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雪域高原上的民族瑰宝——藏族民俗文物探解

雪域高原上的民族瑰宝——藏族民俗文物探解万 婷摘要:生活在“世界屋脊”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创新发展,用兼具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物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一)别具地域特色的宗教器具;(二)独具民族风采的生活器具。
这些民俗文物彰显着特征明显的藏族风貌,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
藏族民俗文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原文化;藏族的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文物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012-05一、深蕴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2]。
藏族历史悠久,其民俗事象异彩纷呈。
民俗文化在密切联系广大藏族同胞生活的同时,亦在展现藏族区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地域、气候、生活习性与人文环境的变化,藏族人民生活的区域也随之相应调整,这也促使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藏族民俗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这些特征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等。
地域性是藏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生活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因此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藏族民俗文化产生于青藏高原这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域,世界屋脊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藏族民俗文化。
青藏高原是群山连绵横亘之地,巍巍高山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山系的静谧又给其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冰雪的高洁之色。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天津市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并且在地理位置的影响下,促进了天津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整体可以概括为民间工艺美术类、民间音乐歌舞类、戏曲及曲艺类和民间游艺竞技类四种类型,具体活动见下表。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较为深厚,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古代漕运、近代开埠等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来说,天津位于河海交汇地区,渤海、海河是天津民俗发生的源泉,也是民俗发展的基础。
由于天津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势平坦,在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日常时间长、光线充足,且由于位于内海,台风、潮汐的影响并不大,这种自然条件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产盐基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天津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在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投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
从军事建制来说,天津始终是军事要地,明朝时的军屯制度使得天津戍守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明朝的漕运发展也极为迅猛,运粮部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成为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成分。
清朝时进一步巩固了天津的地位,军旅气氛浓厚,也促进天津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好爽直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特点。
从古代漕运来说,天津作为水陆的咽喉之地,是古代的漕运枢纽,从元代到明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由漕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时漕运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得到交流与融合,天津在京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之上,还吸收了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使得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变化,也促使天津妈祖信仰的产生。
而通过漕运,也促使天津娱乐性的民俗事象逐步产生,丰富了天津民俗文化。
从近代开埠来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地区之一,在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下,又成为了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津的民俗呈现出复杂化特点。
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人文景观

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人文景观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们是指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具有人类活动痕迹的自然景观或历史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本文将分析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特点和意义。
一、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特点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首先,中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遗产。
从北方的长城到南方的丽江古城,从东部的黄河到西部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地理景观多种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格局。
其次,中国地理人文景观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再次,中国地理人文景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于一体。
二、地理人文景观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理人文景观是中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其次,地理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人们的游览和体验,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再次,地理人文景观在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例子中国拥有众多著名的地理人文景观,下面以几个例子进行介绍。
1. 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它横跨中国北方,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2. 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珍贵的字画、陈列品和古代器物。
