条件已用于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复合温度-批次卸料后立即使用热电偶在密炼机外部测量;*粘度ML(1 + 4),100℃—门尼粘度计2000 E;*佩恩效应(小应变下的G')-橡胶过程分析仪RPA 2000(应变扫描:0.56%-100%,温度100℃,频率0.5 Hz);*蒸发乙醇-乙醇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解吸和气相色谱定量测定;*在该化合物的水含量-卡尔-费歇尔电量滴定。
调查的因素调查了预计会影响硅烷化效率的以下因素:*无压力混合-硅烷化步骤在开放式密炼机中无压力完成。
优化填充因子以改善进气性能,硅烷化效率和密炼机容量。
*不同的密炼机和转子类型-比较了具有不同转子设计和容量的密炼机的进气性能,硅烷化效率和烧焦风险。
*在工厂中进行硅烷化-由于对乙醇的去除效果很好,因此在开放式工厂中进行硅烷化的效率很高。
*注入空气-混合室中吹入非常强的空气流以除去乙醇。
*混炼室的温度-研究了混合室温度设置的影响。
结果无压混合硅烷化反应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化合物中以及密炼机中乙醇的浓度。
由于硅烷化是平衡反应,因此预期化合物中乙醇的浓度降低会提高反应速率。
实现此目的的方法是在硅烷化步骤中在开放式密炼机中工作。
在这一系列实验中,如实验部分所述,将预分散的母料在密闭密炼机中加热至最终硅烷化温度。
一旦化合物达到硅烷化温度(145℃),就升高柱塞,并在开放式密炼机中无压力进行硅烷化150秒。
通过调整转子速度,在硅烷化期间将温度保持在145℃恒定。
硅烷化150秒后,图3a和3b展示了与无压砣式(开放式炼胶机)相比,标准条件(封闭式密炼机)下不同密炼机和不同填充因子的硅烷化效率的结果。
通过粘度和佩恩效应(分别为图3a和3b)测量硅烷化效率。
当在开放式密炼机中进行硅烷化时,发现硅烷化效率有了显着提高,在正常加工条件下硅化合物的填充系数通常为(60%),而优化填充系数降低了(40%,45%))。
与剪切密炼机相比,这种效果在啮合密炼机中更为明显。
小尺寸(T4、15,T7)的结果在互相啮合的45升密炼机(145)中得到了更大的验证。
在145密炼机中,与较小的密炼机类型相比,在无压砣式下硅烷化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硅烷化的绝对水平与密炼机规格无关。
降低填充系数以改善进气性能对硅烷化效率具有额外的积极影响。
无压力硅烷化和降低填充系数这两种措施的结合,可进一步降低Payne效应和粘度。
对于具有F4W转子几何形状(T7)且在无压砣式下填充系数降低的剪切密炼机,发现了最低的储能模量值。
图4a示出了填充因子对三种具有不同转子几何形状的密炼机的硅烷化效率的影响;两个具有ZZ2-(T4)和F4W几何形状(T7)的切线转子,以及一个具有PES5几何形状的相互啮合的转子(15)。
从Payne效应可以看出,硅烷化效率随填充因子的降低而略有增加(图4a)。
对于串联密炼机(15),此效果最强,而具有ZZ2几何形状的切线密炼机(T4)仅受填充因子的轻微影响。
就粘度和佩恩效应而言,所有密炼机的硅烷化水平均相当。
另一方面,密炼机类型之间的能量消耗显示出显着差异。
图4b显示,具有F4W几何形状(T7)的剪切密炼机的比能量输入最低,而其余两种混频器类型的能量吸收较高,并且两者都处于同一水平。
对于切向F4W密炼机(T7),维持硅烷化温度水平所需的转子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填充系数,但是切向ZZ2密炼机几乎不需要调整。
使用三种不同的密炼机类型(T7,T4、15)进行了比较研究。
图5a-c显示,在整个硅烷化过程中,切向F4W密炼机(T7)在所研究的所有温度水平(135℃至155℃)下均能获得最佳结果。
在类似的加工条件下,这种转子的粘度以及佩恩效应最低。
特别是在硅烷化的早期阶段(低温水平,较短的硅烷化时间),该密炼机的性能明显更好。
相互啮合的密炼机在两个剪切密炼机之间具有中间位置。
当进行硅烷化反应时(更长的硅烷化时间,更高的硅烷化温度),三个密炼机之间的佩恩效应差异减小。
与此同时,粘度降低,图6a中给出的比能输入表明,与两个剪切密炼机相比,该化合物在相互啮合的密炼机(15)中吸收了更多的能量。
在比较两个剪切密炼机时,与具有ZZ2几何形状(T4)的剪切密炼机相比,具有F4W几何形状(T7)的密炼机吸收的能量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