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ppt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的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76年 (共28张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的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76年 (共28张PPT)

提示:“文革”本身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但这一时期中 国在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则不容否定。
16.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 )
提示: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 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23.“左”倾错误随着“文革”的结束而结束。( × )
21.“大跃进”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 × )
提示:“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
22.因为“文革”是一场内乱,所以“文革”时期的这段历史也应该 否定。( × )
交流பைடு நூலகம்示一
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 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 生活需要。(P60)
交流展示二
①收入分配的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 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P60)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 才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 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P62) ③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 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P17)
提示:“文革”的结束只能标志着十年内乱的结束,“两个凡是”方针的 提出实质是坚持“左”倾错误。
24.“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 )
提示:“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 因素。(4分) (1)因素: 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 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强大的政府权力; 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4分)

新航路开辟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新航路开辟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 探险活动是指新航路开辟,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指的 是哥伦布到达美洲、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过程,D项正 确;材料讲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与扩散是在17—19世纪,主要涉及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 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B、C两项与工业革命 有关,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答案为D。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C 巧克力豆由最初因稀少而在中美洲部分地区被 当作货币使用,到19世纪后半叶成为大众消费品,与西方 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相关,殖民者引种和改进技术 等也是出于经济目的,其背后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 驱动,所以答案选C项,A、B、D三项均非根本原因。
(3)由欧洲商人主导:欧洲商人逐渐超越阿拉伯商人主导 了世界贸易,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引领了世界变 革的大潮。 (4)带有血腥掠夺的性质:欧洲商人的商品贸易中经常伴 随着欺诈等行为,甚至将非洲黑人作为商品,在非洲和美 洲之间贩运。商品的 Nhomakorabea界性流动
(2023·海南卷,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 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 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 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 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拓展深化: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世界商品贸易的特点 (1)范围扩大,形成全球规模:新航路开辟前,商品流通主要局限于 欧亚大陆,形成了地中海贸易中心和东亚贸易中心。新航路开辟 后,跨洲的商品贸易形成全球规模,美洲、非洲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2)欧洲商品优势不明显: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手工业生产仍然落 后于中国,欧洲商品主要销往非洲、美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 入超地位,欧洲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A)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中国近代史国民大革命 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国民大革命 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国民大革命
01
时空框架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四·一二”政变)
02 通 史 整 合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
政治 1、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成为民心所向 2、国民党一大(1924) 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背景、方式、基础
1、民族:明确 反帝,民族平等
2、民权:广泛 民主、民权
3、民生:关注 工农、节制资本
总况: 国共合作
同时期西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列强共管中国;共产国际影响加深
03
高考前沿
1.1922年,中共三大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 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 内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由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有3人以上 即可组织支部,同时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人、贫农和一般革命分子 入党。与这一变化有关的是( ) A.五四运动的兴起 B.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03
高考前沿
4.1923年2月7日,直系军阀吴佩孚动用军队,大肆屠杀工人,镇压京汉 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对此反思道:“这次失败 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教训就是孤军奋斗。此时在政治上是曹(锟)吴 (佩孚)及英帝国主义统治之时,故政治上压迫很严重……”这说明蔡和 森认识到( ) A.必须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 B.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必须着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思想
总况: 同时期西方:
延伸拓展:
辛亥后孙中山 的革命经历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8 求真——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国家出路的抉择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8 求真——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国家出路的抉择课件
A.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 中共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口号,反映了中共根据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适合国情的策略,以适应革命的发展,故 选C项;“始终把握”绝对化,建党初期的“赤化大地”有些脱离中国 国情,整个近代中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不具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 条件,排除A项;“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是红军长征的胜利,排 除 B 项 ; 与 国 民 党 第 一 次 合 作 的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存 在 于 1924—1927 年 , “打土豪,分田地”之时,国共为敌对关系,排除D项。
【解析】 “苏联的解体”是在1991年,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是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故选C项;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1978年, 排除A项;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82年的十二大,排除B 项;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80年代初,排除D项。
话题三 道路抉择——近代中国人在探索独立、强国之路中走过的三条 道路
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3. (2022·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孙中山在《实业计 划》中提出,要使中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各发达国家,就必须 实行“开放主义”,“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 义”。他同时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材 料表明,孙中山旨在( D )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
观念之争 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
(是否学) 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内容之争 (学什么)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思想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按时代划分阶段特征ppt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按时代划分阶段特征ppt

中国史现代史部分
(1949年后)
通史知识坐标
总路 线提 出
1949 53
八 三大 大 字 改造 跃 方 完成 进 针
56 58 60
文 革 爆 发
66
文 革 结 束
76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78
南方 谈话 十四 大
92
十 五 大
97
分期
政治 建设 经济 建设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文革
徘徊
新时期
基本构建
曲折发展 曲折发 展十年 动乱 十年
伟大 转折 伟大 转折
健全 发展 新阶 段
起步
中国现代史(1949——今)导论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社会(49—56年) 社会主义社会(56—今) 阶级矛盾(49—56年) 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56—今)
大力发展生产力
历史 分期
过渡时期(49—56年) 曲折发展(56—76年)(全面探索十年、“文 建设新时期(78—今)(76—78徘徊时期)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资本 主义 经济 的发 展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 业革命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5世纪末)
粗具规模(15-18世纪中期)
形成和成熟(19世纪中期)
连成一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部分
世界现代史导论 世界现代史是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主线是近(现代)化。
近代中国政权更替: 清朝后期(1840—1911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
中国近代史概述
二、两个阶段
1840
约80年
1919五四运动 约30年

