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电梯规划规范建议
电梯设置规范

电梯设置规范电梯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在高楼大厦中,电梯的安全和运行管理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安全,电梯的设置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下面是电梯设置的一些规范:首先,电梯的设置应该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电梯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人员流量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置。
例如,在住宅楼中,应该提供足够数量和容量的电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在商业大厦中,应该设置多个电梯来满足人员流量的需求。
其次,电梯的设置需要考虑用户的安全和便利。
电梯的设施和功能应该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例如,应该设置防护门、地板彩色标记、告警装置等。
同时,应该设置适当的楼层指示装置和按钮位置,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操作电梯,并且能够清晰地了解电梯的运行状态。
然后,电梯的设置应该考虑到紧急疏散和救援的需求。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该合理设置电梯的位置和通道,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地疏散人员。
此外,应该配备紧急救援设备和应急通信设备,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救援措施。
此外,电梯的设置还需要考虑到环保和节能的要求。
电梯的设计和安装应该符合国家的能源标准和环保要求,选用节能型的电梯和设备,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电梯的设置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
建筑物的业主和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电梯管理制度,定期对电梯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并保持电梯设施的正常运行。
同时,应该加强对电梯使用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总之,电梯的设置是建筑物设计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的电梯设置能够提高用户的出行体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筑物的业主和管理部门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法规进行电梯设置,并加强电梯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办公建筑电梯配置标准

办公建筑电梯配置标准嘿,咱来说说办公建筑电梯配置标准这事儿哈!你想想,每天上班那可不得和电梯打交道嘛!这电梯要是没配好,那可真够让人头疼的。
就好比说,要是电梯太少了,那早上上班等电梯的人能排成一条长龙,你就眼巴巴地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里那个急呀!这不就跟过年回家买火车票似的,人多得要命,就怕赶不上车。
所以啊,电梯数量可得够,不然大家上班都得急出火来。
还有啊,电梯的速度也很重要呢!要是那电梯慢悠悠的,就跟蜗牛爬似的,你在里面等得花儿都谢了,还没到目的地,那多耽误事儿呀!这就好像你着急去见一个重要的人,结果路上那车开得比乌龟还慢,你说气不气人?再说说电梯的容量,要是太小了,一次装不了几个人,那大家得一趟一趟地等,多浪费时间呀!这就像一个小盒子,想装大东西怎么也装不下,多别扭呀!而且要是碰到上班高峰期,大家都挤在那小小的电梯里,那滋味可不好受,就跟罐头里的沙丁鱼似的。
那到底该怎么配置电梯才合适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一般来说,得根据办公建筑的楼层数、人流量这些因素来考虑。
楼层高的,人流量大的,那电梯就得相应地多一些,速度快一些,容量大一些。
这就跟做菜一样,得根据吃饭的人的口味和饭量来决定放多少盐、多少菜。
比如说,一个十几层的办公楼,那怎么着也得有几部电梯吧,而且速度不能太慢,不然大家上下楼得多费劲呀!要是那种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那电梯就得跟地铁似的,一部接着一部,快速地把人送到想去的楼层。
还有啊,电梯的质量也得过关呀!要是三天两头出故障,那可不行。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手机,老是死机,那你还不得烦死呀!所以得选质量好的电梯,让大家坐得安心、放心。
另外,电梯的维护也很重要呢!就像汽车要定期保养一样,电梯也得有人经常去检查、维护,确保它能正常运行。
要是没人管,万一哪天出了大问题,那可就麻烦了。
总之呢,办公建筑电梯配置可真是个大学问,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马虎。
不然到时候大家上班都不方便,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咱可不能让电梯成了大家上班的绊脚石,而是要让它成为大家的好帮手,让大家能快速、舒适地上下楼,这样工作起来才更有干劲儿呀,你说是不是?。
办公楼设计规范-总结数据

1.建筑使用系数70%1)其余30%核心筒包括疏散楼梯、消防电梯、防烟楼梯间、(2个防烟楼梯间前室各6平米,合用10平米)、客梯、设备电气7%(地上2%,主要包括每层强、弱电小室各6平方、新风机房等约占本层面积1.5%;地下5%,主要包括变配电、备用发电机房、生活水箱及泵房、中水处理机房、污水泵房、热交换机、空调制冷机房、排烟机房。
