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设计思路】本文选自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

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别是古代叙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与本文相较,文本内容较长,涉及的文言词句的知识点较多教全面,已经给学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以释疑问难为主。

本单元重在议论说理,那么,学习议论的艺术,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联系现实做适当延伸就成了课堂的重点。

本节课立足于文本,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展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议论能力。

同时,借助朗读体会孟子雄辩的艺术特征。

同时,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孟子不仅创立了仁政学说,也关注道德伦理,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让学生对此有所涉猎和思考,也是帮助他们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径。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预习疏通词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学习其论辩艺术。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情景设计、问题启发作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与小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气势,关注现实社会,注重提升修养。

【教学重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百姓逃难视频)张养浩曾说,这天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刚才的这个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乱之时,百姓辗转流离、彷徨悲苦的凄惨情景。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引导)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以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把握齐声读,整体感知学生拿着笔,将自己的与集体读音不一致之处做标记,读完后迅速核对统一。

自由读,疏通词句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此前的预习速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人: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

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

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施仁政孟子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检涂饿莩发岁于无罪斯至3.完成课后练习二。

4.完成课后练习一。

5.完成课后练习四。

6.讨论课后练习三。

[补充]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其民于河东到(1)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2)通假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探究目标1、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探究指导1、字音认读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通假字汇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3.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

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4.词类活用情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6.文言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宾语前置未之有也(3)固定用法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孟子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能翻译课文第1-4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孟子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第1-4段重点字词知识。

三、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的知识讲解。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2、结合课下注释的拼音,朗读《寡人之于国也》,完成下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衣帛()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3、根据课下注释翻译第1-4段。

注意:(1)实词:请、兵、接、曳等。

(2)虚词:而、于。

(3)古今异义:加、走等。

(4)词类活用:凶、鼓等。

(5)通假字:直、无等。

(6)特殊句式:是亦走也。

3、共计12分钟。

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2. 把握政治思想,学习历史知识;3. 学习如何在文言文中进行文学鉴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思想;2. 领会文言文的语言表达;3. 学习文学鉴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2. 学习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学生竞赛性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字句等方式,感受一下《寡人之于国也》中蕴含着的思想和哲学含义。

2. 导入新内容(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方式,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历史背景、作品主题。

3. 讲解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冯唐的《寡人之于国也》配以漂洋过海的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诗意和哲理所在。

4. 分小组讨论(15分钟)四五人为一组,让学生通过课上所学,分组研究一下寡人的治国智慧。

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文言文中进行文学鉴赏。

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一篇试着夹带哲思的文言文,作品包括:字句、韵律、结构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2.试着夹带哲思的文言文的评价。

七、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2.探讨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人生哲理;3.在教学中穿插艺术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寡人的治国智慧。

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发现美。

八、总结本节课通过寡人的治国智慧,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人生哲学思想,并在语言表达、文学鉴赏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水平。

我们应该尽力发掘文言文的价值,使它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文言文阅读和文学鉴赏方面的提高,尤其是在对寡人治国智慧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们对文言文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散文选填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寡人之于国也》作为篇幅较短的小品文,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韩非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政治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2.理解文章意义,掌握文本信息3.发掘文本蕴涵的“反讽”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启示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②分析文章的构思,明确“反讽”的思想③学习“反讽”化用的相关语言技巧2.教学难点:①理解原文含义,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②掌握文本与生活现实的联系③使用语言逻辑进行分析及反思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入本文教学视角,让学生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导讨论:1.韩非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2.韩非创立的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韩非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采取了怎样的文学手法?从中可以理解到什么?第二步:整体阅读和理解(15分钟)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重点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各种政治现象、反讽的手法,及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问题?2.作者采用“反讽”的方式,要表达什么意思?3.文章末尾的启示是什么?4.如何将文章的道理转化到生活中去?第四步:全班讨论(10分钟)要求各组就上述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步:创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按照“反讽”语言技巧的要求,设计一个短篇小说,反映现实某个方面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入课㈠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㈡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15.五十步笑百步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主人忘归客不发 出发
D.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阅读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段意。
一、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1)
二、孟子论述“民不加多”的原因。(2、3)
(2)比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做法比喻成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的做法,二者实质是一样的。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1、从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有怎样的思想和主张?
明确:(1)、“王好战”,孟子极力反对战争,希望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2)、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
(3)、同情百姓疾苦,希望百姓能够“衣帛食肉”,“不饥不寒”,能够丰衣足食。
1.给划线的句子点上标点。
2.给文中的“善”字释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大舜有大焉”、“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三个“大”的释义。
① ② ③
4.文中有一通假字,请指出来并释义。
5.用一个成语归纳本文题旨,并说明该成语现在的引申意义。
6.简要说明文章着重赞颂舜的哪些美德?
请以战喻 古义:请允许我 今义:让对方……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同意
C.一词多义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数:
数口之家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
3.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

如:“数”、“直”,“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

“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据此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二课时一、诵读、梳理第一段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3、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

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三、诵读第五段。

本段内容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措施效果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王道之始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七十者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帛食肉,→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黎民不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不寒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五、。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诸侯贵族狗彘食人食对比下层百姓涂有饿莩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

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

“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第三课时重点字词及难点语法突破:一、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二、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三、识记本文通假字直--只颁--斑无--毋涂--途四、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