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五
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赵襄子饮酒

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3.今天下尽桀也()
4.不亡何待()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参考答案及译文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

中考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附参考答案一、(2012·温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
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救济,周济。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一向,平素(2)乃把.晖臂曰:握,持(3)举手未敢对.:答复,回答(4)子孙窃怪.之:感到奇怪【解析】“素”可以联系“吴广素爱人”,“怪”可联系“固以怪之矣”理解。
“把”“对”要结合语境理解,把理解得出的含义放入原句,符合句意即可。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欲以.妻子托朱生A.属予作文以.记之B.晖以.堪先达C.以.残年余力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解析】A项顺承连词,可译为“来”。
B项译为“因为”。
C项介词,译为“凭”。
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二、(2012·金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
”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之.不憎且爱之也。
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
”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
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
然则,见爱者其危哉!”燕不喻.而去。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五篇《苏轼少时》(陆续更新)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A.是
B.否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5.翻译句子“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因此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因此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别变、安顿别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别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咨询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降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要紧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如此做各有啥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往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个地方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缘故。
C好似。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别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终再依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个人整理】202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名师资料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
②艺:种植。
③曩:从前。
④发:打开。
⑤橐:布袋的一种。
5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是)B.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C.御史诣学宫(诣:到)D.属吏咸伏谒(咸:都)5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倒悬之/父命之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6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懈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山西专用)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2024年·山西省大宁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班级开展“探寻文人风骨”主题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蓃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周敦颐喜爱莲花“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却并不妖艳,赞扬其高洁的品质;范仲淹“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的情怀,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声声问句觅知音。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发出“对于莲花的喜爱,”的感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高呼“”,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明其志·汲取精神养分】3.班级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版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张贴在版面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诗句:理由:4.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文人风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③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④,充晏然神意自若。
[全]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及答案考点
![[全]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及答案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cd50b4b8561252d381eb6e8e.png)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及答案考点(一)(2019.潍坊市)德秀敬老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喂养之,数日汤流,能食乃止。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烧火做饭,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能食乃止/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日或不烧火做饭/一食或尽粟一石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陶然弹琴以自娱/虽奔御风不以疾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3. 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3分)。
(二)晏子治东阿(三)太宗论止盗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 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B.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D.犹割肉以允腹/ 能以径寸之木2.请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3.从不同的止盗方法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个什么样的君王?(3分)(四)司马朗智对司马朗,年十二,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强化训练五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目似瞑,意.暇甚
B.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C.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
D.醒能述.以文者/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画线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
3.对文章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第①段写景,表明亭之所在,从全景移向局部,层层推进,最后推
出主景“醉翁亭”,引人入胜。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直入宴席。
宴饮所需,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C.第④段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用的是层层烘托的手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D.本文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景公图伯①
齐景公欲复恒公之业,谓相国晏婴曰:“晋霸西北,寡人霸东南,何为不可?”晏婴对曰:“晋劳民于兴筑,是以失诸侯。
君欲图伯,莫如恤民。
”景公曰:“恤民何如?”晏婴对曰:“省刑罚则民不怨,薄赋敛则民知恩。
古先王春则省耕,补其不足,夏则省敛,助其不给。
君何不法之?”景公乃除去烦②刑发仓廪以贷贫穷国人感悦。
【注释】①伯:诸侯之长。
②烦: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3分)
A.补其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B.莫如恤.民/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薄.赋敛则民知恩/不宜妄自菲薄.
D.省.刑罚则民不怨/吾日三省.吾身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景公乃除去烦刑(/)发仓廪(/)以贷贫穷(/)国人感悦。
3.晏婴认为想要成就霸业最主要的是什么?为此,齐景公具体做了
哪些事?(3分)
爱抚百姓。
(1分,答“恤民”不给分)废除繁苛的刑罚;打开粮仓救助百姓。
(2分,一点1分,意对即可,答原句给1分)
【参考译文】齐景公想要恢复恒公的霸业,对相国晏婴说:“晋国在西北称霸,我要在东南称霸,为什么不可以呢?”晏婴回答
说:“晋国百姓的劳苦在于大兴土木,所以失去了诸侯的拥护。
您想要成为诸侯之长,不如爱抚百姓。
”景公问:“怎样爱抚百姓?”晏婴回答说:“减轻刑罚,那么百姓就不会抱怨;减少赋税,于是百姓
就会懂得国君的恩德。
古代的先王,春天察看耕种情况,帮助百姓解决困难,夏天就减少赋税,救济那些不能自给的农民。
您为什么不效
法先王呢?”于是,景公就废除了苛刑,打开粮仓,用来救助贫穷的百姓,国内的人感激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