)2.客梯数量面积按扣掉裙房面积及不使用电梯的首层面积1)一般写字楼5000平米/1吨客梯;2)高级写字楼4000平米/1吨客梯;3)超级写字楼3000平米/1吨客梯;4)普通公寓1000平米/1吨客梯;5)高级公寓8000平米/1吨客梯;6)三星宾馆100间/1吨客梯;7)四星宾馆75间/1吨客梯;8)五星宾馆60间/1吨客梯;3.客梯厅的布置1)一对一布置2)横向不要超过3台3)电梯群控不要超过4台,4台最好用各两台双双面对为好4)电梯门的短墙设计成填充墙,不要设计成抗震墙,薄了视线好且便于电梯型号的安装,此外对上下分区的电梯组,由于低区电梯的上空是不用的,那么由于不是抗震墙,上面就可以变成一个大房间,可作为会议室或数据库,增加投资的回收,一举数得。
4.客梯上下分区1)50M分区合适,结合避难层容易安排中间的电梯机房;2)第一区1.75M/秒,第二区加1M,即2.75M/秒,以此类推;5.客梯门的宽度高档写字楼用1150kg,门可开到1.1M;1000kg门开到1M;1600kg门开到1.3M。
6.客梯厅宽1)首层不低于4M,标准层2.5-4M;2)超高层设高速直通150M以上的空中转换层;7.货梯及消防梯兼货梯1)货梯跟客梯是4:1关系,即4部客梯配一部货梯。
2)消防电梯不用下地下室,消防电梯是解决高层的,而不是地下室。
3)货梯也不一定下地下室,而是根据需求而定。
4)一般2-3万平米写字楼,消防电梯就够用了,不用设置货梯。
8.卫生间1)每400平米设置一个男侧位、便斗、女侧位;2)洗手盆按侧位4:1或3:1设置,高级的男女各不少于2个为好;3)残疾位及清洁间不要漏掉。
公司电梯管理制度规范

公司电梯管理制度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电梯使用,保障员工和客户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电梯的管理和使用。
第三条公司电梯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科学管理”的原则,注重人性化管理,建立起一套规范、高效的电梯管理制度。
第四条公司电梯管理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相关行业准则,遵守电梯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的相关使用规范。
第五条公司电梯使用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电梯,严禁私自改变电梯使用方式,损坏电梯设备。
第二章电梯使用规定第六条电梯使用人员应按照电梯操作规定正确使用电梯,切忌乱按按钮、摇摆大件物品等行为。
第七条电梯使用人员应保持电梯内环境整洁,不得在电梯内吸烟、乱扔垃圾等行为。
第八条电梯使用人员应礼貌待人,排队等候乘坐电梯,不得争抢或者强占电梯入口。
第九条电梯使用人员应在电梯内保持安静,不发出大声喧哗、斗气等影响他人的行为。
第十条电梯使用人员应配合电梯操作员指挥,遵守电梯运行规程,不得强行阻挡电梯门或者擅自干预电梯运行。
第三章电梯维护保养第十一条公司应定期对电梯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电梯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十二条电梯维护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按照厂家提供的维护保养手册进行操作,严禁擅自操作。
第十三条电梯维护保养需做好记录,记录电梯设备的运行情况、维护保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
第十四条电梯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处理,严禁擅自维修。
第四章应急预案第十五条公司应制定电梯故障、事故等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处理流程。
第十六条电梯使用人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应冷静应对,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切忌慌乱和恐慌。
第十七条公司应定期进行电梯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做到有序、迅速应对。
第五章管理责任第十八条公司设立专门负责电梯管理的部门,明确部门负责人和工作职责,建立起电梯管理的责任制度。
第十九条电梯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电梯设备进行检查,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办公楼设计规范及要求

最全办公楼设计规范办公楼设计规范主要可以分为一般设计规范、办公区设计规范、公共区设计规范、服务区设计规范和设备用房设计规范五个类别。
办公楼设计规范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办公楼办公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还决定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和布局的合理化。
商用办公楼在房地产开发领域中占据着不弱于住宅商品楼的一席之地,办公楼设计规范非常重要。
办公楼是广大室内办公人员每日工作的地方,良好的办公楼设计能够运作流畅、有效率、安全、卫生。
以下我们就来详细介绍办公楼的设计规范中的一般设计规范和办公区设计规范。
办公楼设计规范:一般设计规范一、关于电梯,规定五层(含)以上办公楼必须安装电梯,且建筑面积每5000平米需安装电梯一台。
对于高层办公楼,电梯空闲时停靠楼层应错开分布,提高响应效率。
二、关于门窗,门窗应保证气密性完好,隔热、隔音、通风等功能正常。
高层玻璃幕墙自备清洁功能,低层窗户加装安全保护措施。
门高度不低于2.1米,宽度不小于1米。
三、关于净高,根据办公楼等级划分,一类、二类、三类办公楼的办公室内净高最低值分别为2.7米、2.6米、2.5米,走道净高不低于2.2米,储藏室净高不低于2米。
四、关于走廊,最重要的注意点是防火疏散要求,所以走廊最小宽度是有要求的,一般根据走廊长度与房间单双面布局来区分。
一般走廊长度小于等于40米的,单双面布房最小宽度依次为1.3米和1.5米;而大于40米长度的,单双面布房最小净宽依次为1.5米和1.8米。
办公楼设计规范:办公区设计规范一、关于采光,办公室要有良好的光线和自然通风渠道,但要避免两侧开窗造成眩光。
二、关于面积,办公区间平均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平米,如果是封闭式的办公室,则每间办公室面积不应小于10平米。
设计绘图类工种相应放大单位办公区间。
