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_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
垂直电子商务的名词解释

垂直电子商务垂直电子商务是指在某个行业或者细分市场深化运营的电子商务模式,网站旗下商品是同一类型产品,大多为B2B或者B2C业务。
垂直领域的优势在于专注和专业,能够提供更加符合人群的特定类型产品,满足某个领域的需求,更容易加深用户信任,加深顾客印象,利于品牌传播。
垂直电子商务特点1、产品管理灵活垂直平台通过先进模式由统一供应商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与物流渠道结合,保证损耗最低;产品统一管理,根据需求进行展示,如出现产品问题可以全部下架,灵活高效,保证客户对产品的评分不低于规定;2、服务优质高效垂直电商网站为供应商提供低库存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进行品牌推广,市场调研;通过对客户行为分析,消费能力水平的评估,为供应商提供数据支持,一起解决库存问题;同类产品,商品价格透明,物流简便,品质有保障;3、信息整合度高通过供应商和物流渠道资源整合,专业的垂直电商网站的品质服务和产品保障,可以满足同类消费者的需求;4、精细化运营深挖供应链,注重精细化运营是垂直电商的优势,对供应链的完善和独特的产品服务,达到与综合电商差异化的效果;品牌是一个长年累月的过程,每个环节要不断优化,把事情做到最细,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最大的效益;要非常关注用户的转化率、留存率和粘性,越来越多的自然流量才会避免高成本的怪圈。
垂直电子商务困境1、品类太过标准。
与综合电子商务的综合产品覆盖相比,垂直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某个子类别,强调供应链和商品管理的优势。
2、流量。
垂直电商的困境,除了品类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流量的问题。
随着电商竞争的激烈加剧,外部流量成本越来越高。
平均的获取成本在200 元,高点的300—400,还有的网站超过800!这么高的获取成本,如果一个用户买一次东西就走了,这个网站肯定是要亏钱的。
3、物流体系不健全,效率太低。
由于垂直电商的规模太小,没有足够的实力在全国建立仓储点,这样就无法实现快速送达用户手中。
同样买一件东西,在别的综合性的平台可能两三天就收到了,在垂直电商平台买的可能要四、五天才能收到,慢慢的用户就会觉得这个平台效率太低,而纷纷离开了。
垂直经营与市场竞争

垂直经营与市场竞争垂直经营和市场竞争都是企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垂直经营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产业链中,沿着上下游或者从原材料到成品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方式。
市场竞争是指企业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上,与其他品牌和公司进行直接比较和角逐的竞争。
这两个概念对企业的运营策略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需要了解这两个概念在实际运营中的应用。
垂直经营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企业的垂直经营策略可以分为两类:前向垂直经营和后向垂直经营。
前向垂直经营是指企业从产品的销售到最后的分销环节进行所有的经营活动。
这种策略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因为整个供应链都在企业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后向垂直经营是指企业从产品制造的原料采购到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经营活动。
这样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原材料,同时也可以减少产品制造中间环节的费用,提高企业的效益。
尽管垂直经营策略在企业的运营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垂直经营需要企业具备和掌控整个供应链的核心能力,包括销售、制造、分销等多个方面。
这需要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配套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条件。
其次,垂直经营会增加企业的固定成本,因为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实现垂直经营。
(例如,如果企业独立采购原材料和配件,则需要拥有大量的采购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负责原料和配件的采购和品质控制。
如果企业独立地造产品,则需要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具备高技能的工人。
如果企业自己销售,则需要拥有大量的销售人员和销售渠道等。
)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市场竞争是企业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面对的情况,它是企业在市场上不断探索新的市场机会和拓展新的市场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服务质量等方面。
目前,市场竞争的形式非常复杂,不仅存在传统的直接竞争,也出现了多个企业将合作伙伴转化为竞争对手的情况。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优化自己的竞争战略,采用适当的市场营销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成本结构与竞争优势分析

