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5篇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5篇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5篇【篇一】他是26年如一日专注结石病灶,为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地区近万患者解除病痛的XX市首批“最美医生”。
他是扎根基层临床、情系一线患者,日均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最多一年完成700多台手术的“手术室超人”。
他是通过手术收集近万胆石症相关标本,创建XX胆囊疾病研究所、全国首家胆石博物馆的“结石王”。
他是拥有12项国家专利,探索基层全链式创新,获得XX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创新先锋”。
他是每年收到近百封感谢信,被中央电视台、健康报、南方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大篇幅追踪报道的“广东好人”、XX市“道德模范”。
他就是——“广东好医生”XX同志。
近日,2018第二届“广东好医生”正式公布,XX医生XX凭借在结石病治疗上的造诣,以及在患者中的口碑,成功当选,成为XX唯一当选的医生。
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值得传颂和学习!XX:探寻结石密码呵护百姓健康他是26年如一日专注结石病灶,为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地区数千名患者解除病痛的XX市首批“最美医生”;他是扎根基层临床、情系一线患者,日均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最多一年完成700多台手术的“手术室超人”;他是通过手术收集超10000份胆石症相关标本,创建XX市胆囊疾病研究所、全国首家人类胆石博物馆的“结石王”;他是拥有12项国家专利,探索基层全链式创新,获得XX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创新先锋”;他是每年收到近百封感谢信,被中央电视台、健康报、南方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大篇幅追踪报道的XX市“道德模范”、“广东好人”;…他叫XX,是XX市南城医院副院长、XX市胆囊疾病研究所所长,一个奋斗在基层医疗战线的好医生。
视患如亲、以院为家的“最美医生”他日均工作14小时,年均工作330天,最多一天13台手术。
自1992年从甘肃中医学院毕业以来,他一直在医院外科临床第一线工作,在同事们眼里,似乎一年到头都能在医院看到他的身影,医院仿佛就是他的家——年工作330天以上,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每天平均做2-3台手术,最多的一天做13台手术,最多的一年做700多台手术,累计完成腹腔镜-内镜手术逾万例,被媒体称作“结石王”、“手术室超人”。
中国好医生事迹材料10篇

中国好医生事迹材料10篇摘要:1.前言2.第一位好医生:张伯礼3.第二位好医生:陈薇4.第三位好医生:钟南山5.第四位好医生:李兰娟6.第五位好医生:王辰7.第六位好医生:乔杰8.第七位好医生:刘清泉9.第八位好医生:仝小林10.第九位好医生:张抒扬11.第十位好医生:黄璐琦12.结语正文:前言:中国自古以来,医者仁心。
在新冠疫情这场严峻的考验中,众多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投身抗疫一线,他们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我国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十位在抗疫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好医生,让我们向他们致敬!第一位好医生:张伯礼张伯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疫情期间担任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他深入疫情严重地区,积极参与救治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为中医药在抗疫中的运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位好医生:陈薇陈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病毒学家,疫苗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款新冠病毒疫苗,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武器。
第三位好医生:钟南山钟南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疫情期间多次发出预警,呼吁高度重视疫情。
他亲赴武汉指导救治工作,为我国抗疫提供了关键指导。
第四位好医生:李兰娟李兰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疫情期间担任浙江省援鄂医疗队总指挥。
她积极救治患者,为降低病亡率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位好医生:王辰王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疫情期间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他致力于优化救治方案,提高救治效果。
第六位好医生:乔杰乔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疫情期间担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院长。