另外,如开水房、会议室、接待室等公共区域,如食堂、车库、档案室等服务区域以及设备用房,都有各自不同的办公楼设计规范,进行办公楼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所有用房,建成一个有机体,使办公楼得以良好运转。
办公楼电梯规划规范建议

办公楼电梯规划规范建议办公楼电梯规划规范建议在高层和超高层办公楼日益增多的今天,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物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因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这种关注中,候梯时间和乘梯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两个问题。
据统计,现代高层办公楼高峰期普遍的候梯时间都在10-15分钟,有些旧式办公楼甚至达到20分钟,不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浪费了人们宝贵的时间。
除此之外,乘梯时的拥挤和失重感也往往被人所诟病。
怎样做到建筑物内电梯的舒适性和人性化设置,尤其是缩短乘客的候梯时间,以让电梯更快捷高效地为我们服务,不仅是建筑设计师、电梯商、开发商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法律工作者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用法制来规范和引导社会发展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法必依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电梯的数量跟电梯服务的优质高效密切相关,但高昂的电梯成本以及电梯对楼内建筑空间的占用往往让开发商对安装多数量的电梯望而却步。
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电梯数目以让办公楼能够运作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个良好的综合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办公楼电梯设置的规范有以下条款:《民用建筑设计通则》4.3.1:电梯1、电梯不应计作安全出口,设置电梯的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
2、电梯井不易被楼梯环绕。
3、在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每栋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乘客电梯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
4、电梯不应在转角处紧临布置,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得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得超过8台。
5、电梯候梯厅的深度应符合表4.3.1的规定,乘客电梯≥最大轿厢深(B)住宅电梯单台≥1.5B;单侧4台≥2.40m;双侧多台≥相对B之和,井≥4.50m。
病床电梯单台、单侧多台≥1.5B;多台双侧≥相对B之和。
6、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主要用房贴邻布置,否则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
7、机房应为专用的房间,其转户结构应保温隔热,室内应有良好通风、防潮和防尘;不应在机房顶板上直接设置水箱及在机房内直接穿越水管或蒸汽管。
高层办公楼电梯运行方案优化设计

高层办公楼电梯运行方案优化设计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上班高峰时段的高层办公楼电梯运行及安装方案的优化问题。
我们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对高层楼宇人员流动高峰时段的几种电梯运行方案作了比较,找到电梯停靠楼层的最佳安排。
在问题一中,我们设计四种方案,以各方案中电梯的运载能力来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衡量标准。
方案一:电梯不分组,高楼不分层,即各部电梯都是运行于底层到顶层之间;方案二:由于奇偶层人数相当,将电梯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服务于奇数层,一组服务于偶数层;方案三:将电梯分为三组,分别服务于高层办公楼的低层(第2至第7层)、中层(第8到第26层)和高层(第27到第30层),根据每层楼人数的占总人数的比例,电梯数目分别为1,4和1;方案四:将电梯分成六组,分别服务于高层办公楼的低层(第2至第7层)、中层(第8到第11层)、中层(第12到第16层)、中层(第17层到第21层)、中层(第22层到第26层)和高层(第27到第30层)。
计算各方案中一部电梯的往返一次的时间,从而得出它们的电梯的运载能力。
比较它们的电梯运载能力(在早上8:20到9:00之间运载乘客数),我们得到方案四最优。
在问题二中,控制电梯的各类型数目来提高电梯的运载能力,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电梯的安装成本。
结合问题一中的方案四,给出具体的安装方案,计算其中电梯的运载能力,得出结果:6个慢速电梯,4个中速电梯,1个快速电梯。
即:高层办公楼的低层(第2至第7层)安装2个慢速型电梯、中层(第8到第11层)安装2个慢速型电梯、中层(第12到第16层)安装2个中速型电梯、中层(第17层到第21层)安装2个慢速型电梯、中层(第22层到第26层)安装2个中速型电梯及高层(第27到第30层)安装1个快速型电梯。
关键词:上行高峰期运载能力分层运行一、问题的重述一栋30层的办公楼,在高峰期(早上8点20分到9点00分)要把职员送往楼层,各层楼的人数(不包括第一层楼)见表1(1) 数据m;(3)电梯的最大运行速度是304.8m/min=5.08m/s,电梯由速度0线性增加到全速,其加速度为1.22m/s2;(4)电梯的容量为19人.每个乘客上、下电梯的平均时间分别为0.8s和0.5s,开关电梯门的平均时间为3s,其它损失时间(如果考虑的话)为上面3部分时间总和的10%;(5)底楼最大允许等候时间最好不超过1分钟;第一问:; q* p% e/ b' ^. I9 Z; W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电梯调度运行方案。
