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古代法制故事 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
寇准断案

寇准断案1.寇准上任北宋年间,鄂西巴东县频发天灾,朝廷挑唆了粮银发去巴东赈灾。
谁知舟刚到巴东,一伙儿响马从天而降,劫了粮银,跑患上无影无踪。
随后,巴东县衙破了此案,劫犯被关入去世牢,但被劫的粮银却着落不明。
就在这时候,19岁的寇准被派去巴东任新县令。
寇准带了侍从寇以及,乘船赶到巴东县城,泊岸时已经是燃灯时分了,寇准不肯轰动他人,就在一家客栈投宿。
客栈后面是一片竹林。
三更,竹林里突然传来呜咽的声音,如同有人在悲切饮泣。
寇准被惊醒,坐了起来。
他推醒寇以及,说:你听听,如同有个女子在哭诉?寇以及揉了揉惺松的睡眼,听了听后说:这是风吹后院竹林的声音,老爷想多了,快睡吧!寇准却说:不合错误,你听,这声音愈来愈悲恸,愈来愈苍凉!若是是风,怎样能发出如斯凄厉的声音?寇以及知道寇准性格迂直,便说:老爷说患上是,只是这三更半夜,未便往寻根问底,到了来日诰日,再往探个事实吧。
寇准见他说患上有理,便再也不多说甚么。
天一亮,寇准就带着寇以及,来到后院的竹林。
可竹林中哪有人的踪影?两人走到竹林边,仰面一望,眼前是两座新修的高楼,中心有巷道,巷道口正抵着客栈竹林。
寇以及说:老爷你望,昨晚风尽管不年夜,但被高楼逼入巷道里,加重了风骚,以是吹患上竹林发出凄厉的声音,其实不是甚么人的饮泣声。
谁知寇准却说:那我就更不大白了!说着手指高楼,只见高楼雕梁画栋,楼匾上刻着千灯楼三个镂金年夜字。
寇准正色道:巴东崩山滑坡,朝廷赈银又被劫,苍生苦不胜言。
谁有如许年夜的财力,能在这寸土寸金的街心修如许奢华的高楼?寇以及挠了挠头,被问住了。
寇准见四周有几个拿扁担的苦力,就向他们探问这座新楼是谁修的。
苦力们说:谁修的?哪一个懂得!只懂得老房原来是个小茶社,茶社老板是一个姓姚的老头儿。
寇准问:这姚老头如今那边?苦力说:入去世牢了,说他就是劫赈银赈粮的匪贼头目!寇准问:姚老头家里另有他人吗?苦力说:另有个女儿,失事之后就不翼而飞了!寇准内心一动,正要继承问,苦力却说:我劝你莫问了,我们这处所是洞小鬼魅多,你再问,小心牛头马面来索命!说着就都走了。
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

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从前有个县官很会断案,靠他的机智,很多无凭无据的案子都断得一清二楚。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一次有两个人扯着一块白布来告状。
异口同声都说:“我拿着白布到集上去卖,半路遇了雨。
正好走到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漫洼里,只好把白布展开遮雨。
这个人,央求我也让他遮遮雨。
我看他淋得可怜,就答应了。
雨过天晴之后,这个人硬说这块白布是他的。
没办法,只好来衙门请县官审断。
”县官一听两人说的都一样,又无第三人在场,怎好判断。
想了一下,心生一计,就说:“老爷无法断这无证人的案子,你们一人一半把布分开回家去吧!”随即叫人把布一截两半,叫他俩下堂去了。
二人走后,县官立即吩咐差人:“分别跟上他俩,把面带喜色的人给我抓来。
”果然两个人中,有一个满脸带笑,另一个却是愁眉苦脸。
公差把那个笑的带回公堂,稍加审问,就招认了。
果然是他骗了人家的布。
又一次,有个卖锅的,拉着一个瘸子来告状。
他说:“近几天一连少了几个锅。
为了查看究竟,就在放着几撂锅的`院子里,藏在暗处看着。
不大一会儿来了个瘸子,一看没人,掂起一个大锅就走。
我出来将他一把抓住,问他为啥偷锅,瘸子硬是不承认。
只好拉着瘸子,带着锅,来衙门请老爷公断。
”县官听了事情的经过,问瘸子道:“你为啥偷人家的锅?”瘸子苦着脸说:“老爷明断,我是个瘸子,咋能拿得动这能大个锅,是他诬赖小人。
”县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道:“既然不是你偷的,是他诬赖了你,老爷就把这锅断给你,拿回去罢!”瘸子觉得自己得了便宜,满心欢喜,把锅抄起来顶到头上抬腿就走。
只听后边县官一声断喝:“站住!你不是说你瘸,拿不动大锅吗?怎么拿得这么利索。
纯粹是胡言狡辨,如不招认,难免皮肉受苦!”瘸子大惊,暗想,这回我咋忘了装样子了,只得承认这锅是他偷的。
小学语文-古代趣味故事——依法办事