成本结构与竞争优势分析企业财务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企业的成本结构与竞争优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将揭示企业在成本控制和竞争优势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企业成本结构分析1.总体成本结构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总体成本结构。
其中,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企业成本结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间接成本则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与产品生产间接相关的成本。
2.成本构成比例分析在了解总体成本结构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各项成本在整体成本中的比例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成本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在不同经营阶段的成本结构变化情况。
同时,可以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评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相对优势。
三、竞争优势分析1.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的独特优势,是企业能够持续获得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成本领先优势成本领先是企业在同行业中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和竞争优势。
通过对企业的成本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企业在成本领先方面的优势程度,并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3.市场份额与渠道优势市场份额和渠道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企业的市场份额、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企业在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渠道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四、结论基于对企业成本结构与竞争优势的深入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的总体成本结构相对稳定,但需关注各项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变化;2.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相对优势明显,具备一定的成本领先优势;3.企业在市场份额和渠道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需进一步加强市场拓展和渠道建设。
成本优势竞争分析报告

成本优势竞争分析报告[内容]本次成本优势竞争分析报告旨在评估公司在市场中的成本优势,并提供相关策略和建议以加强竞争力。
1. 概述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中,成本优势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有效地管理和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可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更高的利润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并增加市场份额。
2. 公司背景和竞争环境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公司的背景和当前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公司所处的市场情况。
这包括公司的产品组合、目标客户群体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身份和定位。
3. 成本分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公司的整体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并与主要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这包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以及间接成本(如运输和销售费用)。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公司的成本优势以及潜在的改进空间。
4. 成本控制策略在本节中,我们将提出一些成本控制策略,帮助公司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这包括供应链优化、生产流程改进、技术升级以及成本的谈判和合同管理。
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公司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5. 潜在风险和挑战在本节中,我们将讨论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可能影响到公司的成本优势。
这可能包括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供应链中断以及竞争对手的突然变化。
通过提前识别这些风险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公司可以更好地保持其成本优势。
6. 结论和建议在本节中,我们将总结本次竞争分析报告的主要发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以帮助公司在市场中保持和增强其成本优势。
这可能包括进一步的成本控制措施、产品定价策略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推广的改进。
7. 参考资料在本节中,我们将列出所用到的参考资料和数据源,以便读者查阅和进一步研究。
请注意,以上只是文档内容的大致框架,具体的内容和结构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编写。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浅析——基于垂直专业化、利润创造视角

型产业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 型, 提出提升我 国技术密 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路径。因此 , 目前关于高技术 产业竞争力评价 的分析研究大都 忽略了产业发展 和竞 争力提升是为 了增加利润创造 能力的根本 目 的。本文从垂直专业 化和利润创造 能力 两方面对 我 国高 技术产 业 的 国际竞 争力进 行分 析 。
k  ̄ 1 . / I q牛 z月 弟 1期
第2 7卷
总第 1 5 7期
我 国高技术产业 竞争 力评价浅析
基 于垂直专业化 、 利 润创 造 视 角
董翔 宇 王 明友
( 沈 阳大 学经 济学院 。沈利用我 国高技术产业 2 0 0 0 -2 0 1 1年相关截面数据 , 通 过构 建 垂直专业化 、 价值增值 能力 、 产 品盈利 能力、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 ; 利 润创 造 ; 高技术产 业; 提 升对策
1 高技术产业竞争 力理论研 究综述
高技术产业 是资本 、 技术、 知识 高度 密集的产 业, 具有高附加值 、 高增长率和高风险等特点 , 已经 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经济 和科技 发展水平 的重要标 志。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起 步较 晚, 虽然 近几年发展 比较迅速 , 但有其严 重 的不合理性 。在此形 势下 , 认清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 , 探索提高
算 公式 为 :
CST ,
度进 口中间 品的 系数矩 阵 , 是r t X1 维度 的各 产业 出 口向量 , t表示 产业部 门数 量 , I A 。是 r t x t维度 的 I 国内直 接消耗 系数 矩 阵 , , 是n x n 维度 单位 矩 阵 , ( ,
垂直专业化