她带领团队全力救治患者,为抗疫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七位好医生:刘清泉刘清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疫情期间担任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他深入疫情严重地区,积极参与救治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为中医药在抗疫中的运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八位好医生:仝小林仝小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疫情期间担任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最美医生事迹材料精选5篇

最美医⽣事迹材料精选5篇最美医⽣事迹材料精选5篇【篇⼀】“以前,我也以为中医就是⽩天坐诊,晚上看医书。
”市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xx笑着说,后来,他才发现医⽣没有想象的那么风雅悠闲,但这个时候,这份⼯作已不仅是他的职业,⽽是成为了他的理想。
病患们说傅医⽣总是加班看诊让⼈很感动“并不是特意想去加班,只是,⼤家专门来找你看病,这是⼀种信任,不能辜负;久⽽久之,就成了约定俗成了。
”见到傅医⽣的时候,他刚刚结束在病房的夜班,脸上还带着疲惫。
他77年出⽣,在市中医院⼯作⼗年,现在有众多的病⼈“粉丝”。
在呼吸科的⼯作⼀部分在门诊,⼀部分在病房;⼀般是4个⽉主要在病房,4个⽉主要在门诊。
他和6、7名同事,要轮流值班,平均6、7天就要值⼀次夜班。
在⼯作中,傅医⽣有⼀个地⽅特别为他的患者们所津津乐道:他坐诊时,⽼加班,⽽且加班的态度也很⾃然,好像并不是很介意。
就算他排班在病房时,也总有⽼病号们直接去病房找他看诊。
⽐如最近⼀个周六,就有22个病⼈跑到病房找他看诊。
“傅医⽣很有耐⼼,⼯作态度令我很赞赏。
”“傅医⽣的医术很⾼超,问诊很仔细,我的病好得很快,下次还要来找他。
”“来找傅医⽣看病的⼈很多,往往过了下班时间还有患者在等待,傅医⽣总是认真看完最后⼀个病⼈。
我和其他患者交流得知,他总是这样晚下班来满⾜患者的要求。
”……⼤家的评论让傅医⽣笑着连连摇头,他说,这个不是他特意去做的。
病⼈们认可,愿意都来找他看病,他很感动,也希望把本分做好,所以加班就逐渐成了⼀种常态。
虽然病⼈们众⼝⼀致地说傅医⽣态度好,很耐⼼,但傅医⽣对⾃⼰的⼯作还是挑出了点刺:病⼈很多,其实分给每个病⼈的时间不算多。
“最多⼀天,从早8点到晚7点,我⼀共看了105个病⼈,中间基本没有休息,吃饭也是赶着的,算⼀下就会发现,每个病⼈其实只有5分钟左右时间。
”医⽣们多少都有点肠胃病,傅医⽣也得过胃出⾎。
不过,他曾经还有位同事患了肺炎,说是“住院治疗”,其实带着病继续在病房⼯作,所以这样的情况,在医⽣⾥也是正常的。
医德医术优秀医生事迹材料【10篇】

医德医术优秀医生事迹材料【10篇】医德医术优秀医生事迹材料【篇1】曹毅:中医领域的后起之秀他苦心钻研中医医术,行医德之规,善济德之本,将长期不断探索、深挖积累的行医经验与实际临床相结合,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
他以大爱之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
他就是合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药研究生曹毅。
今年45岁的曹毅在中医领域算是后起之秀,合川及周边地区慕名找他救治的患者不胜枚举,他平均每年的门诊量超2万人次。
曹毅采用纯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突出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救治了不少的顽症痼疾患者。
近日,一名80岁患者患有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疾病,整夜睡不着觉,下肢出现浮肿,于是找到曹毅救治,经曹毅治疗,5副汤药下去,症状明显改善,后又出现肢体麻木,右脉消失,经曹毅3副药后症状完全消失,目前基本已恢复正常。
对于学好中医,曹毅说:“要勤,要悟,要有毅力,要见多识广。
”他平时喜欢研读《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并把它们都记在脑子,画在心里。
近年来,他还参编了学术专著《脉诀汇编》,出版了《医门初窥》书刊,荣获云南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评选为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2023年合川区中医药传承突出贡献医务工作者。
对于他来说,从医者所从事的事业是病人生命所托,是百姓健康所系,因此医德医术的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医德医术优秀医生事迹材料【篇2】姓名:林朋军单位: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卫生院事迹:林朋军自到卫生院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扎根基层,真心实意为辖区居民服务,用高尚的医德、朴实的情操带动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连续多年被评为营盘镇卫生院先进个人。
近年来和林朋军同志一起工作成10年的好几位同事相继调往市区,期间不少同学和以前同事劝说其“早走早好”,他总是那一句:“来这里时间长了,对这儿有感情了”。
放弃了应聘到市区的好几次机会。
