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物理初中必考知识点总结

物理初中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速度的改变量与时间的比值。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路径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直线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曲线路径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
二、能量和功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2. 动能与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成正比。
3. 功的概念: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4.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是做功的快慢程度的量度。
5.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总能量保持不变。
三、机械1. 机械的概念:机械是能够改变力的大小、方向或作用点的装置。
2. 杠杆原理:通过杠杆的支点、力臂的配置,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
3. 滑轮系统:利用滑轮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单轮滑轮不省力,多级滑轮系统可以实现省力。
4. 斜面原理:通过斜面可以省力,斜面越平缓,省力效果越明显。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 1.01X10、Pa 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 100 度,把 0 度到100 度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 1 摄氏度,用符号笆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 35〜42 笆,分度值为 0. 1 笆。
8、焰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焰点即焰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矶、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焰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初中

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初中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的音调比男低音高,因为女高音发声体振动频率高。
-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乐器发出相同音调、响度的声音,音色不同,我们能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4. 声的利用。
- 声可以传递信息,如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利用B超检查身体等。
- 声可以传递能量,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⁸m/s。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如平静的湖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如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九年级物理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一、内能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热传递: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二、比热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用字母 c 表示,单位是J/(kg·℃)。
水的比热容为 4.2×10³ J/(kg·℃),表示质量为 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³ J。
2. 比热容的应用:解释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现象。
计算热量:Q = cmΔt (Q 表示热量,c 表示比热容,m 表示质量,Δt 表示温度变化量)三、热机1. 热机的原理:利用内能做功。
2. 内燃机:汽油机: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在于压缩冲程中,柴油机压缩程度更大。
3. 热机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热量损失、减少摩擦等。
四、电流和电路1. 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 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短路:电源短路(不允许)和用电器短路。
五、串联和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
初中物理50个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50个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的分子组成:原子、分子。
3. 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6.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7.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8.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9.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10. 浮力:物体浸入流体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11. 压力: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
12. 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
13. 简单机械:省力或省距离的装置,如杠杆、滑轮、斜面。
14.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的量。
15. 能量: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包括动能和势能。
16. 动能:运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7.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18.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
19. 电流:电荷的流动。
20. 电压:电势差,驱动电流流动的力量。
21.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
22. 欧姆定律:V=IR,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
23. 串联电路:电阻或其他元件首尾相连的电路。
24. 并联电路:电阻或其他元件头尾相接的电路。
25. 电能:电流做功的能量。
26. 电功率:电流做功的速率。
27.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28. 磁力:磁场对磁体或电流的作用力。
29.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动势。
30. 直流电:电荷以单向流动的电流。
31. 交流电:电荷周期性反向流动的电流。
32. 电容:存储电能的能力。
33. 电容器:具有两个相对的导体板,能够存储电荷。
34. 频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35. 波长:波的一个周期内的空间长度。
36. 声波: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波。
37.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后返回的现象。
初中物理物理知识汇总(全)

初中物理物理知识汇总(全)运动学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运动。
- 等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以相等的速度运动。
- 等加速度直线运动: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以相变加速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在空间中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若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则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受到作用力时,做加速度运动的力学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互相作用的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热学热现象- 热量:物体发生的热现象为热量。
- 温度:反映物体冷热状态的物理量。
- 热传递: 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三种,即导热,对流和辐射。
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 相变: 物质发生固液、液气、固气化或反相变的变化。
- 水的沸点和凝点: 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凝点为0摄氏度。
光学光的基本概念- 光线:光传播的方向。
- 光束:许多互相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光线构成的集合体。
