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1.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2.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性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3.汉坦病毒:即肾综合征山血热病毒,为—ssRNA病毒。

汉坦病毒主要有汉滩型和汉城型4.逆转录病毒:它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

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疾病5.内基小体:它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而成的—种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6.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

含HBV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以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

7.无症状HBsAg携带者:特指血液中携带HBsAg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亦正常的慢性携带HBsAg的人,由亚临床型或临床型的患者发展而来。

由于其人数多,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

8.缺陷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即为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9.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0.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11.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1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14.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15.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COD:即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3.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B+]表示。

5.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者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6.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成为温和噬菌体。

7.单克隆抗体:指由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8.艾姆斯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9.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10.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由机体内免疫系统执行的,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藉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B Cell Receptor)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

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三类淋巴细胞,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T细胞或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发育成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Ig),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记: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可作为抗原受体(BCR).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以下
是微生物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
-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蓝藻等。

- 细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存在于各
种环境中,有些细菌可以对人体有益,有些则会引起疾病。

- 真菌:一种多细胞或单细胞生物,营养方式为吸收外部营养
物质,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有用的物质,如药物,而有些真菌会引起
感染。

- 病毒: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自己,引发多种疾病,如流感、疟疾等。

- 肽聚糖: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分子,可以与免疫
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引起免疫反应。

- 茵莉菌素:一种抗生素,可以杀死多种细菌。

- 氨基糖:一种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壁中的糖类分子,具有
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 病原体: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

-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细菌两类微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也就是没有细胞核。

- 真核生物:指有细胞核的生物,包括真菌、动物和植物等。

-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细菌。

- 宿主:指存在于另一种生物体中的生物,如人类体内的微生物。

以上是微生物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相关内容。

兽医基础 模块3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 项目1微生物学基础

兽医基础 模块3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 项目1微生物学基础

模块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项目一微生物学基础任务一细菌知识点一:细菌的大小细菌的个体微小,通常以微米(μm)作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

不同的细菌大小也不相同,细菌的大小常受菌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点二: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根据细菌的这三种基本形态相应地把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状菌。

知识点三:细菌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的最外层,无色透明,有坚韧的弹性。

它具有维持菌体形态,保护菌体耐受低渗环境,参与细菌的物质交换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及染色特性有关。

2.细胞膜:一层半透性生物薄膜。

它具有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运送、交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提供鞭毛的着生点,参与能量代谢等功能。

3.细胞质:是位于细胞膜内的无色、透明、黏稠的胶体状物质。

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

4.拟核:分布于细胞质的中心或边缘区。

控制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荚膜具有保护菌体的功能,还具有贮留水分,抗干燥的作用;荚膜与细菌的毒力有关;荚膜具有抗原性。

2.鞭毛:鞭毛具有抗原性,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的主要功能是传递遗传物质。

4.芽孢: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一个细菌只能形成一个芽孢。

一个芽孢经过萌发后也只能形成一个菌体,故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器官。

杀死芽孢的可靠方法是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

评价消毒剂的效果一般以能否杀灭芽孢为标准。

知识点四: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呼吸类型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所有细菌的生长繁殖都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等。

2.适宜的温度:病原菌在15—45_℃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是37_℃左右。

3.合适的酸碱度(pH):大多数细菌在pH4.0—9.0的范围内可以生长,多数病原菌的适宜pH为7.2—7.6。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第二章细菌学概述1、细菌的计量单位是微米(1μm=1000㎜)2、细菌按其外形可分为:球形(球菌)、杆形(杆菌)、螺形(螺形菌)4.细菌特殊结构的特点与致病性关系①荚膜:有抗原性,在动物体内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与细菌毒力有关,使细菌对干燥和其他因素的侵害具有一定的抵抗力②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粘附作用③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具有粘附与宿主细毛膜表面的能力,构成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性菌毛有致育性,传递某些致病物质,是雌性菌获得雄性菌的某些特性④芽胞:有很强的耐药性,通透性低,胞内含水量少,酶活性低,故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对干燥、高温、化学消毒剂及辐射有较强抵抗力。

5革兰染色:细菌学中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在鉴别细菌、研究细菌致病性和选择治疗药物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可将细菌分为格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

大多数格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及杆菌肽及龙胆紫敏感,而大多数格兰阴性菌对以上不敏感,对链霉素、碌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敏感6细菌对氧气需要的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7热原质:许多细菌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8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①在液体培养集中的生长现象:大多数呈均匀混浊状态;少输入链状排列的细菌呈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杆菌在液面形成菌膜液体澄清②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单个细菌可繁殖成菌落,各种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各有特征,鉴别细菌③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若具有鞭毛,能运动,则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穿刺线模糊不清;无鞭毛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呈线型生长周围培养基透明澄清,用来检查细菌动力9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经常寄生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寄生在人体一般情况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微生物丛10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屏障作用、营养代谢、免疫效应、解毒作用11平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12消毒:指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常以化学方法为主,也可采用湿热或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灭菌: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13高压蒸汽灭菌法条件:通常蒸汽压力102.969kPa,温度121.3℃,15~30min14细菌的侵袭力包括粘附因子、抗吞噬与扩散因子15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第三章免疫学基础1人体免疫功能可概括为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稳定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半数感染: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些实验动物半数感染的最小毒素量或最少细菌数。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DNA的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溶源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整合了染色体上的前噬菌体改变了宿主细胞的DNA 结构,使溶原性细菌获得某些生物学性状。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繁殖提供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子代病毒的结构,或者合成后不能装配和释放,此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不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或仪器可检出的沉淀现象。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成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软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显现感染。

固有免疫应答: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中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从而肾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过程。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同时可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超敏反应: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絮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表位: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