小学语文-古代趣味故事——依法办事
选自《旧唐书》
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銙,乃私市以补。
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上命决死。
诏至中书,浑执曰:陛下若便杀则已,若下有司,即须议谳;且方春行刑,容臣条奏定罪。
以误伤乘舆器服,杖六十,余工释放,诏从之。
【注释】
1、《旧唐书》见本书《酷刑冤狱》注①。
本篇选自《旧唐书?柳浑传》。
2、上指唐德宗李适,公元779805年在位,年号贞元。
3、带古代官服在腰部束带,俗称玉带。
4、銙音垮(kuǎ)。
玉带上的扣版,用金或玉做成,质地和数量随地位而不同。
5、私市以补自己买来补齐。
6、类种类,一样。
7、伏罪承认有罪。
8、中书即中书省,是封建时代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机关。
长官称中书令,唐代改称右相。
9、浑柳浑,字夷旷,襄州(今襄樊市一带)人,当时任宰相。
10、乘舆器服专指皇室的车骑穿用的东西。
11、杖封建时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中的一种,用木杖抽打犯人。
12、余工其他工人。
【译文】
当时唐德宗命令玉工做一条玉带,玉工不小心摔坏了一个扣版,自己买来一个补上了。
呈送皇帝是,德宗指着说:这个同别的怎么不一样?工人承认了欺君之罪,皇帝下令处死。
诏令下达到了中书省,宰相柳浑坚持说:陛下若杀了玉工也就罢了,如果交给主管部门查办,就必须详细审议;况且在春季执行,请容我按照法律审判,奏请定罪。
后来按照误伤皇家车马用具服饰罪,处杖刑六十,其他工人无罪释放。
唐德宗同意这样处理。
[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故事: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
![[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故事: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82d43cad02de80d5d84031.png)
[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故事: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
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
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寇准智审铜钱案。
一日,寇准像往常一样正在县衙处理公务。
忽然,有两个人拉拉扯扯、争吵不休地来到大堂告状,其中一个的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面盛着铜钱。
寇准一拍惊堂木,问大堂上跪着的两个人:“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状告所为何事?快快与本官讲来”。
寇准话音还没未落,两人就嚷嚷着说:“青天大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准再拍惊堂木,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你们两人都会是原告呢?你们不要争,一个一个慢慢地说”。
网络配图这时,只见其中一个向前走了两步,说:“我是本地一个专卖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们两人都是单身汉,同住在一起。
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原准备是用这钱娶个老婆的。
这几日,媒婆给我说了户人家,我急等着钱用,就让他把钱给我,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还说是我敲诈他。
青天大老爷在上,请您为我评评这个理”。
接着另外一个来告状的人忙不迭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
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这些钱全部拿走,说是他的。
小人冤枉啊!这确确实实是我卖柴挣来的钱。
请大老爷为小人作主”。
这时,卖羊肉的与砍柴的两人又在大堂上争吵起来。
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了,他又拍惊堂木,转向卖肉人问:“你说钱是你的,可有什么证据”?卖肉人一听寇准问这样的话,跪在地上又磕头又是作揖,口里说道:“大老爷,我们两人是亲戚,平时吃住都在一起,我每天卖肉的钱都是他替我保管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这是实情啊”!砍柴的人大声申辩说:“他是胡说,他挣的钱怎么可能会让我保管呢?他怎么自己不保管呢,大老爷,别听他的,没有这回事”。
【历史典故】宋代司法制度的建立:死刑要复核不可能有狗头铡

【历史典故】宋代司法制度的建立:死刑要复核不可能有狗头铡宋代的一切制度设计,均遵循一个原则:“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防范的对象包括文武百官、皇亲贵戚乃至君主本人),司法制度也不例外。
为防止法官枉法或误判,宋代形成了一套非常繁复、严密的司法审判程序,“防奸”之深,为历代所无,即使在今日看来,也会觉得这套程序过于“繁琐”。
我们看电视剧《包青天》,会发现那剧中包公审案,明察秋毫,一桩案子,当庭就问个清清楚楚,然后大喝一声“堂下听判”,辞严义正宣判后,又大喝一声“虎头铡侍候”。
但实际上,在宋朝,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审讯与判决情景。
包拯果真如此断案,则严重违犯司法程序,将受到责罚。
让我们以宋代的国家级法院为样本,来重建当时刑事审判的整个过程。
在宋朝,每个州都设立了两个法院——分区法院和州法院。
这两个法院是平行的,配备了专职司法官员。
刑事案件进入审判程序后,国家法院必须启动“分庭”的司法机制,即审讯法官(监狱庭)和起诉和量刑法官(司法庭)不能是同一人,而是两个没有利害关系的人。
宋人认为,“监狱部门和法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部门,所以也有必要防止通奸。
”在讯问的过程中,法官需要遵循“据状鞫狱”的原则,《宋刑统》规定:“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之。
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
”说的是,法官鞫问的罪情,必须限制在起诉书所列举的控罪范围内,起诉书没有控罪的,法官不得自行问罪,否则,法官以“故入人罪”论处。
古代重口供,允许刑讯,不过宋代对刑讯的使用已有了严格限制,更加注重证据与检验,对证验明白无疑者,不必用刑逼供,可以“据状断之”;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孕妇、产妇,也不得拷讯。
违法用刑的法官,将会被追究责任。
在案件审理之后、起诉和判决之前,还有一个“记录”程序,即另一名法官询问囚犯并核对供词。
如果审问官与狱警有利害关系,而且年龄和门都一样,他必须避开。
在记录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案件是错误的,记录人员没有发现并反驳,记录人员也将受到处罚。
一字断案的历史典故