多年来,林朋军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踏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凡的基层临床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凭着对基层卫生工作的无比热爱和极大热情,持之以恒地为居民服务,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其扎实的业务水平、朴素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深得大家的信任,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篇一)最美医生**事迹材料——爱工作,爱病人,爱学生**,现年41岁,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内科学副教授,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自1998年本科毕业至今,一直在湘南学院及附属医院从事临床与临床教学工作。
他为人正直、诚恳,与同事相处真诚、热心、好帮助人,对待病人耐心、细心,工作勤劳、严谨务实,17年以来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恪守职业道德,凭着熟练的技术,良好的道德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了领导、同行的赞誉、患者的认可和社会大众的好评,优秀事迹多次登报报道。
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医疗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技术靠勤奋才能精湛。
在临床工作中,该同志坚持学习,刻苦钻研专业技术。
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细致全面,竭尽全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患者战胜病魔;在临床教学工作中,他认真耐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杏林学子,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临床医生。
他经常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及新技术学习班,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及业务水平,掌握了本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
正是这种永不止步的精神,让他在脑血管疾病、老年疑难综合性疾病诊治、脑血管介入及脑出血微创中颇有建树,熟练掌握了脑血管疾病诊治及介入、微创手术治疗,年完成脑血管介入手术、脑出血微创手术200台次以上,在我院开展多项脑血管新技术。
因工作完成出色,深受大家好评,在社会学术团体中任职,如: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委员,郴州市医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郴州市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钻研科研,言传身教**同志不仅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成绩,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也很出色。
他善于总结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钻研科研,近年来,他主持了2项省级科研、教改课题、3项院级科研课题,参与省、厅、市级科研课题共4项,发表CSCD第一作者文章4篇,在省级、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同时承担《内科学》、《神经病学》、《老年医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实验教学工作,每年带教实习生、进修生约20余人次,使他们达到了临床实习和进修的目的,熟悉并能胜任临床工作。
乡村医生事迹材料13篇

乡村医生事迹材料1
我所了解的英雄——乡村医生(一)
乡村医生,是民生中最朴实的角色之一,他们在我们眼中常常显得不起眼,但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所了解的英雄——乡村医生(二)
乡村医生们默默无闻地守着他们的医疗岗位,它在荒山、寂寞的田野,他们集万千草木之精华,散发着清新的空气和活力。
他们用心、用情去缓解生命的痛苦,他们坚守在这里,成为了人间真正的英雄。
我所了解的英雄——乡村医生(三)
乡村医生们承担着基层医疗工作的重任,他们经常在医疗救治上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时更需要他们用医疗艺术进行多方面的应对,使得病人尽快康复,他们如同一颗暖心的种子,埋在我们的田野里,让我们在时刻感受着他们的大爱与劳动。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篇一:丁丁是我在儿科实习的时候见到的一位小患者,男孩,才四岁,脸上始终带着春天阳光般的笑容,可是就在这天真烂漫的年纪,他却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的患儿和其他疾病的患儿不同,由于免疫力低下,特别简单感染,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要了他们的命。
所以丁丁住在一间单独的病房,戴着口罩和帽子,那蓝色的口罩几乎将他小小的脸全部遮住。
病房的门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谢绝入内“,只有主管医生和父母才能进入这间病房。
每次路过丁丁的病房我都会下意识的朝里面看看,总会看到他站在窗户边上聚精会神的看着窗外奔驰玩耍的孩子。