- 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
-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着一条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反弹回来。
- 光的折射:光线穿过不同介质时发生偏转。
电学电荷和电场- 电荷:物体中的基本电荷带正电或负电。
- 电场:电荷周围产生的电场。
- 电荷守恒定律:一个系统内的总电荷始终不变。
- 电场线:用来表示电场方向的曲线。
静电场和电势- 静电场:仅由静止的电荷所产生的电场。
- 电势:电场强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 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采用的能量。
- 电:用来存贮电荷的装置。
磁学磁现象和磁场- 磁现象:物质中表现为磁力作用的现象。
- 磁场:任何使铁磁性物质受力的物理空间。
- 磁感线:用来表示磁场的方向的曲线。
- 电磁铁:用电时具有磁性吸引力的铁器。
以上就是初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汇总,希望可以帮到您。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一、运动学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位移:表示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
•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和方向。
•加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的改变量和方向。
2.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总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反映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
•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时的速度,反映物体在该时刻瞬间的运动情况。
3.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恒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计算公式为:$a = \\dfrac{v - v_0}{t}$,其中v表示物体最终的速度,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t表示物体加速的时间。
4.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指物体仅受到重力作用时的运动。
在同一地点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所有物体的下落加速度相等,为 $g = 9.8\\,m/s^2$。
5.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指物体在初速度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有速度的运动。
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斜抛运动可以视为由自由落体和匀速直线运动叠加而成。
二、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上的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上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力是另一力的作用力,而另一力则是这一力的反作用力,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由于粗糙表面间的不平滑性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又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5. 动能和势能•动能: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的大小为 $E_k = \\dfrac{1}{2}mv^2$。
•势能:指物体由于位置关系所具有的能力。
重力势能的大小为E p= mgℎ,其中m是物体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ℎ是物体高度。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一、基本概念和原理1. 物质的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 相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2. 力学- 力的作用:推、拉、挤、压- 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 牛顿运动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 功、功率、能量-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3. 热学- 温度、热量、比热容-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热膨胀和热收缩- 热机:内燃机、蒸汽机4. 声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回声、共振、噪声- 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5.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平面镜、曲面镜- 光的折射:透镜、棱镜- 光的色散- 光的干涉和衍射- 光纤通信6. 电学-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 电流、电压、电阻- 欧姆定律-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电能、电功率- 磁场、磁力线、电磁感应- 交流电与直流电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1. 实验器材的使用- 测量工具:刻度尺、天平、秒表、温度计、量筒- 力学实验器材:弹簧秤、滑动小车、斜面- 热学实验器材:热电偶温度计、热量计- 声学实验器材:音叉、共振管- 光学实验器材:光学实验箱、凸透镜、凹透镜- 电学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灯泡、电表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 模拟实验-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图表的绘制和解读3. 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 收集信息- 制定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三、物理公式和单位1. 物理公式- 速度:\( v = \frac{s}{t} \)- 加速度:\( a = \frac{\Delta v}{t} \) - 力:\( F = ma \)- 功:\( W = F \cdot s \)- 功率:\( P = \frac{W}{t} \)- 热量:\( Q = mc\Delta T \)- 电阻:\( R = \rho \frac{L}{A} \)- 欧姆定律:\( V = IR \)2. 物理单位-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电压:伏特(V)- 能量:焦耳(J)- 功率:瓦特(W)- 温度:摄氏度(°C)或开尔文(K) - 频率:赫兹(Hz)四、物理现象和应用1. 力学现象- 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滑轮和斜面在搬运中的应用- 浮力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2. 热学现象- 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热膨胀在铁路铺设中的应用3. 声学现象- 声音的传播和隔音技术- 回声定位原理- 音乐和声学的关系4. 光学现象- 光的反射和镜子的使用- 透镜成像原理- 光纤通信技术5. 电学现象-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安全用电- 电磁感应在发电机中的应用-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和应用五、物理学习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新世纪教育徐老师认识物理一、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现象、规律及产生原因。
包括:声、光、热、电、力等。
分别概括知识点、举例子,并说明中考的重点难点。
二、物理学的特点1、有趣2、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3、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三、如何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
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光记录:光盘、DVD 二、声音的传播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介质的振动。
三、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
单位:米每秒、千米每小时 1m/s=3.6km/h m·s-1计算公式:v=s/t s=vt t=s/v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特殊:软木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控制变量法)15摄氏度的空气,340 m/s 0—331,25—346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四、声音的反射⑴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山谷回音、回音壁、余音绕梁。
⑵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