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摘要] 垂直专业化的生产和贸易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发展中国家, 垂直专业化的程度相对较高。
随着中国加入WTO , 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战略模式将深入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对此, 中国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应对方案。
一、垂直专业化的概念界定和衡量方法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方式, 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就是生产过程中国家间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 中间产品贸易不断增加, 形成了跨越许多国家的垂直性贸易链, 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 每一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ing) 。
垂直专业化的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 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其全球采购、生产、销售经营方式的直接结果, 它把企业在不同国家(地区) 之间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联为一体。
例如, 跨国公司从日本或者欧洲购买电子元器件,把它们运到苏州工业园生产加工成电子设备或电子消费品, 然后再出口销售到欧美或其他国家。
在这个例子中, 跨国公司的贸易关系至少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它们在功能上是把苏州工业园作其生产加工制造中心来看待的。
垂直专业化这一概念自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被其他学者广泛地加以引申和转换。
目前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有多种意义相近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提法, 如“价值链切片”、“外包化生产”、“生产的非一体化”、“碎片化生产”、“多阶段生产”和“内部生产专业化”等等。
这些概念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但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是“外包化生产”或“国际外包化生产”。
“外包化生产”是指跨国公司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 主动把一些在本国生产缺乏竞争优势的零部件生产阶段, 配置在其他国家或地区, 自己则集中精力生产某种商品的核心部分, 利用自己在管理、品牌、市场、研究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 进行全球采购、生产和营销的活动。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引言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解释为什么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以及贸易模式的形成。
其中,垂直专业化理论是一种描述国际贸易模式的理论,它强调了不同国家在生产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不同环节上的专业化。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不同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些国家在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上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优势。
这就导致了垂直专业化理论的出现。
垂直专业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垂直专业化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埃利·劳特及其合作者于19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国家在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上的专业化。
它将供应链分解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国家负责。
例如,考虑汽车制造业。
某个国家可能专门从事零部件的生产,而另一个国家则专门从事组装。
这种专业化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够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从而降低整体成本。
垂直专业化的原因垂直专业化的原因有多种。
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1.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某些国家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使其在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上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沙特阿拉伯由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在石油开采和精炼方面具有垂直专业化。
2.技术和专业知识:某些国家可能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使其能够在相关生产环节上实现垂直专业化。
例如,日本在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因此在这些领域内实现了垂直专业化。
3.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某些国家可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优势,使其能够在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上实现垂直专业化。
例如,中国由于具有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队伍,在制衣和家电制造等行业实现了垂直专业化。
五力模型