建筑设计中的电梯系统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电梯系统规范要求电梯作为现代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电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建筑设计中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电梯系统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建筑设计中的电梯系统规范要求,包括电梯房间的尺寸、电梯设备的选用、安装和运行等方面。
1. 电梯房间的尺寸规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电梯房间的尺寸是电梯系统规范要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国家建筑设计规范,电梯房间的尺寸应适当安排,确保电梯设备的正常安装和维护。
一般来说,电梯房间应具备足够的高度,以容纳电梯设备和维修人员的工作。
此外,电梯房间的面积也需要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以保证人们的安全和舒适。
这些尺寸规范要求的遵守对电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非常重要。
2. 电梯设备的选用规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为了满足不同建筑物的需求,电梯设备的选用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可能需要不同载重量和速度的电梯设备,因此在选择电梯设备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特点和使用需求。
此外,电梯设备的品质和安全性能也是选用的重要因素。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电梯设备应具备可靠的安全控制和紧急救援装置,确保乘客的安全。
3. 电梯安装规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电梯的安装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
首先,电梯安装需要由专业的安装人员进行,确保电梯设备的正确安装和连接。
其次,电梯安装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结构的承重能力和安全性,保证电梯的稳固和可靠。
此外,电梯井道和机房的防火、通风和排烟要求也需要注意,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4. 电梯运行规范要求建筑设计中的电梯系统规范要求还包括电梯的运行方面。
电梯设备的运行应符合国家标准,保证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在电梯运行中,应严格遵守乘客超载和停留时间的限制,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出行效率。
此外,电梯的故障报警和紧急救援系统也是运行规范要求的重要内容,以应对突发情况和确保乘客的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中的电梯系统规范要求涵盖了电梯房间的尺寸、电梯设备的选用、安装和运行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公楼电梯规划规范建议
在高层和超高层办公楼日益增多的今天,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物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因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这种关注中,候梯时间和乘梯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两个问题。
据统计,现代高层办公楼高峰期普遍的候梯时间都在10-15分钟,有些旧式办公楼甚至达到20分钟,不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浪费了人们宝贵的时间。
除此之外,乘梯时的拥挤和失重感也往往被人所诟病。
怎样做到建筑物内电梯的舒适性和人性化设置,尤其是缩短乘客的候梯时间,以让电梯更快捷高效地为我们服务,不仅是建筑设计师、电梯商、开发商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法律工作者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用法制来规范和引导社会发展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法必依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电梯的数量跟电梯服务的优质高效密切相关,但高昂的电梯成本以及电梯对楼内建筑空间的占用往往让开发商对安装多数量的电梯望而却步。
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电梯数目以让办公楼能够正常运作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个良好的综合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办公楼电梯设置的规范有以下条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4.3.1:电梯
1、电梯不应计作安全出口,设置电梯的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
2、电梯井不易被楼梯环绕。
3、在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每栋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乘客电梯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
4、电梯不应在转角处紧临布置,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得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得超过8台。