s=vt=340 m/s*1/2*0.1 s=17 m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崖间距离、回声定位。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传播声音→感知声音二、感知声音的方式1、耳传导(1)耳的构造:耳廓—收集声波,鼓膜—引起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听觉神经—传递信号(2)耳传导的过程:外界声音→鼓膜→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传导性耳聋—可治愈(贝多芬)神经性耳聋—不可治愈(3)耳传导的实质:气体传声2、骨传导(1)骨传导过程: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贝多芬利用骨传导继续创作)(2)实质:固定传声三、双耳效应⑴作用:判定声源的位置⑵产生原因:声源到两耳距离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刻、强弱、特征不同。
(3)应用:立体声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物理意义:表示声音的高低。
音调高:尖、细、脆;音调低:粗、沉、闷老牛:低沉(音调低、响度大)蚊子:尖细(音调高、响度小)2、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探究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关系(观察)物理量(改变)影响因素教材演示实验:振动幅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伸出桌面长,振动慢,音调低;伸出桌边短,振动快,音调高。
结论: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越高3、频率(1)定义: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单位:赫兹简称赫 HZ 1HZ=1次/秒(2)物理意义:表示振动快慢。
快→高,慢→低。
(3)比较方法:相同时间,比较振动的次数;振动相同次数,比较时间。
(4)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人的发声频率:85HZ—1100HZ(5)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大象的语言声音、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都伴随次声波产生。
次声的特点: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
弦的长短4、探究:弦乐器的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弦的粗细观察弦的松紧控制变量法弦的材料控制变量:(1)使用条件:一个物理量受多因素影响(2)使用方法:改变要探究的影响因素;控制其他的影响因素;观察物理量的变化。
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对比(比较)、转换(转化)→有因果关系、归纳、推理、类比(无因果关系,但有相似性质)、控制变量、(理想)模型、等效替代。
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和交流二、响度1、物理意义:表示声音的大小、强弱。
2、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幅度(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1)探究实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教材演示实验结论: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其他影响因素(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减小声音的分散应用:喇叭、听诊器三、音色1、物理意义:声音的特色、品质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示波器:显示声波振动的特点。
四、响度和音调的区别:⑴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只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⑵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反之亦然。
如老牛和蚊子发出的声音。
思考: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自己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别人听起来和自己说话的声音没什么区别,为什么?提示: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别人平时听到的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是说话人的声音;而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五、乐器的分类1、打击乐器:鼓、锣(鼓皮紧、音调高,击鼓力量大,响度大。
)2、弦乐器:二胡、小提琴、钢琴、吉他等。
(材料、长度、松紧、粗心影响音调)3、管乐器:长笛、箫等。
(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长短改变音调)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界定①从物理学角度: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②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乐音和噪音的区别:(了解)①从物理学角度: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噪音即嘈杂、刺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②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噪声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波形,而乐音是规则的波形。
③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三、噪声强弱的等级及危害⑴等级单位:分贝(符号:dB)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90 dB以上:听力受到严重影响,神经衰弱,头疼;150dB: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不能超过50dB。
(2)危害:心理、生理、物理。
“隐形杀手”四、减弱噪声的途径:位置: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措施: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举例:捂住耳朵、戴防噪声耳罩、关闭门窗、摩托车的消声器(多孔,吸收噪声,声音的反射)、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栽花种树、给声源加罩。
第五节声的利用一、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应用:回声定位(声音的反射)、用于医学(B超等)、声呐原理(利用声呐测海深探测鱼群位置)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障碍和发现昆虫二、利用声音传递能量1、利用声波清洗精细机械2、利用声波除掉结石3、超声波加湿器回音壁:声音的反射圜丘:利用回声。
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一、光源1、定义:本身能发光的物体(月亮不是光源,反射的太阳光)(珠宝不是光源)太阳、火把、油灯、蜡烛、电灯、恒星、萤火虫、灯笼鱼、水母2、分类天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恒星人造光源:蜡烛、霓虹灯、白炽灯、手电筒、电视机屏幕冷光源:物体发光时,温度并不比环境温度高,利用化学能、电能、生物能激发的光源。
例:萤火虫、霓虹灯等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
例如:白炽灯在高温时热辐射发光,90%转化为热能,10%转化为光能。
注意:不是根据灯具外壳的温度定义冷热光源,外壳温度只能说明散热措施的优劣。
二、光的传播1、探究:光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结论:光可在真空和透明的介质中(固液气)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线发生偏折。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研究方法:理想模型。
注意:光线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特征而虚拟的,不是实际存在的。
4、光学常识:A.看到物体的条件:有来自于被观察物体的光进入观察者的眼中。
B.进入观察者眼中的光越多,物体越亮。
C.双眼定位:逆着进入眼中的光沿直线看过去。
5、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激光准直、射击瞄准、列队看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坐井观天,所见甚小A:小孔成像(1)成倒立的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相似。
物体大小(3)探究小孔成像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控制变量改变观察小孔到光屏(像)的距离像的大小与距离有关,光源到小孔的距离一定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大,像越大,反之越小,小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光源到小孔的距离越大,像越小,反之越大;物距大于像距,像比物小,物距小于像距,像比物大。
B:影子: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在不透明物体后方有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叫影子。
夜晚,人走向路灯并远离路灯的过程中,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影子长度的计算。
C: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上形成一片阴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