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断句题客观题专练
2020_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专项训练二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专项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魏庞涓伐韩。
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王曰:“善。
”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1.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译文:◎参考答案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
(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
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
”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
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
”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
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齐威王说:“好。
”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
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
文言文断句方法和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的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置于原文中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语,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练习(一)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
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
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二)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
鹿桥、钜台之愚,后世开创之英君,皆习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污陋者之过也。
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
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宫,而五代之积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辇而之于南畿。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断句题:6个关注点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四大题型解题技巧断句题:6个关注点1关注名词和代词2关注动词和形容词3关注表对话的词4关注虚词5关注句式6关注对称一.关注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1.例题解析◎例题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解析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2.高考试题(2018·全国1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文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设题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
高考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⑵句末语气词: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规律三: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高考文言文断句100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100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考查题型:大致命题形式:主观点断,一般只要求在句中关键处断开。
解题策略: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
湖南省的断句题通常会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
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
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烛之武退秦师》)这段文字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根据这些内容,点断就很方便。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
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
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
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2020_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句意通畅调补变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句意通畅调、补、变一、句意通畅的手段手段一:调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字字对译(直译)的基础上,将文言文中不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成正常语序,使译句通畅。
文言文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例题讲析】◎阅读下面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译文:◎提示“身不显于时”和“言立于后世”都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句序为“身于时不显”“言于后世立”。
◎参考答案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参考译文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他日有见到它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诫了;看到他的《逸党》诗,礼义就不会衰败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残酷的官吏就会心生惭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地方长官就了解政治的腐败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地方长官就不经营驿站了。
由此来说,带来的益处不也很多吗!【跟踪练习】◎阅读下面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及练习学生

高三文言断句题练习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取材于孟子·梁惠王章句下)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处断句.(5分)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取材于刘向说苑)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曾说:“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此两人”是战国时期的的外交策略.4.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5分)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章句上)5.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取材于墨子·贵义)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名 ,也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他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取材于世说新语·伤逝)7.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5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8.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5分)余乃穿涧水而西.得石壁,夷出天成,下拥石基.余东下而立则水帘之泉泠泠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倚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祀矣. (节选自明·万恭高山流水亭记)高山流水亭在泰山经石峪,传说是高山流水曲诞生的地方.列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取材于淮南子)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取材于梦溪笔谈)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取材于说苑·至公)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4分)至于根柢盘深 , 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运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 (取材于文心雕龙·宗经)学理论专着.1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取材于尹文子·大道上)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1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天论)1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曲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 (取材于列子·汤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节选自典论·论文)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文中提到的易礼17.