由于我的带教教师是他的主管医生,所以我可以在每次查房的时候进入这间不一般的病房。
丁丁来自青海农村地区,爸妈都是庄稼人,由于家里还有农活要做,只有他的妈妈留在这陪他。
我的带教教师是南方人,听不太懂浓重西北腔调的青海话,我由于在西北长大,大局部能听懂,于是就成了教师和患者的转换器,每次带教教师有什么新的叮嘱,也会让我通知丁丁的妈妈。
刚来的时候丁丁特怕打针,每次打针都哭的死去活来,护士都拿他没方法,他闹得越厉害越没法扎。
后来我就在我值班的黄昏,戴好帽子口罩去给他讲故事(说实话都是七拼八凑的故事),让他要向超人一样的英勇,不怕痛不流泪,要是做到了,等病好了就给他买机器人。
其次天打针的时候,虽然尕娃还是一副很可怕的样子,不过我在旁边做了个加油的姿态,他还真就没有哭。
由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单侵害中枢神经系统,所以会进展鞘内给药,也就是做腰椎穿刺,把化疗药直接打到脑脊液里面。
做这个之前,丁丁问我”医生哥哥,做这个疼吗?“我就说,丁丁不怕,和打针一样,不疼,你不要哭不要动,很快就完毕了。
”我就把他抱到穿刺的床上让他侧卧,蜷着身体抱着膝盖,我看到他双眼紧闭,小小的身体还有一点抖动。
我又摸了摸他,让他不要怕。
消毒铺巾之后,他已经不抖了,不过双眼还是紧闭着,像是紧急的等待这一针的到来。
医生劳模事迹材料

医生劳模事迹材料医生劳模事迹材料5篇医德与医术是紧密相连的。
立志有为者,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术,缺一不可,德要依靠才来发挥,才要依靠德来统帅。
这里由作者给大家分享医生劳模事迹材料,方便大家学习。
医生劳模事迹材料篇1从事医疗工作三十多年来,自己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一、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
从医三十多年来,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
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
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
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
二、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于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内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成了医院的业务骨干,受到了患者的信赖。
三、工作严谨,责任心强。
从医多年来,自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此外,自己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
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导致社会普遍对医生存有偏见,其实凡事不能以偏概全,虽然每个职业都有每个职业阴暗的一面,但是它呈现给世人看的大多是积极的,以下是XX整理的医生感人事迹,希望能令你产生触动。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篇一:丁丁是我在儿科实习的时候见到的一位小患者,男孩,才四岁,脸上始终带着春天阳光般的笑容,可是就在这天真烂漫的年纪,他却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的患儿和其他疾病的患儿不同,因为免疫力低下,非常容易感染,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要了他们的命。
所以丁丁住在一间单独的病房,戴着口罩和帽子,那蓝色的口罩几乎将他小小的脸全部遮住。
病房的门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谢绝入内“,只有主管医生和父母才能进入这间病房。
每次路过丁丁的病房我都会下意识的朝里面看看,总会看到他站在窗户边上聚精会神的看着窗外奔跑玩耍的孩子。
因为我的带教老师是他的主管医生,所以我可以在每次查房的时候进入这间不一般的病房。
丁丁来自青海农村地区,爸妈都是庄稼人,因为家里还有农活要做,只有他的妈妈留在这陪他。
我的带教老师是南方人,听不太懂浓重西北腔调的青海话,我因为在西北长大,大部分能听懂,于是就成了
老师和患者的转换器,每次带教老师有什么新的嘱咐,也会让我通知丁丁的妈妈。
刚来的时候丁丁特怕打针,每次打针都哭的死去活来,护士都拿他没办法,他闹得越厉害越没法扎。
后来我就在我值班的傍晚,戴好帽子口罩去给他讲故事(说实话都是七拼八凑的故事),让他要向超人一样的勇敢,不怕痛不流泪,要是做到了,等病好了就给他买机器人。
第二天打针的时候,虽然尕娃还是一副很害怕的样子,不过我在旁边做了个加油的姿势,他还真就没有哭。
因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容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以会进行鞘内给药,也就是做腰椎穿刺,把化疗药直接打到脑脊液里面。
做这个之前,丁丁问我”医生哥哥,做这个疼吗?“我就说,丁丁不怕,和打针一样,不疼,你不要哭不要动,很快就结束了。
”我就把他抱到穿刺的床上让他侧卧,蜷着身体抱着膝盖,我看到他双眼紧闭,小小的身体还有一点颤抖。
我又摸了摸他,让他不要怕。
消毒铺巾之后,他已经不抖了,不过双眼还是紧闭着,像是紧张的等待这一针的到来。
然后医生就开始打麻药了,长长的针就向丁丁的椎间隙扎进去,我能感到那一下丁丁又颤抖了一下,我又扶紧他的肩膀,让他不要动,马上就好了。
只见丁丁把身体抱的更紧了,脸上的表情也更痛苦了,可是他愣是没有哭。
麻醉之后的注射就没那么疼了,我也看到他的表情也舒展了。
回到病房以后,
丁丁躺在床上高兴的对我说“医生哥哥我没有哭”,看到这么纯净的笑容,我的心似乎也被阳光沐浴了。
第二天我就去商场,拿当时十分微薄的生活费给他买了一个高达模型,回来用消毒液查的干干净净给他了,别提他有多高兴了。