3.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以其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景而闻名于世。
4. 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_卢宏

第24卷第2期2012年4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4,No.2Apr.,2012收稿日期:2011-11-19;修订日期:2011-12-09.作者简介:卢宏(1970-),男,四川省广元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酒店管理及旅游线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卢宏(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山东龙口265706)摘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
主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各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在进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应特别重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12)02-0033-04饮食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1],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
“食”也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旅游者外出旅游离不开美食。
因此,挖掘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在饮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是自然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可用来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以及与饮食相关的其它文化事象等因素的总和。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者、相关旅游企业经营者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里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笔者主要分析各种地理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形成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
1自然地理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影响1.1地形的影响中国地形多样,基本地形类型齐全。
中国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加之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蔬菜品种繁多,饲养猪、牛、鸡、鸭等畜禽,淡水鱼丰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春节的地理环境与乡村景观

春节的地理环境与乡村景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家庭团聚、亲友相聚的重要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不仅庆祝新年的到来,还会参加各种活动,其中包括赏花、赏灯、祭祀和观看舞龙舞狮等传统节庆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与地理环境和乡村景观密切相关。
一、地理环境对春节的影响1.气候条件:春节的时间点通常处于冬季的最寒冷时段,同时也处于寒潮出现的高峰期。
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对春节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寒冷的气候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庆祝新年的活动,同时也决定了一些特定的节庆项目,比如冰灯、雪雕等等。
而在南方地区,气候相对温暖,人们更多地参与花市、灯会等户外活动。
2.地理地貌: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理地貌对春节庆祝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
如在山区,春节赏花常常成为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之一。
而在平原地区,农田的丰收与否更加直接地影响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庆贺。
3.水文特征:江河湖泊在春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赏灯活动往往发生在靠近江河湖泊的城市或乡村,因为这里的水体能够提供优美的反光效果,增添了节庆的氛围。
二、乡村景观与春节的联系1.农田景观: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春节正好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乡村的农田景观与春节活动的联系密不可分。
乡村地区的农民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祭祀和感恩仪式,祈求新年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的平安幸福。
2.庙宇与祭祀:乡村地区往往有许多庙宇,而这些庙宇也是春节期间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
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庙宇祈求神明的保佑,祈求来年的平安与幸福。
庙宇的建筑和布置也会增添节日的庄严氛围。
3.村庄装饰:乡村地区的村庄往往会在春节期间进行装饰,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红灯笼、红春联等传统元素被用于装饰房屋和村庄,而这些元素无疑给乡村增添了节日的气息。
结语:春节的地理环境和乡村景观与传统节庆活动密不可分。
无论是气候条件、地理地貌还是乡村景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春节的庆祝方式和节日氛围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1 引言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当前在世界旅游热潮中,民俗旅游的前景广阔,我国的民俗旅游更是大有可为。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
每一个地域、民族都有自己禀异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
这对追求文化差异的外地人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吸引力;而且中国的儒释道并举的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也影响深远,这对追求文化认同及寻求文化归属感的儒家文化圈内旅游者及海外华人都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民俗旅游基础的民俗文化,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因而本文着眼于地理环境,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的影响。
2 民俗的含义2.1民俗的概念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那部分文化,也是最生动活泼的那部分文化。
正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的序言《浩瀚的大海—史之诗篇》中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传播的,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相沿成习,精神趋同的文化意识综合表现。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民俗表现在人类行为与信仰上,蕴含着人类世代的生活经验,闪耀着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美好愿望”。
我国民俗学界将民俗分为五部分:①生产习俗,包括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方面的习俗;②生活习俗,包括衣、食、住、行、医、用、语言、产育、婚姻、丧葬、寿诞、礼仪、节日等方面的习俗;③文化习俗,包括民间的口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游艺、竞技等方面的习俗;④组织制度,包括村落、家族、社团的组织和制度、姓氏的习俗;⑤信仰和迷信,包括图腾崇拜、神灵信仰、诅咒、禁忌、预兆和占卜等方面的习俗2.2民俗的特征中国民俗地理研究可以丰富中国民俗学的内容。
