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西天取经真正的原因
从西天取经看唐僧的领导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领导力课程论文从西天取经看唐僧的领导力姓名:***班级:1102072学号::*********二О一四年六月六日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2)一、唐僧能坚持清晰的组织方向和使命 (2)二、唐僧是深得人心的魅力型领导 (2)三、唐僧能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 (3)四、唐僧建立的是一个扁平化组织结构、保证组织运行效率 (4)五、唐僧对员工采用的是高关怀高工作模型 (4)六、唐僧采用了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 (4)七、唐僧采用了有效的组织控制——情感管理与以权制人 (5)八、唐僧善于协调内外关系,能保证团队的稳定 (6)1. 外部协调工作 (6)2. 内部协调工作: (6)九、唐僧的领导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6)1. 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员工的教育时方法不合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摘要作为明清小说中的经典——《西游记》早已深入人心,暂且不论历史虚实,就《西游记》中打造的人物形象方面可谓是活灵活现、入木三分,以至于后人对于罗贯中的小说津津乐道,甚至有人以《西游记》为原型中唐僧的领导力为主题,结合现代领导力,研究领导必备的领导品质领导艺术。
我们知道,《西游记》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性格迥异,特长不一的,就是这样四个完全不同的人因为共同的使命走到了一起——西天取经。
《西游记》中唐僧的领导力是贯穿始终的,整个唐僧团队的使命最终完成,就是唐僧领导力的体现。
师徒四人历经磨难最终取到真经,唐僧的领导力体现在什么地方?本文从唐僧的高水平的用人艺术和管理才能、高效率的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处理的如何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团队唐僧的领导力以情动人知人善任从西天取经看唐僧的领导力引言领导是人们生活中极其熟悉的名词,但是如何领导却是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
孙悟空西天取经迷失自我辩论例子(一)

孙悟空西天取经迷失自我辩论例子(一)孙悟空西天取经迷失自我辩论1. 例子1:孙悟空面对诱惑•背景:在西天取经的旅途中,孙悟空面临了无数的诱惑,例如美食、美景和美女等。
•观点1:孙悟空对于这些诱惑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红尘所动,继续前行,体现了他的自我意识和坚定。
•论据1:例如当孙悟空在火焰山附近遇到美味的烤猪肉时,他曾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食欲,但最终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冲动,继续前往取经的路途。
2. 例子2:三打白骨精与释怀•背景:孙悟空在遇到白骨精后,历经三次战斗后才最终将她平定。
•观点2:通过与白骨精的战斗,孙悟空体会到了很多人性的复杂,甚至迷失了自我,但最终通过这次经历,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真正明白了所谓“理想”与“现实”的区别。
•论据2:孙悟空在与白骨精的第一次战斗中表现出狂热的愤怒,但在第二次战斗中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动机,最终在第三次战斗中放下了对白骨精的仇恨,释怀而去。
3. 例子3:面对佛祖的考验•背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到达西天后,面临佛祖的考验。
•观点3:佛祖的考验使孙悟空不断反思自己的修炼和取舍,让他迷失了自我的同时也重新找回了自我,成为真正的孙悟空。
•论据3:在佛祖的考验中,孙悟空曾经变成了一个大鹏展翅欲飞的神鸟,但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和领悟,从一个迷失的孙悟空蜕变成了一个更加成熟和明智的孙悟空,真正懂得了取舍的重要性。
4. 例子4:最后的觉悟和救赎•背景:在西天取经的最后阶段,孙悟空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考验,最终获得了真经。
•观点4:孙悟空在经历了种种的迷失后,通过最后的觉悟和救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达到了人与神的和谐统一。
•论据4:当孙悟空获得真经时,他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看到了自己的不完美和迷失,但也理解到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经历了这些磨难后,他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和觉悟。
总结起来,孙悟空西天取经迷失自我,最终通过一系列的磨难和考验,重新找回了自我,达到了人与神的和谐统一。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团队给我们的启示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团队给我们的启示西游记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唐僧师徒历经百险求取真经的故事,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代表。
这个团队最大的好处就是互补性,领导有权威、有目标,但能力差点;员工有能力,但是自我约束力差,目标不够明确,有时还会开小差。
但是总的来看,这个团队是个非常成功的团队,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但最终还是修成了正果。
一个坚强的团队,基本上要有四种人:德者、能者、智者、劳者。
德者领导团队,能者攻克难关,智者出谋划策,劳者执行有力。
所谓“德者居上、能者居前、智者在侧、劳者居下”是也。
以普渡众生,广播善缘。
要说降妖伏魔的本领,他连最差的白龙马都赶不上,但为什么他能够担任西天取经如此大任的团队领导?关键在于唐僧有三大领导素质:一是目标明确、善定愿景。