一字断案的历史典故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唐玄宗的皇帝。
他非常喜欢书法,经常邀请一些书法家到宫中来展示他们的才华。
有一次,唐玄宗在欣赏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发现了一处错误。
这位书法家在写“龟”字时,少写了一个点。
唐玄宗当即指出这个错误,并要求书法家修正。
书法家非常尴尬,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被发现了,但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误。
于是,他开始找借口辩解。
他说:“陛下,这个字是故意少写一个点的。
因为乌龟没有点更好看。
”唐玄宗听后哈哈大笑,并回答说:“你说得对,但是我的皇宫里可不是养乌龟的地方。
”
唐玄宗的回答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双关语,既表达了他对书法家辩解的不屑一顾,也巧妙地避免了直接批评。
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被人们称为“一字断案”。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我小时候最喜欢听的故事就是包公断案的故事,每次听完之后都感觉像是亲眼目睹了整个案件的过程。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印象深刻的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叫做“东篱寺施行所漏洞案”。
相传,清代卓妃被八国联军掳走,当时的皇帝流亡海外,朝廷没有了实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治安极其脆弱,小偷小摸的案件屡见不鲜。
然而,数次类似的案件中,皆是有些神秘之处,看似包公难以破解,实则是那些涉案人物结伙投机,以不可告人的方式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这一次,包公正在杭州任知府。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份密报,说是在东篱寺施行所发生了漏洞案。
包公当即赶往现场,仔细的调查了整个案件,并留下了一句话:“真正的罪犯,是邻居。
”这句话看似公开且单纯,但实际却隐含了深意。
包公担心,如果他公开点名,被指认出来他的邻居会施加报复。
因此,他雇用了一位卖馄饨的老婆婆,在她的摊位上发表了一番演讲。
老婆婆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甚至引起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关注。
她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但始终不提到这个案件。
直到最后,她用:“好吧,我来说一件事情。
”的话题,把观众的注意力又重新拉回了她的身上。
她告诉大家,她居住的那条街,最近颇有几个姑娘失踪的事情。
她曾看到周围的人们都以为是那些以为神秘的人干的,但她看出来了,“罪犯就是他的邻居”。
她说认为邻居很可疑,但不敢直接指明。
于是,她邀请邻居们到小巷里玩耍,然后趁机搜查了邻居们的家,查找是否有任何嫌疑物。
果然,她在一个邻居的家中找到了被偷窃的物品。
这时,邻居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妙,便向包公自首。
最终,案件得以有效解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拯不只是一个聪明的法官,他也很善于利用周边资源。
通过用一系列的复杂谋划,他能够引导市民向正确的方向,他的思维密密麻麻的,而且却不脱离现实。
他大胆创新,不顾传统和风烛残年,用他的智慧,在那个技术极其落后的时代,追求合理。
他的独特思维标志着他的伟大。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
寇准的故事

寇准的故事
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
寇准小时候就很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赋。
有一次,他的父亲在家中作诗,刚刚提笔,忽然觉得沉甸甸的,原来是小寇准在一旁用小手托着父亲的诗稿,笑嘻嘻地看着。
他父亲发现后,既高兴又感慨地说:“吾儿日后必成大器。
”
寇准在宋太宗朝以刚直足智著名。
有一次,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
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后来,他在宋太宗面前揭露了王沔的阴谋,使得王淮被重罚,而祖吉得以平反昭雪。
寇准在任成安县令时,处理案件非常公正。
他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
”暗地里,他化装私访,早出晚归,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罪证。
有一次,他审案时响木一拍升堂:“本官审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陈述。
”整个公堂之上人声鼎沸,震耳欲聋,结果寇准依次断案,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众呼青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法制故事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
导语: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
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
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
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寇准智审铜钱案。
一日,寇准像往常一样正在县衙处理公务。
忽然,有两个人拉拉扯扯、争吵不休地来到大堂告状,其中一个的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面盛着铜钱。
寇准一拍惊堂木,问大堂上跪着的两个人:“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状告所为何事?快快与本官讲来”。
寇准话音还没未落,两人就嚷嚷着说:“青天大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准再拍惊堂木,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你们两人都会是原告呢?你们不要争,一个一个慢慢地说”。
这时,只见其中一个向前走了两步,说:“我是本地一个专卖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们两人都是单身汉,同住在一起。
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原准备是用这钱娶个老婆的。
这几日,媒婆给我说了户人家,我急等着钱用,就让他把钱给我,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还说是我敲诈他。
青天大老爷在上,请您为我评评这个理”。
接着另外一个来告状的人忙不迭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
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这些钱全部拿走,说是他的。
小人冤枉啊!这确确实实是我卖柴挣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