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扫描☆名师点拨考点剖析☆聚焦高频1考点:文言文阅读例1:(2018深圳中考)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7.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3)王数.封我矣(_______)(4)而子辞.(_______)8. 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9.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案】7.(1). 发:起,指被任用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数:多次 (4). 辞:2推辞,谢绝8. (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9. 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解析】7.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间或:偶然。
中考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不同”。A项“胜”的意思分别为“胜利”“优美”。B项“
于”都为介词,意思分别为“对”“比”。C项第一个“之”为
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为指示代词,代指“兽相食
”这件事。
答案:D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 是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乙文强调的是 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 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然后筛选、提炼有 用的信息。甲文通过纳谏前后的对比,说明了国君要 善于纳谏。乙文则通过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说明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 答案: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 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 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 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 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 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 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分 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 ( ) (2)主人日再.食( )
(3)腰.白玉之环( ) (4)略无慕艳.意(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 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 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执策.而临之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 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攀登);谈沧溟..(海洋)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商贩)之一瞥;观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吃)。(魏源《海国图志》) 18.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短文阐述的道理。(2分)
19.“知山”“知海”“知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请各用原文中的1个字回答。(3分) (1)“知山”在于( );(2)“知海”在于( );(3)“知味”在于( )。 得分 评卷人 (6) 阅读宋朝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21》中的两则记录(有改动),
回答18—19题。(共5分)3900 《地震》: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始而恐,稍益习之,今皆以为常。 《旋风》:熙宁九年,旋风经武城县城,官舍民居略(全)尽,悉卷入云中。卷去复坠地,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18.说说划线句的大概意思。(2分)
19.古人曾以“欲以区区愚民之智,穷究至理,不其难哉”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恐惧,请你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说几句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话。(3分。40-50字)
(11)阅读文言短文《捕鼠》,回答22-23题。(4分)1665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e何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 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墉.(yuan城墙),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里子》) 22.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①“其子患之”的“之”是指 ②“有鼠之祸”是 2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得分 评卷人 (13)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20—21题。(共4分)2309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于市,人莫③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⑤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⑥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二》) [注释]①比:接连。②三旦:三天。③莫:没有。④还:通假字,通“旋”,旋转,绕圈子。⑤朝:早晨,也指一天。⑥一旦:一天,这里指“一会儿”的意思。 20、“一旦而马价十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请引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21、本文所说明的道理与《马说》一文有什么相通之处(2分)
(16)综合阅读(40分)2855 (一)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9、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 “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或.依林木之下 ②虽.死犹存 ③负.笈从师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 14、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纪昌学射》,回答23-24题(4分)2898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拉)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眼角)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馀物,皆小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23.从纪昌学射的经历猜测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是怎样练成的(2分)
24.纪昌学射的故事给你有什么启发(2分)
八年级文言文答案 (1)15.鞋子,两顿(次),挂在腰间,羡慕。(4分,每个1分) 16.仆人拿着热水来给我浇洗,又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我才暖和过来。(3分,意对即可) 17.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分) 18.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作者当时强多了,应该好好珍惜,不与同学比吃穿,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2分,意思对即可) (2)(共4分) 19.大家害怕何充的话得罪了有权势的王家兄弟,很为他担心。(2分,意对即可) 20.何充。因为他正直敢言,不畏权势,刚正不阿。(2分,意对即可) (3)(共8分) 15.①喂养马的人 ②驱使,驱赶 ③不能显现出来 ④鞭子 (共3分,对1个得1分,得满3分为止) 16.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3分。意对即可,个别字词不到位的可以不扣分) 1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分。答“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的也算对)
(4)(共5分) 18.不设统一答案。参考:阐明“只有亲自接触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2分,意对即可) 19.依次是“足”、“瞥”、“啜”。(3分,1字1分)
(6)5分 18.当地人一开始很害怕,后来慢慢熟悉了(地震的情形),现在都习以为常了。(2分。不是翻译,不苛求字词理解的准确,说出大概意思即可给满分) 19.略。(3分。语言要符合科学精神,要有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积极立意)
(11)(共4分。) 22.①其鸡亦尽。 ②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2分。每句1分。) 23.处事和用人都要分清主次轻重、权衡利害得失。(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 20、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2分) 21、都说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如仅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扣1分。(2分。意对即可。)
(16) 8、B(2分)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答: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11、答: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