唐僧从一开始,就为这个团队设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而且历经磨难,从不动摇。
二是手握紧箍,以权制人。
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估计早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或者使唤不动他。
但唐僧从来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只有在大是大非的时候,才动用自己的惩罚权。
奖励胜于惩罚,这是领导艺术的基本原理。
三是以情感人,以德化人。
最初的时候,孙悟空并不尊重唐僧,老觉得这个师傅肉眼凡胎、不识好歹,但是在历经艰险后,唐僧的执着、善良和对自己的关心也感化了孙悟空,让他死心塌地保护唐僧。
再说能者居前: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过两次。
第一次是刚刚认识不久,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遭到唐僧斥责,结果孙悟空一生气,自己走了,但后来在东海龙王那里,看了一幅画,说的是“张良三次为黄石老人桥下拾鞋,谦恭有礼,后被黄石老人授于天书,成就了张良传世伟业”的故事,老龙王说:“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孙悟空一盘算,觉得有道理,自己被唐僧搭救,而且还可以变妖为仙,自己怎么能这么轻率地就走了呢?所以后来他又回到了唐僧身边。
第二次被赶走是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决意不能留他,悟空无奈,只好离去,但“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论《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本质

论《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本质摘要:《西游记》中塑造了唐僧这一重要人物形象,解读唐僧形象的本质对于解读《西游记》这部著作极其关键。
小说中唐僧所表现出来的是胆小懦弱,无智无能;无情无义,自私可鄙;人妖颠倒,是非不分;耳根软,亲小人,远君子的形象。
而唐僧这一形象的本质正是人性本质中的复杂的思想、对生命欲望的渴求及一种虚荣心。
人们对于唐僧的苛刻评价,来源于人们常常忽略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正实现了这一目的。
在解读时,通过小说中的形象以及人性的本质来分析唐僧形象的本质,进而探究这一形象的创作意图。
作者通过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人性本质Abstract:“Journey to the west” created several important characters, but the nature of reading tang's monk image for reading “journey to the west”crucial in this book. For people in the novel tang's monk undoubtedly cowardice incompetence, timid, is not divided, selfish despicable, indecisive image, people for the harsh assessment, from tang who often ignore the survival state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In the novel interpretations, through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image analysis, and the essence of tang image the writers' creation intention to explore. Novel shaping of tang's monk, he is people, rather than god evil spirit; Who has the nature of humanity, in order to adapt the environment, life must show its survival and the desire of the desire to life. The author, by tang's monk this character image of the mold, behaves natural attitude toward life, reflecting the theme of real life.Keywords:“Journey to the west”;Tangseng ;Human nature《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精品巨著。
西游记孙悟空与唐僧的波折经历与真情相伴的西天取经

西游记孙悟空与唐僧的波折经历与真情相伴的西天取经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讲述了孙悟空与唐僧一行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个旅程中,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同时也体现出了他们之间的真情相伴。
故事开始,唐僧作为佛教信众,决定前往西天取得真经,以拯救众生。
他遇到了孙悟空,一个狡猾聪明、有力量的猴子。
尽管刚开始他们之间存在一些摩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这段旅程中,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是遇到了河妖。
河妖封住了他们的去路,并威胁要吞噬了他们。
在这一关键时刻,孙悟空展现出了他的非凡能力,以他的金箍棒将河妖击败。
这是孙悟空表现出的英勇和无私的精神,他始终保护着唐僧的安全。
接着,他们又遇到了火焰山。
火焰山上火势熊熊,温度极高,对于一般人来说简直是无法逾越的难关。
然而,孙悟空施展了他的本领,化身为火神,用法术控制了火势,为唐僧等人铺平了道路。
这一次,孙悟空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他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唐僧团队。
洞府中,他们遇到的又一位阻碍是观音菩萨的追兵。
追兵想要抓住唐僧,阻止他们取得真经。
而孙悟空不畏强敌,以厉害的战斗能力将他们全部击败。
这一次,孙悟空再次用自己的实力守护着唐僧的安全,显示出了他对唐僧的深厚情谊。