斜线 / 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①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取材于学记)注①尸:尸祝,主持祭祀的人.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用斜线(/)给下面画横线的文言文断句,并回答下面问题.(6分)今人论诗,动言贵厚而贱薄,此亦耳食之言.不知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以两物论狐貉贵厚鲛绡贵薄以一物论刀背贵厚刀锋贵薄安见厚者定贵薄者定贱耶古人之诗,少陵似厚,太白似薄,义山似厚,飞卿似薄,俱为名家.犹之论交,谓深人难交,不知浅人亦正难交. (选自随园诗话)(1)给划线文言文断句.(2)这段文字中提到了四位诗人,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5分)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①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②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材料选自庄子·齐物论)注:①适志:快意.②蘧蘧(qúqú):惊疑动容的样子.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练习参考答案1.答案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仁政,民贵君轻,亚圣,语录体.参考译文国君选拔贤臣,如果是迫不得已(而选用新臣),将会使地位低的人超过地位高的人,使疏远者超过亲近者,怎能够不慎重对待呢(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贤能,还不成;大夫们也都说贤能,还不成;全国的人都说贤能,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贤能,然后再任用他.2.答案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国答案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苏秦,连横,合纵参考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忠臣并不忠,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4.答案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5.答案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翟(dí),杨朱,儒家,兼爱,非攻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他的学说和道理传给后代的子孙,因此他们把这些学说和道理写在竹帛上,刻画在金石上,用这种方法传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能效法它.现在听到先王所遗留下来的学说却没有尽力去实现,这就是把先王所流传下来的学说废弃了.”6.答案顾彦先平生好琴/ 及丧 /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 张季鹰往哭之/ 不胜其恸/ 遂径上床鼓琴/ 作数曲/ 竟/ 抚琴曰/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因又大恸/ 遂不执孝子手而出.张翰,“莼鲈之思”,水龙吟,刘义庆,笔记小说参考译文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把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就径直走向灵床,弹起琴来.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7.答案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婴,平仲,春秋,退思补过参考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8.答案余乃穿涧水而西.得石壁,夷出天成,下拥石基.余东下而立/则水帘之泉泠泠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倚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祀矣.伯牙(或俞伯牙),钟子期,峨峨兮若泰山,参考译文我穿过涧水向西.得见一面石壁,平地而出,天然形成,下面拥围着石基.我从东面下去站立观看,见水帘山泉泠泠作响在其左侧流出,数十株桃柳郁郁葱葱在其右侧围绕.于是我便倚靠石壁建造山亭,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有四根石柱,直接插入石基,插入深度一尺八寸,上面覆盖石板.建造起这个亭子,可以万年不坏.永远让登泰山的人中途得以休息.9.答案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答案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答案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答案至于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运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南朝,刘勰参考译文(经书和树一样)根柢盘结深固,枝长就会叶茂,言辞简约而包含的意义丰富,取事平凡而喻理远大.所以虽然这些着作历时久远,但意义却日日新颖,后世学者去追求探取一点也不迟晚,前代先贤用了很久也不嫌过早.经书的作用好比泰山的云气使雨水洒遍天下,黄河的河水灌溉千里沃野一样啊13.答案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答案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答案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答案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答案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曹丕,诗书乐春秋参考译文因此,古代从事着述的人全力投身在写作里,思想感情表现在着作中,不借助优秀史官的文辞,不倚靠显赫人物的势力,声望名气自然而然传到了后世.所以西伯虽然被拘囚,还推演出易,周旦虽然很显贵,仍然写作了礼.他们不因为贫穷而不努力,不因为安乐而转变想法.这样看来,古人轻视尺长的璧玉而珍惜分寸的光阴,就是害怕时间白白地过了.19.答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礼记;人不学,不知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长也;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参考译文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在大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教老师.20.答案(1)断句(4分)不知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以两物论:狐貉贵厚,鲛绡贵薄.以一物论:刀背贵厚,刀锋贵薄.安见厚者定贵,薄者定贱耶(2)杜甫、李白、李商隐、温庭筠(3)袁枚,祭妹文21.答案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周,宋国,道家学派,老庄,南华经参考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22.答案今夫水 / 非火答案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诗真可已于世乎(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参考译文又问道:诗歌跟散文有什么区别回答说:二者用意怎么会有区别呢只是格式、遣词造句不同罢了.用意就好比米,写散文就好比将米煮成饭,写诗好比将米酿成酒;煮成饭不改变米的形状,酿成酒形状、质量都变了;吃饭可以填饱肚子,可以养生,可以度尽天年,是生活的正路;喝酒可以醉人,让烦忧的人快乐,让欣喜的人悲戚.(诗歌)有让你不知道它怎么回事(会让你醉)的,比如凯风小弁(诗经中二篇)的用意,断然不能按读散文的方法直接去理解,诗真的要了结于世间吗24.答案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夜书 / 火不明 / 因谓持烛者曰 / 举烛 / 而误书举烛 / 举烛非书意也 /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曰 / 举烛者 / 尚明也 / 尚明也者 / 举贤而任之 / 燕相白王 / 王大悦/ 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法家,孤愤、说难,五蠹参考译文楚国的都城有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了一封信,他是在夜里写的,写时光线不够亮,便吩咐捧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便随手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旨意.燕国的相国收到他的信后,却解释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呵崇尚光明,这就要选拔贤德的人来加以任用.”燕国的相国便对自己的国君说了这个意思,国君听了十分高兴地照着去办,国家因此得到了治理.国家固然是治理好了,但是“举烛”毕竟不是信中的旨意.25.答案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醉翁,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韩愈,柳宗元,苏轼,略参考译文“这园子里生长着樗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十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26.答案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断句题:客观题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断句题:客观题解题策略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
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
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
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
一、断句原则1.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解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即“其不屈,正也”。
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要符合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鉴》)◎解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