5、电梯候梯厅的深度应符合表4.3.1的规定,乘客电梯≥最大轿厢深(B)住宅电梯单台≥1.5B;单侧4台≥2.40m;双侧多台≥相对B之和,井≥4.50m。
病床电梯单台、单侧多台≥1.5B;多台双侧≥相对B之和。
6、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主要用房贴邻布置,否则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
7、机房应为专用的房间,其转户结构应保温隔热,室内应有良好通风、防潮和防尘;不应在机房顶板上直接设置水箱及在机房内直接穿越水管或蒸汽管。
8、电梯井道和机房的安全要求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消防电梯设置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
另外,在《办公建筑设计规范》3.1.3 六层及六层以上办公楼应设电梯。
建筑高度超过75m的办公建筑电梯应分区或分层使用。
除上述之外,还有关于消防电梯的相关规定,在此不一一列述。
电梯的数量是根据人数、高峰等候时间来确定的,但如何根据人数和高峰等候时间来确定在上述规范中并不能查到相关依据。
电梯制造商会给你诸多方案:办公楼人均使用面积有10平米、11平米、12平米不等,高峰等候时间有40秒以下,40秒,50秒,60秒不等,电梯型号有从630kg,1000kg,1250kg,1600kg,2000kg到2500kg不同的载重量,再加上电梯速度的变化,所以他们会用“电脑计算”来推导出一个多种级别的选择。
而这种级别性的办公楼电梯配置标准并没有表现在相应的国家规范里,相关国家规范只是对办公楼电梯配置的最低标准有一个简单的规定,并没有对办公楼的电梯配置标准设置多级别的规定。
在《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里,住建部提供了一个参考性的标准:按建筑面积——经济级:6000平方米/台,常用级:5000平方米/台,舒适级:4000平方米/台,豪华级:<2000平方米/台;
按办公有效使用面积——经济级:3000平方米/台,常用级:2500平方米/台;舒适级:2000平方米/台,豪华级:<1000平方米/台;
按人数——经济级:350人/台,常用级:300人/台,舒适级:250人/台,豪华级<250人/台。
从上述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电梯数的方式有三种:按建筑面积,按有效办公面积和按人数。
其中,有效办公面积是指建筑面积中扣除不能提供人办公的面积,如楼梯间,电梯间,公共走道,卫生间,设备间,结构面积等,这些面积约占总建筑面积的27%-33%,一般宜取30%,也就是说办公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大概在70%左右。
而人数可按4-10平米/人的使用面积来估算。
取三种计算方式所得数据的最大值,那么这个最大值就是比较准确的数据了。
除电梯的数量外,所配电梯的型号、电梯的运行速度和电梯的排布方式也跟电梯的使用效率有关。
不同型号载重量电梯的运能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里,住建部提供了以下参考标准:630kg8个人,1000kg13个人,1250kg16个人,1600kg21个人。
另外,对电梯的额定速度也设置了0.63m/s,1.00m/s,1.60m/s,2.50m/s四个不同的标准。
但住建部所发布的上述标准仅仅是个参考性的标准,并不是强制性规范。
开发商在开发房地产的过程中可依自己的规划和设计确定办公楼的等级并依此确定电梯设置的级别。
而设计方在设计好建筑方案之后会交予开放商送交规划局审批,不过规划局对此审批所依据的标准只是《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办公建筑设计规范》中所确定的基本标准,但显然基本标准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乘坐电梯舒适感的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电梯的舒适性期望只能寄托在开发商身上,而这种完全依赖开发商自觉性的机制是缺乏制度保障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这种级别性的电梯设置标准逐步增加到我们的强制性条款里,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对办公楼要求的
逐步提高。
同时,电梯的设置标准还应该和办公楼的等级相挂钩作为一个强制性的审批标准以代替现有的规划局单一审查标准,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办公楼标准的多样化需求。
在增加强制性规范条款和丰富审批标准的同时,还有一点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就是开发商在向外租赁办公楼或者使用者在使用办公楼时是否存在违规增加使用人数的现象。
比如,某办公楼的规划标准是5000人,它的电梯配置能使这5000人在使用时达到舒级的要求,但该栋楼的开发商为了追求高利润或者该栋楼的某些使用者为了节省成本,在固有的空间内塞进了更多的人从而使办公楼的总使用人数超出了核定的5000人,甚至达到了8000人或10000人,那么这8000人甚至10000人在使用该楼的电梯时肯定达不到原定舒适级的要求,舒适级很有可能变成了经济级。
而假如这栋办公楼的原有规划设计标准就是经济级,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人们乘坐电梯时无论在候梯时间还是在乘梯时的拥挤度上都会大大增加。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源”的同时还应该“节流”,不仅在源头上要加以规范,在办公楼使用的过程中也应加强监管力度,而不是现有制度对办公楼使用状况的忽略。
综上,丰富办公楼电梯配置标准的强制性规范条款,加强办公楼使用状况的监管力度是解决乘坐电梯舒适性问题的一个根本性措施。
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中对电梯配置的科学规划也是优化电梯服务所必不可缺少的,比如做好电梯的排布设置,电梯厅的合理设计以及电梯的群控调度,这些都跟电梯服务的优质高效密切相关。
总之,做好办公楼电梯配置制度性规范的同时,提高电梯规划的科学性和人性化要求,是解决办公楼电梯舒适性的必然途径,也是我们以后所要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