此外,孙悟空还帮助唐僧取得几千年菩提树的枝叶,为唐僧国王拿下多数宝贝等等,这些都是孙悟空对唐僧的真情表现和努力。
尽管孙悟空与唐僧在取经路上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波折,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的依靠却从未改变。
他们肩负着共同的使命,互相支持、守护着彼此。
这种真情的相伴贯穿了整个西天取经的旅程。
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逐渐转变了自己的个性和心态。
他从一开始的桀骜不驯渐渐变得更为成熟稳重,他学会了体谅他人,懂得了责任和奉献。
而唐僧也从一开始的疑虑和戒备转变成了对孙悟空的信任和依赖。
他们之间的默契和默默付出的情谊,使得他们能够克服一切阻碍,成功地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任务。
总之,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唐僧的波折经历与真情相伴,充分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互相扶持的精神。
《西游记》名著导读

《西游记》知识点梳理+练习解析【书名】《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西游记》,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四大名著中我们最早熟知的。
它被绘成连环画,制成动画片,拍成电视剧,几乎影响着着每个人的童年。
《西游记》内容梳理一、作品名片《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
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悟空的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黑暗不言而喻。
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二、作者简介吴承恩,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即以文鸣于淮”,天启《淮安府志》称其“性敏而多慧,搏击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成年后其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
后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晚年隐居故乡,著书立说。
《西游记》以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为原始素材创作。
这一故事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但很粗糙,又不连贯。
吴承恩在做了多年资料积累后,于71岁动笔创作,呕心沥血,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记》。
三、艺术结构《西游记》的结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全书共一百回,情节可分为有机联系的四部分:(1)第1-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2)第8-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3)第13-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4)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辩论:唐僧不是个称职的领导者

唐僧不是个称职的领导者一辩论稿。
所谓“称职”,是指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领导”是指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而领导工作则包括率领和引导两个方面。
而唐僧,无论从思想水平还是工作能力来看,都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
首先,就思想水平来说。
第一,他头脑简单,缺乏敌情观念。
如在三打白骨精的关键时刻,他听信猪八戒的花言巧语,不听沙僧的劝告,擅自离开孙悟空为他们划定的安全圈。
此举使唐僧险些丧命白骨精手下,幸好孙悟空及时赶回来,一棒把白骨精打倒在地。
之后又因白骨精使了“解尸法”,留下一具假尸在地上,唐僧便认为悟空杀生,气愤之极竟念起紧箍咒,还要把忠心耿耿的大徒儿撵走。
在悟空的苦苦哀求下唐僧才勉强留下他。
接着又错怪孙悟空使了障眼法以掩盖自己打死无辜村姑的罪责。
仅一出简单的三大白骨精,就暴露出唐僧头脑简单,轻信谗言的重大弱点,说明他对敌人和部下都十分缺乏了解,而知人之明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第二,唐僧优柔寡断, 不辨是非,对一些恶毒的妖精同情心泛滥。
还以三打白骨精为例,当时孙悟空一次次救他,可他却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此外,唐僧不能明辨徒弟们的进言,耳根子软。
所以没什么本事的猪八戒,一开始嫉妒孙悟空,在唐僧面前说大师兄坏话,他却一字不落地听了进去。
第三,唐僧墨守陈规,不懂变通。
在现代,用一些便捷手段完全可以达到目标,而且在重视效率的今天更应尽可能多地借助这些手段。
而作为领导者的唐僧,取经就是他的一项工程,明明借助部下的一个筋斗就可以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他却非要一步步走着去。
墨守陈规,不知变通的普通人在这个时代都是会被淘汰的,遑论在集体中起着核心作用的领导者。
再从工作能力来看。
第一,唐僧赏罚不分明,滥施淫威。
仍然以经典的三打白骨精为例,整个过程中,孙悟空忠心耿耿勇斗妖怪,唐僧却三番五次对他念紧箍咒,进行残酷的体罚,最后还立字为据,把孙悟空开除出队。
唐僧就这样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制造了一起最大的冤假错案,使忠心耿耿保护自己到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蒙受了不白之冤。
人性光辉下的唐僧形象

人性光辉下的唐僧形象作者:马娈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重读《西游记》,不再痴迷于孙悟空的能耐,而对唐僧这个人物倾注了更多的兴趣。
唐僧是西天取经路上唯一的肉眼凡胎,但性情上也是最脱离人性的。