33
新进入者的威胁(potential new entrants)
• 规模经济:智能手机行业的各规模很大。 • 产品差异优势:大多数品牌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很成功,在 质量、功能等等方面更有侧重,购买者具有相当的品牌支 持度。 • 资金需求:新进入者的技术研发费用、宣传费用很大 • 销售渠道:各手机巨头都拥有众多的足够密集的经销商( 专卖店)。 • 转换成本:原来的经销商(专卖店)都是经过授权。 • 与规模经济无关的固有成本优势:智能手机作为技术含量 较高的数码产品,新进入者必须有一定的相关的数码产品 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国家信息监管部门对于手机也有一 套审批程序。 • 总结:新进者的威胁较弱。
15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 与成本无关的成本优势 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可口可乐配方); 学习曲线:学习曲线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产品 成本下降的产业特性。学习曲线的作用:使最早进入 某个领域的企业享有特殊的、与规模无关成本优势。 原料供应 地理位置
单 位 产 品 成 本
16
累计产量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行业竞争性研究:五力模型
1
迈克尔· 波特教授 (Michael E. Porter)
简历 1973年,获哈佛大学 经济学博士,留任哈 佛商学院,成为哈佛 有史以來最年轻的教 授,年仅26岁家的政府顾问, 如新西兰、加拿大、 葡萄牙等。
新对手的威胁
行业内对手
供货商讨价 还议价能力
顾客
供货商
现有公司间的竞争
供应行业由少数几个企业主宰 供应商的产品没有替代品 顾客对供应商不重要 供应商的产品有差异 后向一体化的能力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产品
3
具有相似功能的产品可以 抑制价格。如电子保安系 统替代人力保安;电子邮 件替代传统邮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指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
段的国际分工,反映的是不同国家或企业在同一 产品价值增值链上的垂直关系,只是由于各国比
* 收稿日期: 2010 - 08 - 13 基金项目: 2007 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教育项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链贸易与产业集群 理论”。 作者简介: 王昆( 1983—) ,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
单位产出劳动成本 = 雇员报酬 /( 总产出 - 中间进口投入) = 雇员报酬 /国内产出净值
( 1) 假说 1: 一般来说,我国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 工过程中,某产业单位产出劳动成本的下降,意味 着该产业竞争力的上升。 在垂直专业化的浪潮中,中国劳动密集型产 业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中水平较低,加 工程度较浅,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因素对其竞争
— 72 —
王昆
垂直专业化、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
较优势、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竞争力等因素的不同, 导致在价值增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有所不 同,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分割价值链生产”。在这 种新型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要求下,中国主要 是依靠低成本优势来承接发达国家转移或外包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这一方面使得我国参与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出口量迅猛增 长,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也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 提升。那么,中国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中所处的地 位到底是如何的呢? 其成本优势的变化对产业竞 争力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呢? 依靠成本优势提升 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到底是否有效呢? 技术水平高 低不同的产业间是否存在着差异和共性呢? 这些 问题都非常值得作理论与经验上的探讨。
●王昆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摘 要: 本文采用 OECD 最新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双边贸易数据库,借鉴 Hummels 等人建立的垂直专业化
分工测度方法,对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进行估算并建立关于三者的计量模型。结果发现:
不同类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同。虽然参与垂直专业化可以提升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但从
这些研究的方法和结论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直接从垂直专业化角度分析成本优势对产业竞 争力的影响还是较为少见的,这可能是因为,一方 面投出产出表的非连续性,产业分类的非统一性, 这既给计量分析带来困难,又难以进行国家之间 的比较研究;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投入产出数据库 并未区分国内投入和进口中间品投入,从而难以 准确衡量单位国内产出的劳动力成本。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465( 2010) 05-072-08
Vertical Specialization、Cost Advantag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dustry
WANG Kun
( Economics School,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6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newest edition of input - output databases and the BTD databases offered by the OECD,and calculates the VSS of China’s industries、Cost Advantag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dustry,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 by Hummels etc. We find there are different effects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the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different types of industries. Although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can enhance China’s labor productivity,on the whole,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labor - intensive industries is decling,whil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echnology - intensive industries is enhancing. Although the low - cost advantages can improv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the effect is weak,it can not be effectively translated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refore,it is unadvisible to upgrad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dustry by lowing the labor cost. Key word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Cost Advantage; industrial - competitiveness; input - output table
从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劳动成本优势、生产效 率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多( Adam Szimai,2002; Bart van Ark,2008; 蔡 昉、王 美 艳,2007; 蔡 昉, 2007; 都阳、曲玥,2009) ,其中,都阳、曲玥( 2009) 认为,劳动力成本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仅将其等 同于工资或劳动报酬,是企业对劳动力支付的报 酬与劳动力所做贡献两者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
假说 3: 我国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计算说明
( 一) 模型设定 为了研究垂直专业化等因素对我国产业竞争 力的影响,我们参考张小蒂、孙景蔚( 2006) 的产 业竞争力模型,并根据前文的分析以及主要假设 的说明,最终设定的计量模型如下: lnRCAit = β0 + β1 VSSit + β2 DUMi × VSSit + β3 lnPRODit + β4 ln 2 PRODit + lnDWCBit + ai + uit
假说 2: 我国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 伴随着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技术水平不同的 产业其竞争力的表现不同,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有 可能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一般来说,通过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助于提升 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如引进新机器、新设备提 高其生产效率,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常有 助于提升其产业竞争力。由此,我们得到假说 3。
( 2) 式( 2) 中 RCAit 表示显性比较优势,VSSit 表示 垂直专业化份额,PRODit 表示产业的全员劳动生 产率,是 用 产 业 增 加 值 除 以 就 业 人 数 得 到 的, DWCBit 表示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DUMi 是虚拟 变量,当产业 i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取值为 0, 当产业 i 属于技术( 资本) 密集型产业时取值为1; ai 为产业 i 的截面效应,uit 是随机扰动项。其产业 的分类我们借鉴 OECD 关于制造业高中低产业的 分类,将其低技术产业归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他 产业归为技术( 资本) 密集型产业①。部分变量取 对数,一来是为了消除异方差,二来是保证序列的 — 74 —
— 73 —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 年 第 5 期
力提升的作用有限( Porter,1990) 。尤其当越来越 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垂直分工的组装环节时, 劳动密集型行业或环节更容易受到来自其他发展 中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从而垂直专业化对其产业 竞争力的作用甚至是反方向的。而技术密集型行 业进入门槛较高,资产专用性较强,同时由于我国 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以及产业集聚优势,并通 过垂直专业化分工,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提 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这些产业更有可能产生技 术溢出,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水平( 张小蒂、孙景 蔚,2006)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假说 2。
整体上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在不断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低成本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