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 焉得,哪能。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C(3)设问(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阳楼记(节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3)C【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
并非衬托。
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
【语文】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群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XXX黄者别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别上别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个儿的话讲讲橄榄为啥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讲明啥?【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群仍然是青群的,因此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依照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因此,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明白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缘故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群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算是:橄榄即使熟了,颜群仍然是青群的,因此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讲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群仍然是青群的,因此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似乎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依照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明白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明白文章内容的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A. 嫉恶如仇B. 左右逢源C. 春风化雨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2)王安石为人怎样?(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4)D【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
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间或:偶然。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是为民众除害,不是想来推动危害大家,不用惊恐!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本段先写齐威王下令纳谏及奖励方法,然后写臣民纳谏的情况,最后写纳谏所产生的效果。
据此概括为: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甲】邹忌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意思就是说,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怎么才能不受蒙蔽呢,必须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这样才能使齐国富强。
【乙】是刘邦的入关告谕,在这个告谕中,刘邦首先陈述秦法的严酷,然后陈述与众诸侯的约定,接着与父老约法三章,最后说我是在这里等待诸侯实践诺言的,因此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故答案为:⑴ B;⑵ 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⑶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⑷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⑸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认真思考语句中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综合起来概括作答。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
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淫,使……思想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4)所谓“至行”在注释中给出,指的就是高尚的德行。
从文中他处理陈元的事件来看,首先他以自己的亲眼所见表述自己不相信的理由,然后以简洁的语句就说服了陈元的老母亲及陈元,可见他善于规劝;其次在陈元事件中,他对陈元的情况十分了解,这也表现他与百姓走得很近,并没有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第三,“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一句,可见他为人认真,究外表装容;“不应征辟”则表现他不慕名利。
故答案为:⑴担任;栖息,停留⑵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⑶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⑷ 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
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附参考译文】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
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
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
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
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
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
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
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
”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
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
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