没有孙悟空的争强好胜和急躁冲动、没有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和色令智昏、没有沙僧的唯唯诺诺和蔽聪塞明。
唐僧本身呈现出来的形象是绝欲的,完全脱离了人性中的欲念,贯穿始终的执念就是敬佛和善。
而除了一颗一心向佛的心在行为上实则更接近于一种无能式的无为。
而唐僧也是西天取經路上最大的麻烦,其本身对于外界有巨大的引诱力。
吃唐僧肉长生不老、一身皮相风姿英卓,唐僧实则更接近于欲源和罪恶之源。
妖精们为长生不老前仆后继地加害于他,女子见到唐僧则易引发其色欲冲突。
所以唐僧本身就存在极大的自我冲突与矛盾——血肉之身,却断绝七情六欲;断绝七情六欲,却也是欲源和罪恶之源。
从出身看,唐僧是如来佛弟子金蝉子转世,是听如来佛讲经时打盹儿被打下来的,是戴罪之身。
同时其徒弟三人也是有前罪的,甚至连坐骑白龙马也是。
换个角度,如若将西天取经的师徒三人和白龙马看成一场一个人的历劫。
徒弟三人看做是唐僧身上魔性未除的原神分身,而白龙马作为坐骑是唐僧身上的枷锁,看似为唐僧取经路上减负,实则是时刻提醒唐僧自己是戴罪之身,是抑制欲念的一把戒尺。
孙悟空作为最叛逆的一个原神分身,必须承受肉体上的折磨使自我醒悟,即紧箍咒之痛,实则是一种体罚。
多数情况下,唐僧长念叨的“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也且是吾日三省吾身上的一道。
唐僧随行的坐骑白龙马、口中的“阿弥陀佛”和身上的紧箍咒是唐僧的自省和自罚。
在《西游记》中唐僧对猪八戒体现了一个好师傅对徒弟的谆谆善诱和宽宏大量,同时猪八戒也是徒弟三人中品性最像人的一个——好吃、好色、好贪、极懒……也是最会拿捏唐僧心思的一个徒弟。
真实情况却是师徒三人中只有唐僧是一具肉身,而人性中的弱点和种种欲念却更多的加持在了猪八戒的身上,唐僧只落的一个“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心甘情愿的吗?
到如来那里去取经,当然取的是佛经。
可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呢?有何目的?有何动机?这些就值得我们去研究一番了。
其实,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在自己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之下做出的一个决定!答案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唐太宗举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的父亲是一名状元,叫做陈光蕊。
他的母亲更牛,是开过元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是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
喜道“果然举止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
”玄奘蹲守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根源又好,这是真的。
“德行又高”这是从哪里说起呢?
看不出来,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
就持斋受戒。
”可以看出来的是,陈玄奘这个人事很单纯,很单纯的。
菩萨送来了两件宝物,袈裟卖五千两,锡杖卖二千两,唐太宗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
”可见挺贵的,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有70多万了!尽管这样,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
”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给他两队的侍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一般。
玄奘再拜谢恩,就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
你看长安街里,行商作贾,公子王孙,文人墨客无不争看夸奖。
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
一见他披此袈裟,手持禅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个归依,侍于左右。
玄奘上殿,烛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最后,菩萨对太宗说,你办的这个水陆法师根本就不行!你请的法师讲的都是小乘的佛法,是不起作用的。
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亡度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问道“你那大乘的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西天天竺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马上叫停法会,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重做法事。
当时在寺中文曰:“谁肯领朕的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这下好了,玄奘是持了人家的嘴软,那里人家的手短,推也退不掉了,只得是上前失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报我王江山永固”
可见,玄奘法师是压根就没有取经的愿望和念头。
更是谈不上什么修行,也谈不上什么觉悟,也没有什么普度众生,仅仅是我贪了你的小便宜,不得已而要还你一个人情罢了!
太宗大喜:“法师果能尽此忠心,不怕路途遥远,朕愿意与你拜为兄弟。
”玄奘顿首谢恩。
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玄奘感激不尽道:“陛下,贫僧何德何能,感蒙天恩如此眷顾?”我这一去,定要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太宗真是十分贤德,把玄奘师傅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
玄奘回到寺里。
他徒弟说道:“师傅呀,听别人说,西天路远,更多的虎豹妖魔。
只怕是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凶吉难定。
”不得不去啊。
我现在是已经没有选择了。
由此可见,唐僧去西天取经真的是被迫的!
历史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