几次化疗下来,丁丁的病情缓解了,不过也成了光头没眉毛的小和尚。
出院的那天,他拿着我送给他的机器人,欢乐的在楼道里奔跑。
走的时候,他来到我面前,我蹲下来,他凑过来亲了我脸一下,对我说”医生哥哥我走了,再见“。
然后看着他和家人渐渐消失在熙熙攘攘的医院里。
后来我转科走了,再也没有了丁丁的消息,不过希望他再也不用来到这里,希望他此刻正在阳光下尽情的玩耍。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篇二研究生期间一病人,59岁,胃癌术后2年复发,因肠梗阻入院,术中开进去一看,肚子里粘连的一踏糊涂,到处都是癌结节,还肠穿孔了,实在没法弄,直接肠子拖出来做了个造口,冲干净肚子后用碘伏泡了会就关上了。
估计你也猜到了,伤口感染的一踏糊涂,整个右下腹皮下层全烂了,还造口粘膜分离,排泄物都往皮下走。
病人肿瘤晚期,没指望他能好起来了,天天换药tid,一次半小时,一连俩个月,每次都很仔细,当作给他临终关怀吧。
好在患者生死看的淡,一家人都比较有文化,都相当客气。
后面伤口没那么糟糕了,根据患者要求转回当地小医院
去了(离我们医院也就十几公里),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七点多钟,病人儿子打电话过来,说:“医生,我爸不太行了,他想见见你,当面感谢下你这俩个月的照顾,方便的话我开车过来接你”。
我不忍心拒绝,随他去了他家里,老人家已经瘦的就见皮包骨头了。
他看到我让我坐,问我有没有烟(他知道我抽烟,他也是个老烟枪,住院前一天俩包),我想反正都这样了,临终前就享受一下吧。
给了他一根,俩人一起抽。
他说平时很你很忙,他这种情况也就你能一天三次每天给他好好弄了,他知道自己这种情况是好不了的,每次都希望我能过去给他换药换久一点,陪他聊聊天,也就不会那么无生趣了。
临走时让他儿子给了我个木盒子,说是这半个月在病床上没事帮我做的。
回来打开一看,是一匹木雕马,依稀记得,他临出院时问过我哪一年出生的。
抚摸着上面淡淡的凿痕,想着老人一笔一笔去刻划时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禁鼻子酸溜溜的。
在医疗环境如此差的环境中,我有百千万个念头放弃这行,然后也唯有这一刻我会觉得其实当医生也还不至于这么差。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篇三在心内科某个晚上值班的
时候,有个老奶奶觉得胸闷气促了,老师让我去抽个动脉血气。
我按照惯例去抽桡动脉,结果没有一针见血。
抽过的人都知道血气针扎进去是很疼的,所以我每次都尽量能一针见血,但这次我失败了。
我试着在同侧桡动脉扎了第二针,还是没见血。
我像以往一样告诉患者和家属说:“抱歉,您的血管有点不好扎,我再试一下吧。
”老奶奶和她的女儿都很平静,老奶奶说“没关系的医生,昨天晚上我也这样发作了,也是抽了好几次才抽出来。
”就这样在老奶奶的右手桡动脉抽了三次没有出来,然后左手试了一次还是失败了。
扎了这个多次还没有抽到,我整个人我开始抽股动脉,但是我寻找股动脉搏动点的时候就发现脂肪层实在太厚了……我十分抱歉扎了老奶奶那么多针都没有抽到,一个劲向她和她的女儿道歉,想起新闻里那些静脉穿刺没有一次成功的护士姐姐们我混身冷汗,然而老奶奶和她的女儿居然没有骂我,还反过来安慰我说前几天晚上也是扎了好多针没有抽到,还说这么晚了打扰我实在是不好意思了,这样说得我越发羞愧了,觉得是自己技术不过关才让患者吃了那么多苦头。
当然最后是老师搞定了,抽了肱动脉血气抽到了。
不过我自认为平时对待患者还是非常耐心和温和的,每天也很耐心得向老奶奶的儿子和女儿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所以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但是这种情况下患者和家属没有生气我觉得实在是太感人了……后来老奶奶出院的时候带着她的儿子专门来办公
室找我,跟我说他们要出院了,谢谢我这一个多星期来对她的照顾。
我当时很惊讶,因为这是第一次专门被患者感谢,毕竟我只是一个小实习医生呀,而且那个夜班扎了老奶奶那么多针还没抽到血气,居然还要来感谢我,后面几天心情都好棒。
在后面的实习日子里,遇到抽血气我就冲上去,不断点这项技能点,虽说现在也不能完全保证百发百中,但是一针见血的情况比刚实习时提高了太多了。
一个医生的成长,最应该感谢的真的是病人们。
第二个故事是在呼吸科,那是我刚入科的第一天,去给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人做心电图。
这个大叔脾气很差,不让我们实习生做,嘴里还嚷着不是你们小医生的实验品,然而实际上心电图这种简单的无创性的操作临床都是我们实习生做的呀。
看他脾气很大,我解释了很久他也没听,只好作罢,我上级的住院医学长做了这个心电图。
这个病人不是我的病人,所以后面接触的不多。
某天我夜班,之前那个大叔合并了心脏问题,发过几次房扑了,所以老师叮嘱我晚上隔段时间就看看他的监护。
于是那个晚班我没等护士叫,隔一小时去看他的监护。
这个夜班之后这个大叔对我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出院的时候来拿出院小结时那笑得,跟我刚入科时简直是两个人。
这两个故事让我感动的原因是,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大多数患者还是非常好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我们用真心真情
帮助他们,他们是能够感受到的,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实习过半,一路收获着老师们的表扬和批评,也遇到过病人的不满和赞扬,在和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在和病人的交流过程中,小医生体会着这份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我不敢保证未来不会遇到诸如医闹这样的事情,但我想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我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