民俗有五个主要特征: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变异性。
要深刻剖析民俗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就要跨入民俗地理领域。
我国民俗中有不少“怪”,例如:东北十大怪,关中十大怪,云南十八怪。
这些“怪”都是地域性较强的民俗,在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眼中,视作怪事。
剖析这些“怪”与环境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因果规律,就成了必然性了,“怪”就不怪了。
3 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3.1 地理环境是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光、热、水、气、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等多种因素对于众多民俗事象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可以表现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在民俗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同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也是导致民俗区域性特征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寒冷地区气候是民俗的基础,东北十大怪都与寒冬有关。
在寒冷地区,人类首先要想方设法避寒取暖,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以抵抗严寒为准则。
东北是我国典型的寒冬地区。
东北民俗中的十大怪大都受气候制约。
住的方面,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窗外,穿的方面,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都是为了防寒。
烧炕是东北抗寒的主要措施,烟道穿过全屋,到山墙根引出,可以充分利用热能。
室内外温差大,室外温度低,纸糊在窗外,处在永冻状态,不会破损。
如果糊在窗内,室内暖气把冰霜融化,纸很容易受损。
东北毡帽四边有长舌,随时可以翻下来防风取暖。
用山羊皮做的皮袄反穿时,粗直的羊毛朝外比较舒服。
酸菜是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
没有充裕的当家菜,漫长的冬半年日子不好过。
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反映东北农闲时间长,为了农闲消遣,女士也养成抽烟的习惯。
随着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和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姑娘叼烟袋的习俗也渐渐淡去了。
高原上地貌对民俗的影响增加。
地貌对民俗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类。
直接影响通过坡度、海拔、岩性对民俗产生作用。
间接影响通过高原山地的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通过山区交通不便对民俗产生折射作用。
以云南高原为例,在云南十八怪中,地貌的烙印最深。
云南十八怪中火车没有汽车快,袖珍小马有能耐,石头长到云天外,都与地貌有关火车爬坡性能不如汽车。
爬坡时,为了降低坡度,铁路要延伸线路距离。
加上新中国成立前云南修建的是窄轨铁路,使用的是小型机车,更显得缓慢。
山道崎岖,山区饲养条件差。
滇马小巧,既能适应当地饲养条件,又可攀登崎岖的羊肠小道,深得群众欢迎。
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跟仙境赛是岩溶地貌的奇观。
以路南石林为代表,“有的如一柱擎天,有的如古塔群立,有的如灵芝菌集,有的如屏风隔扇,有的如高墙垣立”。
热带岩溶,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洞内钟乳、石笋,琳琅满目,神奇莫测。
严格地说,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跟仙境赛是自然景观,不是典型的民俗。
然而,彝族和苗族青年男女在石林间、仙洞前“阿细跳月”,伴着明快的芦笙,联袂把臂,宛转盘旋,翩翩起舞,就是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
关中十大怪多半是饮食风俗。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间接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作物类别影响食物特色。
二是食品调理是人们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潮湿地区人们喜欢用辛辣祛湿,形成明显的辛辣食品带便是一例。
关中十大怪中面条似腰带,锅盔似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既有面食的基础又反映西北人民豪放的性格,简朴的生活,折射出西北大地雄浑粗犷的自然景色。
3.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
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
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
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这里我们对妈祖文化传播、发展来进行说明。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及其妈祖文化,自诞生至今已千余年了,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丰富。
妈祖文化形成初期,其传播范围只限于莆田、泉州及其附近地区,到南宋,传播到福建沿海、浙江、上海和广东及海外地区,元代向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传播。
明清又向海外广泛传播。
到今天,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北起丹东、沈阳,经天津、烟台到上海、杭州、福州、广州、海南和港澳台等地都建有妈祖庙,甚至内地江西景德镇、贵州镇远、安徽天长县、内蒙古通辽和北京等地也建有妈祖庙。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①海上交通、贸易与漕运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北宋年间,由于战争使对外陆上贸易的通路——“丝绸之路”被隔断,内外贸易往来转移到东南沿海,这便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
”明州(今宁波)、泉州、广州是当时的大港口和海上交通枢纽。
元朝,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到大都(今北京),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往来,尤其是供朝廷漕粮,进一步发展了海运,当时由太仓、刘家港(今上海)到达直沽寨(今天津),是海运漕粮的重要航线。
元泰定三年(1326年)在天津的海河三叉河口建立海神庙——天后宫,这是妈祖文化从南方传播到北方的历史见证。
航海是关系重大财产和众多生命安危的大事。
在海难难免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心中能拯救海上危难,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妈祖自然就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
他们走到哪里,妈祖就到哪里,妈祖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②人口的迁移把妈祖文化带到海外。
人口迁移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
唐宋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种种原因,兴化(今莆田)不断有人外迁,尤其是九牧林氏大家族的人。
据台湾《林氏大宗谱》记载,莆田九牧林氏族人,自唐中叶即开始向广东、闽南、浙江等地发展。
明清以来,从福建移居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的人则不胜枚举。
这是妈祖文化早期在这一带传播的原因之一。
移民在离开家乡时,要祈祷妈祖保佑一路平安,随身携带妈祖像或妈祖神符,当顺利到达移居地时,由于人生地不熟,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便强烈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