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示例:夫唯禽兽无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 ◎解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解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
因此,此句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二、解题步骤第一步: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相同点多的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先排除一组。
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解析比对分析,排除明显错误的一组。
再排除一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断句题:客观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袁昂,陈郡阳夏人。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
丁内忧...。
服未除而从兄彖卒。
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
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
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立志铭。
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册谥.曰穆正公。
(选自《梁书·袁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解析:选D 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
本题中,“枝叶”作“安附”的主语,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C项。
“同恶不悛”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由此可知,“同恶”和“不悛”之间不可断开,故答案为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诏”是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常见的表达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谥,是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解析:选B 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武官由兵部掌管,科举由礼部掌管。
◎参考译文:袁昂,陈郡阳夏人。
多次升迁后任秘书丞、黄门侍郎。
后来他母亲去世。
丧服未脱而堂兄袁彖又去世了。
袁昂幼时父亲离世,他被袁彖抚养长大,于是他为袁彖穿丧服。
服丧期满,袁昂被任命为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年,义师攻至京师,州牧郡守都望风而降,袁昂独自在境内抗拒不接受(义师的)命令。
高祖亲笔写信晓谕他说:“树根已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己招来更多的福报,进则远离祸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
如果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大军到达,诛灭三族。
”袁昂回信说:“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
”六年,高祖征召他任吏部尚书,袁昂多次上表辞让,被调任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在朐山打败魏军,高祖下诏命袁昂暂代皇帝持节,前往犒劳军队。
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岁。
当初,袁昂在临终时留下书信说,不要接受追赠官职和谥号,并告诫儿子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
又说:“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
因此盖棺,无愧于乡人了。
”朝廷给予他的谥号为穆正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孔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
被病假满,诏不绝奉。
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选自《宋史·李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解析选C “谒”指拜谒,“毕”是“结束”的意思,“谒文宣王毕”是指拜谒文宣王结束,句意完整,应在“毕”后断开,排除A项和D项。
“讲坐”是指在座位上讲学的人,“左右”是指左右侍臣,不能作“讲坐”的宾语,而应作下句的主语,故“左右”前要断开,排除B项。
选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
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
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解析选A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参考译文: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
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时,命令李觉安排运送京东各州的粮草到幽州。
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和鱼符袋(五品以上官职)。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了。
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自己讲学。
李觉说:“陛下驾驭着六龙,我怎么敢随便登上讲席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下诏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思想,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
遭受疾病,病假期满后,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
后来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核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计算雉兔首足的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烦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
”等到方法出来后,果然精练简便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贾逵,真定藁城人。
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
初,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
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散处边关,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
徙并代路,专主管麟府军马。
熟户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
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都城西南水暴溢,注安上门,都水监以急变闻。
英宗遣逵督护,亟囊土塞门,水乃止。
议者欲穴堤以泄其势,逵请观水所行,谕居民徙高避水,然后决之。
军校营城外者,每常朝..,即未晓启门钥,或辍朝失报,启钥如平时。
逵言:“禁城当谨启闭,不宜凭报者。
”乃冶铁铸“常朝”字,俾持以示信。
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
数月而卒,年六十九。
赠侍中,谥曰武恪..。
(选自《宋史·贾逵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B.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C.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D.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解析选C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作答。
“烽火屡发”意为“烽火多次发出信号”,句意完整,而“左右”为名词,意为身边的侍从,作“白当起”的主语,故“左右”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徐问之”中“之”作宾语,“徐问之”句意完整,“果”意为“果然”,作“边人烛遗物也”的状语,故“果”前应断开,排除B项。
选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皇帝赐贾逵母亲冠帔以表示恩宠。
B.熟户指臣属于宋、接受宋朝统治的蕃落,反之则为“生户”。
C.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
D.武恪是贾逵的谥号,代表朝廷对贾逵生前建立军功和为人谨慎的肯定。
◎解析选C C项,“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错误,文中所说的军校并无特权。
◎参考译文:贾逵,真定藁城人。
隶属拱圣军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
起初,贾逵年少时父亲去世,他把大量财物赠送给继父,把他的母亲接回来奉养。
到这时,他因为母亲年老而辞官,没有被朝廷允许,朝廷赐给他母亲帽子和披肩。
调到并代路,专门主管麟府的军马。
熟户分散居住在边关,被敌寇的抢掠害苦,贾逵按照远近加以衡量选择,使他们聚成二十七堡,依次相望,从此灾害才停止。
一天晚上,烽火多次发出信号,左右的人说应当起兵,贾逵躺着不答应。
天亮之后对人说:“这一定是假的。
如果有警报,可以在晚上发兵吗?”慢慢地查问这件事,果然是边地的人在烧遗弃的东西。
都城的西南部水暴涨溢出,注入安上门,都水监因情况紧急向朝廷奏报。
宋英宗派贾逵去督察,迅速用口袋盛土塞住大门,水才被止住。
议论的人想在大堤上挖洞来倾泻水势,贾逵请求观察水的走向,告诉居民移到高处避水,这样之后才把堤穴打开。
军校在城外驻营的,每次定期朝见,在天不亮时打开门锁,有时停止上朝而未通报,却还像平时一样打开门锁。
贾逵说:“禁城应当谨慎开关大门,不应该依靠通报的人。
”于是炼铁铸成“常朝”的字样,让通报人拿着以作信符。
元丰初年,被任为建武军节度使。
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朝廷追赠他为侍中,谥号武恪。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
聪识有才辩。
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