2020届高三二轮历史通史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39张ppt)

2020届高三二轮历史通史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39张ppt)
A
真题再现
4.(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
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西周地图
C
真题再现
5.(2013·全国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 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 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B
能力训练
3.《春秋》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对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 是( )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崩溃 B.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强大 C.周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D.周天子与郑伯进行争霸战争
C
能力训练
12.“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
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A
能力训练
13.“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
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
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影响深远的西方人文思想和璀璨的科技文化[ 高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影响深远的西方人文思想和璀璨的科技文化[ 高考]

2.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以现代主义为主流,苏联出现了 社会主义文学,亚非拉民族文学作品大量出现。苏联、亚非 拉民族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美术以现 代主义流派为主流;20世纪兴起的流行音乐为人们广泛接受, 音乐的大众化和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且随着全球化趋势加 强,音乐由民族走向世界;影视艺术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 到彩色发展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丰富着人们的 日常生活。
洞考情高效备考
1.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对本专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及角度 (1)以西方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历程,重 点考查了各个阶段人文思想的含义、特点及影响等。 (2)从物理学、生物学、两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等方 面来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从文学、美术、音乐、 影视艺术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角度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2.预计2014年高考可能考查的角度及知识点 (1)重视对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的考查,考查中 外思想的对比,理解思想变化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 内在联系,认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产物及其对 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三次科技革命及世界文学艺术的流派仍将是命题的重点。
►线索二 以近代西方科技发展演变历程为主线,归纳世界 近现代科技的成就、特点及影响 1.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的研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 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17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标 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 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近代以来,物理学的发展逐渐摆脱神 学的束缚,呈现出对世界认识逐步深入的特征,即由宏观世 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2.近代对生命起源的探索,经历了由宗教创世神话到生物 进化论的认识过程。文艺复兴后,生物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期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田制土地国有
文 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实;行原贡始赋绘制画;度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手有工完业整的:体系。
官营手工业
青铜时代
13
对比希腊国家起源时期的不同
•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国家分裂
• 平民与贵族斗争,逐步走向民主 • 行政选区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14
历史常识: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 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 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 的地区称为“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4
农耕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文明 和铁器时代
纵向 工业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 文明 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明 观
物质 必修二:人类社会经 文明 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
从传统农业到工 业化,从自然经 济到市场化
横向
政治 必修一:人类社会政治 文明 领域进程中的文明
精神 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 文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1、农业:刀耕火种,耒耜助耕•血、青缘铜维农系具政二治个发展阶
经 济
2、手工业:段官.井营田手制工。业。养蚕•尚缫丝未世高界度最集早权;商周青 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等;级商制朝度发明严原格始瓷器
政 治
312、、、西商西周业周: 的 的建 宗商立 法朝制人、以分善封于制经商。著••生神称农产。权业工王:具权有结提合高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 奴隶集体劳动

变 政 革 治
征。 2.战国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
(2)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制度; 海洋文明:城邦政治或民主政治。
(3)全国听命于国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 各地官员由中央或国君委任。
17
认识一:
无论是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还是雅典 的城邦政治以及罗马法,都是那一时期人们 所创造的管理国家的文明成果,在当时都有 其合理性,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 不能从单纯的决策方式层面评判其优劣,从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那些古老国度的政治文 明都一样充满了人类的智慧之光。
问题:(8分)
(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3分)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 (2分)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分)
8
人类最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主要有: 东方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
中国 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
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方文明,诞生于自然条件较为 优越的的大河流域,实施灌溉农业,其生产方式对社会组 织结构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我国古代“国家”这一概念来源于哪一视角? 地域。
(2)从这一视角来看,西周的“天下”和秦朝的“国 家”
西周各的有“什天么下特”点:?松散联盟,血缘政治; 秦朝的“国家”: 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有效控制。
(3)同一时期希腊国家城的邦特,点行有政哪选些区?。
15
例1(08上海)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 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 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 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 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世界由分散到整体 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6
历史阶段特征比历史阶段分期重要 探索人类文明间的共性比差异性重要 学会从世界思考比学会思考世界重要 历史解释能力、评价能力比记忆能力重要
7
例1(08上海)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 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 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 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 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从专制政治到 民主化,从人 治到法制化
从迷信愚昧到
科学化
5
唯物史观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 动力;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文明史 体系
政治现代化(主要民主化和法制化) 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
现代化史观 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如城市化)
整体史观
大家好
1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海南侨中 霍春莲
2
构建通史知识体系
以文明史观梳理历史线索
3
例2(上海高考)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内 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 新旧能相互,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 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和交融,哲学家、 杜会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各有评 论。 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价? 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文明,诞生于岛屿众多、 港湾密布的海洋,地少人多,工商业发达,形成的文明和 东方迥然不同。
9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10
(一)先秦时期---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
先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前2070-前771) 秦
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前770-前221)
历史阶段特征
11
如何分析中国古代史的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是对某个历史时期不同于其他 历史时期的突出特点的概括,古代社会某个时期 (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
12
1、奴隶社会:夏、商、•西中•奴周国隶(古社前代会2文0的1明0强年的盛至形前成771年)
问题:(8分)
(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3分)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 (2分)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分)
16
(1)举出至少3个属于两个文明类型的区 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 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古希腊、古罗马。
18
2、过渡时期:春秋奴战国隶(社前会7瓦70解年至,封前建22制1年度)确立
社 1.农业: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 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会 经

2.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

1.春秋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相地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